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精选32篇)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
我采访过不少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次,第一次从台下采访改成了台前宣讲,向大家介绍我认识多时的采访对象毛卓云。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老毛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却也凶险无比,他的课堂没有讲台话筒,却也教化心魂。高墙铁门,是要锁住邪恶与流毒,却并不遮挡他将正心正行的光亮照进人性的黑暗。即使这样的过程,如行走于坚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自从宁波市看守所设立专门的艾滋病犯监区以来,我就想去采访,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直到20__年,才得到许可,走进禁区,也认识了老毛。老毛质朴、健谈,平实的语言里透着邻家大哥的亲和力,给人很强的信任感。在这坚壁高墙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并不伟岸的身躯,总是散发着强大的磁场,有一种无形力量。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我们媒体的报道采写一开始定位在设立艾滋病犯监管的角度。但几次接触,我发现这个被大家亲切地唤作“老毛”的质朴警官,才更应成为焦点。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老毛是一位警营里的学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谈心,每次谈话和心理疏导后,他都会将对方的心理反应、情绪变化等记录在册,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研究素材,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笔记,无论从所耗费心血来看,还是作为可资研究的一手资料而言,都弥足珍贵。
老毛也像一位医者。他用学到的知识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做通了身边相关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为每一名监管对象寻找和研制独门“药方”。
老毛还是一位师者,对在押人员,既授业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给他们准备了纸笔和课本,还手把手教他们写字认字,给他们讲道理说文化,监室成了文化补习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对老毛如父如兄如师如友的信赖,称老毛为“毛校长”“毛老师”“毛爸爸”,无疑是因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无论是拥抱狂躁,安抚哭泣的病犯,还是陪着病犯尽孝,善心和善行总是相辅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当然,老毛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来,监区里的在押人员一茬茬地换,不换的,是老毛。他很喜欢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几乎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践行初志的最佳总结。
老毛无私无畏、坦诚质朴、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万万普通警察砥砺前行的代表。记录这样的人民警察是一个记者的责任与使命。我很庆幸,能认识他,用我的笔记录讲述他的故事。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
20__年初,宁波市看守所设立艾滋病监区,专门关押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当时省里并没有先例,也无经验可借鉴,所领导正发愁找谁接手管理时,毛卓云主动请缨,“你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你另请高明”。
上任前,看守所给毛卓云买了防护装备,可以从牙齿“武装”到脚趾,但毛卓云坚决不穿,“艾滋病在押人员很敏感,只有‘零距离’接触,他们才会对你交心。”这些防护装备一次没用就进仓库积灰了。
毛卓云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他自学了大量艾滋病医学知识、特殊群体心理及心理疏导干预方法等,每一次谈话、心理疏导,他都将对方的反应、情绪等记录在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还总结出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
靠着这套方法,毛卓云走进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的心里,“慢慢地,他们不再有对抗情绪,还愿意主动跟我聊天了”。不过,危险依然随时出现。有一次,在押人员王强(化名)突然发狂,这个29岁的小伙子感染艾滋2年,曾因吸毒过量产生幻觉,在大街上持刀行凶,还刺伤了民警。在押期间,他的状态极不稳定,时不时攻击医生和管教民警。眼看他情绪崩溃,龇牙咧嘴想咬人,毛卓云上前一把抱住了他,轻抚他后背。王强安静了下来,并从此对毛卓云打开了心扉,也开始遵守看守所纪律。
毛卓云的妻子徐爱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丈夫的“新工作”。某天,她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艾滋病监区的报道,里面写了一位“毛警官”的事迹,配图是毛卓云的背影照。徐爱英心里咯噔一下,回家在毛卓云那里得到确认后,第一反应就是劝他换岗,“这工作太危险了”。毛卓云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管教方法详细解说给妻子听,并再三保证会好好保护自己,徐爱英这才勉强同意。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3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队里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尽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筑起一条科学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监管、维稳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拥有的不仅仅是勇气,也拥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罗某是涉嫌故意杀人的在押人员,从小习武,生性好斗,20__年入监所时27岁,力壮身强,是个不服管的刺头,自然对老毛多有抵触。老毛想到个办法,先削掉这个刺头身上的尖刺,决定同他比赛体能。习武出身的罗某1分钟做了60个俯卧撑,而当时年近50岁的老毛却做了80个。经过这一回合,刺头彻底被征服。
多年后,被判处死缓的罗某在狱中给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您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我、教育我、引导我,让我懂得了忏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去面对今后的一切……”
老毛还充满了对在押人员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关怀。一次,因为轮派任务的安排,我也亲历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狱任务。犯人孙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症,肺结核还在开放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监狱,监狱却因担心孙某肺结核传染威胁而拒收。老毛再三协调,辗转联系上杭州一家医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时已是晌午,老毛领大家出了监狱,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面店歇下脚,老板吆喝:“上五碗面。”老毛立马严肃地提高嗓门:“不!是六碗!”老板看了看戴着手铐的孙某和五个民警,恍然道:“对对,六碗!”面端上来了,老毛分一碗给孙某,又给他松了松手铐,沉声道:“抓紧吃!”此时的孙某,埋着头吃面,眼眶却是红的。
当然,工作中的老毛不仅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开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机落在宿舍,突然频繁响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后,老毛告诉我,提示音来自一个他组建的微信群,取名叫“关爱会”,是为出了看守所、回归社会的艾滋病人组建的。手机频繁作响,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长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个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会有些恍惚。这是一个平凡的同事,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他是千万监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岗位上当之无愧的“拆弹专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记使命、忠于职守的时代楷模。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4
“毛领导是位好老师。”曾经的在押人员巴莫(化名)说,“我们没读过什么书,毛领导知道后,就给我们上课,教我们认字。”
