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1-04-24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5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新时代筑梦前行,追梦路上,各高校涌现了大批优秀大学生,他们德才兼备,他们成绩优秀,他们文体开花,他们屡屡获奖,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了十位2020年“最美大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彰显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不惧风雨 勇挑重担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

“我是一名‘准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请战!”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0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东没有迟疑。

留守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治,连续奋战120天,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轮休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临床研究;工作之余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200余名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让自己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赵东坚定地说。

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忙碌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杰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2020年春节期间,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报名。

到达湖北后,入党申请书倪杰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与同事们制定、执行和互相监督院感流程的实施,查看病人、开医嘱、调呼吸机……许多个夜班里,面对重症患者的突发情况,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着值班护士进行抢救,评估病患情况,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穿着防护装备,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倪杰却毫无怨言。“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是倪杰送给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动的见证。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响起,余汉明就拿起笔,一一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结束门岗值守,身穿红马甲的他提着辗转购买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0年4月1日网络TOP100范文排行,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位“火线入党”的大学生。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追梦路上,大学生们加强品德修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崔译文。2019年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里,崔译文晚自习后和同学小梁结伴回宿舍。经过操场时,一名男子企图对小梁行凶,崔译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小梁,自己却身中8刀。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译文总是坚强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不疼”。她不忘学习,及时补习功课,还积极关心同学恢复情况,督促小梁进行康复训练。2020年,崔译文又拿出见义勇为的奖金为武汉捐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却志愿到社区一线服务……“我希望带给大家正能量。”她平静地说。

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他们中,有带着病重养父上大学的于婷婷。养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于婷婷就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韧劲。

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后,她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后,回家为养父做好午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下课后,照顾养父吃过晚饭,再赶回学校上课。尽管时间紧迫,于婷婷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公益社团。“经历挫折后,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我会带着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她说。

他们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的李莎。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不断奋进。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病毒的把握!”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单思思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暴发初期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用成果降服病毒,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心得体会范文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连轴转。如今,单思思依然在努力工作,运用科学武器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奋斗。

“我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的志向,则与海洋强国梦紧紧相连。他在科研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我要坚定信念,攀登科学高峰,谱写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意,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共制作方格10万余个,固定黄沙2000余亩,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还推广治沙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是驻守过西藏的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闻健动情地说。几年前,他主动申请去西藏服役。退役复学后,志愿服务成为闻健新的“战场”:军运会赛场,他是志愿者;征兵入伍,他是宣传员;到乡村支教,他是好老师;无偿献血52次,他挽救生命……“我将时刻准备着,范文写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奋斗的青春最美,拼搏的青春最昂扬,勇敢的青春最有力量。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大学生”。赵东、倪杰、崔译文等10名在校大学生被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这10位大学生如何以最美的姿态拥抱青春,又如何以青春的名义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用无畏和担当传递无私温暖

2019年3月10日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内,在读学生崔译文和同校的小梁晚自习结束后,一起结伴回宿舍。

没想到两人路遇歹徒持刀行凶,为让同学躲避凶手,崔译文为小梁勇挡八刀。甚至在自己大量失血时,仍然担心小梁:“你们谁来帮她止一下血,我有些撑不住了。”

平时连打耳洞都会喊疼的姑娘,面对歹徒毫无畏惧:“我是军人的孩子。我只知道,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于婷婷,在逆境中担起照顾患病养父、担起一个家的重担。

2018年,于婷婷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后,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以每月100元的房租租下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后,于婷婷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

别人入睡时,她还在看书,不仅学习不落下,于婷婷还参加学校公益社团和校外尚善义工爱心团队,给留守儿童们辅导作业,传递爱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在武汉,入党志愿书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社区志愿者。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辗转各点购买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他连轴奋战到午夜。

从志愿者变成居民口中的“余师傅”,余汉明用责任担当汇聚成温暖的春光,温暖武汉、温暖每一个人。

在战疫前线发扬拼搏精神

是走还是留?2020年1月22日,原定完成最后一个门诊就返回家乡的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听到新冠肺炎具有“人传人”的特点,退了火车票留汉,“危险时刻更应与病人在一起”!

