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网络为您带来的4篇《于丹心得》,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于丹心得 篇一
《论语》迄今为止我没有很好的读过,之前我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听于丹教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论语》中的新语句,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是大彻大悟,却也触动了心灵。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书中片段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的感悟】:
我觉得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遗憾时,不应该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怨天忧人,殊不知这样只能加重内心的痛苦而已,其实只有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接受现实,摆脱过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用的地方,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也让别人快乐起来。《论语心得》中有一则关于一个日本茶师的故事,是讲茶师以一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战胜了一个武艺高强的浪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这时只要你能走出阴影,保持一颗从容镇静的心,你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书中片段二】: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象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象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好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我的感悟】:
于丹心得 篇二
道家养生:
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养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于丹认为: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
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
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顺应自然:
健康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呢?
于丹教授说: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
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最健康的。为什么小孩子总是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还缺?原来,吃了钙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我们要与自然更亲近、更融合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返璞归真:
健康需要用减法
那么,现代人怎样做才能和大自然更融合呢?
于丹认为: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
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
对现代人来说,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是我们现代人要做的一种养生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同时,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我们看看那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就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
儒家养心:
有一颗“心”在,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焦虑、抑郁等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正逐渐侵袭现代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的内心更加健康?
对此于丹指出: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就更适宜养心。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就这么简单。“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那何忧何惧!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做人,坦坦荡荡,哪还有那么多忧和惧啊!
孔子说的“君子三达德”,也就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从心理健康来讲,“忧”、“惑”、“惧”都是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左右所有的负面情绪,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用“仁”、“智”、“勇”去提升、去平衡。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认为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一条,那就是两个字“忠”和“恕”。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密码,就是下面都有一个“心”。
宋代大儒朱熹对忠恕的解释特别好,他说“中心为忠”意思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忠诚,不是要你忠于一个外在的制度,忠于他人,忠于标准,而是要你忠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如心为恕”,人怎样才能变得宽容,不是要求自己去忍耐和忍受,而是与他人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容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那就是忠,一个人用自己这颗心推及他人,那就是宽恕。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尽己和推己,有一颗“心”在,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于丹心得 篇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高桥镇小学瞿神尧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于丹心得 篇四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 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人在社会上,要使自己做过的事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们对你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讲求的是“恕”,是心灵上的一种平和。这一讲给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它像一剂良药,清凉,让我有一种直澈心肺的感觉,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对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给孩子们指引方向
,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网络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于丹心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网络范文。
于丹心得通用4篇热门心得体会范文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