“有几个人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对法律条文更是看也看不懂。做法盲怎么行呢?”毛卓云买来了纸笔,自制了识字卡片,在监室里讲课。
那段时间,每到上午9点左右,巴莫和室友就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嘴里嘟囔着:“毛领导呢?今天还要检查作业、听写,他不会不来了吧?”而毛卓云来到监室门口的第一句话总是:“怎么样,身体都好吧,有没有不舒服的?”要是有人说不舒服,他就先用手背试一下体温。等确认大家身体都没事,他才开始上课。在看守所的那几个月,巴莫他们认识了几百个字,也明白了违法犯罪的后果。
“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样子,别总嬉皮笑脸。”毛卓云每月都给艾滋病在押人员理发,理发的同时也不忘教育一番。“毛领导最喜欢唠叨了。”在押人员虽这么说,但总是听着。即便离开了看守所,他们也愿意和毛卓云保持联系,“毛领导说了,有困难随时找他”。毛卓云还特地组建了一个名叫“关爱会”微信群,一有治疗艾滋病的新消息,他就转发到群里。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5
20__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她马上搜索网络了解到,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主要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习,一次性捐款额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学费。至今已经资助430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
王娅立即给基金会发去电子邮件,询问账务公开情况。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陈章武的一句话坚定了王娅通过基金会捐资助学的信心。“他说‘我们没有专职人员’,就这一句话,我就告诉陈教授,我终于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给捐了。”
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陈章武记住了这个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因为基金会的捐赠者大多数都是陈教授熟识的朋友和同事,像王娅这样没见面就直接捐钱的并不多。
甘肃灵台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了王娅的捐助对象。20__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负担。”
现场没能跟白云说上一句话,王娅就返回了天津,这也成为她当时心里的遗憾。不过,这次录制节目的经历也让王娅深受感动和震撼。今年年初,王娅又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同时她还计划着,暑期要随基金会到甘肃家访,与白云见上一面。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6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__》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7
辽宁省丹东市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洗礼,荣立一等功。复员回乡后,他带领乡亲们改变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孙景坤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孙景坤:打锦州负的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也负伤,渡江也负过伤。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他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孙景坤:二百五六十发吧,离我1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和我一块儿下来的就剩4个人。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夏季遭水灾的时候,土地就被淹没了,他就带领着村民开始修这条坝,肩抗人推在这里头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就说了你回家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战场归来的孙景坤一直把群众放在最前面。大女儿孙美丽因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16岁时曾有一次招工的机会,但在孙景坤的坚持下让给了更困难的家庭。
孙美丽:电话局要电话员,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要我去。
一生舍己为人的孙景坤将自己的功勋封存起来,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他才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面对众人的询问,孙景坤只有一句话:“党员,不能一切都为了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8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__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心有信仰,行有力量
这位90多岁的老人,历经风雨,遭受困厄,仍旧甘守清苦,深藏功名,不矜不伐。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9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背后都是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颁奖词字字铿锵,亿万同胞隔着屏幕产生共情,眼睛泛红了一次又一次,只因为颁奖词中的主人公们在普通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为了人民的事业,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迹更让人动容?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最是精神动人心,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却清楚他们为了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奋斗者的精气神:低谷中奋起,永不言弃;危难时拼搏,无所畏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同样,每一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英雄。从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根入石窟蟠的樊锦诗,到舍己幼为人之幼、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再到兰谷遗芳远、永留百色大山的黄文秀……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他们却给了世人同样的感动。用信念扛起时代重任,用行动为人民撑起一片艳阳天,在他们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样的人,是“真英雄”!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0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_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永远怀念英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
清明前夕,四川凉山州的一场森林大火夺走了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的生命,这27名消防员中有1名80后、24名90后、两名00后。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悲痛。
近年来,一些消防员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各种抢险救援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
4月1日下午,应急管理部的官网和官方微信变成了黑白色,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4月2日凌晨,载有此次火灾牺牲消防员遗体的车队抵达西昌市,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菊花守候在街道两旁……这一刻,只有怀念,只有尊重。
有媒体报道称:“告别烈士,更要告慰烈士”。
必须承认,每一起火灾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而造成消防员伤亡的具体原因也各不相同。就像此番事故,专家解释,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伤亡,是因为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可见,这当中天气的原因不容忽视。
但同样需要明确的是,面对如此多的消防员牺牲,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反思:下一次,能不能避免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对于这些勇敢逆行的英雄,不管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相关工作都应该做得更好。
