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实用15篇)

时间:2023-10-17 工作心得 我要投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一

这次读书,在自己的读书群里邀了三人一起读,当我读到很想分享讨论的地方,才知道他们两个没有读,有时间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主人公喜欢徒步旅行、游泳、看书,喜欢一个人做事,这点很像自己。原来主人公喜欢读书,也是因为农活累人和自己比较懒的关系。小时候我给爸爸说,我不爱干活,爸爸说没有一个人爱干活。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绿子一直说主人公说话意思,有一次还说像亨弗莱?鲍嘉说话,自己周围要是有一个说话有意思的人,那该多好!每个人的话都是汉字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组合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个组合方式怕是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那就其实是喜欢一个思维奇特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书里角色的思维方式能学习么?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读书作用的文章,讲得就是书里人物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传给你。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书里直子住的疗养所里精神不正常的人,我倒觉得是正常的人,而疗养所外面的人才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某一种精神病患者,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疗养所里的生活就像一个部落一样,每个人没有坏心眼,都很真诚!真诚有生存的土壤。主人公很真诚,我在想在我们的环境中他能否存在?我觉得他会被扭曲的只剩下尸体!现在把老实和笨划等号,说你老实其实是委婉说你笨,所以大家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实,努力学的聪明,聪明后真诚越来越少了。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仿佛我们身边的城市现在在演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直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只有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才能存在。直子就是一种理想,读着的时候给人希望,指引生活的方向;绿子才是生活榜样,值得每个人学习。

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三十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二

-->

初读《挪威的森林》,大概就一周前吧!之前有好友力荐过,但苦于没闲暇时间来翻阅观看,对此一直都怀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有负于好友的一番好意,又因此机会得以窥探一二,几经波折甚是有缘啊!或许是内心深处隐藏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翻阅的速度太过匆忙,导致如今提笔忘字,不知从何而来踪迹难寻。脑海里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画面,不晓得用什么美好的字眼来描述更为贴切!无可奈何还是伏案执笔,好吧不磨叽,恕我娓娓道来。

“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喜欢上课时一个人孤零零地单坐?”“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对白!简单明了阐述了没人能适应的了孤独,只会慢慢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就好比如今存在的庞大群体“宅男腐女”,新鲜又颇为贴切的代名词,日益月滋冲击着现实社会。并不是这类人群不善言辞缺乏交际,而是过多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多去外出交流沟通,也许是习惯一人安静享乐的品质生活,听音乐看书写字,过着文艺范的日子。但这类生存模式貌似只局限小众。害怕孤单又不愿合群,自相矛盾的群体动物。肆意妄为的尽情放纵,却无法挥霍内心的孤独。像歌中所唱到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现实世界里,很多方面人们都在互相强加,以邻为壑,否则就活不下去。”挑剔耍手段玩阴谋乃相处常有之事,层层过滤筛选最后留下什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相处之道,可红颜知己不挑三拣四,也就那么屈指可数为数不多。书中的主人公也大致如此,木月去世以后,再没找寻到方使交心的同性。永泽充其量就一生命中的过客,加以点缀徒增无奈,或许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孤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那么热情公道,直子那么温柔漂亮,初美简直近乎完美,直子的姐姐品学兼优。然而,这样集众多优点在一身的人,结果却出乎人意料之外,都相继自杀生亡。无一不连人叹息与感叹。更多的人怀念美好往事的背后,却渐渐淡忘了痛苦不堪的一面,悲伤使人刻意回避不愿重提。在众多的痛苦接踵而至前,许多的人的更愿意逃避现实,独自一人背包在外旅行,但终究不是什么良全其策,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现实,饱受精神世界的折磨。其实一个人内心再怎么强而有力,所能承受的情感也是有限的!表明看上坚强的人,也承受不了心灵上摧残。“但无论事态看上去多么令人悲观,也必定在某处有突破口可寻,倘若周围一团漆黑,那就只能静等眼睛习惯黑暗。”

“不迷惘和痛苦的人哪里能找得到!”问一个简单的题,你喜欢什么知道吗?听过的回答不计其数,但答案总是千篇一律的,最后归纳总结剩下的不过是“华而不实的梦”。我并不是嘲笑讥讽他(她)们!引用三毛所说的一句话,“理想与梦想的区别在于。理想是一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的观念。梦想,可以想的天花乱坠,要实现起来大半是不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好像真的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坚持什么所以然,对待明天与将来茫然失策不知所措。在众多抉择面前丢失了自我,迷惘与惆怅相互交织着内心。“倘若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读过《挪威的森林》的人,也许更多的是沉寂在凄凉悲伤的情景中,往往忽视了树上春树创作的初衷,未曾想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谁的青春不迷茫!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三

每当听到挪威的森林这首歌,就会回想起每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如在旷野之中听见吉他柔和而冷清的曲调,撩拨人的心弦,有风迎面吹来,卷起衣襟拂动头发,直从脖领、袖口和裤管吹进去,那风是凉的。

初读时是高二的下半年。一个秋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在同学的书桌里翻得一本译林的删节版的《挪威的森林》,在自习课上小心翼翼的读起来,片刻便坠入其中,将一切全然忘记了。我看小说很快,一口气读下去,直到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才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恋恋不舍的放下已读了大半的书,满怀惆怅的走回家,匆匆吃过饭就又回来。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长长的叹出一口气,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但是这一次的阅读并未使我将其铭记于心。由于读得很快而又没有大段的时间去体味,加之书是借来的,所以,《挪威的森林》只是给了我一个凄冷的印象的,很长时间没有再看过。偶尔之间想起,默默的感叹。真正爱上这本书是高三下学期的重读,是2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少华先生的全译本。在高三那一段寂寥而压抑的生活中,我带着近乎冰冷的心在书中寻得了似是属于我自己的悲伤。那种共鸣是痛苦而又不无愉悦的。好像在风中听见吉他在低低、反复的长吟。我深深地被那忧伤的曲调感染,似乎真正听到了那首《挪威的森林》——从此,这本书就被我带在身边。常常在周末午后空荡的教室里抑或哪一个暗淡的黄昏,靠窗轻轻翻开书页,将心慢慢沉浸在那浓浓地惆怅之中。

