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学习心得(精选30篇)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
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
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3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__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L.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力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郭永怀为人朴实正直,他尊重科学,勇于讲真话。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4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关键时期,一手要抓好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要稳字当头,毫不松懈抓好春耕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也是搞好春耕生产的关键人,精准应对,科学施策,找到疫情防控与春耕保障的最佳结合点,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春耕生产不误时,众志成城渡难关。
疫情防控不放松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基层干部作为疫情防控的“守门员”“服务员”“快递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成败在基层,关键在农村、社区、在网格点。正值春耕季节,基层干部更要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决不能放松警惕,更加严格把联防联控的各项责任落实落细,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淬炼干部的英雄本色,越是在吃紧阶段越要凝聚力量,同舟共济。在疫情防控吃紧阶段,基层干部更要冲在前,干在先,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不松懈,坚定站在严峻斗争的最前沿,始终保持疫情防控不打烊。
春耕生产不误时
20__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稳定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农产品是抗击疫情的物质基础,搞好春耕生产避免粮食生产出现滑坡。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种春管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既要搞好疫情防控,又要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春耕生产。基层干部要扑下身子,深入春耕一线,问农所需,排农所忧,解农所难,全力做好服务春耕,真正让惠农政策作润农春雨。春耕播种是一年收成的基础和铺垫,基层干部要及时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高质量高标准的抓好春管春耕,确保春耕生产不断档,为全年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开一个好兆头。
众志成城渡难关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庚子虎年之际扩散蔓延,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华儿女展现出了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民族气概,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携手抗疫,守望相助,最好地诠释了“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勇毅笃定无不胜”的希望和温暖。当春耕遇上抗“疫”,广大基层干部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既是一场大战,又是一场大考,基层干部要找准两项工作的结合点,奋力书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基层干部,精准应对战“疫”与春耕“大考”,真正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春耕生产不误时,众志成城渡难关,我们一定能取得双胜利,夯实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和“米袋子”。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5
九月二十四日去了临沂兴华学校参加了语文名师课堂观摩课,每一位老师都有其教学风格,三位教师风格迥异,设计环节也堪称典范,层层递进,循循善诱。但我最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菘舟老师一堂课下来感觉到“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是作者深夜游湖心亭所见,王菘舟老师如山水大雪中走出的一位隐士,遇到风雪迷途的路人,颔首曰“随我而来。”徐徐前行,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王老师赏雪,我们也跟着看出点眉目,王老师析人,我们也便知晓雪景后,张岱的深情和独守。作者大雪后独去湖心亭的的雅情和王菘舟老师言谈诵读中的雅致相得益彰。渺渺笛声,天地一白,张岱一人摇舟,王菘舟老师抑扬声起,古今二人似又相逢,相视一笑。雅极。
王菘舟老师的问题有股情愫。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天云水雾”而偏偏要加上三个与字,“天与云与水与雾”?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与平时表达有出入,源于何?两个游客赏雪和张岱有何不同?舟子曰:只知相公痴,更有痴甚相公者?若你是张岱你会如何答?一堂下来,没有嘈杂声,甚至于没有讨论声,因为每个同学都在思考,连同台下坐着的老师。每个问题有深度,深究其隐含的那份情愫,每个问题和《湖心亭看雪》一样的闲静淡雅。当我读这篇文章和在我听完王崧舟老师讲完课后,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层次。“三与”体味出四处融为一体之天地归一之静;天地万物藐若浮沉,此天人合一,超物之静;万物不见踪影,偏张岱驾一叶扁舟而行,这是心境之静;与游人相遇,舟子之言,不辩不驳,这是性情之静。这静是张岱的情愫,王崧舟老师用问题从《湖心亭看雪》表面文字带着所有听课的人探讨张岱的内心。文字不仅只有本身,还有它背后的情义。
王崧舟老师在最后的讲评中提到了“禅文化”,“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百度到的)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悉心雕琢,一位名师也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禅”这大概也是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哲学。宁静的'心,文字和心灵的相同,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没有吵杂,亦无活泼,严肃真诚。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堂课,太多的折服。感悟最深的,一个教师需要有自己丰富的涵养,这涵养立足与教育哲学,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大概也就得到了教学的真谛。不断尝试、不断否定、不断寻找,过程辛苦自不必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6
“在语文课堂上,我究竟拿什么献给学生呢?”这是我在平时教学当中一直困惑的地方。许x老师的“合乎道,至于德”的道德课堂像一缕清风吹走了我心中的疑惑。许x老师从道德课堂的提出、道德课堂的观念、道德课堂的构建三个方面给我们讲述了构建“道德课堂”文化,学习后我收获多多,感触多多,许x老师的讲座是我们课堂教学工作的航标。
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但许x老师道德课堂里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即“道”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否则,我们的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构建道德课堂(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放手,少讲多引、多领,并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学为要学,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使学校真正成为“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地方!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7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介绍她们的睡处以及他们的厕所。随后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冰箱、加热器、还有小型的微波炉。