赵东主动请战去光谷院区与科室老师们一起接收、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20多个日日夜夜,赵东忘记了时间,奋战一线。

其中一半的时间,赵东还为武汉市两个小区的居家隔离群200多人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社区居民线上亲切地称呼赵东为“小赵医生”。

当赵东在一线全力以赴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生倪杰随着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在2月13日这天来到武汉。

“让我来试试,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是倪杰的口头禅。重重口罩下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

但“看着患者经过治疗转危为安,我心里会特别高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归平静生活。”倪杰说。

倪杰和赵东在前线战疫争分夺秒,清华大学医学院2015级博士生单思思在后方实验室攻坚克难。她说:“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肺炎的把握。”

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网络上千次的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24小时连轴转。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单思思和团队成员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和评估了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目前已经进行动物实验,接下来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我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单思思仍然在为这个目标继续拼搏奋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从小就喜欢海洋世界和船舰的李海超,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事业,2017年留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奋斗在实验室十余个小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Jacobi-Rit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法的回转类结构振动声辐射理论。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李海超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团队所研究的方法,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某水下装备振动噪声快速仿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一定支撑,用自主创新的力量助力国防。

李海超研究大海,闻健服役西藏。闻健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学,2015年就报名参军,携笔从戎,志愿去西藏服役。

那年,国际形势突变,闻健所在的连接到命令赶赴边境线,他接到的任务是到最前线护卫国旗。接到指令,写好遗书,网络荷枪实弹,时刻准备上战场。

30多个日夜,他和战友冲在最前,在国境线上挺起脊梁,护卫国旗,保卫家国,他们寸土不让。

高原上寒风凛冽,沙漠里酷热难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曾在2016年夏天带领八个同学来到沙漠,这里远比想象中的荒凉、贫困。白天治沙,顶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却只能住在临时扎起的帐篷里。

五年治沙,脚步从未停歇。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还提出了梭梭树嫁接经济作物的治沙循环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既能防风固沙又可实现经济效益。

不仅治沙,刘智卓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洱海,刘智卓传递知识,帮助困难学生,被当地人称为“板扎老师”(“板扎”当地语是“靠谱,能干”的意思)。

和刘智卓一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李莎也是一名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在学生和队友眼中,她成为勇担当甘奉献的“莎姐”。

如今,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她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但她的事迹却鼓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参与这场“青春接力”,投身西部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三思想汇报范文

绽放青春 唱响边疆最美佤歌

他是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身上肩负着大学生村官都应履行的责任;他是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还是云南省腾冲市荷花镇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服务故乡、扎根基层一直是他的情怀。他很平凡,也不起眼,但他脚踏实地,勤恳务实,他叫谷兴其,被当地百姓亲昵的称为“村民贴心人”及“家庭救援员”。

2014年7月谷兴其毕业于昆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并在昆明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在2015年毅然决定辞职回乡考取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因为国的情怀,学有所成望回报故乡。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刚好提供了平台,为实现家国情怀提供了基础。一方面是因为家的牵挂,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想着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不辞辛勤地劳作大半辈子,促使回乡就业的念头萌发。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2008年以来,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心得体会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号召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谷兴其2013年4月入党,虽入党时间不长,但积极践行党员义务,听党话跟党走,促成了考取大学生村官的必然。

2015年11月谷兴其考上村官后,被分配到荷花镇汪李社区,至今已快4个年头,这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也是任务最重的时期。汪李社区地处于半山区信息闭塞,直过民族(佤族)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全村共有369户,1281人,5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靠传统种养殖为生,人均土地不到0.4亩,资源匮乏,山地贫瘠,2013年被纳入云南省级贫困村。

(一)以村为家,脱贫攻坚进行时

为了熟悉村子里的每一项工作,熟悉村子的现状,熟悉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谷兴其刻苦耐心工作,累计入户走访占全村户的99%,并努力投身到以脱贫攻坚统领社区综合发展中来。另外他认真学习各类农村知识及党的政策、乡风民俗、扶贫政策,掌握贫困村退出10条标准、贫困户退出七条标准和各类脱贫政策;收集整理有用信息60余条;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配合好村两委于2016年汪李贫困村成功摘帽;工作总结范文落实脱贫攻坚“两个精准”,2017年动态管理中剔除识别不精准贫困户,同时与贫困户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分析致贫原因、思考脱贫对策、落实帮扶措施。目前汪李社区贫困人口规模为33户121人,其中已脱贫24户89人,未脱贫9户3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各种数据他都了然于胸。

