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3篇

时间:2024-07-0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3篇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网络小编为此收录了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3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1

  新昌是个山区县,无论区域面积还是人口占比,农村都占了大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较重。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决策部署,5月27日至28日,我与县农办、农林局、交通局、旅委等相关部门同志前往东茗乡,进行了为期2天1夜的蹲点调研,希望通过同农村基层党员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乡村振兴的问题和困难,明确路径,落实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昌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贡献。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实施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东茗乡是新昌县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之一,地处新昌县西南部,距城区17公里,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共5279户、1.3万余人,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这几年,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相继摘得了“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并入选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这里,我先后调研了前后坪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白岩村的乡村旅游招商选资项目——倒脱靴乡村公园、东丰坑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情况,督查了通景公路建设,走访了下岩贝村的几家农户,考察了豪源农业基地,看望了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县里要求的“三治一提升”、垃圾分类、乡村旅游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实施成效也十分明显。比如,前后坪村把垃圾分类纳入了村规民约,建立荣辱榜,村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成了县里的示范村。又如,下岩贝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吸引了上海等地的客人来此租房常住,并成为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许多老百姓靠着“卖风景”就过上了好日子。总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发展变化很大,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勇于作为的意识很强、干事劲头很足,都想着要为村里的发展做点事情。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晚上,我邀请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召开了乡村振兴座谈会。从大家的言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渴求,也了解到了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集体经济增收办法还比较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碎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民宿、农家乐发展水平不高,大多属于“低小散”。

  三是农村的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道路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东茗乡的困境,其实也就是全县农村发展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梳理,统筹谋划,积极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对村干部普遍关注的如何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问题当场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珍惜村里的资产资源,发展也必须考虑可持续原则,不能贱卖贱租,相关部门要制订专门的政策,限定期限;二要量力而行搞建设,不能拍拍脑袋就上项目,更不能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三要把握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平衡点,构建起共建共赢的好机制。

  下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路

  一路调研,一路收获,我感受到了群众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无限希望,越来越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思路决定出路,必须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特别是村干部的思路要转变,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切实把主体责任担起来,结合上级和县里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政策,从每个村的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2.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优势的发挥。生态是新昌最大的优势,要坚持“生态兴县”不动摇,把新昌农村生态良好的优势发挥出来,借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A级景区村、精品民宿,打造新昌乡村旅游品牌,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此过程中,必须突出强村富民的导向,把村里集体资产用起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使集体经济和农民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3.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的发展。新昌是个农业特色县,但产业竞争力还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品供给质量、供给效率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巩固茶叶主导产业,提升水果、山地蔬菜等特色块状产业,建成一批高标准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农业特色园区,努力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4.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保障的加强。一要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要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培养一支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带头人队伍,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二要加强政策保障,突出实效、精准、规范的原则,制订出台鼓励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引领和推动,加速乡村振兴。三要加强环境保障,要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打造成大花园,吸引更多的“人潮”“钱潮”。

  蹲点时短,振兴路长。总的来看,现在新昌乡村振兴的时机已经具备,条件已基本成熟,各项工作蓄势待发。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2

  按照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6月20日~22日,我到天台县下王村围绕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三个整天、足不出村、吃住农村的深度蹲点调研。3天调研中,随机访谈了农户、乡贤代表16户,夜访村民5户,重点访谈了县委书记、县农办主任、镇委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等三级主要干部7名;利用半天时间,列席了下王村两委主持召开的村民主协商议事会,村民议事员围绕本村重点项目进行广泛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利用半天时间,主持召开下王村、平桥镇乡贤代表等参加的乡村振兴乡贤工作座谈会,围绕发挥乡贤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建议。通过这次蹲点调研,既在点上深入掌握了一个村的基本情况,又对面上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基本情况

  下王村地处天台县西部平原中心地带,东距平桥镇镇区约1公里,南邻始丰溪,西邻省级农业园区,北邻62省道,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耕地1970亩,山林2933亩,自然资源丰富。村内共755户,总人口2458人,有村民小组29个,党员68人,村民代表70人,常年外出人口828人,主要从事家具、筛网产销等行业,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8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约2.3万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村、省级森林村庄、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县经济强村竞赛活动先进村以及县、镇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1.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下王村是天台县最早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庄之一,摸索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致富路。全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占全村土地的70%,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目前,已开发梨园500亩、桃园300亩,每年产值超4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50余万元。同时,还在62省道旁建了农贸集散中心,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做“招商引资”文章,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造30余万元收入。目前,该村正在全面加强产业拓展,通过发展水果采摘游、农耕体验游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化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资源较为丰富,特色比较鲜明。下王村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乡村气息浓厚。依托始丰溪独特资源,布局规划了省A级景区村创建计划;村内200多年老宗祠基本元素保存完好,尽管原来20多处连片古宅如今只剩3处,仍有一定特色优势;拥有舞狮、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前,该村正在按照“农业+旅游”模式,谋划与周边三个特色村形成“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力打造集产业、观光、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新产业新业态。