然后做了一个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在地球上的学生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乒乓球浮了起来。王亚平照样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杯里,接着用一个木棍把它往下压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间。当时我也很惊讶,为什么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上来,怎么也下不去?可为什么在宇宙空间站里,乒乓球放入水杯里就会沉下去呢?后来一听王亚平阿姨讲解,我才明白了原来是太空里浮力几乎消失了。
还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里,水膜一点点的变大,变厚,最后变成了又大又圆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往这个又大又圆的水晶球里滴了许多蓝色的色素,水晶球里的色素就在一点点的扩散。随后又往水晶球里放了半个泡腾片儿,过了一会儿,水晶球就冒出许多的小泡泡,好看极了。
看完这堂天宫课堂,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外太空的知识。我明白了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我还知道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一定要善于观察,多多思考,我们要更加为祖国争光。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8
两年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让我有不少的感悟,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的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实际教学时,我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不放手学生。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的,学习得也会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收获的同时,我也存在着困惑,针对高效课堂来说,教师讲得的确是少多了,但这样是不是少得可怜。语文教学,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之间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重点之处时,学生有时谈得比较肤浅,这里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好。比如说有的孩子汇报时给我们组留下的印象是柔和的,教师有必要再次追问学生,哪些词语更能体现了作者的真情,你能再次把这种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之中吗?
最后,“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我不主张把教学定为某种“模式”,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死板的东西,僵化的条框。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标准化零件;我们教授的是广博多样的知识,而非一个面孔的教条理论。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先进的理念,一种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为我们任重道远的教育道路又增添一奇葩,但不必把它固定所有的学科都要这么上,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等等,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方得桃李满天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别人高效课堂的精华,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 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教有所获。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9
一支支医疗队临危受命、一辆辆物资车奔赴武汉、一幕幕党群齐心战“疫”的画面鼓舞人心……在这场疫情大战、生命大考面前,作为党员干部更应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坚守岗位,以真言实行、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乐。
越是危难“验”初心。“干部素质怎么样不只看平时,更要看危急时刻;干部党性在哪里,也不只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体现在艰难险重的考验中。”越是在疫情危机时刻,越能考验党员干部能否主动担当作为,越能反映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战斗力。此次疫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就越要做到胸有谋略、动有章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好定力、增强战斗力、发挥凝聚力,管好自己、管住亲友,动员身边人、呼吁全社会,坚定抗争的决心、坚定必胜的信心,带领所有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勇士们、逆行者们,坚定不移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高质高量的带头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工作,齐心协力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是担当“撼”人心。“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困难时刻显担当,关键时候展作为。党员干部肩负使命担当,承载期待重托,绝不能在关键时刻窝在家里当“键盘侠”,久座办公室当“唾沫君”,更不能凡事等待观望、阴奉阳违,出现“唐主任”式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无为。“风疾才能知草劲,云开足以见山高”,党员干部应以做好此次疫情工作为契机和新起点,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全面做好“作风体检”,主动打好“政治疫苗”,加满为民服务的动力能量,全力彰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对初心使命的学习成果落实到行动中。只有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开展工作,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只有以身示范、科学施策,才能真正发挥党员干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积极作用。
总是坚守“暖”民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疫情战争中,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风向标”“导航仪”,势必会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氛围。“德莫高于爱民”,在这场事关生命健康的人民战争中,无数党员始终以夜继日的顽强奋战在疫情一线,他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以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姿态与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带着“若有战、战必胜、召必回”的信念,充分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无悔坚守。唯有忠于职守、挺身而出、英勇战斗,去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问需于民,多才能将为民服务的答卷写好;唯有无悔付出,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去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才能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才能早日迎来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天!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0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0世纪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总理、邓先圣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1
