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精选34篇)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
近日,收到上级单位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向彭士禄同志学习活动。看到这姓名,突然觉得眼熟,原来他是澎湃之子。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澎湃被捕之后,为了营救特科人员专门使用刚刚从法国商人那里购买的勃朗宁手枪,都是最高级的。由于行动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枪的经验,他们没有把枪身上的保护脂擦掉,所以手枪打不响。营救失败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便下令杀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营救终究没有成功,彭湃等人惨遭杀害。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澎湃的牺牲对于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年少的彭士禄两次被关进监狱,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或许是那次“粗心”营救的遗憾和歉意,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见到彭士禄后十分激动,紧握着他的手说:“终于见到你了,你父亲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在几十年之后,彭士禄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勋!他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宣传发布其先进事迹。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可以猜想,彭士禄从父亲的牺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点马虎,来不得半点虚假。他在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工作时,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试想稍微出现一点差错,核潜艇、核电站将会怎样?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35年过去了,可阴影仍笼罩在人们头上。以该事故原型创造的歌曲《faded》,歌词里出现了很多次“Whereare younow(你现在身在何方)”,呈现出“寻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稍微疏忽就会出现同志牺牲。和平年代研究和应用核能,更需要讲究安全,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彭士禄于20__年3月逝世,父子两在天堂相见,相信彭士禄可以拍着胸脯对父亲说:“爸,我没有疏忽,一切安全!”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
儿子上小学时,曾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一年里,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现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只打包好的行李箱,“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参与应急救援38年,他难得主动休两次假,一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一次是做心脏支架手术。“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
20__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时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火速赶赴现场。长时间疲劳加暴晒,他的血压已经升高,感到头晕目眩。“你的身体还能扛得住吗?”从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姐姐拨通了他的电话。但他就着凉水吃了几片药,还是硬撑了下来。
肖文儒的手机里存满了救援现场的照片,心里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队赶赴新乡,连轴转了12天。“为了群众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过那么多苦,只说这一句话,却让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写‘大’,这就是肖文儒。”谈起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孙国建说。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
20__年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作为核工业战线的一名员工,通过视频直播平台观看“时代楷模彭士禄先进事迹报告会”。
净化思想,鉴明初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冲破阶级的“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而作为彭湃二子的彭士禄,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在党组织的培养支持下,成为了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彭湃烈士与彭士禄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都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彭湃抛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走上革命的道路;和平年代,彭士禄根据国家需要,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国家能够挺起脊梁甘于奉献一生。彭氏父子的生平事迹,完美传承了红色家风。同时他们的革命精神、献身精神,以及不畏万难的斗志,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当前社会的稳定繁荣来之不易,这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不应成为消极懒惰的借口,我们要做红色家风的继承者,净化不良思想,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感受颇深,进一步鉴明了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作为新时代的核工业人,唯有持续发扬老一辈核工业人艰苦奋斗,用于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干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职责。
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对这位低调的核潜艇之父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系统学习了“彭士禄传”一书,彭老的生平事迹,为了国家利益,选择了改行;为了国家的利益,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展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开发;为了国家利益,不断攻关改进,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成为了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家强则民强,国家盛则民安。爱国,应作为当代青年最基础的政治品质,只有深爱我们的国家,才能自觉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尖端科学讲究精细严谨,但彭士禄偏偏“大胆”。当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他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作为一名现场科研技术研究人员,更应该向彭老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制约生产的卡脖子问题,要善于分析各类数据,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发现制约生产问题的关键因素,大胆的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要有一个虔诚的态度,面对决策中的失误,要有勇于承认的勇气,及时完善改进,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将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既要做到稳中有细,又要做到大胆创新,在前汲取前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应用于科研攻关当中,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把对核事业的坚守和信念转化为果敢行动敢于负责的力量。
赓续红色基因 建功新时代
