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3篇

时间:2024-07-0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3篇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网络小编为此收录了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3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1

  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一线落实落细,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带领相关部门人员赴基层联系点梅城镇城西村开展蹲点调研,先后走访农户84户,分层面召开镇村干部、党员队组长、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座谈会5次。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基本村情与启示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基本村情。城西村位于建德市东部新安江畔,距建德市区24公里,是千年古镇梅城的“西大门”,2007年在村规模调整中由原千鹤、黄栗坪两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5.32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439户1371人,下属党支部4个,正式党员91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村、杭州市卫生村、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通过调研走访,我们觉得城西村拥有区位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等独特的发展优势。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2.红色历史与启示。新中国成立初,千鹤自然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投身农业生产劳动,喊出了“劈山拦河溪改田”的豪迈口号,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一篇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调查报告上作出长达466字的批示,提到“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60多年过去了,千鹤妇女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启示之一: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坚定的核心意识。过去,千鹤妇女因受毛主席的批示精神感召,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合力。新时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开创出乡村振兴别样精彩的新业绩。

  启示之二:任何时候都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力。过去,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发动、组织、号召广大群众白天搞生产、晚上抓学习,实现了物质精神双丰收。当前,基层党委、政府不仅要在推动工作上发挥好组织引领作用,更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阵地意识,把握工作主动权。

  启示之三: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扎实的作风、运用科学的方法。千鹤之所以在上世纪两次出现辉煌,与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苦干实干、巧干会干分不开。新时代乡村振兴如何因村制宜、因势而动,做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真正考验的是为政者的思想意志和执政能力。

  启示之四: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短板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过去,千鹤提出“男女同工同酬”,针对的是生产要素不足的现状,补的是生产力低下的短板,解决的是人民温饱问题。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广大群众不再满足于基本物质的追求,期盼更高层次美好家园建设的综合愿景,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二、存在问题与短板

  城西村曾经因为“千鹤妇女精神”的引领而成为全国典型,之后的几十年,由于时代的变迁,当地没有很好地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弘扬,城西村的组织力、战斗力有所弱化,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村庄环境乱象相对突出。城西村因地处梅城工业功能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出现较为明显的“城乡接合部”式脏乱差环境问题。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欠缺,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

  2.乡村产业支撑力度不足。城西村在规划中被纳入梅城新城区块,用于承接疏散梅城古镇相关功能。由于依赖新城相关项目的推进,新城规划目前暂未落地,使村内缺少支柱型产业,企业多以低小散为主,经济效益不高,缺乏长期的支撑和后劲。

  3.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薄弱。城西村存在典型的“民富村穷”“寅吃卯粮”现象。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万元,高于全市2.38万元的平均水平,主要来源于城西工业功能区的企业务工收入;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4.07万,低于全市56.5万元的平均水平,属于全市52个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之一。

  4.村级组织引领作用不强。一方面,村干部的视野境界和能力水平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整体战斗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村级组织未能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的交流渠道不畅。调研中发现,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

  三、对策与思路

  通过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我们觉得城西村存在的问题在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找准定位、选准方向,弘扬传承千鹤妇女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当乡村振兴“弄潮儿”。

  1.弘扬红色精神,建强基层堡垒,努力让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弘扬传承“千鹤妇女精神”,引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业。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解决村两委班子观念意识、精神面貌等方面问题,切实提高驾驭统领局势、解决复杂问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水平。抓好村两委班子梯队建设,重点关注在外创业、年轻有为的村民,加强“能人”培养,为村级组织注入新活力。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用心做好对群众的服务,建立村级服务事项代跑机制,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做到“百姓有所呼、干部有所应”。

