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八篇
【调查报告】导语,您眼前所阅读的此篇文章有18829文字共八篇,由唐伟建细致修订后上传!欢迎大家来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一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 研究目的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xxx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 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
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三
春节年关将至,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欢乐的时光陪伴着每刻.小年夜的喜庆,除夕晚的欢乐,春节的气味扑面袭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获着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情势.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彰显了民族的特点,也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信仰.另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经过冷假的仔细调查和走访,我逐步地把我所在地的节日风俗整理在一起.在整个进程里我既体会到传统节日风俗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义.以下就是我整理出来的过年时的节日风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欢乐过大年的冲锋号.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乐和和地围桌吃饭、聊天,分享这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在我们这里小年夜是农历的十仲春二十三号.在这一天我们一般都会到祠堂(我们当地的话叫做"厅屋")祭祖,这个仪式是要整个族人都参加.
2、扫屋
过年的时候,甚么都需要有个新面貌,所以连屋子也不例外."扫屋"也称"扫尘",从字面意思也能够知道是打扫卫生.一般情况下"扫屋"是定在二十四号.由于现在的人都不太讲求之前的规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能够了."扫屋"在当地寓意为扫往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参与进来.
3、做年糕
民以食为天,吃才是最实在的事情.所以过年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吃的东西——年糕.我们当地的年糕都是手工制造的,自给自足的.现在还保持着相当传统的,都是比较古老的制作方法.我们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时代"的工具——石磨.首先制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将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状,这个进程完全是靠力气来完成的. 有了"米粉"这个原材料就能够开始制作年糕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最后得出图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为步步高升.这类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来很有韧劲,是不错的过年佳品.
4、贴春联
这是过年重要的风俗,在很多地区都很流行这样的传统.除旧换新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每家都希看新年有新气象,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春联也不例外.春联的贴法在我们当地还是保存着古老的传统.比如哪一个贴左侧,哪一个贴右侧都是有讲求的,还有就是很多春联都是那些老一辈的人自主创作的,完全手工制作.这样的春联既有特点,又能正确的表达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看与祝愿.
5、大年三十
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庆的一天.所有人都会在这一天变得生龙活虎,精神抖擞.当地人很早就吃过晚餐,然后家里的人都出转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开心的人,由于他们可以在这一天玩个不停——放鞭炮、玩游戏、买东西.我们当地还有一个老风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点要祭祖.大家都会把自己预备好的年货供奉给先人,乞求保佑平安幸福.这个仪式完成后就是热烈的时候了,各家各户会纵情地燃放鞭炮,烟花.热烈的气氛会随着漂亮的烟花和响亮的鞭炮声直到天亮.
6、长寿米粉 冷假社会实践报告
开年第一天是欢乐的一天,家家户户弥漫着幸福,分享着快乐.大年初一,所有小孩都要起床很早,然后见到大人就要问候.这类不变的风俗一直被默默的传承下来.这一天的早饭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开心的吃着米粉,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中.由于米粉外形都很长,所以它寓意着健康长寿.因此吃米粉的时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长越好,这是对他们的祝愿.
7、回外家
人人都说"嫁出往的女儿,泼出的水",可是我们当地嫁出往的女儿每一年的正月初二都要回外家.每一个嫁出往的女儿都会精心预备好要带回往的东西,而且还要带上孩子.实在她们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儿回来就已很开心了,根本不会在意他们有无带东西来.亲情是永久没法割舍的.有哪一个父母不惦记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子女不想家的?
随着大年初五的带来,人们欢乐的情绪开始沉淀下来,为新的一年奋斗做好预备.这一天被当地人称为"散节",意味着欢乐的春节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调研也随着"散节"的到来画上了美满的句号.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也有很多种,现在,春节来临,人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五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在重庆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分配.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重庆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六
到了春节,购买年货可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实,这买年货和春节的习俗是息息相关的.不信?我们来做个小调查吧!
一、年年有余篇
在过年期间,许许多多的人都买了鱼,就连我们家也买了这个小家伙.为什么要买鱼呢?这是因为: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有余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在我调查的人中,就有80%的人都买了鱼呢!
二、团团圆圆篇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总有不少人去超市购买汤圆粉、白糖、红糖……在我调查的人中,就有70%的人买了汤圆粉.
三、甘蔗篇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街,总会看见许许多多的人扛着甘蔗,有的还扛着两根,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过年吃甘蔗,一年甜到头.在春节,有在家门口放甘蔗的风俗,昆明人俗称"抵门杠".人们一般在年三十将两根甘蔗对称地放在大门口,到除夕跨年的那一刻,再把甘蔗颠个筋斗,表示"翻梢",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象征步步高升,甘蔗越吃到后面越甜则寓意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甜蜜.在我调查的人中,许许多多的人都买了甘蔗,就连我也买了长长的一根呢!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春节时我们买的年货和春节的习俗都是离不开的,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岁岁平安……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能如此——学习步步高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七
我的家乡济南又称泉城是山东省的省会,因泉水满城而得名.但是这次要介绍的不是济南的闻名遐迩的泉水而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其实过年这个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而是从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我将从年前、年中、年后,来讲述济南的过年习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过小年我们又叫送灶,据老人们说老年间的是灶王的权力很大,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象年三十一样丰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顿,我想这就是过小年这个名称的由来吧.当然了,我们家是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山东人往灶上帖对联的习俗了,只是大家找个理由一起聚聚.而且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为小年之后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们要大扫除的日子了.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后就开始进行大扫除置备年货了.大扫除的时间长短要视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们一般去他们那里过年,我们总是先给他们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忙活完了以后再打扫自己家.因为这次的扫除一定要彻底,连墙顶什么的都要扫到,所以会持续1-2天的时间.扫除之后就是置备年货的日子.
