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调研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1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八篇

【调查报告】导语,我们眼前所阅读的此篇有16972文字共八篇,由于建留详细厘正之后上传!欢迎来学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一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我的家乡济南又称泉城是山东省的省会,因泉水满城而得名.但是这次要介绍的不是济南的闻名遐迩的泉水而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其实过年这个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而是从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十五.我将从年前、年中、年后,来讲述济南的过年习俗.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过小年我们又叫送灶,据老人们说老年间的是灶王的权力很大,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象年三十一样丰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顿,我想这就是过小年这个名称的由来吧.当然了,我们家是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山东人往灶上帖对联的习俗了,只是大家找个理由一起聚聚.而且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为小年之后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们要大扫除的日子了.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后就开始进行大扫除置备年货了.大扫除的时间长短要视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们一般去他们那里过年,我们总是先给他们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忙活完了以后再打扫自己家.因为这次的扫除一定要彻底,连墙顶什么的都要扫到,所以会持续1-2天的时间.扫除之后就是置备年货的日子.

我记得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市、大卖场的,所以用的年货一般从济南一个四里山的地方买.用的年货几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买的,由于四里山热闹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买些家里给小辈的礼物玩具,给长辈送的衣服鞋帽.对了,还有春联、福字、摆设、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货只是年货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食物!由于过年的时间长又没有人再卖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买好.鸡啊、鱼啊、菜啊、粮食啊、油啊都是十几斤,几十斤一买的.冰箱里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储藏室里.山东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储藏室,这样才可以保证买回来的东西不会冻坏(天这么冷,腐坏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用的吃的都买好以后就开始做吃的年货了.

这吃的年货花样繁多,待我慢慢回忆慢慢道来.

第一样,香肠,别看这香肠看起来黑不拉及的没什么相貌,但是吃起来香味十足回味悠长.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酱油喂制一天.等颜色都透进肉里以后,拿一个漏斗在漏斗的一头套上肠衣,将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点点将肉塞入肠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气,但也不能塞的太紧以免将肠衣挤破.做完了以后要放到户外背阳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后才能晾,估计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够冷肉不会坏吧.等个五六天吧香肠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时候放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肠还会作为礼物,街坊邻里的互相赠送,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各取所长等到来年再改进. 这个东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捣鼓了30斤的香肠,现在就开始没事吃一根,意犹未尽啊.

第二样,腊八粥,刚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回家问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这腊八粥就是我们山东的八宝粥.这八宝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红枣、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红豆、大米这八宝熬成,喝的时候小孩们还喜欢放点糖这样更好喝.

第三样,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除了要熬腊八粥以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腌制腊八蒜.这蒜在这一天腌也有一个讲究,说是因为在其他的日子腌蒜腌出来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出来的蒜是绿色的.大人们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蒜在腊八这一天放到坛子里倒上醋什么的(再有什么我就忘记了)盖上盖子,这里面是绝对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坏,所以吃的时候先要把筷子擦干才能捞蒜.这是过年时候吃的咸菜之一.

第四样,萝卜干,这是在过年时候吃的另一样咸菜.做法是把青萝卜切成一指半宽、一指长的条状,洗好、晾干,再在每条萝卜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盐等等不同香料然后放在户外,随吃随拿.洗洗就好,这时的萝卜已经完全没有了辣味只剩下萝卜的香气.我很喜欢吃.

第五样,炸货,这是一个统称,其中的花样其实有很多,包括翻花、馓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将面压成薄面饼,切成一条条长方形的条,在每条的中间切三条缝,将面条的一头从中间的那条缝中翻出来放在油里炸就行了.其他两种东西估计都有卖的,就不细介绍了.济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济南人过年风俗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美食,做时先要将藕切片,在每两片藕中间放入由肉与韭菜等东西做成的馅,再将塞进肉的藕裹面放油里炸,出锅.茄合的做法类似,就是将藕换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过年我婆婆家,娘家都会做很多,不过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妈妈做的种类多,婆婆还会做面鱼之类的.