20xx年5月13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聆听了吴正宪、柏继明、贲友林、孙贵合、强震球五位特级教师及唐师附小的一位优秀教师带来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一堂堂生动和谐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得当的点拨和启发,启迪着台下老师的无限思索,求变的决心弥漫着整个会场。几位名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适当的时机质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等等。下面我就对其中两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
在吴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听出了两种与众不同:
1、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在吴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中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2、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吴老师的这节课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吴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二、柏继明老师的《计量单位复习课》
柏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语言诙谐、幽默、风趣自然。对学生,不管是成功时的表扬,还是失误后的鼓励,她都能机智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创设出一个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她能适当的把握教学语言的“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师生关系倍加融合,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柏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学生很熟悉的日记引入,故意错用单位,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还引导学生说出了生活中错用单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一个过程柏老师都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教师真正成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3、评价激励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我在赏阅别人精彩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名师为榜样,转变教学思想做到课前解读教材,落实课改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有价值的课堂。另外,还要多看教育专著,多做笔记,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当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2
中午吃完饭回来,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视频的摆设非常奇特。到处都是把手,里面还站着三个人。
咦?这是什么?我怀着疑惑的心理继续往下看,才知道原来这是天空课堂。是三个人在太空中的生活,今天这堂课是给我们讲科学知识有多有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乒乓球可以在杯子装停留,并且不动。亚平老师让正在看直播的同学在玻璃杯中到一半的水,然后把乒乓球放进水中,把浮起来的乒乓球用手指往下按,再松手。乒乓球全都扶起来了。于是亚萍老师也在杯子里倒水,固定住之后,就用棍子把乒乓球往下压,再一松手,发现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上也不下,不会像在地球上乒乓球一样浮在水面,而是留在了杯子中央不上也不下,不动了。我顿时惊讶万分:乒乓球怎么不上来了呢?难道牛顿说的地心引力失效了?但是当听完亚萍老师的话以后,我就不这么惊讶了。原来太空中是没有地心引力的,所以乒乓球才不会浮上来,我点了点头,心想:原来是这样啊!
看完这个科学小实验之后,后面也有一个小实验吸引了我的眼球。放大镜还能这样做?在太空中,水是不能在正常杯子里的,所以他们喝的是纯净水,并且装在袋子里,还插了一根吸管。亚平老师用手挤出来了一点水,水成了一个个小水珠,不会掉落在地上,非常神奇。接下来,还有更让我觉得新奇的东西。只见她拿了一个圈,放入水中做出了一个水镜,从水镜的对面看里面的东西,是放大并且倒着的。亚平老师说这是凹透镜的原理。两面都是水,还是椭圆形状的,就形成了放大镜。
等看完了天空课堂的第一堂课,我不禁感慨道:“原来科学还能这么有趣啊!"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3
郭永怀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因此,他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让年轻人从他身上踩过去。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回国不久,他就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接着,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怀正在为在科大开讲“边界层理论”紧张备课,同助手们一起编写讲义。他几次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坚持与助手们一起紧张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编出了第一流的《边界层理论讲义》。它篇幅不大,内容精辟,是郭永怀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他有着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见解深邃,因此讲课别具一格,使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他对青年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一开始,他先出一个简单的题目,指定有关的参考书籍与文献;然后诱导青年同志做更复杂一些的题目,让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接着,再着手做没有现成文献可直接借鉴和应用范围更广的课题,有时还要求用实验来验证所得的结果。通过这一过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
郭永怀不苟言笑,但对青年一代总是寄予深情,和蔼可亲。他对于所安排的头绪众多的课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青年研究人员经常会收到他写来的纸条,上面是他那刚健的手迹,往往写的是几篇可供参考的文献;有时,他亲自把书籍、文献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时,他突然跑来与大家讨论,用他考虑到的一个更好的想法来解答上次提出的问题,对于青年同志写的研究报告,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为了业务工作,大家可以随时去叩他的门,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来人热情地讨论。郭永怀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郭永怀虽然离开了我们,他却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任时间洗礼,对他的这份敬佩之情却不灭。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4
20__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5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三号飞天的直播。里面讲述了教室和老师的不同、老师的太空家园、细胞的神奇变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现象以及水膜张力实验等。
其中水膜张力实验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王老师和叶老师在一个尖的东西上面滴水,在尖的东西上面形成了一个薄薄的水球。接着,王老师往这个水球里注水,这个水球越来越鼓,越来越胖,越来越大。然后放入一朵在地球上折好的花朵折纸,花朵在水球上顺时针转,花瓣缓缓的向外打开,向一位芭蕾舞者点着脚尖,翩翩起舞。转了两三圈,花瓣全部舒展开来,变成了一朵盛开在太空的花。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发出了“哇---”的尖叫声。
紧接着,王老师拿着一根细针管,伸进大气泡里推了两下就出来一个小气泡。这时王老师躲到气泡的后面,我们从气泡的正面看,我发现小气泡里面是正的老师,而大气泡是反的老师。我觉得真是太神奇啦!