学习他勇于创新、担当使命的务实作风,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彭大胆”“彭拍板”,把对核事业的坚守和信念转化为果敢行动敢于负责的力量。作为新一代核工业人的我们,为把内蒙古建设成高质量的天然铀大基地,要赓续红色基因,扎根于祖国的北疆荒漠戈壁,为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4
近日,根据红河州消防救援支队《关于组织收看中宣部授予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的通知》要求,弥勒市中山路消防救援站组织全体指战员收看江西九江消防支队先进事迹报道,进一步筑牢指战员“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政治担当。
该报道体现了九江支队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在灾害面前团结一致、不惧危险,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救援的事迹。
体现了当代消防指战员在危难面前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更加诠释了他们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时不畏生死、挺身而出的牺牲奉献精神。观看过程中全体指战员备受鼓舞,备受感动。
观看结束后,全体指战员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牢记初心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苦练救援技能,夯实能力素质,始终做到不负人民,不愧事业,把责任和使命放在心里、扛在肩上,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使命。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5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6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xx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7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8
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并追授为“时代楷模”。一时之间,他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他的事迹在街头巷尾争相传颂,他的精神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涌动。一生时光献给了科研事业,终身积蓄赠给了教育事业,遗体无偿捐给了医学事业。追忆卢永根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有一种穿越时间的力量,让人感动、敬仰和铭记。
他是深耕稻田的“老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卢永根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一名淳朴“香港仔”的炽热“中国心”。也正是对这份初心的坚守,他用生命照鉴水稻遗传的无限未来,用脚步丈量祖国野生稻种未知领域。一根拐杖、一顶草帽是他工作的“标配”,即使年逾古稀,也是一如既往耕耘在田间地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卢永根搜集了几千份水稻种质资源,取得了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巨大成就,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桃李满园的“花匠”。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作为一名老师,他化作春风立德树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碗里的米饭吃干净”……暖心的言传身教润人于无声;作为一名教授,他化作春蚕悉心育人,六十个春秋诲人不倦,六十个冬夏谆谆教导,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三尺讲台;作为校长,他化作春泥勇于护人,在职称评定上破论资排辈的旧风气、立素质晋升的新风尚,率先扛起了全国大学人才培养格局的新旗帜,当初破格晋升的“华农八大金刚”,如今有的已是国家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等。
他是淡泊名利的“布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名利,他诚恳推辞预将授予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的任职,因为他割舍不掉奋战一生的水稻事业;面对财富,他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给学校,因为他梦魂萦绕奋斗终身的教育事业。“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卢永根写在案头的自勉,也是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真实写照。一句自勉之言,一生对标对照。慷慨的捐赠来源于他的勤俭节约,出行坐公交,吃饭挤食堂,衣服缝缝补补又一年,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9
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__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但是有些年轻干部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并不能安心的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学习她以村为家、以村民为亲人的思想觉悟,学习她“先当村民,再当村官”的工作理念,学习她不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的理想追求,端正态度,扎根基层,体悟磨炼,在广大的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习她无私奉献、服务群众的精神。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黄文秀没有一点娇气和傲慢,她能走进群众,她能和村干部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的声音和诉求,驻村帮扶日记里记满了各种各样的村务小事,从农村低保、到水费电费,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在努力的去做。正像她经常性说的一样“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难也心甘”。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学习黄文秀的这种精神,牢固树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的服务理念,真正的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中宣部近日追授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研究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他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打开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卢永根选择了教师行业,无怨无悔,兢兢业业教书,勤勤恳恳育人。作为一名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学生。立德树人,终是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培养和感召之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并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卢永根的爱党爱国、为民奉献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朱有勇”教授深入脱贫攻坚基层一线,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全县的扶贫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林下种植三七等中草药的做法成功带动了当地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带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他将论文写在了土地上,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扶贫攻坚中。
深入基层,与群众耐心交流。澜沧拉祜族当地少数民族由于语言交流障碍且当地人民不愿交流和沟通,导致了解情况进度缓慢。朱教授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欢迎。他科学地分析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等森林资源比土地多的得天独厚的长板,也分析出了素质性贫困的短板。他鼓励贫困群众放平心态,不要因为贫困而害怕和羞愧。针对森林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他与自己的团队在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林下种植三七等中药材进行试验,经过验收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的种植有最初试点的5亩扩大到第二年的300亩,再到3000亩,不断扩大林下三七的经济效应。