第六样,蒸馒头.馒头虽然是山东人的主食,但是过年时候蒸的馒头是不一样的,里面要放进一定的糯米面让馒头软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里做出一个形状.那些形状大多是兔子、鱼、莲花与福童,很小的时候家里还这么做,到了初中后就改成做个大馒头上面放很多枣之类的,简单化了,主要是开始有卖的,直接年前买好现成的留着过年了.

第七样,苏锅.这又是一个美食,但是做法很烦琐.先要找来一个大锅,在锅底放一层白菜一层香料,一层藕一层香料,然后再放一层肉一层香料上面再扑一层鱼一层香料,一到两只鸡一层香料,而且每层的中间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黄豆做间隔.其中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增减,但是摆放的顺序是一定不能乱,这样菜的滋味才能一层一层渗透下去,最后产生一种难以言寓的美味.再将锅内放水,大火烧开,调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后放在户外,等过里的水都成胶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吃.鸡中有鱼,鱼中有鸡,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滋味绝了.我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婆婆准备材料做,我特别喜欢吃这些.

到这里,在我记忆中年前要准备的东西就基本齐了.随着人们一边置备年货,除夕就一天天的到来了.除夕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过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备好的炸货,男人们在聊天、忙活贴年画、挂鞭炮什么的,女人们就在厨房里聊天包饺子.这一天人们一般中午不吃饭,中午就吃点备的年货,晚饭是最主要的.晚饭上,除了年货的大集合还有很多的鸡鸭鱼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辈们按辈分依次入座.如果过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开就开两桌.喝酒的男人们坐在客厅的一桌,女人与小孩坐在靠厨房一边的一桌,这样既不扫兴又方便端菜,席间两桌敬酒谈笑好不热闹.到了12点就是该放鞭炮的时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听着鞭炮声除岁.放好鞭炮以后就回屋里吃饺子,山东的饺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有硬币,吃到最大面值的人来年会有最大的运气,大家都喜气洋洋.吃过饺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简单一收拾就上床睡觉了.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拜年.

山东拜年也不是随便拜的, 大年初一,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说头的,老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所有压岁钱就是为了不叫"年"祸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古代人们把年称为"年兽",俗话说年兽是吃小孩的!所以给孩子点钱不叫"年兽"祸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报喜!告诉大家"年兽被"吓跑!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这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姑爷跟老婆回家的日子!这天几乎与30一样1样!也是很快乐的哈!

初三初四没有什么大的活动!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济南人俗称为"破五",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这天应该是放鞭炮最厉害的一天!也是有点送年的意思!因为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虽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还没过完!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大家都穿的喜气洋洋到大街上,公园里看花灯、猜灯谜、放荷灯.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轻人出来玩的日子有些老人并不参加.只见得这大街上的帅哥美眉各个打扮一新,三三两两游走于花灯之下,如玉美肤点缀着人间红尘,让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过了元宵,这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二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三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

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五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合家团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福".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外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说话有禁忌.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吃过年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聚天伦之乐.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表示庆贺,谓之辞岁.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山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民谚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又称"压岁钱".许多地方,在吃年饭时,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在小孩入睡后,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就分外喜悦.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六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七

农历腊月初八日,简称腊八.淮北俗话说:"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吃腊八粥有悠久历史.据说是出于朱元璋的忆旧,也有说是佛教的节日食品.

腊八粥为八样食品混合制成,一般为籼米、糯米、绿豆、豌豆、栗子、腌菜干、腌豇豆等.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混合熬成粥.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味道有咸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称辣八粥.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寒冬腊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好些地方,亲邻好友,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这是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要说"请",不能讲"买".直到春节,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淮北一带,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谓之"打扬尘".春节前,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厕所粪便要挑净,干干净净迎新年.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日,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退后.将室内家具、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内环境.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八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系部名称: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共20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期间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热门调查报告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最新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