  3.整治工作到位,村庄环境优美。下王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以及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工作,这几年村庄环境品质得到全面提升。全村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完成;实行垃圾分类,做到日产日清;近几年拆除违建面积2.4万余平方米,基本实现应拆尽拆;入村大道建成多年,道路设施基本实现硬化,硬化面积达90%以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明显加快,新建了村文化广场、2座长廊、乡贤馆等;推进村庄绿化工程,两条中心路的两侧绿化带大面积种植红叶石楠等植物,并保留了麦李、柳树等乡土树木,入村口面貌大为改观。目前,该村正围绕“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目标,推进总投资2400万元的11个项目建设,以此来撬动改革举措再深入、各项事业再发展。

  二、基本做法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下王村无论在发挥基层民主协商的优势,还是发挥村两委干部“领头雁”作用,以及在配强基层“三农”干部力量等方面,都出台了不少举措,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下王村推行以“协商议事、协商办事、协商评事”为环节,以“民主提案、协商议案、事前协商、事中协商、事后评议”为步骤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三环五步法”,把乡村治理难点变成了亮点。依托这一模式,该村抓住乡贤这一群体,组建以乡贤、各界代表人士为成员的村级“同心议事团”,在调研组列席的村民主议事会上,22名议事员认真评议,提出5大类意见建议,并得到县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这一乡村治理方式彰显了基层协商民主优势,实现了“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自己说、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自己做”,有利于村两委工作的落实,推进了乡村治理制度创新。

  2.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下王村高度重视发挥村两委干部的“领头雁”作用,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在全镇比较有名,下王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兴与村委会主任齐紫明,两人1986年开始搭档,共事30多年,对农村情况熟、干劲足,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群众评价也较高,王绍兴还被评为“千名好支书”,为村内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打下了基础。比如,在拆除违建及危旧房工作前期,村主要干部以身作则,率先拆除自家违法建筑,以身作则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氛围。同时,该村还成立了以村两委为主的村志愿消防队、巡逻队,人数有30余人,为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很好作用。

  3.探索联系督导机制。基层“三农”干部作为基层“服务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为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天台县从2017年开始建立“乡乡有指导组、村村有机关干部”工作机制,并加强对干部的督导考评。全县15个乡镇全部进驻由县领导担任组长的指导组,597个村全部配备由机关干部担任或兼任的村“第一书记”。下王村由县农办主任担任“第一书记”,平桥镇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分别担任联系领导和驻村干部。从走访村民中得知,群众对联系干部比较熟悉,评价良好。从下王村的实践情况来看,“乡乡有指导组、村村有机关干部”这一机制运转良好,较好地实现了人才、资源向农村集聚,这一做法值得全省借鉴。

  三、存在问题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通过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农村人才严重匮乏,什么时候人才集聚了,什么时候农村就真正振兴了。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必须把解决好“人”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破解农村人才瓶颈,这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1.农村“止血”的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农村严重“失血”。三天调研中,我碰到最多的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儿童。全村外出人员828人,占全村人口的34%,其中25岁到50岁的青壮年约560人,以务工经商为主。在与镇、村部分乡贤座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乡贤愿意回乡发展,但是真正回乡创业的并不多见。镇里一名姚姓乡贤谈到,他是回乡投资创业的,也是目前村里唯一的年轻人。这说明,农村的“失血”“贫血”问题十分严重,农村要实现肌体健康,必须要促使人才“止血”回流。因此,当前要着重考虑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把农村乡贤人才“失血”的趋势止住。

  2.农村“输血”的举措有待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队伍。天台县委书记管文新说,“农村振兴目前最大的制约是人才、产业和机制,人才问题最为迫切”。下王村支部书记王绍兴说,“没有规划,做到哪里算哪里是最大心病”。加强乡贤和各类人才回归,是乡村振兴所需大量专业人才的解决之道。近年来,台州市出台了《关于促进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实施“乡贤统战助力乡村聚才”行动。天台县实施“千名乡贤帮百村”活动,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全面吸引和凝聚20万天台在外乡贤力量,引导他们回乡助力消灭薄弱村行动。平桥镇成立乡贤联谊会,聘请128位党政军领导为联谊会资政顾问团,并建立“1+4”工作机制,引导广大乡贤人才回归、资本回归。但调研中发现,人才回归问题还有不少,一些人才政策工作举措不成体系,存在临时性、碎片化现象,制度化、规范化设计还远远不够,各类人才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住、留住留不长。如何加快“借智借力”步伐,促进乡贤人才“上山下乡”,农村“输血”举措有待完善加强。