开展培训和指导,为贫困地区带去产业发展技术和销售渠道。朱教授让来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此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自己富、带动身边的人富”,让参训人员坚定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决心和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种植技术和实地操作的学习中去。朱教授将产业和电商平台向结合,为贫困地区规划了一条产品直销到消费者手中的渠道,避免了中间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他对自己科技成果撒在扶贫土地上深感欣慰,他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和必须做的,是一种本职责任和使命,这种全新全意为国家、为人民的真心令人动容。
朱有勇教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和满满当当的收获,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彰显出了其坚守党员的信仰和使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勇于担当作为,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时代楷模”节目播出后,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卢先生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在工作中,我们不再怕辛苦,不再区分分内分外工作,不再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再看重个人荣誉,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情,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完成,想尽办法做好。我们不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们遇到困难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们取得成绩,不再飘然自得,而是淡然处之。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__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6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卢永根同志“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南粤楷模”称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他“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当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由于身体原因,卢永根未能亲临颁奖典礼现场,节目组专程到病房为他颁发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卢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宾老师。徐雪宾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卡,这是几个月前卢永根要求为他办理的,卡片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同为遗体捐献者,徐雪宾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共产党员,他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7
孙景坤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立足本职奋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瑶说:“徐振明同志转业后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和忠诚。”吉林省教育厅思政处干部张天一说,作为徐振明同志的家乡人,要深入开展向徐振明同志学习的活动。
吉林省白山军分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毕绪增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孙景坤老人为榜样,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孙景坤同志甘于奉献、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波表示。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8
万里之外,刚刚轮换到位的中国第6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第一时间组织官兵观看学习“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步兵营教导员熊军说,医院船走出国门,给世界带来健康,传递和平,增进友谊。维和步兵营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要特别注重向医院船学习,履行好新时代我军的历史使命,筑就和平长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它是和平友谊的使者,强军报国的楷模。”20__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第二次到访吉布提时,时任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副兼纪委书记的米晋国曾参与了医院船在吉的保障工作,亲眼目睹当地华侨和民众对医院船的热切期盼。“我们每一名海军官兵都要奋楫争先、中流击水,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而努力。”海军某部米晋国说。
在祖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某边防团,医院船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官兵共鸣。过达坂、蹚冰河、翻雪山,刚从海拔3982米巡逻归来的库鲁木都克边防连上士柴斌斌通过4G网络在手机上看到医院船的报道。“我们边防官兵一定要忠实履行戍边使命,守好祖国的西大门。”柴斌斌说。
“和平不是一句口号,和平需要革命军人通过艰苦实践才能实现。”陆军防化学院教授黄顺祥长期从事核生化安全防控、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工作,他将相关技术“军转民”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经过5年持续攻关,提出了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解决方案。“向医院船学习,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和平更加努力地工作。”黄顺祥说。
正在进行跳伞训练的空降兵某旅女新兵们,利用往返机场和空降场的间隙,通过“两微一端”对“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展开学习讨论。入伍前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的女兵薛璐珈说:“作为一名空降女兵,我要和医院船官兵们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地面苦练动作夯实基础,到空中大胆离机翱翔蓝天,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绕“向医院船学习,做献身强军实践排头兵”主题,武警河南省总队漯河市支队官兵深入展开讨论交流,不久前刚领取医师资格证的卫生员刘李宁说:“虽然我不能远赴海外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但我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医学,可以为身边战友服务。”
曾在南部战区海军服役的老兵鄢健颐在看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后留言:“海军‘大白’太暖了!这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师,她的每一寸甲板都写满爱的故事。”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19
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0
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还在英国留学刚刚打开视野的刘永坦,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探索在当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我国新体制远距离探测技术完全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1982年初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形成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1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交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__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__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__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是对面一所高中男孩的,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筹来了钱,可筹不来分数。