山火猛于虎。预防森林火灾,我们不能缺失敬畏自然的意识,既要不断掌握森林发生火灾的规律,又要时刻拧紧预防森林火灾的“发条”。
今年的清明,因为这场无情的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祭奠,真的不该只有伤悲与痛心。
今天不是消防日,但我们很怀念他们……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2
看到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江梦南的故事让作为同龄人的我们备受鼓舞,虽然江梦南被命运折断了一只前行的桨,但江梦南一直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付出多出常人无数倍的努力最终梦圆清华。我们难以想象她吃力专注读着别人唇语的模样,看到她的故事,我们青年干部还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
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韧劲尽情开放,拥抱阳光。面对无声的世界,她从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父母的不甘心,江梦南的不认输,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却硬靠自己的努力逆袭到清华,她伟大而勇敢,放下内心的“包袱”轻装上阵追逐梦想,她努力的样子是这世界最美的光芒,终于江梦南赢得了这场胜利,身残志坚,不负韶华。江梦南的那句“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激励着我们青年干部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路向阳追赶超越。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闯劲傲然挺立、不卑不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须做到”是江梦南对自己严苛的要求,这些年她克服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难,她的坚毅支撑着她朝着梦想奔赴,凭借着坚定勇敢和不卑不亢,在人群中不断突围,无声的世界有多痛苦,她突围的力量就有多么强大,激励着我们年轻干部在苦干实干中破局开路,在不卑不亢中吐露芬芳,在基层用“赴汤蹈火,舍我其谁”的气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毅为民服务。
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坚韧不拔、闯关夺隘。江梦南不向命运低头,抱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激励着青年干部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善于创新的精神越过人生中一座座“高山”。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闯关夺隘,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吃苦在前、拼搏在先的斗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勇当先行者。我们不要为了天亮而奔跑,而是跑着跑着天就亮了。
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江梦南的故事给我们青年干部无限力量。有些花虽然会迟开,但终将会迎来最美的怒放,做一朵灿烂的“向日葵”,面朝阳光,嘴角上扬。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3
今天下午我们在班里看了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感动中国》,因时间关系没有完全看完,回到家我又把剩余的部分看完……
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是现在91岁的刘盛兰。刚看到他的名字,你一定觉得是个老奶奶,其实他是一个老爷爷。光光的头,带了个破旧的帽子,每天走很远的路捡垃圾。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散了,从三十几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红的血泡。扛起来100多个人的命运。他在城里废旧的房子,又因一次大火……
他每月不超过50元的收入,却资助一个个学生上学,从73岁开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动。对他来说:“剩下每一分钱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几年他没有吃药,没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从垃圾里捡的饭菜,和邻居给的吃食。就是这样一个人,谁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来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上学。捐款多达十几万。他90岁那年过生日,他资助过的学生都聚到一起,陪他过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吃过最好的饭菜。哪怕风烛残年,也发出微弱的光。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一定会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去做这份他喜欢的事情,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大爱都无法理解,但这是铁一样的事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哪怕是为了这样一个耄耋之年仍然为了教育奋斗终身的残烛!!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4
一个人,总有感动的时候,世上永远不缺少令人感动的人。中央电视台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出10个中国最令人感动的人,在每年的春天通过《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向大家介绍这些人和他们令人感动的事迹。《感动中国》已经开展了10年,可我却只看了一期,就是今年的这期。
今年,每个人物的事迹都十分令我感动。像朱光亚爷爷,他一心研究原子弹,率领科研人员研究了整整10年。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终于研究成功了,他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他们放弃在城市里的优良条件和工作,到山区的孤儿院去教书。这一教,就是12年。他们经常因为过度疲劳而昏倒,但他们还是坚持在那里教书。在这其中,无臂的钢琴师刘伟最打动我的心。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话是刘伟的励志名言。的确,他精彩地活着。刘伟在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事故被截去了双臂,可他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希望。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坚强地挺了下去。从10岁—12岁,从失去双臂到踏上维也纳的大厅,他创造出了无数的奇迹,他时时刻刻都在努力。
刘伟令我感动的,是他那种相信自我的心情和他那坚持到底的精神。
我又想起了我自己。平时,我很少有坚持不懈做到底的事情,常常是做到一半时,觉得太难了,太累了,就不做了。就拿我跳绳来说吧。前几个星期,妈妈对我说,跳绳对身体的健康有好处,于是我规定自己每天跳绳500个。坚持了几天,就做不下去了,因为跳完绳后,很累,气喘吁吁的,十分不舒服。我心想:这太累了,我还是放弃吧。很快,放弃就战胜了坚持。
现在,我看了刘伟的事迹,我认为,刘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相信自己,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刘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感动中国”的人物的精神,我都要学习。《感动中国》让我知道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让我知道了许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感动中国》,一个让人感动的舞台!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5
《致敬英雄》
20__年4月2日凌晨,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遇难的30名救火英雄遗体已抵达西昌。四川广播电视台及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深夜有车辆排成长队缓缓前行。一些市民走上街头,泣喊“英雄一路走好”,部分路面摆放了菊花。