老师再继续往气泡里注水,她放进一点深蓝色的颜料,颜料慢慢的向四周散开,最后盛满了整个气泡,蓝蓝的气泡像我们的地球。
最后就到了最惊奇的时刻,老师往水球里放进了半片黄色的泡腾片。一开始泡腾片还没有动静,慢慢的泡腾片融化了,盛满了整个水晶球,还不停的往上冒气泡,这时的情景很美丽,同学们都倾着身子向水晶球里望,生怕错过了这精彩而美丽的瞬间。
通过看这次直播,让我明白了科技的强大,科学的有趣,明白了科技真的能引领未来。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于全党上下无异于是一场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政治“大考”。在疫情面前,党中央高瞻远瞩、严密部署,各级党委(党组)主动出击、迅速迎战,上下协同、高效有序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充分印证了我党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制度执行到位的“最后一公里”,应稳扎稳打、实打实锤,视疫情为考场,在“疫战”中淬炼党建引领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思想引领稳定力。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起着举旗帜、聚民心的关键作用,思想引领是团结群众、凝聚共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到了攻坚期,各基层党组织要筑牢疫情防控的“思想堤坝”,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既不轻战也不畏战,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分恐慌,科学理性应对疫情。要坚决杜绝“差不多就行”的走过场行为,必须不打折扣将中央指示精神落实到疫情防控每一项工作任务中;要坚决防止“没那么倒霉”的侥幸心理,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起群防群治的防疫意识。心手相连、攻克时艰,凝聚起抗击疫情“不胜不休”的强大信念,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组织引领强动力。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抗击疫情的“压舱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各乡街、村社党组织冲锋在前、日夜坚守,构筑起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彰显了强大的政治担当。要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上下功夫,着力强化组织引领力,把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优势,引领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结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起在制度执行上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形成聚沙成塔的工作局面,使组织引领成为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合理、有序有效运行的强大动力。
榜样引领增活力。人心齐,泰山移。无论是基层治理还是疫情防控,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条战线上的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在防疫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们并肩战斗的感人场景,他们中有身披白色“战袍”,舍身忘死的医护人员;有高举大喇叭走街串户,硬核带劲的村社干部;有日夜坚守在交通要塞,身先士卒的交通警察;还有不计报酬无偿奉献,主动请战的党群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勾勒出群众心中“防控英雄”的画像,感染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场战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要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活调动一切力量,不断拓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半径”,就一定能构建起抗击疫情的最大“同心圆”。(原标题《在“疫战”中淬炼党建引领力》)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7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__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8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19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报告需要他处理。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爱好:喜欢集邮,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
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天才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领科学堡垒。”他还用牛顿与鸡骨头的故事教育过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劲”去学习、工作。言传身教,使他周围的同志们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19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们华夏的英雄,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0
本节主要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从选题的方面来看,我认为张老师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回顾本节课上课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引课开门见山:张老师选择了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纯电阻用电器和非纯电阻用电器的图片,并伴以“这些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所取代:在探究电热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全过程,从猜想到设计实验到得出实验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而完成的。尤其是设计实验的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并对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辩证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通过巧妙处理教材提高了课堂效率:本节课的演示实验可见度非常小,因此张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设计实验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演示实验部分则精心选择了一段实验的视频资料,这样,不仅收到了比实地演示更好的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使“电热的利用和防止”这一教学内容得以完成,从而使整节课内容变得完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忽略了让学生亲自感受电热这一环节。