张桂梅本以为,只要提供给这些女孩机会,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发现这些学生基础差,试卷测验几乎都不合格。
质疑的声音不止。张桂梅去县里开会,听到人议论,“说得可好,成绩那么差出来怎么办?”“如果只给机会她不学,那么这个机会等于没有,等于养她3年。”高一还未结束,她意识到这是个“严肃问题”,“高中要讲分数,不讲分数,高考设置就没有用。”
17个老师走了9个。心灰意冷时,她怕耽误学生,找县里反映,想将学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读,遭到数落,“不让你干你非干。”
后来她给老师下任务,一个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学校出清华北大毕业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时间战。晚休时间从晚上9点半延长到10点半,最后延到12点20分。学生从6点起床提早到5点半,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下午,学生回宿舍洗漱15分钟,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刚建校那会,为了给学生余出更多学习时间,学校卫生被老师包揽。早上6点,全体老师要起床打扫校园。建设中的工地四处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师们要去沟里抬水,把水泥板冲洗干净。
每次临近放假,张桂梅跟学生商量,再干两天,结果干着干着开学了,第一届学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几天。有人给张桂梅起外号“周扒皮”“魔鬼”“半夜鸡叫”,那时的张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门口,有学生坐着睡觉,她就把学生捅醒。后来,学生打瞌睡会主动站着听课。
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张桂梅要求食堂饭不能太烫,菜炒出来,要及时扣上锅,不能过凉,她计算,一分钟能有30个学生打饭,159人5分钟能全部打完,最后一个学生也能有5分钟吃饭时间。为了加快递碗的速度,张桂梅不允许学生就餐过程中说话。
为了节省时间,女高学生去县医院看病不需要排队。有医生听说吃饭只花10分钟,向张桂梅抗议学生压力太大,还有人骂她没儿没女,不知道心疼别人家孩子,张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伤害她们,对她们有意义,就这么干。”
实际上,学校也曾有过一段“民主”时期,张桂梅借鉴其他重点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她在旁边听,发现讨论什么的都有,随即叫停。起初,学生6点半起床,9点半休息,结果学生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张桂梅希望,学生能养成好习惯,有限的时间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亏了”。有的女生爱干净,早上4点就起床洗漱。张桂梅于是将水停用,只在上午5点半到下午6点间放水,逼着学生休息。睡觉前,学生们提前用盆接满水,用来冲洗厕所,内裤有时要积攒到周末洗。每周末仅有两三个小时休息,学校没有澡堂,学生要去校外宾馆洗。
刚进校的17名教师没有一位教过高中,张桂梅带着他们去丽江学习。一位老师记得,那会学校流行评课,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师,专挑讲课老师的缺点。板书哪里不到位,课哪里有毛病,老师们常常互相不服气,当场顶起来,一堂课火药十足,“女老师有的记仇嘞,下课了还追着问,你讲给我看看。”
张桂梅鼓励这种争吵,反对互捧。一次评课,听到老师们互评只讲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个老师晾在一边。
学校花费18万元去各个高中买试卷,开启题海战术。学生们高一高二上完课,高三刷题。有人说这种刷题方式不科学,她说,“我们不管科不科学,能考走一个好学校算一个。”
第一年,张桂梅在儿童之家和学校两头奔波,一边是50多个需要照料的孩子,一边是96个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时间就没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张桂梅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12年来,张桂梅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最远时要坐10个小时车。
第一届学生家访时,张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寒冬里穿着一件单薄的外衣,除了物质贫穷,人的精神状态也糟糕,男人提着一个大烟袋懒洋洋闲坐,女人穿得脏兮兮,目光呆滞地看着人。
有的村子一个大学生也没出过,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开始陆续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访,张桂梅尽力帮助解决问题。谁家种的水果卖不出去,她发动老师一起购买;看到很穷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随身带的钱留下;有个人家只有两个姑娘,被人欺负,土地被侵占,张桂梅帮她们打官司,“吃亏我才不干呢。”
有个女孩全市统考中数学只考6分,张桂梅去女孩家家访,希望女孩的父母让她转学或读职高。到那一看,整个山头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残疾,独自一人操劳的妈妈将搬离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
家访结束,张桂梅给这家人办了贷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这样,你说咱们怎么办?”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学。
对家庭关系不和的,张桂梅会想办法调解。有个女孩四五年没有跟父亲说话,一次唱歌大合唱,张桂梅把父亲从山里接出来,让女孩站在父亲身后唱《我的老父亲》,父亲听着听着哭了起来,父女关系改善不少。对不懂事的女孩,张桂梅会直接让女孩对着母亲跪下。
张桂梅像一个大家长。宿舍楼2层以上的门长年开着,张桂梅随时进屋查找学生是否带手机,看到学生日记也翻。有一次,张桂梅翻到一个女孩给一个男生写的情书,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让她停止谈恋爱。女孩很生气,说她翻日记违法。
“狗屁,这是我的地方。”张桂梅说。
去年,张桂梅翻到一个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内容,女孩要自杀。信里说,父母常年酗酒,活着没有意义。张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访问,发现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时,父母清醒了,张桂梅将信的内容念给他们听,让他们写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证书。不过保证书是写了,可这个父亲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张桂梅的眼睛像鹰一样盯着女孩们。她看到有个学生3年穿一件外套,给她生活费,让班主任格外关照。为了省钱给哥哥看病,一个学生经常不吃晚饭,独自留在教室唱歌。张桂梅发现后很心疼,告诉她好好吃饭才能有力气学习,考出去才能改变自己的家庭。
那时,周云丽喜欢和一个家境稍好的女生来往,周日休息时间也会约着出去玩。张桂梅看到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家里没钱没势,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周云丽不服气顶了一句,张桂梅气得用手里的诺基亚手机砸她,骂人声整层楼都能听见。两个班主任闻声过来劝,周云丽的姐姐也来了。张桂梅看出来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着了,姐姐肯定上来捶我。”
多年后,周云丽才懂得校长当时的一番苦心。读大一时,她回校看望张桂梅,抱着校长开玩笑,“你再打我一顿。”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回到华坪女高,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__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觉得再读4年就出头了。”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女儿落于人后,听女儿说班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跑到县城,花费4000元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力欠佳,不主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张桂梅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一位浙大毕业生打电话对她倾诉,自己不如别人,英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穿黄色校服裙,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将生活习惯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学后,向张桂梅倾诉,说自己跟同学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说话也土气,常受排挤,7个舍友同去宿舍楼底抬水,不许她喝,还经常留她一人扫地,不过自己没哭过。张桂梅夸奖她好样的,还对她说,“欺负我,就给我揍回去,别看你长得小,不怕。”