从视频中可见,深夜的街头,昏黄的路灯下,市民们正在自发等待送行。当列车缓缓经过,多少感动涌上心头。街头摆放的一朵朵菊花,一声声“英雄一路走好”,道出了现场市民发自内心的感动,更体现出他们对英雄精神的敬仰与推崇。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火灾无情人有情,30个救火英雄中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他们看似平凡,但又极其伟大。平凡的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了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义无反顾献出了宝贵生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30名救火英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将“平凡”与“伟大”画上了等号。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他们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他们可能不擅言谈、没有出类拔萃的成绩,但是他们却用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挺身而出的选择,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是最感人的平凡英雄,也是最真实的超级英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救火英雄的事迹与近日正在广泛开展的“传承·20__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交相辉映,映照出了永不过时的民族精神和英雄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英雄永远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缅怀先烈、感恩前辈,是让我们饮水思源、赓续传统;缅怀先烈、感恩前辈,更重要的是传承英雄精神,争作时代先锋。
英雄精神永不过时。30名救火英雄,正是用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的榜样,他们是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最美诠释。泱泱大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种英雄精神融入血脉,不断激发前行力量。救死扶伤的医生、教书育人的老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无论我们的工作有多平凡,只要能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就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新时代成就一番新的英雄事业。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个清明,让我们在缅怀中传承,让我们将感动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以英雄精神为照亮前路的灯塔,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6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7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8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学启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来源,叶嘉莹和母亲相依为命,四处避难、艰难度日。她17岁时,母亲突发重病,死在求医回家的路上。
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她数十天闭门不出,写下“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幸运的是,在伯父的资助下,叶嘉莹能够继续学习,如愿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叶嘉莹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东荪,虽然心底毫无波澜,但看对方为自己来回奔波丢了工作,于心不忍。于是,1948年,叶嘉莹放弃了北平的工作,跟赵东荪去往南京结婚。刚到南京不久,局势便出现动荡。24岁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台湾,在彰化女中当教师,并生下大女儿。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台湾,丈夫含冤入狱,不久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起来。等到释放时,发现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各种闲言碎语。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来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一边在私立女中教书,一边抚养女儿,有时不得不把女儿带到课堂上去。整整三年,叶嘉莹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轻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狱了,性情却变得暴戾,时不时对着叶嘉莹拳打脚踢。同时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也全部压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为独立撑起家庭的“女强人”,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为了挣钱,她同时在台北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所学校任教。课业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气喘,胸口时常隐隐作痛。那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在极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杀。
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骨子里的坚韧内核,叶嘉莹最终还是超脱了那份痛苦,从诗词中找到寄托。无论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负,一站上讲台,叶嘉莹就变得神采飞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19
前不久,周秀芳牵线,由我市爱心人士捐建的凤来石浦岑玉希望小学落成,周秀芳和部分师生合影。右一为周秀芳。
她非湘人,却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她年已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三年募款建九校……日前,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揭晓,我市李惠利小学70岁的退休教师周秀芳入选“感动湖南人物”前三甲,并将代表湖南参评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她的颁奖词也随即火遍湖南溆浦县。
20__年9月,67岁的周秀芳前往贵州省惠水县蛮纳村小支教。20__年3月,周秀芳又前往湖南溆浦县支教。记者去年5月前往溆浦采访周秀芳,了解到周秀芳的很多感人故事。
周秀芳初到溆浦时,住在一所废弃的房子里。白天,她或在借来的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或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常和村干部一起,或与村民商量,解决建校中遇到的问题。施工车辆进出的地方需要平整,周秀芳自己动手;给施工人员做饭,也是周秀芳自己来。
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周秀芳在溆浦县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常常一碗米饭一个菜就是她的一餐。但周秀芳为孩子们花钱却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时,她常送上几百元钱;留守儿童过生日,她常买来生日蛋糕。周秀芳特别关心留守儿童,她募集资金给当地学校买来电脑,使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
在周秀芳的感染下,宁波数千人助学溆浦。用这些钱,周秀芳已经在溆浦建起5所希望小学。
“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是宁波人太有爱心了,使我有物资可以搬运到贫困山区。”周秀芳谦虚地说,她搬运过去的物资,是3000多名宁波爱心人士“众筹”来的,有的人捐出一所学校,有的人捐出一件衣服,有的人捐出5元压岁钱,不管多少,都是一分心意。
周秀芳目前已经筹款近300万元,为山里的孩子建成5所希望小学,还送去价值上百万元的物资。昨天,记者联系上了周秀芳,她说,最近,她又联系到了大笔宁波爱心资金,准备在溆浦县再建4所希望小学,她希望通过本报,向助学溆浦的宁波爱心人士道声谢。(宁波晚报记者 杨静雅)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0
要么胜利晋级,要么失败回家。
北京时间8月17日,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1/4决赛结束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终于在“别人家的主场”击败了卫冕冠军巴西女排。
其实,当第一场中国队以15-25的大比分落败给巴西队的时候,相信已经有很多体育评论员、记者打好了“里约奥运,中国三大球全军覆没”的腹稿。但是,中国女排没有放弃,1980年代就成为国人偶像的郎平也没有放弃——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一扣球的风情,那漂亮的绝地反击,一分分地咬,一分分把对手逼向死角,最终拼出胜利,这让每个观战的国人热血沸腾。
在这届中国队表现略显平淡的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进入半决赛,甚至比一些项目的夺金更能引爆国人的情绪。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一直都坚信:女排是打不倒的。这种信念,基于女排的传统,也基于“女排精神”的激励。跌倒了,女排会爬起来;赢了,还会争取下一次胜利。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只要女排赢了,大家想到“女排精神”;而一旦输了,似乎就忘了“女排精神”,甚至责怪姑娘们没“女排精神”。到底,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排精神”呢?