林少华先生在译序中谈到村上的比喻是独到的一家,对此我非常赞同。他的确很会将语言以不常见的方式组合并表达出十分完美、贴切的含义。这一点在景物描写中体现的犹为突出。如开篇第一章对那片山野的描绘以及“渡边”在天台上放飞萤火虫的一幕,无不令人身临其境。而一入其境,我必然从中感受到风。所以,村上的语言总是给我一阵阵风的气息,是风声伴着吉他的和旋……此外,村上语言的节奏感也非常之好,读来洒脱、伶俐,依旧如那风。

但是那风是冰凉的,不是刺骨的冷,却是透心的冰凉。《挪威的森林》仍旧是以它哀婉的故事引人入胜的。主线是渡边与直子的爱情穿插以木月、绿子、玲子、永泽、初美、敢死队等人的生活。犹其令我感到凄凉的是渡边那日夜煎熬着的心和他为了爱而不断振作和努力的执着。一个人做到如此,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渡边是一个冷调子的人物,但我不同意林少华先生说他是一个把玩孤独的人。村上也应该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渡边曾经说过:“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啊!只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从全篇看去,渡边也一直为战胜生活而努力着。虽然他的挣扎完全是内心和情感上的,但外在的孤独究竟是一个表象。“孤独”哪里可以玩味啊!

几乎毫无例外,内心的感觉当然会和规则、外部、道德相冲突,徘徊之间,你几乎丧失对自己感觉的认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觉还是欲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守还是该退?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内心感觉总会违背人群道德,为什么内心感觉总是夹杂着噪音出现,为什么内心感觉总是充满依赖、软弱、恍忽?人们总是相信,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与人群格格不入,为社会所不容。

在觉察与批判之间,绝大数人最终还是犹犹豫豫地放弃了令人不安的内心感觉,转而选择了安全、光明、强大的外部规则——这就像是买了保险一样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码人群能够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世界能够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该是多么恐慌、无助、无立锥之地,在这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有时,位置就意味着生!人们一开始以为自己最惧怕的是死,于是趋利避害,或坚决或犹豫地选择了自以为是“生”的方法——以为只要放弃内心的感觉,便能赢得外部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类型的人。

直子的死却的确让我感受到了同渡边一样的无法自已的凄凉。村上将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话,着实令人毫无准备——“直子死了以后,玲子仍给我来了几封信。信上说那既非我的责任,也不是某人的责任,而是如同天要下雨,不是任何人能制止的。但对此我没有回信。我能说什么呢?况且毕竟已经无可挽回了。直子已不在这个世上,已经化为一抨灰烬。”我清楚的记得我如被人当头一棒似的打呆了,内心死寂仿佛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边。我反复读了这段话却始终不敢相信,如同凋谢了一个小心翼翼,精心守护的愿望,支撑这个愿望的柱子被毫不留情的拦腰打断。村上的目的达到了,他将读者变成了渡边。直到现在读起,一股深深的惆怅仍会堵住我的胸口,久久不能散去。

对于直子的死本是顺理成章的,读过一点小说的人都该想到。但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已将读者的心攫取,使人完全忘记了客观,而一心祝愿乌云终会散去,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和渡边一样去守护那“仿佛风中残烛的灵魂的最后忽闪。”但一切都是徒劳的。直子最终选择了以死来获得新生。也只有死才能惊醒人们思考,思考那个社会,这才是村上的真正用意。如果说村上这部小说是恋爱性质的,那么其中对社会的思考也是很深刻的。书中明面上将木月、直子、玲子写成是精神病人,但是我、永泽、敢死队甚至端庄的初美和活力四射的绿子无一不呈现出一种病态。那就是战后的日本,一个有一点良心和追求就要疯掉的时代!经济虽然复苏,但整个社会像一条巨大的冰凉的铁链将人们紧紧缠绕、扭曲,制造悲剧的根源是社会的丑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每个人都在走向毁灭,而彼此在灵魂上互相排斥,仿佛解除痛苦方法只有变成精神病人然后再自杀。因此木月自杀、直子的姐姐自杀、初美自杀、玲子自杀未遂而直子最终自杀。自杀又都是毫无预兆而莫名其妙的——那就是冷漠,无法穿透的人与人的隔阂,哪怕是直子最终也没有给渡边留一句话,就像直子的姐姐没给家人留一句话,木月没给直子留一句话,一切情感都已经扭曲了!他们生活在冰冷的、又黑又暗的森林里,孤独主宰着他们的思想直到死也不曾放过他们——也许这样说掺入了我的主观猜想,但我的确是这样感受到了,并为此悲哀!

渡边闻得直子的死讯后的徒步旅行颇为震撼人心:一站接一站的坐车、一个城镇接一个城镇的穿行……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助的悲哀!他还能做什么呢?他该对谁去呐喊:“生活啊,为什么你不能放直子一条生路?”那没有回应的寂寞里是令人窒息的孤独。但是村上在最后还是选择了让渡边奋起而不是让他也疯掉。虽然结尾处渡边站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何为正中央?正中央就是没有同类的孤独的唯一。但是我相信渡边、玲子、绿子终会在那个冰冷的森林里顽强的走下去。就如同直子在开篇的时候对渡边说的:“对于你,我是放心的,我永远也不担心你会掉到那枯井里去的,我是知道的。”也许正是这样的放心才让她有勇气离开渡边。我由衷的佩服村上诉说故事的超人能力和把握全局的深厚功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是如此自然而看不见雕琢的痕迹。

村上一开始就提出了对生死的态度并将这一态度贯穿全篇,那就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文中每一个死去的人都不是永远的消逝,反倒时刻影响着生者。他们的死存在于生者的生之中。渡边正是穿梭于这生死之间,体味着友情与爱情的意义。我想,最终是死者让渡边一步步成熟、成人的。

提起《挪威的森林》也不能不提到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线索的“性”。尽管我并不赞同文学作品中以性为主线去展开情节。但是村上笔下的性却以其坦然、真诚的笔触给每一个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渡边对直子的渴望以及直子不断为迎接渡边而作出的艰苦的努力,虽然这是以性为起点的,但真正表达的是超越性本身的对爱、对至纯至美的向往和憧憬。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四

-->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

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

“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当。”自己无需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所以自行品悟,不再多言,这是一片人生森林。望你不孤单,勇敢闯人生。

