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32篇)

时间:2024-04-26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32篇)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读书,读好书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点,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可以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件事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是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上次学校要求班主任写德育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无从下笔,当时真后悔在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平时发生在班级里或某个学生身上的事情记录下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

  一晃工作八年了,本着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我不断的努力着。做为一个教育者,每天都在做着良心的工作,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汲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像多数教育者一样,每天都会问自己:究竟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想了想,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哪有次要的东西?

  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渴望知识的面孔,心中真是骄傲和自豪,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但有时候看到调皮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自己耐心的教育说服,讲解仍然不见成效时自己就会不自已的着急,许多不经大脑的话就会这么不经意的说出口,以为学生不会记得,读过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正是这些话让学生原本美好的学习愿望一点点的消失。书上说这些话会让学生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也会变得复杂,这样的学生慢慢会对命运妥协,渐渐习惯了一种想法“自己什么都不行”,我们的评价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一样,很尖锐、很锋利,我们最好是慎用这些工具,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要轻易使用。

  作为老师我们都要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耀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而如何看待自己有时候是听老师某一时刻片面的评价。我们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不要轻易的将心中的不好评价说出来,好好呵护学生心中的自尊感,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我们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作者说:“执拗性格万岁!我们应该看到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学生时要高兴,要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我感触颇多,在我们眼里那些无可救药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孩子,真的就是这样了吗?我会自问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感触呢?我们都喜欢看到温顺的、听话的好孩子,喜欢看到他们能井井有条的做着我们要求的所有,可是这样真的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真的就是好的吗?如何正确的面对天真的孩子们,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乐观的态度潜移默化的给我们的孩子?这将是我一直追求要解决的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让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感觉心中有无限能量。

  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4

  通过此次寒假期间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本人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

  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近一段时间,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全校教职工范围内开展了"争做敬业先锋,争当师德表率"的"双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坚定了自己立足平凡岗位,争做敬业先锋的信念。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普通党员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当敬业先锋,争当师德表率,谈谈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坚定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信念

  教师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保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坚定、清醒、有作为的人民教师。

  二、自足岗位,树立奉献理念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要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我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安心乐教,以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用文明的语言,务实的作风,耐心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我们的敬业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一心一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三、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关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自己的一颗爱心献给学生,献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教师十不准"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四、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讲更加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合理的利用到自己的教学

  工作中去。使自己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自己成为学生佩服的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永远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

  五、为人师表,树立良好形象

  教师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不能忘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要以德立教,执教为民,为人师表,廉洁公正,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争名,不争利,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中去。是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们有益于社会的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巨的育人之路。我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一座无言的丰碑。

  爱岗敬业,自足本职,严于律己,做师德表率,我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听从当和组织的召唤,努力去"争做敬业先锋,争当师德表率"。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其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

  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中讲到: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应该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尽量做到如下:

  一、关心后进生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首先,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四、对后进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

  我坚信,终有一天,顽石是会点头的。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7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8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们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

  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0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1

  暑期,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后深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研究的好书!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教师,从书中获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修养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书中的好建议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对学困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关爱,因材施教,绝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循序渐进、引导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三、改进方法、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发散思维、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远不能涉及这部著作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今后我将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深入地感悟,把其精华结合实际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2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我将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3

  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学习《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给我打开了心灵之窗。

  作为一个新教师,无论是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呢,才能使自己缩小和优秀教师的差距呢?唯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于老师的这些建议全面的介绍了一个合格而优秀教师的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从教师的自身,心理,业务,师德等各个方面给我们莫大的启示。比如说第一条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从一些细节的方面教我们,让我们在乱哄哄的'课堂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看了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中犯的错误,暴露了自己的诸多不足。我在今后也要用柔和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来对待自己的学生。

  于老师还说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这一点我要检讨,自己做的不够合格。

  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这一条我体会很深,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自己的老师那种强烈的偏爱让我记忆尤深。我清楚教师的偏爱对学生的冲击力有多大。所以自从加入教师行业以后就努力做到这一点,但做的还不够好,也许是方法不对,我会更加努力,平等的对待学生。