2、个别问题设置得太难了:如“气盒”实验方案的设计。
3、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充实一些:可以再设计两个有关电热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练习。尤其要强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对焦定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1
王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所以,高效课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布局尤其重要。
一、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①两角度备课。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首先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②两条线教学。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阅读画角的方法,然后告诉老师画角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画,共同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规范作业书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2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20__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十三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十三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十四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3
20__年度真的是不 平庸的一年,祖国母亲遭遇了 这次新冠病毒,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正过着愉快的寒假,享受着春节的氛围,但没想到紧接着迎来的便是公交停运,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推迟开学……,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考研结束后回到家中,预计着来年春天又可以再次走进校园,做论文,答辩,拍毕业照……,但这些此刻都无法实现了。但是没有关系,校园的春天,我们可以延迟欣赏,毕业论文我们会积极主动在家中查找资料。虽说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但是正是因为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网上授课的方式才得以实现,与非典相比,短短十几年,我国的进步简直是突飞猛进。虽说在一年的开始就遭遇磨难,但是我相信逆境中成长成熟。我也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毅领导,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相信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的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今天,我收看了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直播,听完各位教授的讲话后,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有 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对它的感染范围和能力以及预防措施也有 了 更深的理解,我也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们国家是伟大的国家,我们党有 伟大的领导能力,还有那些感人的逆行者们,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战士也是我们的保卫者,我由衷的敬佩和感谢他们。这场疫情,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唯有正视这样的经历,在困境中汲取教训成长,才不 辜负这样一场代价沉痛的历练。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4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20__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__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__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5
8月29日,校长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名师窦桂梅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看过之后,我的感受颇深,窦桂梅老师不愧为名师,她的讲座很精彩,让我感觉受益匪浅。窦桂梅校长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扣人心弦。
窦老师提到要培养出智慧高尚的的人,我们教学生不单是教学生学会书本的内容,而是要教会他们学法,一堂精彩的课上应该体现出的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学,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再教什么学生也学得轻松,老师也自然省了很多常规课堂上的设计麻烦。
窦老师的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课堂是我们的百病之源,我们的课堂看来也真的必须要改。经常我们都在抱怨学生的种种问题,其实想想也确实源头就在课堂上。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说不好我们便会帮忙补充或者请其他学生帮忙,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表达能力必然降低,甚至不会表达清楚,那么倾听和写作能力也必然跟着降低。面对课堂改革的今天大局势,或许我们还存在许多困惑,不过如果由于困惑就停滞不前,那么一定不是情理之中的。
课堂“改”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一个模式就去改的,更不是去效仿某些做法,改的是找到真正适应我们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面对一拨拨不断改变的孩子们,我们要做的很多很多,停滞不前必然会落后,会被淘汰。改变我们的课堂,从现在开始吧!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6
20xx年11月12日,我尝试与本校一年级3班联合,上了一堂“在线课堂”课,感触颇深。
“互联网+在线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师生关系、学校的关系优化重组。两个班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共上一节课,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既取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也达到了线下教学的效果。