昨天晚上十二点终于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一口气看完了,一开始读起来说实话觉得没什么,可是当我将小说细细看我才发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或许初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人你会觉得他的小说并不怎么样,只是或许。

你知道吗?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性方面的描写时我觉得很尴尬,我在心里质疑他,因为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我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比较保守!可是看着看着就被小说吸引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的文学,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为《挪威的森林》所着迷。小说以主人公和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是多么吸引人啊!可以说为生活中倍受伤害的我们讲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为我们寻找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港。作为在日本作品的发行量超过了1500万册这个天文数字的作家,是什么使他的小说如此令人喜欢,就我的感觉而言就是迷人,他的感情我能够懂,能接近,而不是用一些莫名其妙的写法而读者事实上不能够接近小说的感情!我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和小说中的感情有了交集,或许这就是共鸣吧!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东西作者用这本作品给予了我一种慰藉,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作者,村上春树,日本人,书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乐曲。

很久没读小说了,准确地说,是很久没读书了。离开家的时候,怕路上无聊,从儿子的书柜中找出,没想到,飞机上读了一半,到喀什后,分两次,竟然读完了,而且,没有想象地那么难看。

书的代入感很强,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把书中的“我”想成现实中的我,或者把现实中的我想象成小说中的“我”,也许,从内心里,是对主人公“渡边”的一种心理认同吧。渡边孤独、随性,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寻求自我救赎,象极了自己。

不太喜欢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象记流水账。好在村上是东方人,所描写的环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线索简洁,书中人物的命运又委实令人牵挂,就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否则,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样,读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书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与你不一样的人,过着与你不一样的生活,他们都会过完他们的一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着他们的故事。这时,你就不会觉得,你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你的三观是唯一正确的。渡边、木月(自杀)、直子(自杀)、初美(自杀)、玲子、绿子、永泽、“敢死队”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所谓的正常人,但他们都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会觉得应该宽容一些,包括对自己的--宽容。

最喜欢书的结尾:

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因为好奇,下了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来听,节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扬,闹得慌,但歌词很有意思,完全就是书的风格,难怪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先前并未看过村上的任何一本书,久闻其名,但是却不闻其声。倒也自然,天下的书好似汪洋,哪有看尽呢。暑假期间,凭着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挪威的森林》,好歹不至于完全荒废,阅读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到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有一种被噬住的感觉。村上的语言不显华丽,但是却有十分有味道。一言一语之间的缝隙透漏着一种残酷的真实,让读者不得不信,又不愿相信。村上熟练的运用某种感情上的转换,把时空,空间与人物表现的自然而真实。其中的时代背景大概是二战投降十年后的日本,涉及到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也并不避讳,甚至巧妙的运用主人公之口,蔑视了在此时代背景下的事件。

整本书的基调让人觉得沉郁阴霾乃至窒息,除了偶尔间出现的一缕叫绿子的阳光。绿子是森林里头唯一一缕清澈透剔的阳光,在阴霾的世界里,这缕阳光显得特别的耀眼,也特别的可爱。喜欢绿子式的理智冷静的叛逆,也喜欢她聪明可爱的直言不讳,更喜欢她勇敢刚毅坚强的品质,最欣赏她对生活的坦然而又富于情趣的态度,在这个“非人”的世界里,保持着这么一种善于在苦难中找寻乐趣的态度着实不易。佩服的是她能敢在父亲的肖像前脱衣服的勇气和那一分坦然。就我看过的文学作品里,没有一个角色能象绿子般那么直面人和人生。她敢于直面生活,鄙视虚伪,细心照顾病重的老爸之余也会不管旁人的假惺惺能大口吃饭放心玩乐;她也率真得毫不遮掩自己对性的好奇以及认识后对性的平和态度;她也可以戏虐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结果是变得很不在乎。她要的都是很纯粹的东西,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迹,纯粹得别人给她的杂迹也能一股脑的扔到九霄云外。当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也有扭捏害羞的时候,但这种害羞扭捏,却为绿子这个看象是女强人的小女孩增添了几分可爱可亲,让人敬佩之余又乐于亲近。

直子跟木月都是同一类人,用心理学术语称做“完美主义人格障碍患者”。村上对他们完美主义的表现描写得相当的细致,几乎可以当成是心理学教学案例来看。很具体的行为如系鞋带,说话,写信,交朋友,做事情(就直子来说,连临死前也只是惦记把她那漂亮的衣服留给玲子而不是交代其他)从这些很具体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类型的人事事尽力追求完美,行为通常会带有强迫的性质,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在这个过程里,达到目的固然好,但当达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足以让自己毁灭的紧张焦虑。木月跟直子都达不到目的,也不晓得怎么去排遣他们的焦虑无助,结果他们的强迫使他们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木月因为在恋人身上和心上都得不到他觉得应有的地位或感觉而自尽。直子强迫得更厉害,甚至连说话跟写信都扭曲了,而达不到她自己要求的时候也更多了,一达不到要求,心里越紧张,就越强迫自己做好,结果却越做越糟糕,到后来也只能选择了跟她姐姐(另一个完美主义者)一样的结束方式——自杀。这个世界,在完美主义者看来都会是:太糟了。而自我毁灭,是他们唯一能做的最后一件追求完美的事情。直子跟木月都是不幸的,不幸的养成了这么一种人格,更不幸的是,直子碰到的是一群破医生。

另外一个写得比较详细的人是玲子,算是半个阳光人物。因为从玲子的前半段人生经历可以看到她或多或少的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但后半段的玲子,却是阳光明媚的,闪耀着智慧的可爱。前半段的玲子过于注重人们心里对她的形象,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稍微的一点挫折就能击倒这个原本聪明的孩子。而住在调理院的日子里,目睹过形形式式的心理障碍者,才明白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创伤原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那里,她学会了坚强和助人,并在这个过程里治好了自己的心病。玲子不幸而又幸运,她及时的苏醒过来,使自己以及后来并帮助渡边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来。经过创伤的磨练,玲子身上散发着一股真正成熟,真正坦然于世的风韵,这时的玲子才是真正的可敬可亲的。