  总之,通过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将努力把老师的建议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5

  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在刚工作时,面对叽叽喳喳的小娃娃,那时满脑子教育理论毫无用武之地,好在这本书救了我。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太功利、太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读了读。教书近十年碰到无数挫折与困惑后,重新将目光投向苏霍姆林斯基,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近十年来在教师这个行业屡遭失败的原因。

  我集中阅读了前五十条,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欲望低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这告诫我在从今往后的教师生涯中不管走到哪个学校,无论碰到什么学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要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正式开讲一个新知识点前,比如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让学生事前阅读历史课外书,使他们了解历史的广博与复杂,内心中有未解开的谜团。“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知识敏锐性高自然在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的时候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越好。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在让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接触阅读的时候,必须要让阅读的材料有趣、短小而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有思考。

  营造书香班级,和新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我也在班级实施了各种读书活动:

  一、亲近书本,建立班级“小小读书角”

  班级中每个学生捐赠出几本图书,组建了班级图书角。目前班里的图书柜里的藏书琳琅满目,涉猎广泛,其中有科普知识,有寓言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有趣味幽默大全等等。同时也举行了好书交流会活动,同学们积极地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

  二、爱上阅读,潜心博览群书。

  我们班孩子每晚最少20分钟亲子共读时间,潜心阅读,博览群书,吸收着人类“最高级的营养品”。家长们很配合,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读书乐趣,做好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也收获多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到孩子们对书如此倾心,如此爱不释手,我知道他们已经爱上阅读了。

  三、品读主题绘本,交流阅读心得。

  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和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我们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创造语言密码,交流阅读心得。记得在读书节活动月,我们共读了绘本《我喜欢书》。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畅谈阅读乐趣,交流阅读心得,互相介绍读书经验等,有的同学还介绍了和父母一起阅读的经历,把校园的书香带到他们的家庭中去。

  四、利用午读,整本书或绘本共读。

  其实,从入校开始,我就坚持利用午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共读。《小猪稀里呼噜》、《笨狼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而最爱的人物,非“米小圈”和“卡梅拉”莫属啦!在一个个故事中,孩子们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五、亲子共读,营造家庭温馨时刻。

  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从一年级初就一直在推行。上学期,家长们每天坚持写阅读体会。而这次的活动,家长们写出来了半年多来亲子共读的感悟。那真挚的笔触、那温馨的画面,真让人觉得幸福。怪不得有人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六、经典诵读,展示阅读的美好。

  四月份,在主题活动中“阅读经典,丰富知识”中,我们班孩子向大家展示了《声律启蒙》的节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朗朗书声中,孩子仿佛化身古代一个个小书生。

  苏霍姆林斯基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智慧,都值得我们认真的研读、思考与反思。我要争取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引领我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6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100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7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5、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

  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8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的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提高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而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本书,单单看目录,就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其中很多问题不正是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吗?究竟如何解决,迫不及待去书中一探究竟。

  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每条建议所谈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完之后真的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问题,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常常感到手忙脚乱,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时间不够用……时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后,好像突然明白了,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正如本文中所举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的公开课非常成功,问他用了多久时间备课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是15分钟左右。听完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后,细细想来,真的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一直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学习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那就能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快速解决,不用再临时抱佛脚。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我们更希望打有准备之仗。读书,终身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读书,学习他人的智慧,就是在节约我们的时间。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读了之后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学生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所以要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

  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 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0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1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下面就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深入领会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精彩论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读后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他们崇拜他的老师,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兴奋不已——“我多棒”;老师一个爱抚的动作会让他骄傲自豪——“老师最喜欢我”;甚至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也会让他专心去上好这节课,这些老师与学生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们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些幼嫩的心灵。但是,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个毫无用处的人。”,因而,对儿童的性格也产生悲剧的影响,儿童会“粗暴、甚至逃避,说谎话。”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

  苏霍姆林斯基还送给了每位教育工作这一个教育秘诀,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的好孩子,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进步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儿童成长,他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把他所有的欢喜、烦恼都告诉你,所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现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长者、智者我们要全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成长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体会到,老师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学习劲头越大,自信心越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3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4

