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大家熟悉吗?王振义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事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篇1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五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王振义提议实施他们团队历经8年探索、经历无数遍失败的尝试后才找到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最终达到完全缓解。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在瑞金医院的院史馆,我们找到了这位001号患者的出院卡。从这张卡片开始,那一年王振义和医疗团队一共收治了24例病人,其中23例得到了完全的缓解,剩下的一例加上化疗也得到了完全缓解。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王振义说:“所以当我第一年治疗23个病人完全好了,我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医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科学进步就是这样进步的。”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篇2
王振义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开创了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特别是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2%以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这一成果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为世界白血病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振义还是我国成功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并制定了血友病分型的国内诊断标准,解决了临床诊断和疗效的基本问题,极大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王振义无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他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王振义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和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他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大部分捐赠给医院和学校,用于支持医疗事业和人才培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篇3
医学的道路并非坦途。治疗好转的病人当中,有一些病人出现了复发。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使用的砷剂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说:“开始有人说我们给病人下毒,那时候我们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大概第四个复发患者完全缓解以后,我们看到了疗效,那一瞬间大家很开心。”
这是年轻的王振义、陈竺和陈赛娟三人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也正是治疗取得突破的时候作为医生发自内心的笑容。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协同治疗方案”,也被称为“上海方案”,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首个被攻克的白血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篇4
198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个问题在时任校长王振义的心头久久萦绕。
经费不足、设备不好、人员不够……面对薄弱的学科基础,王振义决心把眼前的难题一项项攻克。
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一花不足春,接力春常在,培养学生,王振义倾囊相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至今记得,王老曾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亲手修改了10遍。
2003年,年逾古稀的王振义刚从临床一线退休,就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每周一次“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查询完中外文献,亲自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
如今,“答卷集锦”《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多本,成为王振义留给年轻医生最好的礼物。
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篇5
王振义院士曾说:“要有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要对名利看得很淡。”
王振义家里一直挂有一幅国画,那是他最喜欢的画作——《清贫的牡丹》。
王振义说:“这幅画更能反映我的来源,石头里面怎么会生出牡丹?这就是反映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工作。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因此有了名气你就骄傲了?我不是的,我没有以为我做了很大的事情,我做了医生该做的事情。”
再过两个多月,王振义院士将迎来100岁的生日,而这位年近百岁的医学泰斗,却认为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对病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