渡边是里头的主人公,是个很茫然的普通人,普通得估计在我们身边能一抓一大把,不过也正好有了典型的意义。渡边心不愿随波而去,可却身如游魂,沾上谁就依附上去,但貌合神离,弄得哪里都不是归宿。如果不是碰上了绿子,估计这个年轻人还这么一直茫然漂流下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将要怎么样,更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村上对这个年轻人的情感描写和心理成长的描写得详细而又让人不觉突兀,甚至对于他其实爱的不是直子,留恋直子的根源只是那种很直接而又强烈的“性感觉”给他的深刻记忆,也分析得清清楚楚。书里头描写的社会是乱糟糟的一团,就象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茫然麻木,象一群蚂蚁忙碌而又机械的生活,没什么精神信仰,也没什么生活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清醒而又想作出反抗的人大都是痛苦的,除非你有象绿子对待生活的那种心态。渡边也没有,他的人生阅历并不能让他有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那种不羁的洒脱的生活态度,而且,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实在难以让人乐观豁达起来,所以他依旧的彷徨迷惑,甚至消极低沉,整天让生与死的哲学在自己内心交战,以至也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但渡边是幸运的,他碰上了绿子和智者般的玲子,一个教他认识生活和认识自己,一个教他断绝过去,重新好好的生活。不过,如果用书里折射的宿命论来解释的话,渡边也会迟早有醒悟的一天,因为他距离醒悟,只差一张纸那么远。绿子和玲子的出现,只是加快他捅破那张纸。

前一段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又见这种淡淡哀怨的笔调

说起来是那天吃饭时,朋友推荐的。惠惠同学说看了以后几个礼拜才恢复起来,鬼鬼地笑着问我要不要看。其实我无所,反而恰恰喜欢这种忧郁压抑的文学。

记得大四那会突然爱上了日本的文学,喜欢上了川端的绚烂的忧郁,喜欢上了村上平淡的华丽。曾经有一个礼拜,天天蹲在校图书馆二楼,就为了那本很冲击伦理的樱花。

其实小的时候就接受过日本的文学,对那种貌似平静,却犹如深海中的火山地带,有随时爆发的压抑感,早就很熟悉了。再后来是接触日本漫画,一边抱着鄙夷的心态,一边却又不能不慨叹编剧的独到和画者的精细。然而,确实不能不去欣赏和由衷的喜爱日本文化里那种渊远的神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吧。然而,其深远却仅是来自于那么一片巴掌大的岛国,更称不上什么古国(如果和中国悠长的历史相比的话),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惭愧。当然,浅薄如我这等小辈却在这里高谈什么文化什么神秘,未免贻笑大方,打住打住。。。

然而一直却也很迷恋这种忧郁和晦涩。很多人都说这是源于日本人高度strain的生活。但我却也不敢完全苟同,或许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生活压力哪里都有,只要有竞争哪里都免不了压力,只是不同社会采用不同的发泄方式罢了。只是日本的人们更愿意用文学和艺术去传播这种情绪,而且他们也很成功,就像贞子的录影带,的确如其所愿地波及到了至少整个亚洲。而日本的文学家们用文字打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去传播主人公的心情罢了。

且说说这书吧。

虽然只是刚翻开扉页看了几张,却已经忍不住被村上的文字吸引住了。说那景那情跃然纸上,委实不过分。那些你在生活中或许有过或没有过的心情,在这里被华丽丽地放大、再放大。也许这就是大师的文笔吧,油然敬佩啊。很想努力地记住几句,却发现怎样回忆都变味了,仿佛只有在那一刻最贴切。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五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好处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坚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刻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持续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职责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一样,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主角。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取,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联,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此刻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六

-->

村上的书应该不是这么写的,像电影——《挪威的森林》一样,虽然我没有读过。

看到最后,直子死了,因为爱无能,在她想爱的时候。此刻,木月走了已有七个年头,她爱的是渡边,那个曾经陪同她和木月一起走过的人。

第一次她和渡边相遇时,她已经爱上他了,在木月离开以后,是的。只是她仍无法让一个活着的人代替那个已长在她心头十七个岁月的木月。似乎最令人痛苦的该是这个吧,逝世的人获得了解脱,却永远地折磨着爱他的依旧活着的人。因为,直子至死依旧活在对木月的幻听中。她自裁了。也许,她爱木月,从精神上;她爱渡边,从肉体上。只是,不管对谁,她都爱无能。无论是七年前还是七年后。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逃避渡边的爱,逃避面对自己的爱无能,逃避对两个男人的幻听。我想,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是带着幸福的微笑的,她解脱了。

木月是爱直子的,深深的爱着。只是他无法忍受肉体上她的缺席,他选择了去天堂来结束爱无能。相比之下,渡边是勇敢的。同样的情况下,最起码他选择了活着。

渡边爱上直子,从木月走后七个光景的那次跟直子的偶遇。他对直子的爱深入了骨髓,这份爱成了一份抹不去的责任。他等她,等着直子的身体来接受他。可是,他等到的却是她的自缢,在他为两个人一起生活刚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时候!因为爱直子,因为对直子的责任,他拒绝了绿,一个爱他而且比直子完整的女孩子。直子的不完整,让他备受煎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但他对绿却只是远观,远远的观望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是爱绿的。他用对直子的责任来拒绝绿的爱时,绿只是愿意守候,她只是饱含泪水地说了一句话:我等你。

是的,绿在精神上守望着他,而她等到的却是渡边带着直子的死讯的归来,在他对渡边承诺的不久。对于直子的逝世,渡边仰天恸苦,哭天抢地地绝望,死心裂肺。

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抚平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不管从哪方面。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渡边就是载着这样的哀伤颓废地回来了,和绿一起走进了他本为自己和直子搭建的房子。他接受了绿,带着对直子的爱,那一晚上。第二天绿走了,只是她终于不会成为第二个直子。

绿走了,渡边一个人在那间不知道该属于谁的房子里,他拨通了绿的电话。倚墙而语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伫立在这茫茫的人流之中,他,迷失了。