说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先从被广泛定义的“女排精神”看看: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些,每一个都指向平时环节的训练,一点一滴做起,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状态,而非唯结果论。
进一步看,“女排精神”缘起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确定、推广,被全民接受,这个过程,是从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可以说,它和国家一起慢慢地走向世界,用自己的实力让别人知道、认识、了解我们;它也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轨,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的表现几起几落,当年的巅峰表现却难以再续。自此之后,“女排精神”似乎成了女排的精神枷锁。这是哪儿出了问题?
并非是女排变弱了,而是对手变得更强了,比赛有了更大的变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手的变化。当我们察觉的时候,差距可能就出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更快、更高、更强,赛场上充满变化。
同样尴尬的是,虽然作为三大球唯一达到世界巅峰的项目,但中国排球联赛水平、排球普及、商业化等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中国的篮球和足球,虽然没有站在世界之巅,它却很好地拥抱了商业,走到了普通民众身边。
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其他人的竞争,不只是在赛场上,更多的竞争是在场下;不是单个项目、几场比赛的竞争,而是一个赛事、系统性的竞争。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空喊“女排精神”只能是“唯金牌”论的变种。
今天,不论是体育还是整个国家其他层面,我们已经告别了“从零到一”的窘境;作为竞技体育强国,不必急于用中国女排的一两块奖牌来证明什么。然而,我们也应有居安思危、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不仅在体育,还有经济、科技等方面,我们都有需要追赶的对象。所以,我们依旧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只是这种鼓舞,不应该是结果论、唯金牌论的,而应该是过程、系统性的。
第一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争取第一的毅力。说到底,“女排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女排精神”。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1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__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那时候的我们,渴望知识,有老师给我们上课,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她的女儿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听到这,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她的博爱深深感染着我,她放弃了对女儿的陪伴,但是她的学生也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希望啊!她用她的博爱,影响了几千几万个家庭的孩子,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受到教育,从而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她的学生也受到她的影响,试想如果她的学生能把她的博爱接力下去,那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的!
中国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是较大,一个老师能够选择放弃优越的条件,而选择艰苦的地方,如果不是一种爱的力量支撑着她,她何以在那里整整36年!支老师,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给学生添置学习用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学生改善教学条件,无私地教育学生知识,这深沉的爱让我感动不已。这样的老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真的如诗句所赞美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想到我自己,现在有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有爸妈的宠爱,有温柔的老师,每天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成为支老师那样伟大的老师。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2
那一道凄厉的闪电,击中了四川凉山木里的枯树。一瞬间,浓烟滚滚,火焰登时席卷了整片山林。火势迅速蔓延,生机盎然的森林,变成了人间地狱。
谁舍得让祖国的大好山河付之一炬?但是,以任何人的力量,都无法阻止这场惨剧。但是,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一个广大而团结的集体呢?
他们奔赴火海,义无反顾的向这场天灾宣战!消防车是他们的战车,水管是他们的武器,明知道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甚至可以说是以卵击石的战斗,但为了守护美丽家园,他们却选择了生命中的最美逆行——冲向火场,永不回头。
都说水火无情,突如其来的风向改变,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燃,夺走了30人的生命。当他们被烈火淹没时,有些人依然无悔。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是金钱吗?不,金钱永远没有生命重要!
是名誉吗?不,名誉也不及生命重要!
是信仰!
是坚定的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信仰;是甘愿做和平时代的战士的信仰;是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信仰——甚至,消防员这三个伟大的汉字,就是他们的信仰!
回溯历史,在火灾中搬运燃烧的煤气罐的,是消防员们;在洪水中奋勇救人的,是消防员们;在危难之中解救被困者的,是消防员们......当今社会,我们已经看不到纷飞的战火,感受不到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这种词语,我们已经陌生。但是,消防员们却依然冲入险境,从死神的刀下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他们,却常常没有逃脱死神扼杀。这精神,怎么不值得赞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消防员的精神再伟大,我们不身体力行的学习,终究还只是空中楼阁,还只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所以,我们要把消防员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我们之中,大部分的人将来可能不会成为消防员,其中又有大部分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像森林大火这种生死攸关的情景。所以,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既然自己绝对不可能面对火场,那么学习这种精神就毫无用处。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尽管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消防员,我们仍要学习这种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精神,因为,你会发现,你,就是扑火者,就是消防员。
他们一生都处在水火之中,在水火不相容之间,你们挺身而出,每一次救火都打着“死”的准备,对于我们来说,你们是天使,救济人类的天使!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3
读了“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迹后,感动与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动。那些扎根在边远山区克服种.种困难支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与大众印象中的支教老师不同,周秀芳今年已是69岁高龄。两年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支教梦”,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李惠利小学退休的周秀芳放弃高薪返聘机会,辗转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两年里,她筹款近200万元,让一个又一个爱心学校在溆浦县拔地而起。
周奶奶凭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在西部地区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初到农村,条件艰苦。恶劣自然环境让她嘴唇干裂,手掌蜕皮,饮食不适又导致肠胃出现症状。语言交流的困难,差异巨大的生活习俗以及微薄的工资,都没有成为她离开的理由,没有动摇她坚守的信念,她坚守着一份清贫,固守着心灵的宁静。她为有困难的孩子送教上门,她顶风冒雪背着学生往返就读。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校开支,救助困难的孩子,用真情播洒着一个支教老年人的仁爱情怀,用行动证明着一个教育者的担当。她受到了当地学生的尊重爱戴、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她是当代老年人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老年人的楷模。
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做出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她不畏艰难,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学习她践履笃行,乐观向上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税收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同一个中国梦而奋斗!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4
由于患胰腺癌晚期,王娅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家用爬梯绑上一根竹竿,成了向来节俭的王娅自制的输液杆。
而就在不久前,她却慷慨地将这套仅有的一室一厅住房,捐赠给了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用于资助西部贫困学子完成高中学业。王娅开玩笑说:“现在是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了,但这也还是自己的家。因为基金会就像是自己的亲人,资助的那些孩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
王娅是谁?
