根据上级党委《关于认真开好2024年度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精神和XX单位党委的统一部署,XX党支部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聚焦“四个带头”,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支委会认真对照检查,深刻查摆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 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一是学习的广度够了,但深度不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领悟还不够透彻,有时存在“浅尝辄止”现象,未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二是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多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为主,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例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导致学习效果有时不够理想。三是学习成果转化运用不足,未能有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支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认识还需深化。一是政治敏锐性不够强,对社会上、网络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警惕性还不够高,有时未能及时发声亮剑,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二是风险意识有所欠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基层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相对简单,存在麻痹松懈思想。三是阵地意识还需加强,在利用支部宣传栏、党员活动室等现有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引导方面,主动性还不够强,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仍需加强。一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运用不够充分,在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之间“辣味”批评较少,碍于情面,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未能真正达到红脸出汗、触及灵魂的效果。二是党内民主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支委会虽然重视,但落实整改的力度还不够大,有时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的情况。三是支部班子成员之间谈心谈话不够深入,沟通交流还不够充分,有时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能及时提醒纠正,在思想沟通和工作协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带头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方面。 党员党性锤炼的内生动力略显不足。一是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多以文件学习、会议传达等“填鸭式”灌输为主,缺乏能够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教育形式,例如沉浸式体验、榜样引领等,导致部分党员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二是党性分析自觉性不够高,部分党员对定期进行党性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性分析是“例行公事”,缺乏从思想深处反省自身、提升党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还需优化,对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更多停留在“面上”,未能充分考虑党员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需求,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纪律规矩意识的入脑入心仍需深化。一是对党规党纪的学习还不够系统深入,学习内容多为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结合基层党支部实际的“自选动作”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党员学习党规党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纪律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对发生在身边的违纪违法案例警示教育不够,未能真正起到“身边人身边事”的警示震慑作用,导致部分党员纪律意识还不够强。三是日常监督还不够严格,对党员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还不够到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开展经常性谈话提醒还不够,对苗头性问题未能及时防范和纠正。 工作作风的务实性和高效性有待加强。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有时工作安排部署停留在办公室,未能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导致工作举措有时不够贴合实际、缺乏针对性。二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有时工作存在拖沓现象,工作节奏不够快、效率不够高,未能做到“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三是服务群众意识仍需增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主动性还不够强,有时存在“等群众上门”现象,未能真正做到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 (三)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方面。 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有所弱化。一是攻坚克难的锐气有所减退,面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有时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勇气和魄力,创新意识有所淡化。二是责任担当意识还需强化,对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责任意识不够强,担当精神有所欠缺。三是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所消退,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有所滋长,缺乏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工作标准有所降低。 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还不够多。一是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对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推动基层党支部工作创新发展,思考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支部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本领还不够强,缺乏专业化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锻炼,导致创新能力提升缓慢。三是鼓励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党员在工作中的创新行为,表扬激励不够,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的创新积极性。 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辨识和预判能力不够强,未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各类风险。二是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够健全,风险防控措施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还需加强,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够完善,演练不够充分,实战能力有待提升。 (四)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方面。 管党治党责任压实压细仍需发力。一是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支委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对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监督责任履行还不够到位,支部纪检委员的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对党员日常监督管理还不够严格,未能有效发挥监督探头作用。三是“一岗双责”落实还需强化,支部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压力传导还不够到位,未能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一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基层党支部党风廉政风险较低,存在麻痹松懈思想。二是廉政风险防控意识还不够强,对支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点排查不够深入,防控措施还不够精准有效。三是警示教育还不够深入,对党员干部开展常态化、多形式的廉政警示教育不够,未能真正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还需从严从实。一是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还不够严格,对党员“八小时外”的监督管理还比较薄弱,未能实现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全覆盖、无盲区。二是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执行还不够规范,组织生活会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三是对违纪违规党员的处理还不够严肃,对党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批评教育多,动真碰硬处理少,存在“好人主义”思想。 |