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就本节课而言,一位老师备课,两个班学生受益,节省了教师备课时间。试想,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一个老师同时可以面向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学生上课,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同步给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覆盖对象呈几何倍递增,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升,离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近了一大步。
突破空间、地域约束,实现交流无界限。在过去,由于缺乏现代化设备,学生上课完全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优秀教师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完全不是一般教师所能比拟的。但是这种优秀教师毕竟还是少数,大多都集中在重点学校当中,普通学生通常而言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现在有了“在线课堂”,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在教室中安装电视、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进行授课,这些设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缩小教师之间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接收近乎相同的教育。
更多的思维得到碰撞,提高知识的储备量。根据教学主问题,衍生次问题,以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计划、递进式的解决问题,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两个班的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一起交流、一起研讨,可想而知思想的碰撞定会很精彩。
“互联网+在线课堂”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平时所做的教学工作其实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希望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智慧化,教育的方法更加智慧!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7
这个春节,相比以往有些不同之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让整个华夏大地被疫情覆盖,让人们多了几分谨慎与恐慌。于是,平时喜欢在大饭店欢聚一堂的家庭选择在家里踏实地吃一顿年夜饭,喜欢走访亲戚的人们选择电话拜年送祝福,街道上一片寂静,只有明亮的路灯,安静地闪烁着亮光。
除夕夜,阖家团圆,正是一年最欢乐的夜晚。身处外地的我,突然得知你被抽调去武汉支援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心。我与你许久未见,印象中,你总是柔柔弱弱的,不会大声说话,白皙的脸上带着糖果一般甜的微笑。我怕你瘦小的身体,承担不了那样大的负荷;我也担心弟弟还小,你离开后,他会思念妈妈。
家人们纷纷留言,说你是战士,是英雄,我也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话:“为你骄傲,一定要平安。”
次日,大年初一,家庭群里多了一张照片--那是你和同事们的合照。几十位白衣天使们站成一排,身姿挺拔,好像精神抖擞的战士。你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看起来稍稍有些臃肿;护目镜遮住了温柔的笑颜,只露出一双平静中透露着坚定的眼眸。我发现你的笑容里,除了温柔,更添几分坚毅。
收拾行囊,换上戎装,然后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拼尽全力将一个个患者们从病痛甚至是死神手中夺回来。我知道,你在武汉负责ICU病房的工作,辛苦劳累,不必多言。我看着手机上的最新疫情统计表,一面祈祷着你要平安,一面许愿,盼着你和你的战友们能把更多同胞从生死线拉回安全区。
那天我打开新闻,屏幕上忽然出现弟弟熟悉而稚嫩的脸庞,一双清澈的眼睛,仿佛在说:“妈妈平安”。他拿着翻开的日记本,上面写满、画满了对你的鼓励与爱。尽管笔画粗拙,线条质朴,但那认认真真落下的每一笔,都是弟弟对妈妈无限的、滚烫的爱。
画面一转,变成了一位护士由于超负荷工作,筋疲力尽,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场景。我心底猛然一疼,鼻腔酸酸的--她一定连喝一口水的功夫也没有,哭声那样嘶哑,额头上尽是汗珠,双臂的皮肤由于被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包裹过久,已经几近溃烂。她是谁的母亲,又是谁的女儿?有谁能够递上一杯水,拍拍她的肩膀,给她一个温暖的微笑?为众抱薪者,定有暖风十里,烟火漫天。舅妈,我在千里以外,为你和无数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深深鞠一躬,恳切地说一句“感谢”。我们都在等你,等你带着温柔的笑脸回家。
有很多暖心的人和事,我想要写给你看:河南村书记在广播站“硬核”喊话,言语犀利一针见血,提醒大家不要随意走亲访友,引来网友的一片叫好;四处都挂上了颇有幽默色彩的标语,警示大家乱吃野味、聚众走访的危害;艺人们慷慨解囊,纷纷捐款支持武汉;同学们尽己之力,在网上募集捐款以及口罩等物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你看到这些,也会觉得胸口涌上一股热流。平日,是你们为我们驱走病痛;如今,风雨来临,我们要一起面对,一起战胜。
“天下山河清影在,人间风雨此宵同”,华夏的高山大川,必能在阴霾中扛起一片碧空--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我们也必会在这场风雨中,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凝聚力量,做你们背后,最坚实的守护者。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8
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机六个角度了解了郭永怀同志的人生历程和光荣事迹学习郭永怀院士志存高远、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刻苦钻研、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学为人师、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甘于奉献、不计功名的崇高品质,并自觉加强自身党性修养。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永怀作为美国大学教授,月工资就高达800美元。一家三口居住在四层花园别墅里,开着高档轿车,闲暇时骑骑马、坐坐游艇,过着多少中国公知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然而,郭永怀却要放弃美国的荣华富贵,放弃美国的幸福生活,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坚决选择要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美国的同事和好友纷纷挽留他,但是,郭永怀坚定地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阻止他回国,郭永怀当着全体同事和学生的面,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当他将饱含十几年心血、像孩子一样珍贵的手稿,一页一页地投入火炉之中时,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但是,为了回国,郭永怀坚定地做出了这个惊人之举!