  2.重整拆改空间,持续美化环境,努力让水绿山青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色彩。要直面问题,坚持镇村联动、再接再厉、持续发力,不达目的不收兵,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一是加快推进违建处置、“一户多宅”清理、破旧附房整治等工作,以拆促整、以拆促改,拆出发展的新空间、改出美丽新家园。二是庭院跟上美环境。大力实施围墙拆除及通透式围墙改造工作,使庭院环境与外部有机衔接、相互融合,扮靓农家小院,重塑乡村韵味。三是美丽乡村变景区。按照全省建设大花园和万村景区化的要求,围绕创建“3A级景区村”的目标,大力推进“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3.推动镇村融合,谋划产业联动,努力让价值回归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理清思路、明确定位,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各方资源回归乡村创业。一方面,做好城乡融合的文章。另一方面,做足美丽经济的文章。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旅游+”为路径,依托美丽环境、山水特色、人文禀赋,不断加大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力度,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4.增强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努力让民富村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基调。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中,村庄环境的改善、村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提高,都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对城西村而言,要在完成相对经济薄弱村摘帽基础上,建立乡村振兴特派员结对“消薄”长效机制,借助便利的交通区位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契机,积极盘活用好现有的土地、房屋和梅城新城开发的集体留用地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

  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2

  “后陈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发现、总结和推广的我省武义县后陈村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实践探索成果。

  5月23日至25日,按照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统一部署,我带着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推进我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课题,赴武义县后陈村蹲点调研。其间,重温了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分别与后陈村村两委班子、监委会班子、村民代表等40多人开展了座谈交流;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老干部、抗美援朝老兵和普通农户;并调研了另外4个村的推广情况和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平台等工作情况。后陈村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裕,治理有序有效,民风淳朴向上,令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更加坚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信心,对“后陈经验”的发展历程、生动实践、深远意义以及创新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后陈经验”的发展历程和生动实践

  2004年初,武义县后陈村率先开展村务监督探索和试点,同年6月18日,正式成立全国第一个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关怀推动下,“后陈经验”不断完善和推广。2005年6月17日,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后陈村调研,详细了解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和村务监督流程,与基层乡村干部座谈,强调要总结经验、继续探索、不断完善。2011年2月1日,习近平同志对“后陈经验”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村干部用权用钱行为,是密切农村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举措,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浙江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供借鉴。14年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对“后陈经验”作出8次批示。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写入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2017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实现了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

  “后陈经验”从一村一地到全国各地,从质朴简易到规范权威,从财务监督到全面监督,从自发自治到民主法治,很好地契合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和发展规律,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和参照样本。

  第一,依靠监督管好权力,增强了老百姓的向心力和村干部的干事动力。曾经有一段时间,尽管村里的墙上挂满各种“规定”,文件写满各种“要求”,但由于缺少有效监督机构,村干部犯错误、出问题的现象屡屡发生,干群关系紧张。群众说,村干部“初任之初是好人、真抓实干成能人、经过宣传成红人、放松监督成狂人、发展下去成罪人”。“后陈经验”通过制度创新落实村级权力监督制衡,创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构建了村务决策和村务管理活动的监督流程,使得村务监督实现从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单项监督向全面监督、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个体监督向组织监督的转变,有效解决了以往村级监督流于形式,缺位、失位、错位等问题,倒逼村务工作中“权大于法”“利益集团说了算”等现象不可逆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告诉我,以前村干部干事,村民总怀疑捞好处,不干事,村民又要骂无能,当干部真是“两难”。但自从有了村监委会,既给群众一个明白,也给了村干部一个清白。武义县由村监委会纠正的村务数已近1500件,村务问题引发的信访件同比下降60%。

  第二,规范监督完善制度,增强了村民组织的自治能力。“后陈经验”以《村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等制度为基础,以村务公开为重点,以《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村干部管理办法》等为依据,把村务决策、农村“三资”管理使用、工程建设、福利发放等所有村务都纳入了“村务六步工作法”和“五议两公开”体系中,不断规范升级村级监督配置、监督职责、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监督权限、监督重点及救济机制等核心机制,实现了村级事务管理从村干部“摆平就是水平”的能人治村模式转到全体村民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可以说,“后陈经验”事事讲程序、事事讲规范、事事讲公开的做法,让群众对基层法治有了实实在在的摸得到、看得着的感受和参与,极大地促进了法治意识、制度意识在村民心中扎根,是一次深刻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洗礼。2016年度,武义县各村召开村务联席会议平均9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平均6次,推动了村级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办事。