(二)力克艰辛,发展产业完善设施

一开始,老百姓的守旧思想阻碍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贫困户不愿做、不敢做,谷兴其与村干部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入户,一次又一次的劝说,经过发放克地老、皂荚6000余株,发放生猪200余头,增加了贫困户信心,还配合协调组建了生猪养殖合作社、汪家寨直过民族互助资金合作社,最终33户贫困户与非卡户在板栗、芭蕉、生猪养殖、经济林等都有产业,做到长短期结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钱做事,目前群众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突破,配合协调硬化了所有寨心道路、农业机耕路、自然村通水泥路合计12公里、活动场地硬化合计1100平方米、村“亮化工程”中佤族特色路灯安装110盏;公共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二套。

(三)关注儿童青少年,呵护未来的力量

脱贫致富不仅靠这一辈,还要靠下一辈。当青少年长大成人,能否接过发展的重任?谷兴其极其重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以“学校+家长+村委会”的教育发展模式,定期播放广播及入户走访,保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目前汪李社区共有12名就读大学生,14名就读职业技术学校,适龄儿童无辍学,100%入学。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针对特殊的2家贫困户,多次入户沟通交流动员,目前2人就读职业技术学校,1人考起大学。另外,积极发挥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作用,管理好村里的留守儿童、青少年,与学校沟通动员学生放假到村农家书屋看书、做游戏,培养孩子兴趣,弥补寒暑假的空缺。

习总书记曾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谷兴其同志在我们党组织最小的基层单位,勤恳务实,刚开始尽管有过百姓的不待见、受过群众的质疑,但始终脚踏实地,把一腔热血抛洒在汪李的土地上,抒写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工作被上级认可,分别荣获2015—2016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6—2017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7—2018荷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6月荷花镇“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党员培训优秀学员,2018年10月荷花镇扶贫工作标兵等。

现在佤族村寨路灯亮起来了,道路平起来了,咱跳起佤寨舞,唱响佤族歌,浩浩荡荡奔小康了。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四

@毕业大学生 青春不散场 梦想正飞扬

又是一年六月时,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六月是静静的、匆匆的、苦苦的,2020年六月的毕业生是特殊的,很多人没有回到校园就离开了校园,甚至连一张毕业照都没有就奔入了工作岗位。六月的毕业生们,网络手机版你们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是迷茫、遗憾、伤感,还是期待、狂欢、迸发?无论怎样,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春不散场,梦想正飞扬,未来一定要不惧风险、不畏艰阻,向美好进发吧!

未来路上,要如一株“悬崖柏”,练就过硬本领,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奋勇搏击。悬崖柏生长在悬崖峭壁,栉风沐雨中成经典,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怀揣远大理想走进社会大战场,势必会遇到许多机会与挑战,犹豫与抉择,无论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秉持“学如弓弩,才如箭簇”的信念,始终坚信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唯有练就过硬本领,待羽翼丰满之日,才能享受鹰击长空之乐。

未来路上,要如一株“蒲公英”,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勇敢无畏。蒲公英纤细渺小,开花结实,时机成熟后便随风飘扬,没有方向、没有畏惧,风带他去哪里他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绽放美丽。青年尚可学学蒲公英的精神与洒脱。世界之大,总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坚定信念,人生最美是青春,青春最美是报国,时刻听党指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偏远地区助力脱贫攻坚,在田间地头践行梦想与责任,到边防戍守,用青春和热情温暖祖国边疆的土地,网络时时可淬炼意志,处处可建功立业。

未来路上,要如一棵“胡杨树”,不畏艰险,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青春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重重困难,胡杨树生长环境贫瘠艰苦,却仍然吐露芬芳,不是战士却守护着一条看不见的国防线,成为恶劣环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正如我们身边的田俊华,不是医生却做着救人治病的工作,诠释了旷野青春;正如我们身边的杨文凯,用迷彩涂抹青春,用汗水洗礼青春,演绎了在战位上闪光青春;正如许多00后、90后毅然决然选择去武汉支援抗疫,向着一线、向着艰难、向着挑战逆行,他们不畏艰难、不怕险阻,唱响了一曲昂扬高歌的青春旋律。

作为新一代毕业学子,应时刻牢记“勇立潮头担使命,牢记重托向未来”的誓言,以物为师,师于物的智慧,坚定信念、练好本领,学习模范精神,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美丽之花。