1956年9月初,郭永怀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土地,当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热泪盈眶。郭永怀,回国不但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而且将卖掉国外汽车、洋房的全部所得48460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国家。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机场时,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人们费了很大力气才将他们分开,赫然发现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此时,郭永怀年仅59岁,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
郭永怀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以身许国!张爱萍将军为郭永怀写得挽联: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志九霄不愧中华英魂!我们将永远铭记郭永怀精神!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要与传统课堂区分开:
一、不布置预习
教学一般都有“预习”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看,却存在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缺乏实效的预习使学生养成了浪费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不良学习品质;三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课堂学习缺少兴趣与动力。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尝试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在上课之始,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师指导下的统一行动,又是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的真问题,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发现真问题,从而在让学生“先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度信任,相信学生能学、会学,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从而更加刻苦,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不课始复习
传统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始复习,其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课堂同时也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要尽量在既定时间内合理地完成教学目标。事实上,一般而言,每一节课末都有复习环节,是新授课的最后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对新授课内容的提升与发展,再辅以适当的课后作业,足以使学生掌握与巩固知识。
于是,我们尝试取消课始复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能为本节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为全面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提供保证。
三、不课始解题
许多语文教师,一上课就从题目,尤其是高考考题入手,讲题目的结构,讲题目的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讲题目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教师自己的解读,并不是学生的解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上采用直接导入法上课,将解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解题。不解题,即不介绍文章内容,不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题目含义,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导入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变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地看书、思考,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这是学生学习的权利。不解题,并不是说教师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在学生确实需要讲解时才讲,即所讲内容是教师非讲不可时才讲。这种讲解,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需要而定,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决不可由教师随心所欲地讲。
四、不轻意范读
传统教学非常重视教师的范读,以给学生影响,给学生熏陶。教师的范读确实有上述作用,但反过来想想,教师的范读多了,学生自主品读的实践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读书从学生读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读书开始。学生出现错误,教师才引导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教师的范读要像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另外,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通过轮读、比读、表演读等方式,在读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如错误的生字词、句读、情感表达,由学生间相互讨论解决,最终把字音弄清,把句读弄明,使感情到位。教师不范读课文,实际上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地相互解决问题,是把读书权真正还给学生。
五、不允许查阅
有些课堂教师一抛出问题,学生就开始忙起来,忙什么?忙着查阅资料。如学习文言文,学生似乎在比谁翻资料翻得快、翻得多。而教师则认为这是在扩大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搜寻、检索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教师这样的做法与理解是错误的。课堂上这样的翻阅,其实不是学习,不是研究,是移字,是“抄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做了,并且做对了,但学生真正懂了吗?尽管所答全对,但这是资料上的,不是学生自己的解读,以资料解答岂能代替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再者,放手让学生翻查资料,就不能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六、不轻意开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其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但在现实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了讲演者、表演者、卖弄者。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讲、说、写、演,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我们认为,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教师在课上不要轻易讲解,而是要还权给学生。不讲解,是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的期待,学生就会竭尽全力解决问题。但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完全不讲解,而要看时机、看火候,在什么时候讲解、讲什么,决定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在学生需要讲解时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时讲。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这种讲解,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导出方法、导出规律、导出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把握实质、形成能力、熏陶思想。一句话,教师要做到“无事不出场”,“非出场时才出场”。
七、不布置课后机械作业
现在,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厌学问题。为什么厌学?因为课后有大量的机械作业,学生非常不感兴趣。由于课堂效率低下,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设立基本目标,不拔高,不降低。这样,课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为课后解放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们认为,课后不应在知识的识记上纠缠,而应着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读书、观察、实践、活动;课后时间应是学生的,一定要把课后的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使课后时间更有效的运用,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自制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有限,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投身到有益的事情中去,提升认识,提高水平,让学生想做、能做、做好,在做中求乐、求趣。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从而实现乐学、爱学、好学,充满兴趣、高效地学。
从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策略的实质应是: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读书权、选择权、活动权、思考权、实践权,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高效课堂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 篇30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我有以下观后感。
首先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介绍她们的睡处以及他们的厕所。随后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冰箱、加热器、还有小型的微波炉。
然后做了一个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在地球上的学生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乒乓球浮了起来。王亚平照样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杯里,接着用一个木棍把它往下压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间。当时我也很惊讶,为什么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上来,怎么也下不去?可为什么在宇宙空间站里,乒乓球放入水杯里就会沉下去呢?后来一听王亚平阿姨讲解,我才明白了原来是太空里浮力几乎消失了。
还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里,水膜一点点的变大,变厚,最后变成了又大又圆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往这个又大又圆的水晶球里滴了许多蓝色的色素,水晶球里的色素就在一点点的扩散。随后又往水晶球里放了半个泡腾片儿,过了一会儿,水晶球就冒出许多的小泡泡,好看极了。
看完这堂天宫课堂,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外太空的知识。我明白了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我还知道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一定要善于观察,多多思考,我们要更加为祖国争光。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精选30篇)热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