  3.农村“造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在发现使用乡村人才上,不能眼睛只盯着外面,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但调研发现,农村“造血”之路并不顺畅:一是人才难找,现在农村各类人才紧缺,乡贤大量外流,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重新培育更是难上加难。二是素质不高,本地人才“矮子里挑高个”,就算找到素质也难符要求。三是制度有缺陷,调研中有乡贤反映,由于对本土人才和外地引进人才福利政策待遇差别大,本土人才稍一冒尖就容易被别的地方挖走,本土能人很难留住。因此,培育本土乡贤人才,实际上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四、启示和建议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各地统战部门抓住乡贤这一群体,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乡贤是振兴乡村产业、优化乡村治理、提升基层组织活力的重要人才来源。做好农村乡贤人才工作,也是推动“八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应有之义。

  1.农村新乡贤人才是助力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乡贤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各地通过乡贤“基地式、基金式、项目式”结对帮扶,可以实现资金、智力、技术、人脉向农村产业集聚,扶持一批农村主导产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下王村首届村乡贤大会就募集了1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本村产业和项目。农村新乡贤能量大、分量重,乡贤人才日益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来源。建议全面加大农村乡贤产业和项目回归力度,优先培育发展乡贤主导产业,从中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家,形成有利于乡贤回归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乡村振兴凝聚最广泛的乡贤力量。

  2.农村新乡贤人才是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队伍。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发展的能人,社会威信高、影响力大,是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天台县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60余名乡贤加入县五大区块征迁项目,参与矛盾纠纷调解42起。一些乡镇还专门组成乡贤巡调组,参与乡村矛盾纠纷调解120多起。下王村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乡贤文化宣传熏陶,文化生态、精神面貌、乡风民风普遍积极向上。特别是近年来,台州市依托农村新乡贤力量,成立各级“乡贤联谊会”“民主协商会”,全面推行重大事项民主协商“三环五步法”,有力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发展。我参加了下王村民主协商议事会,见证了村级乡贤议事员议政建言全过程,亲身体验了最基层的民主协商形式,我感觉这一乡村治理方式接地气、有效果。建议在推进乡村治理中,要树立好统战思维,运用好“乡贤治理”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借鉴推广“三环五步法”工作机制,鼓励基层协商民主创新,为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3.新乡贤人才是提升基层组织能力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天台县针对村两委班子建设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通过有志乡贤“村官”回任,补充了新鲜血液,提升了组织活力。调研中了解到,2017年村社换届中,下王村回归乡贤村干部2人,都为年轻乡贤人才;平桥镇回归乡贤村干部192名,其中党员147人,担任村社主职干部119人;天台县回归乡贤村干部1253名,其中党员855人,担任村社主职干部508名。这些“回归乡贤”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回乡参与村务管理,实现了人才“借智借力”,构建了现代乡村治理和干部选拔“新模式”。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把新乡贤优秀人才作为加强农村两委“领头雁”干部配备的重要来源,在农村致富能人、乡贤群体中优先发展年轻党员,为壮大组织力量、提升组织活力开辟新的源头活水。

  关于我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3

  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大调研更是深化改革的实践基础,很有必要。5月3日至6月7日,我主要围绕我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先后到泰顺县司前镇左溪村、桐庐县茆山镇石舍村和翙岗村、建德市钦堂乡葛塘村、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荷塘村、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和苍南县、玉环市、温岭市、三门县等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开展调研,并以点带面进行分析研究,很有收获、深有体会、也很受启发。

  一、几点感受和体会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积极谋划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破解发展用地难题、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对基层农村的实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感受与体会:

  一是基层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活力。如苍南龙港镇中对口村坚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振兴”模式,绘就了一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柳枝低垂、西风斜阳”的美景。建德市钦堂乡葛塘村从“扁担挑不进、院落脏乱差、娶媳妇困难”的村庄,通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61.8亩,累计增加村集体收益725万元,建成庭院精巧、道路宽敞、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向阳表示:“是土地整治项目带来了收益,这让我们做事真正有了底气。”村民这样评价村两委:“3年干了30年想干的事。”这些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面对农村土地问题和困局,基层充满了改革创新的活力,更是找到了有效解决办法。

  二是基层蕴含着很强的发展动力。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成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村更有吸引力、让农民更有归属感、让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基层强大的发展驱动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更是深受基层欢迎和响应。