王娅生于1952年,今年66岁,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而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__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来她持续的爱心捐赠足迹。
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钱,王娅自己也说不清,而她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很普通,没有什么。”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是尽力去帮。”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5
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水对鱼儿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目中。鱼儿懂得了感恩,才能明白大海的博爱;大海学会了感恩,才会懂得鱼儿的深情。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我耳畔不断回荡,呆望远处,不禁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节目,令我充满无暇的联想和深思。
在此次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的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_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而这些年,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为儿无私奉献。
也许,有人认为,方俊明很傻,为何救人没成反自己撞石骨折,完全是自找麻烦,活受罪。而我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他心中做这件事也会有自己的理由,那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在漫长的岁月中饱受委屈。面对家人,却不愿拖累,结束生命却终应无果,他不后悔那次行动,即使不是这样,如果当年那小孩是真落水,而他见死不救,这是否有唯呢?生命宝贵,也只有一次,历尽艰辛,这一切都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在他背后他承担了许多,也许不为人知,可是谁又能明白他的痛苦,明明想做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6
20__年4月1日18时30分,四川凉山省的30名在扑火中遇难人员的遗体已经全部找到,他们的家人彻夜不眠,熬红了眼,却还是没有等到他们回家。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痛彻心扉的噩耗。这三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九零后的少年,甚至有很多人还是共青团团员,他们正是绽放的年纪,却被一场大火永远地夺去了生命。
但是他们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依然勇敢前行。
不仅仅是他们三十个人,我们的身边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为我们付出的消防战士们。
消防员,正值大年初一,医院住院楼大火。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搭建了一条临时逃生通道,英勇救出13名婴儿和20余名产妇;消防员田斌,原本休假的他带着儿子出去玩,偶遇火灾,他将不满两岁的孩子托付给陌生路人照看,拿着灭火器,不顾个人安危,冲向楼顶灭火。他说:“我是消防员,不论任何时候,无论身上是否有军装!”;消防员玄龙海,拼死冲进火海浓烟中,解开战斗服,将几近昏厥的6岁男孩裹在怀里抱出火场,孩子出来时,脸上戴着属于他的空气呼吸器面罩……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有这些消防员,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如何得到保障。
这就是消防员们,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在发生火灾的一座座崇山峻岭,哪里有危险,哪里有他们,他们不求任何人的回报,默默付出,为人民服务。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无数次地见到万家灯火,却有家不能回,有时候甚至吃不上一口年夜饭。他们可能是妻子挚爱的丈夫,是父母宝贝的孩子,是儿女依赖的父亲,可是他们却常常辜负了最亲的人。
他们把自己献给了国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而仅仅想着,如何多救出一个年幼的孩子,如何多扑救一场无情的火灾。
在消防员们拼尽全力扑救的一场场火灾之中,有的火灾是天降灾祸,无可避免,可是有的属于人为因素,而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减轻人为火灾发生的几率。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可能不顾一切地亲身冲向火场救火,但是我们可以遵守法律法规,学习如何避免火灾,在学有余力之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让他们一起共同创建美好环境,尽最大努力避免火灾的发生。
或许这样做,能够减轻消防员们身上重重的担子,哪怕只有一点。或许他们就可以多陪刚出生的孩子一天,或许他们就可以多见年迈的父母一面,或许他们就可以吃上一顿年夜饭。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他们为我们负重前行。总有人为我们逆火前行,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人间安宁。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7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花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日日夜夜,父母却毫无怨言。
不懂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问父母我们是怎么来的,父母却总是开玩笑的对我们说:你是我们捡来的,甚至说我们是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不,不是的,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是母亲辛辛苦苦十月怀胎把我们生下来的。
十七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永远不会因为这样而放弃我们,他们不管多辛苦,多困难,都会无私奉献的哺育我们长大成人。
在小时候,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当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将来,我们自己有了小孩后,你还会觉得父母到我们的爱,还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吗?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呢?有的人总是不断抱怨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直接顶撞父母。有些人连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有些人可能连父母的生日到记不清楚了。想想看,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啊!