渡边会不会是下一个“直子”。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他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通篇看完,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夹杂在青春年华中,淡得尤为深刻。书中经常出现富含哲理的对白,特别是那个考公务员的男生,经常出语惊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绿子的对白没什么特色,而绿子的话最多,所以在我看来绿子对作者而言并不是最佳选择。作者的比喻常令我叹为观止,描写两种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进了无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挪威的森林》读起来很是压抑、郁闷、伤感、残酷和悲伤,可这大概就是村上春树独有的写作风格,一种逼人看透生活、看清现实、解读人性的风格。尤其是基于日本当时混乱的社会变革环境,所以失落、无力、孤独、虚伪、失落和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这也难怪村上春树会被生活这个毒蜂给蜇伤,然后在精神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如同现实中的村上春树一样,一样被生活无情的摧残、打磨、折磨过,所以迷茫、颓废、彷徨、无措不仅成为了他们身上沉重的枷锁,而且演变成为了夺取他们生命、信念、希望、自信、自我的锋利尖刀,这不免让我觉得悲凉和痛恨。尤其是当善良、正直、内敛、敏感、苦命的直子自杀的时候,我甚至透过那苍白、无力、铿锵、感伤的字眼体会到了直子当时的绝望、失意和死气,这让我心中很是抑郁、沉重和揪心不已。

生活是苦涩不已的,可是看完直子的结局之后我才发现生活是这样的艰难、波折和辛酸,而多情的渡边又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人呢?他本身就是一个孤僻、执拗、颓废的青年,所以尽管温暖的直子像太阳一样闯入了他的生活也无济于事,因为她贫瘠的内心、疲惫的精神、游荡的灵魂让他无法安定下来,所以迷失自我、放纵自我、消沉自我、玩弄自我成为了他寻求刺激的唯一手段。不过好在渡边最后醒悟了,也许是直子的去世给了他生命的启示和思考,所以他又有了重新生活、重新开始的勇气,这让我觉得得到了一点点治愈和快慰。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有这话听起来有些冷漠、残酷和无情,可是细细想来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因为在这个浮躁、自私、功利、绝情的社会中,宽容、放下、原谅、释怀、坚强和努力是唯一存活的资本。其实人是应该知足、独立、自主、自强和自立一点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所以管好自己的本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生活很苦,前路很难,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直子为警戒,做一个乐观、治愈、坦然、自由的人,而不要让恐慌、压力、抑郁和淡漠夺去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一群青年人在彷徨挣扎求存,在爱情的纠葛中徘徊。

在寂寞中行走,在寂寞中挣扎。渡边君在两直子和绿子中纠缠,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内向娴静的直子,活泼大胆的绿子,渡边君十分苦恼,直至直子之死,噩耗直直的影响渡边君,渡边君失魂落魄的的四处旅行,思考人生。是思考人生,在爱情的圈子里绕了一圈有一圈,是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依旧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是出于玲子的鼓励,是受到绿子积极影响,希望终究战胜失望,渡边君最终选择了勇敢的活下去。

除了纠葛不清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青春的迷惘和孤寂,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成长中留下印记。

青春的伤感和温情在《挪威的森林》的字行间流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青春年华?爱与痛,迷惘,不断怀疑,徘徊,在思考和等待中错过。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在等待中错过,生活在十字路口,没有方向,于是你就无从选择,就算你是多么的接近生活的幸福,要是你在徘徊,你总会错过。但是青春需要热情,青春需要释放,积极的走出迷惘,积极的生活下去。不要在青春这美好的年华里走失,我们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美好,努力走出青春的迷惘。青春的旅程恍如单程的旅途,一旦启程,再也会不了原地,绿字的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启示,她的向往给予我们参考,青春不要太多的徘徊,勇往向前,不留遗憾。

生活需要阳光,人需要坚强的活下去,要有绿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尼采,有向往,人生才不会灰暗。接近幸福时,请不要犹豫,不能像渡边君游走于迷惘的边缘,直子生活态度更不可取。生活中的我们要超越自己,不要打住前进的脚步,时光慢慢,希望不会落空,只需勇敢走出青春的迷惘,拨开云层终见阳光。

青春涌动,成长的艰辛和苦涩是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年轻的我们风景无限好,在“莫名的落寞,莫名的忧伤”的忧伤中,有些人教会我们勇敢的面对青春,绿子仍然为人生抹上鲜明的色彩,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人生,勇敢的走出迷惘,迎接如花的青春生活。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这也应当算是我第一次接触较为正式的小说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作,我之前也有听说过他,不过对于他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暂且不论,就谈谈对这部小说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的缘故,我对这部小说感触很深,除了有些语句,整个故事情节也很有吸引力。

这部小说可能有点含有作者青春时代的一些切身经历,给人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很真实,虽然行文中也有许多世俗的片段,但就总体而言,以及作者所要传递、表达的主题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的基本基调应当是悲伤的,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我觉得灰色非常合适。看完整部小说,没有对某一个篇章有特别深的印象,整部小说是连贯的,一环接一环,非常自然,天衣无缝,围绕“我”——渡边君的记忆,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描写青春时期的爱情、友情,就像观看电影似的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我挺喜欢渡边君这个人物角色,他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对渡边君进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独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个稳定真诚的人。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他也不喜欢孤独,但是他的希望随着朋友、爱人的去世,逐渐沦为失望,留给自己的最终只有孤独了。可是,事实上,他又不孤独,有红颜知己;也不空虚,时常打工兼职,生活也相当充实。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确又是孤独的,与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边的少之甚少的几个人,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但他依旧在走自己的路,有个性地过着自己追求的平静的、甚至是与外界隔绝的自我生活。当然,我不是说像他那样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个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么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种生活态度,那种坚强,那种自信,无论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终没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有自尊地活着。

听说,《挪威的森林》电影版也快出来了,有些许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员如何饰演这个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实人物版的渡边君。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一口气读完《挪威的森林》,着实有点压抑。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七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八

-->

那是个雨天,雨不大,也不小,但万物噤声,跟生命初始的寂静一样。脑海中,以渡边为线,以他青春时节的种.种动人心悸的经历为珠的情节仍历历在目。重又翻开卷首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

献给许多许多的祭日。

我把自己当作渡边,用心去感受种.种变故中人内心的真实悸动。我在这体验中,感悟到了些许哲理,这正如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世中的一介尘土,但由于种.种原因,命运把无数本不相关的人或事紧密连续在一起,可是终有一天,你身边的种.种,会携着遗憾走向那谁也不愿触及而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俘虏在手的那个东西---死亡。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虽说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的人的离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但永远记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带着一颗拥有强大张力的心,去搏击生活的风浪。