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跟她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女孩们不可避免审视过去。一位20__级的毕业生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沮丧,上大学后,她发现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出国旅游,考上大学顺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学习生活填满,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公平感会在某些时刻冒出来,但她也因此看到奋斗的价值——大山走出来的她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在教学楼外墙上贴了几个字:刚强、慈惠、质朴。她常鼓励学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败,“天塌不下来”。但有毕业生结婚后回来看她,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张桂梅会面露忧虑。
张桂梅希望,女孩们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也不用回母校。有当医生的毕业生想捐工资,张桂梅没有收,她不愿拿学生的钱。如果未来实力允许,她希望学生能把钱捐给没钱治病的穷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报答。
张桂梅常说,女子高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人奋斗不是为自己和父母,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张桂梅觉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应该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觉。来华坪县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学校当老师,在那里与丈夫相识、成婚,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95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张桂梅花光了全部积蓄,最后给丈夫立碑的钱也没有,又借不到钱,她在大马路上撞车寻死,被司机破口大骂。那一刻,张桂梅体会到,“人需要帮忙时,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尽。”
办校12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120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__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40.67%,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159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线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18个教学班、900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100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20__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3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院士。他入党70年来,始终坚守信念、甘于奉献,教书育人,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信念坚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他是何身份,党员的身份永远高于一切,2020__年初,由于他长期住院,无法回单位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每月交党费、每月过组织生活。他向组织申请,在医院建立“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每月党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坚持认真研究、学习。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脚下才会有力量。我们都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样看齐,把对党的忠诚植入灵魂,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于清贫,甘于奉献。20__年3月21日,卢永根及夫人徐雪宾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他们不但把钱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还把身体捐给医学事业。但是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了他们半个多世纪。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捐赠时的慷慨与卢永根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我们要以卢永根院士为榜样,心怀家国,安于清贫,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一生。
专注科研,教书育人。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坚持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对于留学的学生,他都会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学成之后要回到祖国,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是他对青年学生的告诫。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几十年来他一直初心不改,教书育人,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卢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诚之心耕耘祖国大地。他安于清贫,无私奉献,默默育得青禾,让苍生饱暖。他专注科研,教书育人,为中华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教育启迪。他虽然走了,但是他可贵的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4
深海大洋,是最佳的课堂。从入列的那一天开始,和平方舟多次开展全员额、全要素、全流程卫勤演练,刷新一个又一个纪录——
20__年,和平方舟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标志着岸海衔接、海空立体和远海保障的体系基本形成;
20__年,和平方舟在亚丁湾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带动了我海军远海医疗救护能力的全面提升;
20__年7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在外国岛礁巡诊,标志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海上立体救护能力已经形成;
20__年9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在地中海进行跨昼夜飞行和搜救演练,锻炼全天候全地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
……
走出国门,从海上立体救援实兵演练到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从单船训练到与外军联演联训,对于和平方舟来说,已成为常态。
20__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结束对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与法军举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机索降、甲板伤员转运、联合医疗救治和伤员快速后送5个课目为一体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海上联合演练。
“那时,和平方舟刚刚离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演练。”卫生员张栗淮说,部署铃响后,大家撒腿就往战位跑。事后官兵才得知,这次演练,从演习背景想定到伤员伤情设置,再到伤员换乘的时间、海域和方式,都没有事先沟通,完全按实战要求展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20__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和平方舟临危受命,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和物资装载,千里驰援灾区。