  第三,强化监督巩固执政,增强了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村监委会不是村级党组织的对手,而是助手。“后陈经验”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制度建设,旗帜鲜明地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监委会的领导,坚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系统谋划部署村务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和重大政策,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农村现代治理格局,有力夯实了党的农村基层阵地。2017年村社换届后,全县544个村监委会主任100%由村党组织成员兼任。今年,武义县开展的征迁体量最大、征迁情况最复杂的城中村改造中,依靠村党支部的作用,实现20天签约4339户、涉及面积60.6万平方米,并保持社会稳定。

  第四,依靠监督形成合力,增强了新农村的发展活力。“后陈经验”推出之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反对之声,因为每项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程序来,都要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全程监督,无论从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还是从工作效率上都会“大打折扣”。但是,后陈14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健康、可持续的。在“后陈经验”带动下,村两委班子不敢乱作为,因为乱作为就意味着工作不敢光明正大地贴到村务公开栏中,得不到广大村民的配合支持;村两委班子不敢不作为,因为不作为就意味着村务公开栏中没有工作可公开,这一任党组织班子的工作成绩就落后于前一届,就会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农村中被村民抛弃。这样的往复,凝聚了方方面面的合力、激发了上上下下的活力。村监委会制度建立以来,后陈村历经4届村组织、20多名村干部的更替,涉及3000多万元的村庄建设投入以及100多户的农户新居动迁,实现了连续14年村党员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村集体经济增长14倍,村民年人均集体分红达到2000多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翻两番、近3万元,全村养老、卫生保障村级统筹,文化礼堂等惠民设施建成落地,成为村风和谐、村容洁美、村民富裕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武义县也亮丽地交出了发展报表、平安报表和生态报表,绿色转型、美丽富民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二、“后陈经验”的深远意义

  看到“后陈经验”14年来的发展创新和给基层面貌带来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听到群众对“后陈经验”的质朴评价,触发我最直观、最强烈的体会是:发端于武义后陈、成长于浙江大地的“后陈经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武义县为代表的浙江县域层面在推进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是新时代浙江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第一,充分体现了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后陈经验”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后陈经验”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始终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加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等各种方式,确保这一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基层社会治理典范。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农村基层民主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观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后陈经验”的本质在于基层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通过最大程度地倾听、包容和吸纳广大农户多元化的现实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期待,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第三,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后陈经验”是新世纪初浙江农民追求基层民主法治的新创造,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构建了每一个村民常态化行使民主权利的通道,体现了被管理者对“村务管理者”权力的监督与制衡,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这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第四,充分体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后陈经验”强调制度约束与执行的刚性,通过构筑“制度的笼子”来遏制人的消极方面因素,使“能人治村”的传统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方式。同时,从村监委的监督履职、村规民约的全面实施,形成了农村基层自我发现矛盾、内部化解矛盾的纠错机制,把大量的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实现了民心在基层凝聚、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这充分说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自治的力量、法治的功能、德治的优势三者缺一不可。

  三、“后陈经验”的坚持与发展

  “后陈经验”是习近平同志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的重任,锚定推进新时代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不断在监督体系、制度执行、理论研究、信息化运用和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实践探索,永葆“后陈经验”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始终坚持党对村务监督的领导。这是新时代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的根本遵循。一要坚持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引导村监委会成员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实现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二要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不动摇。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领导村监委会的工作,村监委会各项工作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决防止把村监委会、村委会和村党组织搞成“三驾马车”。村务监督委员会要自觉接受村党组织领导,把对党负责和对村民负责统一起来,围绕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展监督。三要坚持支持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强化党组织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把关,理清职责权限,领导而不包办、支持而不越位、指导而不干涉,主动维护好村民民主实践的神圣权利。

  第二,始终保持村监委会的民意代表性。这是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的灵魂。一要引导群众充分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主监督中的有效作用。二要确保群众充分行使权利。全面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确保让人民群众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明明白白地知道权利怎么用、理直气壮地行使监督权,切实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三要坚决取信于民。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为村务监督的核心要素,完善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等现象。