正如村上所说:“发生的事情业已发生,未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不错,大千世界,谁都有着自己的百年孤独,但岁月的年轮仍一刻不停地转动,人生的末班车不会因为何事而晚点延误,唯有向前,才能抓住自己的末班车,不至于错过一切,孑然一身,晚景凄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读完《挪威的森林》已经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后,我狠狠的玩了快一个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间天性实在压抑太久,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发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专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个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干。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来读完的第一本书,一直想写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这本书就这样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待了好几天,这种没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无法阅读其他书籍。于是我决计非得写些什么不可。

写什么都行。

村上虽然名声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还是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

那是名为“贯通日本”的选修课,一个清秀的男生在台上做一个发表,主题就是村上春树,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话: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美,可是那个男生提到它的时候,眼睛里却分明在发着光,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最近的状态,如果朋友问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无聊赖”,可是村上却可以说出“若问自己现在所做何事,将来意欲何为,我都如坠雾中”。可不就是“如坠雾中”嘛,我却形容不来。

还有说到累,我顶多说一句“累成狗了”“累瘫了”,可是村上却说“只是现在我有点累,就像淋过一场大雨的猴子似的”,多么形象啊!我简直爱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时候,我觉得我是有些像渡边的,尤其是渡边君说自己“干什么都可以”“怎样都好”的时候。绿子曾经形容过渡边“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的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永泽说渡边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

这些地方,我都和渡边很像。

有一次渡边君和绿子见面,渡边说“噢。”绿子问“噢”到底是什么意思,渡边说“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种回答方式罢了。”这时候我简直醍醐灌顶,想想自己经常说“嗯”,然后被别人追问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后,我总算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种回答方式罢了。”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无法表达罢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听《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曾说“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这段话真的让我很动容,反复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学有一种特有的基调,我虽然无法形容,却总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东西讲的很乱,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还有一个星期就过年了,我也该从泥沼里爬出来,为了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爱情与肉体是否可以分离?

中国人内敛而含蓄,对爱情的表达也显得保守。自然而然对待性爱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女生而言,初夜显得弥足珍贵,那代表的是一生的托付和余生的携手,另一个层面也是因为害怕被辜负。

中国大部分的爱情小说中,爱情与肉体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爱,只有肉体上的羁绊,那只能算生理需求,而有爱没有肉体上的融合,又觉得够不上灵魂层面的爱。看多了中国的爱情小说,甚而是经典名著中的爱情,便自然而然的觉得,只有爱的前提下,方可交出自己,对于我自己又多了一分要求,那便是名正言顺,方可无所顾忌。

在直子20岁生日那天,直子将自己交给了渡边君,而后进入了一家精神疗养院,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救赎,她的交付似乎成了一种报恩,报答渡边君的陪伴和照顾。而渡边彻在明确了自己爱直子的心意之后,也同7-8个陌生女孩有了肉体上的交易,即便是在永泽的怂恿之下。而后,又同绿子、玲子等有了肌肤之亲。

但,我坚持爱与性的不可分割。

生与死,是否对立?

日本小说一直以来都不对我的胃口,大学时读的第一本日本小说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对于日本“畸形”的性爱观和恋爱观,年少气盛却又青涩懵懂的青春时代,坚信爱情与性爱不可分。对于日本文学表现出的性爱与爱情观实在无法认同,从此大学期间未再翻阅过日本文学。毕业后,又重新拾起日本的小说,阅毕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后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情。对于家庭与爱的缺失等方面的题材,不得不说,日本作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有日本人的特定风格,简单甚而枯燥的语言就像小溪流缓缓流淌,但悲伤感四溢,直击人心。《小偷家族》电影也给人此般感受,没有特别的高潮迭起,但触动人心。

但《挪威的森林》照旧还是给我一种抑郁感,至少在性爱观和生死观上。日本文学中的人物,似乎死真的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木月的死,“我”与直子之间有了无法言说的牵扯,而“我”也在木月的死中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都是在不断的失去中学会告别,然后再从下一段失去中用仅有的觉悟自我慰藉,以达到所谓的成长目的。有的人悟性高,跨过了死的围墙,比如“我”,得以看透生死的本质而重生,也有人在经过痛彻心扉的绝望后选择自我了断,比如直子。

死,似乎对于日本人而言,太过容易。

从我读《挪威的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挪威的森林》读完很久以后,才决定写下点东西。记得当时仅仅觉得这是一部名家写的,关于死亡、爱情与性的,文字优美而又略带抑郁的一本日本小说。虽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情节却是难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难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仿佛是在脑海中生根发芽,自动生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渡边、直子、木月、绿子、玲子、永泽、初美还有那总是作为渡边口中笑话素材的“突击队”,仿佛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一般,在我极目远眺能够看得见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们的故事。

自己感觉与他们的距离慢慢接近了,于是想写下点东西,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开头变为本书奠定了一种安静的略带忧伤的基调。时隔多年的“我”来到汉堡机场,“抬起头,我仰望飘浮在北海上空的乌云,一边思索着过去的大半辈子里,自己曾经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岁月,死去或离开了的人们,以及烟消云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这样的风景,让“我”想到了过去的很多,本想早点为直子写点东西,但一直动不了笔,因为“原来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

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他的故事里,亦如之前那纯的美风描写般,走进了他那纯美忧伤的回忆中。

木月是“我”——渡边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马,木月的突然离去,隔断了“我”与直子的联系,直到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与直子在东京街头的偶然相遇,俩人之后便进行着不定期的见面,直到直子20岁的生日,两人发生了关系。之后直子进入了一家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我”与直子保持着书信来往,在看望直子的时候,认识了与直子同间宿舍的玲子。在此过程中,“我”又认识了活泼充满生命气息的绿子,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我”游走在直子与绿子的感情纠葛当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离去,在“我”独自孤苦充满悲痛的一个月的旅行后,在玲子的帮助下,决定和绿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这个看似有些无聊并且略带狗血的故事中,死亡与性来的都是那么自然,让刚开始看完书的我觉得相当的不可思议。然而这么久之后我才慢慢发现,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生与死,死忘与永恒以及人性之间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吧。