11月25日凌晨,刚刚赶到菲律宾灾区,和平方舟便迎来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并发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阑尾炎已有数天,有的粉碎性骨折……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连夜救治伤病员。
此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病员2208人,实施手术44例,住院治疗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机转运718人次。这是我国首次派出舰艇赴海外灾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生命之舟’。”菲律宾军政官员给予高度评价,称和平方舟无私的医疗援助点燃了灾区民众对未来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赞誉和平方舟在救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历练,一茬茬水兵在和平方舟成长成才:防化班长黄芳烨由于军政素质过硬,经考核提干赴军校深造;电航班长兼技师郭丰涛,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荣立三等功2次;信号班长韩大林,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5
浅秋悄然而至,风景清丽可人。新学期如约而至,每一次开学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开学都给我们别样的生活体验,校园里充盈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近半年,我们经历了疫情和洪水的考验,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护“我”周全,英勇威武的军人叔叔保卫家园。近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发布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的称号,他们无疑早已成为孩子们心中崇拜的偶像。为了拉近与英雄的距离、面对面接触,9月2日上午,九江市湖滨幼儿园特邀九江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十位消防员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体验活动——“飒爽小小兵,开学展风采”。
当天,孩子们齐聚在“湖幼”的户外操场,在保教主任的主持下,该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20__年秋季开学典礼。首先进行的是升旗仪式,担任升旗手的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护旗手和升旗手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鲜艳的五星红旗入场,升国旗、奏国歌,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小朋友们全体肃立,用稚嫩的童声高唱庄严的国歌,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
接着,副园长王映枝为开学典礼致辞:
一是,假期过后,幼儿园美丽如昔、安全依旧,欢迎宝贝们的到来;
二是,新学期里,希望小朋友们健康活泼、乐于思考、敢于探索,新学期有新发展;
三是,对消防英雄的到来表示欢迎,邀请消防员叔叔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
而后,消防员叔叔带领小朋友们变身“小士兵”,孩子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带着喜悦的心情,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踏着骄傲的步伐,在操场上开启了一场童趣的小军人之旅,玩军队游戏、走士兵军姿、唱英雄红歌等,以此培养孩子心中的感恩之情与爱国情怀,将中华民族优良的红色基因扎根于孩子的心灵。最后,开学典礼仪式在孩子们愉快的“打水仗”、“泡兵总动员”等游戏中渐渐落下帷幕,开启又一学期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九江市湖滨幼儿园“飒爽小小兵,开学展风采”主题开学典礼活动,为孩子零距离、面对面接触心中的英雄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不仅对幼儿进行了特殊时期的感恩教育,体验英雄的力量,还能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勇敢坚强的优良品质,同时让孩子们在国防教育中了解中国梦、强国梦。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6
今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xx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蒿枝坝上,花期正盛。
远山之外,脱贫传奇正在续写……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7
十一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原张桂梅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20__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20__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感人事迹记住穷困1975年底,张桂梅初中毕业随姐姐从东北牡丹江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
她先后在林场、党校任团支部书记、政治教员,又到局机关当文书、团支书、妇女主任。1983年调到子弟学校当中学教师后,她就深深地爱上了"释道、解惑"这一神圣的工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自己的学问与当好一名称职教师距离不小。198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年紧张、快乐的学生生活,不仅使她在学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1990年,一对恋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结良缘,开始了美满的婚后生活。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幸福属于张桂梅的时间却是那么的短暂!丈夫患上了癌症。她为了给丈夫治病,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能借钱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这段日子里,张桂梅深深地体会了借钱的艰难、领会了没钱的困难,也尝尽了求医的艰辛!深深懂得了,一个人困难的时候,是多么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1995年2月24日,是张桂梅悲痛欲绝的日子──中年丧夫!随后的一年多,她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精神晃忽,几乎崩溃。为了解脱,她终于做出了离开喜洲的决定。她选择了无亲无故,比喜洲边远偏僻的华坪,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8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29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11月16日)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xx年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有着70年党龄的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不仅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也是一名有着执着理想信念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做好广泛宣传。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普通群众中开展广泛宣传,掀起学习高潮。针对不同的群体,通过在人流量多的场所制作先进事迹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在网络和电视播放短片、入户讲述、校园宣讲、讲座授课、文件传达等多种形式,将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宣传到位,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鼓舞党员和群众。
二、开展集中学习。将卢永根的先进事迹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作为开展党员学习先进典型教育的生动教材。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爱岗敬业、对党忠诚、胸怀坦荡、情操高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和忠诚执着朴实品格。