2020年“最美大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以青年力量,追逐远大梦想,绽放奋斗光芒,这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展现了当代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立足本岗敬业奉献、矢志拼搏不断奋斗的良好风貌。

江城武汉,英雄之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辅导员靳敏,执着守护着自己的学生。在受感染学生最无助时,她挺身而出,协调各方资源,撑起生命之舟;她动员312名研究生投身战“疫”,发挥专业特色、扎根所在地区,开展专业抗疫;范文网在就业攻坚战中,她想尽千方百计,在简历制作、面试培训、心理疏导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等各环节为毕业生全力护航。

在武汉封城的76天,华中农业大学辅导员祝鑫指导团队用76幅“武汉大学生抗疫图志”凝聚正能量,获数万次转发;深入调查上万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群体画像调查报告,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信息支持;创造性利用网络动员组织160余名专业教师,开展“云谈心”和“一对一就业辅导”,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面对疫情大考,燕山大学辅导员王银思交出了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答卷。597个文档、62万人次、410万条信息,讲述着她和学生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间,线上平台的迅速发展激发了王银思的灵感。她主持成立“机思广益”党建思政工作室,创新发起校际党支部“云共建”活动,为疫情期间跨区域开展支部共建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这是许多高校辅导员不变的信念。

云南大学辅导员朱丹在专职辅导员一线岗位连续工作8年,共陪伴900余名学生走过宝贵的青春岁月。她积极探索建立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以“智志双扶”的理念,精准剖析每个困难学生的致困根源,对症下药,先后帮助7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会“唠嗑”,爱“串门”,爱管“闲事”——沈阳工业大学辅导员李青山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所在的学院,农村学生比例大,困难生问题突出。通过家访,他为80多个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30多个学生成功“脱困”。

从人人网到QQ空间,从新浪微博到微信公众号,13年来,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张家玮深耕网络思政“新阵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13年来,他撰写发布各类网文700余篇,浏览量300多万,让学生在互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22年坚守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简敏对2700多名学生全心投入。通过“危机信息三级联动报告制”“班级考核量化制”“贫困学生登记制”等制度,她努力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多名有厌学自杀、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回归课堂。

人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哈尔滨工程大学辅导员刘铁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13年来,坚持以爱为轴,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导航。他的学生曾蝉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也曾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折桂。在成长为学生心目中“金牌辅导员”的历程中,刘铁也不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辅导员钱珊坚持调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困惑。她以“榜样”为引领,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变枯燥为生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西安交通大学辅导员库来西·依布拉音组织开展以“伟大事业,信念领航”为主题的就业宣讲活动,讲述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平台、对接单位,提供就业创业渠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毕业后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得到淬炼,在为党和人民奉献中收获成长。

无惧风雨、勇挑重担,用不懈拼搏奏响青春之歌,以奋斗姿态拥抱青春梦想。

为救同学,身中8刀——千钧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崔译文做出的选择,感动着千千万万的陌生人。这个平时连打耳洞都会喊疼的瘦弱姑娘,毫不犹豫地推开同学小梁、以身体阻挡歹徒行凶。

当人们惊叹她的勇敢时,崔译文只简单地回答:“我只知道,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危难时刻,青春的选择总是令人动容——

当疫情袭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东主动留守、参与临床一线诊治,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倪杰第一时间加入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剪短头发,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60余天;2015年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单思思,日夜不眠、争分夺秒,只为早一点拿出“硬核”的科研成果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学生余汉明报名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为武汉市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跑腿、上门送药服务……

生活磨砺,青春在逆境中迸发夺目光彩。

照顾患病养父、假期打工挣钱、带着养父一起踏上求学之路……自幼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于婷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难题一道道袭来,她却没有向命运低头。考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后,她在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越是痛苦的东西才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生前对自己的评价。

这是一个靠勤奋读书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川妹子。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期间,李莎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让她很快成为学生们心爱的“莎姐姐”。

2020年5月,李莎在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当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年轻的生命会谱写出怎样激昂的旋律?

2014年考入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的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旗;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李海超,自幼向往海洋世界,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将个人梦想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紧密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深入甘肃治沙一线,用所学知识守护祖国绿水青山……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来自大地,汇聚于大海。”刘智卓的感受,正是所有青年一代的心声——“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