  三是基层迫切需要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供给。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基层对农村土地管理和发展用地政策有着强烈的渴望,基层亟需政策指导和支持来激活这个宝贵的要素资源,唤醒沉睡的土地,进一步解决土地“管不了、用不好”这一突出问题。调研中发现,凡是政策有支持、有指导的农村土地就管得好、用得好,或者说做得好的村大多是国土资源部门指导帮助过的村。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现在的农村很美、环境很好,大多数村庄进行过整治,这得益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得益于省委、省政府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得益于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农村土地管理系列组合拳,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基层群众纷纷点赞。

  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从村庄布局来看,农村用地结构散乱和土地利用粗放的现实困局尚未扭转,耕地保护碎片化、空间布局散乱化、土地利用低效化问题进一步凸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大花园建设推进,越来越感觉到农村在规划方面的滞后和耕地保护上的压力,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不能调整以及用地指标紧缺,基层处在“有想法却没办法”和“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

  二是从农村用地需求来看,农村建房的愿望还是很强,有改善型、经营型和危困型(危房户和困难户)的建房刚性需求。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户建房用地来说,需要规划空间和建设用地指标,但用地指标有限,加上地块调整难、规划空间难以衔接,出现了“你想建就建、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而且建新不拆旧、越建越乱、越建越多”的情况。农村各类落后产业、产能零散化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产出相对低效。随着农民建房、新产业用地等新增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违法用地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是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来看,由于农村情况复杂,村与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性很大。就全省大部分村而言,土地管理情况是好的,大体上“四六”开。从调研情况来看,但凡村庄建设得好的地方,如建德葛塘村、义乌坑口村以及苍南中对口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和一个好的村支部书记。如义乌市佛堂镇坑口村,属于义乌偏远小山村,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开展“多规融合”试点,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将自然村整合进行集中建房,将搬迁后的11亩村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增加集体收入440万元。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选位,集体增收412万元,充分释放集体所有土地权能,有效地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到哪里去”三大问题。但我省农村有相当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出现“土地村级所有权虚化”和少数村干部买卖土地、买卖房屋的现象,导致宅基地“一户多宅”情况较为普遍,农田抛荒也不少。

  四是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层面来看,除缺乏村庄布局整体规划外,对农村土地管理也缺乏研究和完整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对宅基地管理政策研究不够。可以说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制度供给不足,农村的土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和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困局亟待破解。

  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水有“五水共治”,气有“蓝天保卫战”,村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镇有“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有“旧城改造、有机更新”,农田也需要进行整治、整洁,农村空间也需要修复、治理。应该说,目前我省已到了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阶段。

  三、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篇刚起笔的大文章。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谋得深一层来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合力量,集中资金,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对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对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配置,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打造美丽田园风光,逐步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可以说,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由土地整治向规划管控和空间治理转变的一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供给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有力抓手,是基层对土地管理和发展用地及政策需求、渴望的积极回应,是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继承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权益保障,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我们着重把握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坚持系统思想、尊重自然。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节约集约。强化“多规融合”和规划引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实现减量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坚持政府搭台、农民主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主体为村一级,由乡镇政府去组织引导、主导,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让农民共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果。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由于村与村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如沿海地区农村和中部地区农村不一样,城郊接合部农村和纯农村不一样,经济发达农村和经济薄弱农村不一样。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目标、模式、速度上不能简单要求“步调一致”,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风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情况、独具区域特色的土地整治模式和路径,选择有潜力、有意愿、有条件的区域先行开展试点,以点带面,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坚决防止好高骛远、盲目推进,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农村用地空间治理。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以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基础,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的原则,充分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各类各业用地布局,合理安排新增与存量用地供给结构和方向,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二是开展农用地整治。在保护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的前提下,对各类农用地开展综合整治,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优化耕地布局、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耕地集中连片,为耕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三是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推进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古村落保护、文化传承等各项用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街巷空间等历史文化要素,有序开展建设用地复垦,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四是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在不减少林地面积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化调整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布局,保护水源涵养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使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着重防止“四种倾向”。一是防止“片面追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倾向。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决防止“重城镇、轻农村”单一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倾向,坚决纠正少数地方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等偏差,坚决制止实施过程中脱离发展实际、侵害群众利益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二是防止“大拆大建、建新不拆旧”倾向。要尊重农民意愿并考虑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坚决防止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只建不拆、大拆大建,坚决杜绝在农村地区盲目建高楼、强迫农民住高楼的现象发生。三是防止“政府大规模负债”倾向。要根据资金筹措情况,综合考量工程项目成本和资金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科学评估科学预算,制定科学可行、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做到既要主动进取、尽力而为,又要尊重客观、量力而行。四是防止“引入社会资本建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倾向。地方政府要做好服务和把关工作,在引进社会资本时要审慎稳妥,不能谁来了都欢迎,要坚决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到农村圈地建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损害农民利益。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