三、强化学习效果。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集中收看,交流讨论学习收获,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切身体会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激励更多的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0
卢永根院士的一生当中曾经有过四次重大选择,第一次是中学时期选择了一种信仰,第二次是考大学时选择了一个国家,第三次是工作后选择了一份事业,第四次则是生命最后选择了一种告别。卢永根的人生选择生动地诠释了对党的一片忠诚、拳拳报国之心和为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而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彰显出爱国知识分子用一生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赤子襟怀。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决定人生方向,选择决定人生道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错误选择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暂的安逸舒适,而正确选择则能看到诗和远方,同时能让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中科院“布衣院士”卢永根在人生关键时期面临了四次选择,正是由于他在选择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确选择,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对卢永根而言,“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实至名归。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又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要从利国利民、爱党爱国的角度去作出正确选择,方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方可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择一种信仰坚定正确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信仰难免空虚或迷失方向。共产党人作为无神论者,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1949年,年仅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每位党员干部要不忘入党誓言和入党初心,坚定政治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有作为,牢记宗旨为人民。
选择一份事业作为服务平台。事业是我们为民服务、为党分忧、为国奉献的平台,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基。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去奋斗,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卢永根选择了水稻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他用毕生精力,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农业、水稻遗传“较劲”,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卢永根研究团队近些年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初心,无论你从事的什么事业,都能绽开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选择一种告别抒写赤子襟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将骨灰洒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有的人则坚定地做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卢永根就是后者。一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设立教育基金;个人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最后一笔党费有1万元之多,老伴帮他代交给组织……卢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彻底,走得了无牵挂。他选择的这种不同常人的告别方式抒写的则是赤子襟怀。他心里始终装着的是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祖国,装着的是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从卢永根院士身上,我们要学习他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赤子襟怀。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1
暴雨袭来,浊浪滔天,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境内连日暴雨,河道水位上升,多地被淹严重,灾情危急。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骤雨险情,怀宁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众志成城抗击洪灾,涌现了无数抗洪代表人物,谱写一段段真挚感人的抗洪故事。
穿了4天的篮球服
在这样闷热难当、静坐尚且一身汗的盛夏时节,一套衣服连穿4天是什么感觉?“没啥感觉,就是‘男人味’重了点。”怀宁县平山镇副镇长张受星笑着打趣说。
7月5日,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张受星,连家都顾不上回就急忙赶回了镇里,匆匆在宿舍洗了个澡套了件篮球服就赶赴自己的防汛段石牛村长滩圩。紧张的抗洪工作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与精力,这套蓝色的篮球服一穿就是近4个日夜,直到8日下午因为回镇处理紧急事务才洗换下来。
受强降雨和皖水上游泄洪影响,从7月5日开始,张受星所在的长滩圩外河水位迅速上涨,一度上升至警戒水位直逼保证水位,情况十分危急。尤其是6日晚间,因为遭受不断上涨的河水带来的巨大压力,堤防内侧几乎同时出现多处管涌。
“发现紧急情况,抢险突击队马上集合。”正在巡堤的张受星闻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调配人员,带头冒着大雨冲向最大的一处管涌点,一声令下,40多名正在附近巡查的民兵队员迅速集合完毕。“邦兴带几个人去装砂石,程书记跟结胜带人去其他几个点看看,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堵住渗漏点!”张受星一边指挥调度一边参与抢险,装袋、传送、围填?抢险现场一派忙碌,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他这处险情终于得到控制,但随着水位越来越高,各巡查段的报警电话纷纷打来,张受星顾不上休息,又急忙赶赴下一个险情隐患点排查处置?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2
8月31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当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了发布活动。节目和相关活动报道后,在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引发热烈反响。
入汛以来,我省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干部用铁的纪律坚守岗位,用实干的作风投入抗洪抢险,省航空护林局局长谢达钦是其中一员。“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感到骄傲,更被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谢达钦说,作为新时代的应急管理人,省航空护林局将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向这支身边的英雄集体学习,共同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传递好党和政府的温暖。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无愧为‘时代楷模’。”8月31日晚,九江市应急管理局火灾防治管理科负责人欧阳卫军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整场发布活动。作为九江应急管理系统一员,欧阳卫军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扎根岗位,争做先锋,当好新时代的应急管理人。”欧阳卫军说。
“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份殊荣不仅仅是对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褒奖,也是对全省所有参与抗洪抢险战斗的消防救援队伍的鼓励。”省消防救援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作战训练处处长刘豪,今年夏天全程参与了鄱阳湖流域抗洪抢险行动。他表示,下一步,总队作战训练处将继续秉持“实战导向抓练兵、科学安全抓练兵、典型引领抓练兵”的方向,深入推进全员岗位大练兵,力争锻造出更加精锐的尖兵劲旅。