在自己孤独的时候,站在身后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父母;在自己面对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站在身后鼓励自己,为自己加油的永远是父母;在自己受伤、害怕的时候,站在身后保护自己的永远是父母;当我们受委屈是,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的是父母。然而,他们却不求其他,只求我们平安、健康、幸福。
无私奉献的永远是父母。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8
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的人都是顶尖中的顶尖,而顶尖之人的身边必然也有十分优秀的人,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曾经还和邓稼先是同学,两个人无疑都是世界的顶尖人才,为中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人生也十分的波澜曲折,这个人就是——杨振宁。
一、成就斐然
杨振宁是一位物理学家,可以说他是为物理学而生的,这一生也都在追随着物理学的脚步,要知道没有几个人的学时理论能够和牛顿以及爱因斯坦等轰动世界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杨振宁就是其中一个,在物理学上面的突破绝对有杨振宁的参与,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和米尔斯一起完成了新理论,名为杨.米尔斯理论,而这一理论在诺贝尔奖的项目之中,就有7个都是因此而得的奖。
守恒定律的突破性一步,也是由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的,他们钻研在物理学之中,真正地打破了人们对于守恒定理的传统性认知,直接发表了论文,这一伟大的一步也让两个人获得了了诺贝尔奖,这不止是将中国人的名字带到了世界,更是为世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在世界上也留下了印记。
只是现在看到杨振宁所获得的一切会觉得杨振宁真是厉害,却不知道杨振宁求学路上的艰辛。
二、求学之路
杨振宁的童年是在战火之中度过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杨振宁的父亲知道战争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自己的家里面还有妻儿,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只能将孩子先一起送走,当时的合肥老家还算是安全,杨振宁就被送到了那里。
战争瞬间蔓延开来,整个中国都被包裹在战争之中,杨家人顶着战火终于一家团圆,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伴随着危险,最后抵达昆明,才能过上安稳一些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杨振宁尽管受着战争的影响,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到了昆明之后又转到了当地的一个中学,只是一个忽然的教育政策让杨振宁痛苦不堪,那个时候的杨振宁还没有涉及物理方面,但是升学又成了一大难点,家人们对于杨振宁还是十分的支持的,所以坚定了杨振宁升学的决心,买了教材自学理化知识。
别看杨振宁是半路出家,但是自身的天赋使然,自学之下的杨振宁最后还能以一个极好的成绩考到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命运的指引告诉杨振宁,化学并不是他的归宿,物理才是,所以杨振宁毅然决然地转到了物理系。
刚迈入大学,杨振宁是憧憬的,他渴望在学校里面学习更多的知识,当时的西南联大师资力量十分的雄厚,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杨振宁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生活,在物理的海洋里面畅游,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也让他的进步十分的快。
只是战争还没有结束,炮火依然在继续,为了这些莘莘学子,就算是顶着炮火,学校里面的课程都没有间断过。最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杨振宁发表了论文,这一篇论文更是开创了先河,将物理和数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毕业后的杨振宁继续研读,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后来又获得了硕士学位,可是这些知识远远不够,杨振宁知道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需要自己去闯荡和学习,他的学习之路没有停止,之后便去了美国进行求学。
三、留学生涯
美国是第一大国,学府之中所囊括的知识也是精之又精,杨振宁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有他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费米,只是天意注定,那个时候的费米教授正在秘密的研究核武器,杨振宁也只能抱憾而归,辗转多次,也因为杨振宁对物理热切的内心,终于杨振宁还是见到了费米教授,又在费米教授的帮助下认识了另外一位良师爱德华泰勒教授。
对于华裔的歧视也在这里显现,杨振宁在物理上面的进步十分的快,但是动手能力却要差很多,他很想进行实验,但是实验室却只能美国人才可以进,在缺乏动手能力的情况下,还成为了一众同学的笑柄。
可是尽管如此,杨振宁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物理梦,他最后也在自己的物理之中获得了奖项,成为了轰动世界的物理学家。
四、爱情故事
不只是在学习上面,杨振宁在爱情上面也十分的轰动。杨振宁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和以前大学任教时期的一个学生在一起,这个学生名字叫做杜致礼。
杜致礼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将军,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常的好,当年的杜致礼翩翩少女,在学校里面也是个风云人物,只是战争爆发的太快了,她的父亲也正好在那个时候患了肾病,想要前往美国进行治疗,谁知道蒋介石居然在一家人动身前往美国的时候将杜致礼的父亲扣下,强行前往战场。
那个时候的杜致礼才18岁,没有亲人的陪伴她一个人到了美国,一个女子孤身一人在美国,日子十分的不好过,尤其之后家道中落,就连家里人的消息她都收不到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最后到了免费的圣文森学院。
命运总是如此的有趣,杨振宁和杜致礼两个人都没有想到,居然会在美国再一次见到。杨振宁在美国十分的照顾杜致礼,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坠入了爱河,最后在第二年的8月26日举行了婚礼,正式的在一起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杨振宁和杜致礼又何尝不是呢?家人全部都在国内,而他们心系祖国和家人,无数次地想要回到祖国,但是都遭到了阻拦。终于国内的战争结束了,在美国的两人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在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两人才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杨振宁无疑是紧张的,原本塞在口边的岳父大人最后居然成了一句先生,这让在场的周总理笑话起他来。
五、总结
一家人能够团聚实在是难得,杨振宁的一生都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他坚定自己的道路,在物理上面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面对困难不放求学之心,也实在令人敬佩。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29
提到杨振宁,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满身荣光?还是他那个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将国籍改为美籍的行为?但人活着有万般难处,其实杨振宁又何尝不爱国家,何尝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亲,直到离世也未能原谅我将国籍更改为美籍的行为。”这个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说出遗憾万分的话。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数学家杨武之有一个凄苦的身世,他出生于19世纪末国家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九岁时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早期是贵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台之后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于是在杨武之十二岁那年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从此辗转各个父母亲的亲朋好友的之间留宿。
