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八篇
【调查报告】导语,您眼前所阅读的本篇文章有10667文字共八篇,由韩敏良细致厘正之后发表!倘若你对此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到了春节,购买年货可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实,这买年货和春节的习俗是息息相关的.不信?我们来做个小调查吧!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年年有余篇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过年期间,许许多多的人都买了鱼,就连我们家也买了这个小家伙.为什么要买鱼呢?这是因为: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有余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在我调查的人中,就有80%的人都买了鱼呢!
二、团团圆圆篇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总有不少人去超市购买汤圆粉、白糖、红糖……在我调查的人中,就有70%的人买了汤圆粉.
三、甘蔗篇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街,总会看见许许多多的人扛着甘蔗,有的还扛着两根,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过年吃甘蔗,一年甜到头.在春节,有在家门口放甘蔗的风俗,昆明人俗称"抵门杠".人们一般在年三十将两根甘蔗对称地放在大门口,到除夕跨年的那一刻,再把甘蔗颠个筋斗,表示"翻梢",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象征步步高升,甘蔗越吃到后面越甜则寓意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甜蜜.在我调查的人中,许许多多的人都买了甘蔗,就连我也买了长长的一根呢!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春节时我们买的年货和春节的习俗都是离不开的,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岁岁平安……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能如此——学习步步高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二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 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体现.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本次调查对象是沈阳工程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时, 先把政法系的全体同学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类,然后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从男生和女生中各抽取30名学生,形成一个由60名同学构成的样本.同时,根据沈阳工程学院具体特点, 选取教学楼、宿舍、图书馆为主要调查地点, 以性别、专业方向为分层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此外,为了对调查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调查问卷之外 ,我们对部分在校做过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超过70%的同学偶尔遇到过困难,20%左右的同学多次遇到过困难,只有极少数同学从未遇到过困难.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基本不包括性别歧视,而有部分同学认为引起困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由于用人单位过于刁钻.遇到困难时,80%左右的同学积极想方设法解决,10%左右的同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极少数同学不知所措.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五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合家团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福".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外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说话有禁忌.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吃过年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聚天伦之乐.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表示庆贺,谓之辞岁.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山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民谚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又称"压岁钱".许多地方,在吃年饭时,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在小孩入睡后,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就分外喜悦.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六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大门、房门、后门,在"除夕"傍晚,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讲究对仗用韵,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乐新春"等等.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多彩多姿,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神像有多种,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主要有两种门神,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群众认为贴了"门神",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类似北方的窗花.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句,贴于大门横披之下.张贴吉祥颂语: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贴于墙上;"对我生财",贴于墙头屋拐等等.贴"福",要倒贴,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悬挂灯笼,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大都用纸糊成的,也有用绢绫糊的.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大方白底红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美化环境,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篇八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热门调查报告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