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市、大卖场的,所以用的年货一般从济南一个四里山的地方买.用的年货几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买的,由于四里山热闹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买些家里给小辈的礼物玩具,给长辈送的衣服鞋帽.对了,还有春联、福字、摆设、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货只是年货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食物!由于过年的时间长又没有人再卖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买好.鸡啊、鱼啊、菜啊、粮食啊、油啊都是十几斤,几十斤一买的.冰箱里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储藏室里.山东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储藏室,这样才可以保证买回来的东西不会冻坏(天这么冷,腐坏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用的吃的都买好以后就开始做吃的年货了.
这吃的年货花样繁多,待我慢慢回忆慢慢道来.
第一样,香肠,别看这香肠看起来黑不拉及的没什么相貌,但是吃起来香味十足回味悠长.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酱油喂制一天.等颜色都透进肉里以后,拿一个漏斗在漏斗的一头套上肠衣,将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点点将肉塞入肠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气,但也不能塞的太紧以免将肠衣挤破.做完了以后要放到户外背阳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后才能晾,估计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够冷肉不会坏吧.等个五六天吧香肠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时候放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肠还会作为礼物,街坊邻里的互相赠送,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各取所长等到来年再改进. 这个东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捣鼓了30斤的香肠,现在就开始没事吃一根,意犹未尽啊.
第二样,腊八粥,刚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回家问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这腊八粥就是我们山东的八宝粥.这八宝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红枣、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红豆、大米这八宝熬成,喝的时候小孩们还喜欢放点糖这样更好喝.
第三样,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除了要熬腊八粥以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腌制腊八蒜.这蒜在这一天腌也有一个讲究,说是因为在其他的日子腌蒜腌出来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出来的蒜是绿色的.大人们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蒜在腊八这一天放到坛子里倒上醋什么的(再有什么我就忘记了)盖上盖子,这里面是绝对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坏,所以吃的时候先要把筷子擦干才能捞蒜.这是过年时候吃的咸菜之一.
第四样,萝卜干,这是在过年时候吃的另一样咸菜.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指半宽、一指长的条状,洗好、晾干,再在每条萝卜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盐等等不同香料然后放在户外,随吃随拿.洗洗就好,这时的萝卜已经完全没有了辣味只剩下萝卜的香气.我很喜欢吃.
第五样,炸货,这是一个统称,其中的花样其实有很多,包括翻花、馓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将面压成薄面饼,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条,在每条的中间切三条缝,将面条的一头从中间的那条缝中翻出来放在油里炸就行了.其他两种东西估计都有卖的,就不细介绍了.济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济南人过年风俗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美食,做时先要将藕切片,在每两片藕中间放入由肉与韭菜等东西做成的馅,再将塞进肉的藕裹面放油里炸,出锅.茄合的做法类似,就是将藕换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过年我婆婆家,娘家都会做很多,不过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妈妈做的种类多,婆婆还会做面鱼之类的.
第六样,蒸馒头.馒头虽然是山东人的主食,但是过年时候蒸的馒头是不一样的,里面要放进一定的糯米面让馒头软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里做出一个形状.那些形状大多是兔子、鱼、莲花与福童,很小的时候家里还这么做,到了初中后就改成做个大馒头上面放很多枣之类的,简单化了,主要是开始有卖的,直接年前买好现成的留着过年了.
第七样,苏锅.这又是一个美食,但是做法很烦琐.先要找来一个大锅,在锅底放一层白菜一层香料,一层藕一层香料,然后再放一层肉一层香料上面再扑一层鱼一层香料,一到两只鸡一层香料,而且每层的中间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黄豆做间隔.其中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增减,但是摆放的顺序是一定不能乱,这样菜的滋味才能一层一层渗透下去,最后产生一种难以言寓的美味.再将锅内放水,大火烧开,调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后放在户外,等过里的水都成胶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吃.鸡中有鱼,鱼中有鸡,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滋味绝了.我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婆婆准备材料做,我特别喜欢吃这些.
到这里,在我记忆中年前要准备的东西就基本齐了.随着人们一边置备年货,除夕就一天天的到来了.除夕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过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备好的炸货,男人们在聊天、忙活贴年画、挂鞭炮什么的,女人们就在厨房里聊天包饺子.这一天人们一般中午不吃饭,中午就吃点备的年货,晚饭是最主要的.晚饭上,除了年货的大集合还有很多的鸡鸭鱼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辈们按辈分依次入座.如果过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开就开两桌.喝酒的男人们坐在客厅的一桌,女人与小孩坐在靠厨房一边的一桌,这样既不扫兴又方便端菜,席间两桌敬酒谈笑好不热闹.到了12点就是该放鞭炮的时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听着鞭炮声除岁.放好鞭炮以后就回屋里吃饺子,山东的饺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有硬币,吃到最大面值的人来年会有最大的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吃过饺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简单一收拾就上床睡觉了.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拜年.
山东拜年也不是随便拜的, 大年初一,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说头的,老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所有压岁钱就是为了不叫"年"祸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古代人们把年称为"年兽",俗话说年兽是吃小孩的!所以给孩子点钱不叫"年兽"祸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报喜!告诉大家"年兽被"吓跑!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这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姑爷跟老婆回家的日子!这天几乎与30一样1样!也是很快乐的哈!
初三初四没有什么大的活动!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济南人俗称为"破五",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这天应该是放鞭炮最厉害的一天!也是有点送年的意思!因为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虽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还没过完!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大家都穿的喜气洋洋到大街上,公园里看花灯、猜灯谜、放荷灯.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轻人出来玩的日子有些老人并不参加.只见得这大街上的帅哥美眉各个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游走于花灯之下,如玉美肤点缀着人间红尘,让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过了元宵,这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八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热门调查报告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