12下一页
二、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武装的“靶向性”不足,理想信念的“压舱石”有所松动。以往的理论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未能精准聚焦党员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导致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未能有效解决党员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长此以往,使得理想信念的“压舱石”作用有所弱化。 二是实践锻炼的“穿透力”不够,党性锤炼的“内驱力”略显不足。党性教育多停留在书本学习和口头传达,缺乏深入实际、触及灵魂的实践锻炼环节,未能有效激发党员党性锤炼的内生动力。党员在“温室”中接受教育多,在“风雨”中经受历练少,导致党性修养与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三是责任落实的“链条化”梗阻,管党治党的“硬约束”有所弱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压力传导机制不够顺畅,未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部分制度执行存在“宽松软”现象,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足,导致管党治党的责任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加剧,风险挑战的“应对力”略显滞后。当前基层党支部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党支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提升相对滞后,未能有效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导致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三、整改措施和下步努力方向 (一)推行“问题导向”的沉浸式学习模式,激发理论武装内生动力。改变以往“填鸭式”和“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真正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一是聚焦支部工作实际难题,例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等具体问题,将理论学习与破解难题紧密结合。每次学习前,支委会先期调研、收集党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讲、盯着问题改,让理论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开展情景模拟党课,让党员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处理基层治理难题,在实景演练中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党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现场教学点,开展体验式学习,切身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党建学习VR体验馆”,让党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学习党史、感悟思想,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改变以往学习“学了就算”的现象,探索建立学习积分制、成果展示制等,将党员的学习参与度、学习笔记质量、理论运用成效等纳入评估体系,并与评先评优挂钩,激发党员学习的内生动力,让理论学习真正入脑入心,指导实践。 (二)构建“榜样引领”的实践性党性锤炼机制,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改变以往空洞的党性教育,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性锤炼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让党员在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一是挖掘和选树“身边榜样”,打破以往只宣传“高大全”式英雄模范的传统,更加注重挖掘和宣传来自基层、可亲可敬、可学可鉴的优秀党员典型。例如,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的先锋党员、勇于创新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党员等,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让党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二是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在支部内部划分责任区域或设置岗位,鼓励党员主动认领,承担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具体任务,让党员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彰显价值。三是创新党员志愿服务形式,打破以往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局面,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和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例如,具有医疗特长的党员可以开展义诊服务,具有法律知识的党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具有文艺特长的党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等,让党员在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打造“需求驱动”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效能。改变以往“指令式”和“任务摊派式”的工作模式,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需求,构建“需求收集—任务认领—过程监督—效果评估—激励反馈”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工作效能。一是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机制,通过“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户”、“线上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定期分析研判收集到的民意,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支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二是推行“任务清单式”管理,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预期目标等,并在支部内部公开任务清单,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鼓励党员“揭榜挂帅”,主动认领任务,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三是强化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建立“党员互评、群众参评、支部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偏正向。将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党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并与评先评优、奖励激励挂钩,形成责任落实的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建立“激励反馈”机制,对于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例如通报表扬、优先推荐评优评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工作落实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倒逼责任落实。 (四)探索“科技赋能”的智慧化制度执行模式,提升支部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改变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支部制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支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一是搭建“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整合支部党务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管理、服务群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党务工作线上办理、党员学习在线进行、组织生活网上开展、服务群众掌上服务。例如,利用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三会一课”会议记录、党员学习笔记,减轻党务工作者负担;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学习数据,精准掌握党员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利用在线投票系统,提升民主评议党员的效率和公正性。二是建立“制度执行智能预警系统”,将党支部各项制度流程嵌入信息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偏差,防止“制度空转”和“选择性执行”问题。例如,党员发展流程管理、党费收缴管理、组织生活会流程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智能预警系统进行监控,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不变通。三是运用“互联网+监督”模式,畅通党员和群众监督渠道,利用微信群、QQ群、网络论坛等平台,公开党支部各项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建立“在线举报投诉”通道,方便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倒逼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升支部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