或许是出生于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加之寄人篱下,杨武之比常人更加聪慧,也更加勤奋刻苦。
毕业以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两年书,因其教学管理方式较为严格,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常有闹事。
辗转各地又教了几年书后,这让他深知如此于救国之无益,于是出国留学,学历一再攀升,并在数学行业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后取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时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国国,为危难时刻的国家出一份力量。
当时的中国教育人才极其匮乏,启蒙问题突出,于是,回国后的他又干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厦门,清华大学等学府任教,为传播知识做着自己的贡献。
而当时他的儿子杨振宁也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为此也花费大量心血。
杨振宁的求学成名之路:
杨武之作为一个东西兼修,受到过科学知识熏陶的人,思想极其先进开明,眼光也更加长远,对他的儿子杨振宁自然也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杨振宁不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精通数学和英语,这为他后来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而杨振宁自己也十分聪慧刻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求知若渴,长大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带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攻读物理系。
后在研究所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两人共同研究热爱的物理学,强强联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开始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杨振宁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来信,试图劝自己的儿子回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国等地,探访劝说儿子。
但杨振宁却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疑,当时新中国的环境对他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且他所学科目对新中国建设意义不大,后国家又经历了大跃进等众多变动,终于是未能归乡。
1964年,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
后来邀请父亲赴美团聚也皆被拒绝。一直到杨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谅他。
而此时的杨振宁也已经步入老年,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寻到机会,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于几年后改回了中国国籍。
这位老人伟大且坎坷的一生,四处漂泊,最终归乡,不知他望着故乡的土地,会不会也有万千感慨。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30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20_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31
张桂梅祖籍辽宁,从东北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从大理调到华坪不到一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近五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张桂梅决定放弃治疗。后来,县里得知了张桂梅的病情,县长告诉她:“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为此,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积极动员大家给张桂梅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仅剩的五块钱路费。
“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为他们干些什么。”张桂梅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哽咽。
再次回到校园,张桂梅发现,华坪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甚远。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
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是什么原因?张桂梅跑进大山,开始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__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次家访时,她发现有户人家的儿子才读初二,便可以进县城参加补习班,而他的姐姐已经高三了,却要被家长留在家里干活。那一刻,张桂梅心里觉得,就算再难,她办女高都是对的。
关于2024感动中国毛卓云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篇32
今年《感动中国》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何玥姐姐。
当小何玥离开我们时,我潸然泪下,不为她的离去而痛心,而是为她的爱而感动。她未曾离去,她的爱融入了天地。她一直都在这里,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勇敢前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的,处处春江都有月明,你就是那明月,将爱融入清亮的月光,谱成一首动听的生命乐章,爱的乐章!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那高悬头顶的大爱,从古至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还有一个大孝子——陈斌强老师,他从小没了父亲,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姐姐。母亲把三个孩子养大,陈斌强长大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妈妈,从我们出生,开始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妈妈的关怀无微不至,妈妈的大爱,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只有在生活中多关心她,呵护她,让她也能感受到我们爱。陈斌强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了。”没错,我们要想回报母爱,必须行动起来。从古至今,孝子数不胜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温暖的亲情不断传递。我们要向何玥和陈斌强学习,我们要珍惜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
侯旭阳习作展爸爸的朋友星期天的早上,天气晴朗,爸爸和妈妈出去有点事,妈妈说:“小明你在家里好好呆着,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爸爸妈妈走后,小明觉得很无聊,就画了一张画,又做了作业。忽然,听见一阵敲门声,他就从房间跑出来问:“你是谁呀?”门外传来一位叔叔的声音,叔叔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小明就搬来一把椅子,站在上面,通过猫眼,看到了那叔叔的样子。他身穿绿色的上衣,一条天蓝色的裤子,棕色的皮鞋,手里拿着本厚厚的书。小明想了想他是我爸爸的朋友,爸爸一定知道他是不是好人。小明说:“叔叔我有点事一会儿就回来。”叔叔说:“快点。”小明就打电话给爸爸说:“爸爸有没有你的朋友来我们家啊。”爸爸说:“有,你要好好的对待你这个叔叔啊。”小明听爸爸这么一说就大胆的放叔叔进来。小明让叔叔吃水果、看电视……叔叔要走了,爸爸妈妈也回来了。爸爸说:“我送送客人吧。”爸爸边送叔叔,叔叔说:“你儿子对我太好了,又是让我吃水果,又是看电视太好了。”
爸爸说:“应该的,对待客人就应该这样有礼貌,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