死在文章中发生的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顺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我”的好友永泽女朋友初美的自杀,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绿子父亲的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与渺小,“突击队”的消失作者未说明什么,也许是死在了那样一个看似荒唐的社会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离去,最让我无法接受,本来幻想着是已经基本痊愈可以与“我”过上美好的日子,却就那样悄无声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却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铭,“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将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东西。死,就是“总有一天,死会紧紧的箍住我们。但是反过来说,在死箍住我们之前,我们是不会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式。生在这头,死在那头。而我是在这头,不是那头。然而自从木月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我无法再把死(还有生)看得那么单纯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因为在五月的那个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时箍住了我。”

其实后来细细想来,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许早就埋下了伏笔。就像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木月死后,直子其实已经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无助不知所措,以为紧紧跟着渡边便会没事,不过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护另一个人呀!”同时直子也觉得自己对不起渡边,伤害了渡边。因为她知道知道渡边是喜欢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爱着的却依旧是木月。渡边终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许在直子20岁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经说明了,“许久许久,萤火虫才又飞了起来。好似想起什么一般,它忽地振翅飞起,只一瞬间它已经越过扶杆飞进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时光统统要回来一样,在水塔边飞快地画了个弧,又在那儿逗留一会儿,眼见那道光化入风中,这才向东飞去。萤火虫消失之后,那道光的轨迹依旧在我心中滞留不去。闭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仿佛无处可归的游魂似的,在浓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几次伸出手去。但却什么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线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直子也许就是那只萤火虫也说不定。

“性”也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面,来的自然,仿佛家常便饭般那么自然!这是最初让我最不能理解的。直子爱的一直是木月,这“我”也知道,就像文章开头所说,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依旧十分难过,木月死后的直子就仿佛失去了灵魂,连话都不怎么会讲了,对于直子来说,“我”就是木月留下来的唯一“遗产”,一种自己对于木月的精神寄托。生日的那天晚上,和渡边发生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似荒唐之中,也许只是一个脆弱颤抖的心灵仅仅是想满足自己难以完成的那个愿望......渡边的好友永泽总是带着“我”去夜店找女孩睡觉,“这很难解释。你知道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不是写过有关赌博的书吗?就和那个一样嘛!也就是说,当周遭充斥着可能性时,你很难就这么视若无睹地让它过去。懂吗?”“好像有一点。”我说。“一到黄昏,女孩会到街上来放荡呀,喝酒什么的。

她们要求某种东西,我也正好可以给她们那种东西。做起来很简单嘛!就像扭开水龙头喝水一样简单。在一瞬间你让它掉落,她们也正等着接呀!这就是所谓的可能性嘛!当这种可能性就在你眼前转来转去时,你能眼睁睁地让它过去吗?当你有这份能力,又有让你发挥的场所,你会静静地走开吗?”“我从没有这种感觉,不太能体会。搞不清楚那是什么玩意儿。”我笑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一种幸福呀!”永泽说道。看似荒唐的事情总是被永泽说的头头是道仿佛真是那么回事。于是我也就信服了。这就是永泽的生活信条,没有理想,有的只是行动规范。他确实对这样的行为已经划定为自己的行动规范,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只是想没有羁绊的活着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也许也是因为这个所谓正常人的世界实在太过冷漠,隔着遥远的沟壑,自己的内心太寒冷太寂寞太空虚了,需要的只是那一点温度罢了。

以上的事情我还可以接受可以体谅,但是渡边与玲子的行为,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玲子是直子的室友,同住在一起的病人,渡边是在探望直子的过程认识了玲子。直子死后,玲子也出了院第一个来找的就是“我”,与带着痛苦旅行回来的“我”见了面。在房东家的晚上,“我”与玲子发生了关系。刚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想说一句我去!在这样的时刻面对这样的人“我”竟然也能与玲子发生这种关系!?难道性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就只是像吃饭那样随意吗?渡边你到底爱不爱直子啊!?也许我没有注意,那天玲子梳着直子的发型,穿着直子留给她的衣服,“我”恍惚之中仿佛看到了直子又来到了眼前吧!

不禁想到了作者的构思巧妙,木月的死联系到了“我”和直子,“我”成为了直子对于木月的精神寄托,直子的死又联系到了“我”和玲子,玲子成为了“我”对于直子的精神寄托吧!不仅如此,其实我觉得文章中的“我”也不是一个滥情的人,“我”其实就只是一个渴望能被人理解,一个纯情的人罢了。就像永泽对于我的评价,“我和渡边有相似之处。”永泽说。“渡边和我一样,基本上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至于傲不傲慢,分别在此。我们只对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如何行动感兴趣。因而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来考虑事情。我欣赏渡边的就是这点。

但他本身对这点还不能完全识别,所以还会觉得彷徨和受伤。”“我”爱直子,彻头彻尾的爱着,也喜欢玲子,喜欢她的皱纹,爱着绿子,在那个温暖的下午一同看着火景的时候情不自禁的亲了她一口,她的活泼与直白仿佛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我”只是这样单纯的爱着,爱着那些渴望了解我,理解我的人,甚至只是单纯的喜欢着玲子的皱纹!看似荒唐!一个男人怎么能同时喜欢这么多女人,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只是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人有着最简单最纯情的爱的人,最原始的爱本来就是这样,纯情而又简单不需要道德规范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只是喜欢上了而已。就像玲子对我的来信上写着,“这并非任何罪过,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上司空见惯之事。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么苦恼。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这样说未免大言不惭——你也到了差不多该学习对待人生方式的年龄。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就连我这样最弱而不健全的女人,有时都觉得人生是多么美好。真的!所以,你也务必加倍追求幸福,为追求幸福而努力。”

写了这么多,留下自己的小小想法。无论你的生活多么的接近与幸福,但如果你不努力的追取,也终将与之失之交臂。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到底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清楚的明白。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九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夏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说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里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岁――死在一个成长的年龄。他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对于直子来说,本来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坚定地走过成长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带给她的是,要自己去对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说的那样:“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对成长的恐惧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渊。即使有疗养基地可以让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边作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链条”,也无法把直子从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亲的弟弟,不都是在这个成熟的年龄段,在对成熟的恐惧,迷茫和痛苦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吗?玲子,也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像主人公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我们自己并不了解为何迷茫,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是,永泽的内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这种转变,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转变,而不是等社会来逼他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1000字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