  这个假期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有很多地方让人感受颇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全书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让人获益匪浅。下面从中选出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要学会信任和鼓励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感觉到你的公平与信任。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该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的好的时候,我们要多多给他们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他们并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特别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轻易指责,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信。

  二、教师要学会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多多请教,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教育。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取其精华,并加以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三、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为自己的教育做好准备,而最好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汗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随着时代飞速地发展,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只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自己的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越宽广。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稚嫩的想法,学习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者。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5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6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

  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7

  在课余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感到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就拿学习外语来说,有些学生采用“听”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过“看”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成为同学中的“活字典”。

  教师面对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

  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断出现。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计多种活动,以适合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自己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努力吧!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8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让人头疼的“后进生”,尽管他们在学习上费了很大的功夫,老师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学生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课本的知识,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不舍得让他们再浪费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目的是想让他们通过“勤”来“补拙”。这样以来,越到高年级,这些后进生和他人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落伍而不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回顾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历程,我对后进生的转化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也只重视书本知识,自己也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成绩虽然还凑合,但是总是成绩平平,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但能力方面没有大的提升。自己也没找到原因,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很多。是自己智商影响了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写作方面,作文总是得不到高分,文章写的很平淡,没有含金量。后来才知道是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有幸的是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外语师范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由于我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品尝到读书的好处。上课时,我力所能及的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现成一个知识链,然后给学生讲解书本的内容。学生听的津津有味,而且效果也很好。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生如果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相反,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该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熟记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第二套教学大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及时督促他们复习学过的知识,经常检查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是他们再成为让家长着急,老师头疼的“老大难”。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9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习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习,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0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我拜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很多人都疲于应对工作中的琐事,整天是事情在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找事情。做事情,一样的时间有人也在忙于工作,教学,可是如果没有热爱,如果没有思考,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主动去研究,最后就会一无所获。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不断改革,学生的生活接触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在工作中读书﹑学习,从而可以让自己知识渊博,让学生感受的教师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而教师能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向往,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仅背诵必修课教材只会让他们死记硬背于是更加迟钝。而要减轻他们脑力劳动最有效手段是扩大阅读范围。阅读的材料要让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因为儿童感到的惊奇和赞叹会刺激唤醒大脑使其加强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举了他自己一个名叫费佳的学生的例子。费佳在应用题和乘法表上有障碍,苏老师发现原因在于他注意力不集中根本记不住条件。于是专门编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有趣的小故事,且要求动脑筋思考。他还专门搜集了供费佳阅读的书籍,让他的每一次困难都用阅读来解决。他说他从来不给学生补课,因为那只是让学生掌握课上没掌握到的教材,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所以,学习越是困难越是要多阅读。阅读激发思考发展智力,防止死记硬背,并且,思考得越多就不懂得越多,那么对知识的感受性就会越敏锐。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1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对教育的作用,他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的劳动者,要让走进的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劳动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孩子就要面对现实,而现实绝对不仅仅是练习题、考试、分数,他要生活、工作,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离不开劳动,不管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胜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就需要他们有勤奋、努力、创新的品质,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么劳动、怎么创造,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让孩子从小就爱上劳动。

  但是,苏老并没有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和目标,而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和创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说:“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双手也不是消极的执行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劳动从教学和教育中分离开来,劳动就是教学,劳动就是教育,劳动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儿童由于在劳动中不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仅收获着创造,也收获着对自己的力量的认识。这样,孩子才会从劳动中感到劳动的快乐,才会感到劳动带给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严感,才会爱上劳动,才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激动人心的劳动”,这是一种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劳动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家庭,本来是现代社会孩子能参与劳动的屈指可数的场所之一,但这里的家务也基本上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承包了,因为他们怕脏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结果,等孩子上大学了才发现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知道剪刀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纽扣掉了怎么办……

  没有劳动,我们的孩子的生活才单调乏味;没有劳动,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跛脚”、才“残疾”;没有劳动,我们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满了缺憾。

  把劳动还给孩子,让孩子的生命更丰满;把劳动还给教育,让教育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更幸福。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2

  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加油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事业上探索进步。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