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新鲜出炉,陈芳允的故事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因为给自己理发、缝补衣服,父亲以勤俭出名。在他看来,这样既可以节约物资,又能把在理发店排队的时间节约下来做更多的工作。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生活中如此,为国家考虑更是如此。最早,人造卫星地面观测跟踪站设计是18个,但考虑当时国家的经济条件,父亲直接提出可以砍掉一半。经过计算(父亲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计算器,这样的计算器在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出十几个)后,又减掉2个,最终只建6个地面站,节约成本达上亿元!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父亲生前用一种便于携带的小本本,随时记录他的想法、感言、计算公式、数学模型等。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我们看到父亲在标注着1996年的小本本上写着:“近十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小卫星的发展。”因此,父亲感慨,要“发展小卫星,促进我国空间事业以较快速度前进”,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
那个时期,父亲每年在北京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月,休探亲假回家,他还是围着卫星转。在他居住和权当卧室兼书房的10平方米小屋里,墙上别无他物,只有一面墙永远钉着一张大地图。
在生命最后的10年,父亲还一直在念叨要发展小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北斗卫星)的作用,并相继提出了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
去世之前,父亲在医院住了大半年,躺在病床上还在心系“咱们国家的小卫星”,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遗言,见客所提所谈都是小卫星。
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1931年,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5岁的陈芳允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到南京请愿等爱国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因对物理课感兴趣转入物理系学习,并受到吴有训、叶企孙等名师指点。在清华大学期间,陈芳允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1938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结识了一生的科学伴侣——同为助教的沈淑敏。1941年,陈芳允抱着为抗日战争作出自己贡献的想法,来到了航空委员会所属的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架无线电导航仪。1945年,陈芳允赴英国留学进修,在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转入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研制英国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1948年,陈芳允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研制出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电子仪器设备。
陈芳允以祖国和民族的振兴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定航,逐步确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述:“学生运动的参与和体会,革命队伍中熏陶,逐渐地立下了志愿,跟着共产党走,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工作和贡献一切……如果说在工作中有一点成就,也正是从立志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当务之急。陈芳允除了继续从事电子学的研究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会主席。1953年陈芳允从上海调到北京负责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4年电子所并入钱三强所领导的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陈芳允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陈芳允与同事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可在飞机上使用的单脉冲体制雷达,该雷达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歼击机之中。
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1957年,陈芳允对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计算卫星的轨道参数。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工作。他提出并研制成功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携带的采样示波器。经过精进,1963年他们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
1960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和同事一起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可在飞机上使用的单脉冲体制雷达,该雷达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歼击机。
1965年,陈芳允成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解决了卫星测量的三个重要问题:一、卫星是否进入轨道、二、卫星轨道是否符合预定要求;三、卫星在何时到达了什么位置。
1970年,在研究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基础上,陈芳允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提供了保障,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1916年,陈芳允出生在浙江台州黄岩。年少时,父亲曾几次对他说:“将来不要想做大官,而要做大事。”这对陈芳允后来为人处世有很大影响。
193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陈芳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抱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从事技术工作。
1944年,陈芳允报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一考即中,一年后前往英国的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参加雷达研制工作,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苏联回来的钱三强筹建近代物理所(后改称原子能所),力邀陈芳允加入。他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7年,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陈芳允对其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还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陈芳允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在成都无线电厂工作的陈芳允,得到了公派赴英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参与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埋头苦干一年多,致力于显示器的改进。研制成功后,周围的英国人都对陈芳允刮目相看。
虽身处英国,陈芳允却一刻不曾忘记祖国。1948年,陈芳允拒绝了国外的挽留,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了国。
回国后,陈芳允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报到,因为不愿与国民党的航空委员会一同迁至台湾,他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州。
陈芳允问从医的岳父,有什么办法能马上生一场大病?岳父听完后,斟酌再三,最后狠了狠心,拔掉了他左脚大脚趾的指甲。就这样,陈芳允住进了医院,也躲过了南京政府的调令。
在他看来,只要能不为国民党做事,他宁愿忍受皮肉之苦。
“养病”的同时,陈芳允还密切关注着局势。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成果丰硕,为中国国防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建设以及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他力主建立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于1980年建成,并在1984年4月8日发射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时得到成功应用。
他提出的双星定位系统方案成为后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奠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