  第三,始终保持村务监督的锋芒。这是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的关键。一要以法治化推动监督更规范。进一步完善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理顺村党组织与村监委会之间的关系,健全村监委会的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规范监督程序、丰富监督方式、创新监督载体。二要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推动监督更精准。以建立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为抓手,加快形成村级权力运行的“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要件清单”和“处罚清单”,通过清权、确权、配权、晒权、制权等,把村务管理的权力底数、权力来源、使用条件、运行规则晒清楚,为监督提供更精准的靶标。三要以新方式、新手段推动监督更有质量。推广和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探索建立数据丰富、全程留痕、重在预防、功能完备的群众可用、会用、管用的村务监督信息系统。四要以队伍建设推动监督更上水平。全面提高履职能力,打造党性强、纪律强、责任强、能力强、作风强的村监委队伍,启动村监委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健全村监委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工作机制,落实村监委会办公场所、人员经费保障等政策。

  第四,始终坚持通过村务监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是传承发展推广“后陈经验”的目标。一要通过监督促进发展。把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村监委会工作的重要标准,村监委会要广泛凝聚民心民智,帮助支持村两委制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助力推进事关村集体经济发展、事关农村社会事业进步、事关美丽村庄建设等重大工作。二要通过监督改善民生。聚焦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居家养老等民生问题,问计于民、问情于民、问需于民,把需求向村两委真实反映,督促村两委按照村民意愿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做到以民主保障民生。三要通过监督增强便民服务能力。把建设好、发挥好、维护好便民中心作为加强村监委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在解决“不愿管”“不好管”“不善管”等问题上,发挥村监委会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叠加和加强法律服务、治安管理、访调结合等新内涵。

  “后陈经验”与“枫桥经验”一样,都花开浙江、香满全国,理应协调推进,使其相得益彰。我们要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为契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部署,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靠群众解决问题,推动面上制度创新,加强分类指导,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后陈经验”,推动村务监督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市委书记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城镇蹲点调研报告参考3

  按照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要求,近期我围绕美丽台州建设这一主题深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多个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摸底子、找短板、理思路,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市委召开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大会,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把美丽台州建设作为新时代的垦荒,耕耘美丽事业,共建美丽家园。

  一、基础和优势

  从台州自身看,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既是应有的政治担当,也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台州自然禀赋优越,美丽元素富集,有着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是天生丽质,山海水城禀赋突出。台州兼得山海之利,群山怀抱,依海而兴,城在水中,有“海上名山”的风采,有“东海之门”的美誉,有“江南水乡”的神韵,空气质量居全国设区城市前列。台州的山美,天台山、神仙居闻名全国;台州的海美,濒临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等3个海湾,大陆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占全省的28%,拥有海岛691个,占全省的21%,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台州的水美,境内有大小河流8000多条,市区水域面积超过46平方公里,是一座水上之城。

  二是格局大气,城市形态疏朗有致。撤地建市20多年来,台州中心城市逐渐丰满,城乡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龙头引领、梯度发展、市域一体化的城市发展形态。台州中心城市环抱绿心,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相对独立,形成了大疏大密、舒朗而有活力的组团式城市形态。

  三是和合传承,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台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人文美和历史美。距今1万年的下汤文化在此发祥。台州的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享有盛誉,儒释道三教合一、共生共荣;“和合二仙”寒山、拾得隐居天台山,国清寺更是和合文化的重要渊源地。进入当代,台州孕育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其内涵与红船精神一致,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

  二、问题和短板

  具体体现在“四个不够到位”:

  一是规划管控还不够到位。城乡规划和城市设计相对滞后,对人口、生态、环境、交通、地下空间等的研究思考和统筹谋划不够深。重点区块规划缺乏整体感、协调性,城市天际线、主次干道两侧立面、建筑色彩风格缺乏个性设计,自然和人文还没有融入城市和乡村。

  二是环境整治还不够到位。治水成效还需要巩固,尤其是离治水成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治本措施落实不够有力,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还要花很大力气。

  三是民生供给还不够到位。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需求;医疗卫生“三千指标”排在全省后三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看病难”问题仍较突出。

  四是城市管理还不够到位。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度有待提高,依托社区的网格化共治体系不够健全。市民文明素养有待提升,停车入位、垃圾入箱、排队乘车等文明习惯还没有自觉养成。