读懂榜样,能让实干更有力量。鹰潭市消防救援支队政治委员徐勇军认为,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在江西实践的丰硕成果,是每一名江西消防救援人的骄傲。“我们要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还要比学先进,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江西消防救援事业跨越发展贡献力量。”徐勇军说。
一袋咸鸭蛋、几双白袜子,是受灾群众张再胜在节目现场送给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礼物。电视上的这一幕,让资溪县城南大道消防救援站站长陈子安颇有感触。他今年在鄱阳县参加救援时,一名被救助的小男孩,默默地帮他拭去额头上的汗水。陈子安说:“就是这些细微的感动,一直激励着我全身心投入消防救援事业,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董小敏是20__年12月加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新消防员。“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肃然起敬,我十分荣幸能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看完节目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消防救援事业的决心与信心。我将以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先进事迹激励自己,苦练本领,提高自身素质,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员。”董小敏说。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3
卢永根院士出生在香港,后来扎根内地,兴农报国,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论文抒写在广袤大地上。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的一生,饱含着对祖国最深沉的大爱。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对党忠诚,“香港仔”的“中国心”。卢永根曾说“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他用义无反顾的抉择,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位信仰坚定、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永远对党忠诚,始终跟党走,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一生。
穷己为人,“布衣院士”的“穷”与慷慨。卢永根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但他在工作中慷慨大方,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奋斗和奉献,唯独没有自己,这种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彰显出共产党人鲜亮的初心底色。作为党员干部应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为国尽力、为民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保持激情干劲,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不忘初心,“科学家”的爱与奉献。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他一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第一线,以奋斗姿态投身于科研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以非凡担当和忘我拼搏成就了爱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我们应该像卢院士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发乎于心、现乎于行,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勇于拼搏,敢于担当。
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楷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榜样。他一心向党,爱国为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2024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34
张桂梅到了华坪县中心中学,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冲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区的老乡教育了她,她的行动也感动了乡亲。一次,一位僳僳族的家长来为孩子交书费。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将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钞票放在了张老师面前,满是皱纹的脸不好意思地说:"就这些了啊──有了钱我还会送来!"看着这位兄长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边背着书包、脸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满着求知的饥渴,张桂梅被深深触动了。她看到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群众的需要就是老师的光荣使命。报名表上,大多数学生是僳僳族,还有其它的少数民族,都是来自边远的贫困山区,家庭条件很差。来自永兴乡的一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换洗,性格内向,总是呆呆地坐着,经常发出长长的叹息声。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泼与欢快,功课一门都不及格。于是,张老师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里,慈母般地和她交谈。终于,她流着眼泪向老师倾诉了压在心底的秘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师,但因病早已去世,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支撑着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后怎么办?"张老师鼓励她要勇于战胜困难,表示一定会全力帮助她。张桂梅马上翻箱倒柜给她找了两套衣服,还把丈夫最后一次给她留下的花衬衣拿出来给小姑娘穿上,并且帮她交了书费。姑娘生病,张桂梅掏钱领她去看病,细心的照顾和关心,使小姑娘激动地喊出了:"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慢慢地,这位小姑娘恢复了少女的天真与快乐。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一天早上,一个僳僳族族小男孩迟迟的不起来,用破被子把头蒙上。张桂梅耐心地询问,孩子才掀开了被头,说他没有钱吃饭了。张桂梅什么也没想,说:"你起来,我去给你拿钱。"回到宿舍,翻开自己的钱包一看,傻眼了:里面只有二十元钱了!张桂梅没有多想,都拿给了孩子。她对孩子说:"你先用着,我会想办法。"从此,这位小男孩每个星期都得到张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学业。张桂梅的身体,早就是一部带有重病却日夜不停地在运转的机器。
1997年4 月她就已经把医院写有:子宫瘤(肿瘤已经有五个月胎儿那么大)的诊断书悄悄地揣进了怀里。那时,她任四个班的课,还有四个月就要升学考了。学生们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为自己住院而受到影响!有一次,张桂梅去上课,上课的铃声还没响,几个学生在踢罐头盒子玩。突然罐头盒子飞来,她无力躲闪,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当时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来。学生们吓得赶紧把她扶起来:"老师,对不起!我们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却说:"不用了,把我扶进教室,我们把这节课讲完。"就这样,坚持到7月,把学生送进了考场,张桂梅才住进了医院。97年7月24日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对她的姐姐讲:常人根本无法想像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肠子都粘连贴到了腹后壁上!这疼痛是非常剧烈的。等张桂梅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医生嘱咐:"张老师,事业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请你今后多保重!"并要求她,最少也要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可是,手术后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设的民族中学,担任1个毕业班的语文、政治教学,还担任班主任、学校妇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组组长。张桂梅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