  三、目标和内涵

  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照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深入思考美丽台州建设的内涵。我们跳出狭隘的“美”,探索了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全域化、城乡环境景区化、公共服务优质化、社会文明风尚化的实践路径,提出了“山海水城魅力彰显、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追求。美丽台州建设的核心要义,就是三生融合的绿色化理念。切实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美丽台州建设的使命担当,就是匠心独运的品质化建设。要以对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负责,对台州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去精雕细琢、用心经营,做到不留败笔、少留遗憾,多留经典、永留情怀。美丽台州建设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治理。美丽台州建设的动力源泉,就是垦荒精神的新时代传承。美丽台州建设具体围绕“五美”展开:

  一是城市格局空间美。城市空间是美丽台州的骨架。台州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肌理赋予了城市独有的格局,也赋予城市独特的魅力,要在市区组团发展、市域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打通山海协同、三湾联动的格局美,充分彰显坐山向海、临港拥湾、港产城湾一体的城市特质,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美好形态。

  二是生态秀丽环境美。生态秀丽是美丽台州的底色。要把台州作为一个“大花园”来打造,使台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把“山海水城”之美充分呈现,打造人人向往的宜居美城。

  三是精致风貌品质美。精致品质是美丽台州的气质。城市之美,既靠天生丽质,也需精心修饰打扮。要以工匠精神高品质规划、建设、管理,绣花般地织造城市形态风貌,让城市在精致中展现建筑之美、文化气韵、现代风尚、乡愁记忆。

  四是人居和乐生活美。人居和乐是美丽台州的根本。美丽台州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创造美好生活。我们要着眼于人的需求,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文明风尚心灵美。文明风尚是美丽台州的精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以现代城市文明引领风尚,让台州成为一座有“品德”、有“涵养”、有“温度”的城市。

  四、路径和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设计引领。着眼于“山、海、水、城”和谐共生,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整体布局。把规划设计作为“美丽台州”建设的先导性、引领性工程,抓住城市总规编制和城市设计两个国家级试点的机遇,高标准编制新一轮城市总规,对海湾型城市的总体格局作顶层设计,对三区融合、三区两市协同、市域一体化发展作系统架构。加快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二是美化城市景观形象。重点推进“一江两岸”、高铁新区、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以及各县(市、区)核心区块建设,打造城市核心景观。推进城市主要出入口改造与沿线道路景观提升,扮靓城市门户廊道。以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以大拆大整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推进城市公园、广场、绿道等建设,让城市亲近自然。推进高品质“水上台州”建设,塑造江南水乡风情。

  三是打响基础设施会战。下决心彻底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下决心彻底解决台州南片用水短缺问题,大力推进供水工程建设;下决心创建“零直排区”,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下决心全面打造全市域互联互通大网络,构建市域1小时交通圈。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组合拳”,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等工作,让“台州蓝”“台州美”成为金名片。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牢牢管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实施河长制、湾(滩)长制、湖长制,全面强化巡、管、护的职责。

  五是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以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拿出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跨越式发展。教育方面,瞄准全省第一方阵,着力打造教育高地,培育一流名校,全力引进国内省内顶尖中小学和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整体质量。卫生方面,坚持量质并举,全力引进国内排名靠前的知名医院和一流专科医院,启动市级医院创“三甲”工作,探索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

  六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加强对城乡垃圾分类、清运、处置以及城市店面房、广告招牌、停车、小区物业等有效治理。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推广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管网、智慧安全、智慧环保等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长效化,健全城市网格化管理、街(路)长制、城管工作站等制度。推动管理重心下沉,加强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理,培养社工队伍,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

  七是推进美丽乡村升级。启动实施“新百千工程”,以更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促进“点上美”和“全域美”统一,变“盆景”为“风景”。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加快生态公厕普及,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深入推进“田园革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整洁田园、美丽农业。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开发,留住乡愁。

  八是促进社会文明提质。不断把文明城市建设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构筑台州社会文明新高地。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精神,更好地感召人、鼓舞人。拓展深化提升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台州人”主题教育实践,培树更多的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最美人物,让文明之花开遍台州大地。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