《挪威的森林》,一书的译者导语部分写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与寂寞,孤独有关的,他不是注重描写寂寞,不注重营造寂寞的氛围,更多的是一种把玩,体味寂寞,以一种亲身体会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对人生,对爱情的寂寞。而我自己在一书中除了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生命中生与死的传递,男与女的关系等一些新的体会。

文中的渡边君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人物,处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们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是青梅竹马。木月在17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木月的死对渡边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直子也是。直子的确忘不了木月,但是对渡边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两年,直子和渡边在东京读大学相遇,顺其自然的相恋,尔后直子20岁生日之时多年以来的种种经历终于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疗养院。期间渡边君又遇到了好多个女孩子,其中小林绿子对他的影响最大,一边是直子,一边是绿子,渡边君万分纠结。期间渡边君去疗养院看过直子两次,认识了直子在疗养院的闺蜜玲子。

最终直子在自己21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渡边君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变得厌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绿子也因为渡边君对直子念念不忘最终离开了直子。故事以渡边君最终孑然一身告终。他的大学同学永泽因为理想玩弄感情,抛弃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特别的气质,说不上漂亮,但是总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随着永泽当了外交官去了德国,初美和别人结婚了(两年后割腕自杀于自己家的浴室)永泽只是表示:自己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因如此渡边与永泽就此绝交。永泽这个人是非常铁石心肠的,非常倔强的。

书中与渡边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无声息的离开,或者自杀,或者找寻自己的理想,抛弃一切,或者有着种种的不幸。本书让我知道男女之间的的确确可以存在纯洁的友谊的,或许两个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对的人的时候,在确定关系的一瞬间少了一些爱情的冲动,这样的爱,爱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爱了。由性产生的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许会为了对女人的一句承诺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但是女人仍旧不敢接受,这样两个人一辈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是过客,或是知己,或是伯乐,但是不能保证某一天他或她不会悄无声息的离你而去,这里不是指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但是这些人对自己的影响是十分的大,从习惯,到性格。人总是在相互迁就中生活着。对生死来说,死亡必然需要勇气,但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平常相处都表现得十分正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我所称之为:心灵筑巢。每个人都把自己用谎言或者别的什么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绝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最后渡边君的结果让我想到了《成都爱情故事》里面的方资君,《我的桃花劫》里的莫斗,对小说里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遗憾。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一

《森林报》是一部比故事书更有趣的科普读物,它的作者维·比安基,生于1894年,逝于1959年,是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像一个老练而又风趣的报纸总编辑,更像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导游,通过《森林报》中春、夏、秋、冬四列火车,以12月份为序,向我们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爱恨情仇。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森林是纷繁多彩、引人入胜的,森林里到处都有惊喜和感动。所有的动植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担负着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他们处在自然之中,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训练、逃避和猎杀。动物们要学习生活必备的本领,还要学会合作。“鹤和琴鸡都有一块真正的训练场,供自己的孩子们学习。”“谁先发现了敌人,就得尖叫一声,警告大家,让大家赶紧四散飞逃。要是有一只鸟遇到祸事,大家就一起飞起来,大吵大叫,把敌人吓退。”

所有的动植物在与自然的搏斗之中成长或者消亡,他们既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又不忘享受生命的快乐。“两只小熊上了岸,看来倒是洗完澡挺痛快似的:火盆似的天气,他们穿着毛茸茸的厚皮大衣,正热得要命呢!在冷水里浸了那么一下,他们凉快多了。”尽情地享受这份开心和惬意吧,生活之中或许充满了磨难和竞争,但也充满了惊喜和快乐。

读《森林报》,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那只熊娃娃是个又可笑、又可爱的小家伙……后来熊娃娃十分亲热地依恋着这个小个子猎人。”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正因为如此,森林里的人们在夏日里想方设法捕捉野禽,又在冬日里给苦于觅食的禽鸟准备粮食;在秋日里捕捉肥美的鱼儿,又在冬日里结着厚厚冰层的河面上敲上几个冰窟窿,防止鱼儿会集体憋死。

让我们一起坐上《森林报》这列神奇的列车,徜徉于森林之中,感受一切生命生长和奋斗的美,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二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三

-->

每天看两章,看完了,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性。木月健谈,善于活跃气氛,仅仅是和直子以及渡边君一起时会这样,对于社会,学校领导则判落两人,有些逃避社会。

直子知性女孩,柔美善良,娴静,她是喜欢木月,但对于渡边君的情感一直很矛盾,同时也让渡边君矛盾,她姐姐以及木月的去世也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觉得她最后的自杀有为自己的病考虑同时何不曾也是为渡边君考虑,希望渡边不要因为自己而在继续受困扰,去敢于追逐自己的幸福。

敢死队是一天线,一直成为渡边和直子,绿子茶余饭后的笑谈,生活的润滑剂,不知道他离开后会怎样。

永泽留恋于风月场所,健谈有才,同时也是重情重义,学习能力强,和渡边君合的来,面对初美这么好的女孩,而且也是知道他的风流之事依然选择爱他,但永泽也是觉得初美对他太好反而不愿辜负她,依然做让初美不开心的事以及说不开心的话,放荡不羁依然是他的喜爱。

玲子,音乐才女,弹得一手好吉他,年轻时有些偏激,对于是非正恶的判断不够坚决与果断以至酿成大错,她的丈夫当时其实是爱他的,出事后一味只想到自己,并没有为丈夫考虑,并非完全无辜,而他的丈夫可以有更好的办法。中年玲子是知性,善解人意,如同知心大姐般,和渡边畅所欲言。

初美,贤惠,娴静,宽容大量,渡边说初次见到初美,初美能给人一种心性的力量,自然而蓝,让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初美没等到和渡边的三年之约,永泽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初美嫁与他人,不久割腕自杀。

绿子,和直子相反的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对于细节敏感,有段时间和渡边没见,换了个发型,和渡边见面时发现渡边在想其他事,同时没注意她头发,绿子心想渡边能夸她头发可爱,之后不管如何心不在焉也依然会原谅,一气之下绿子离开,哭了好久,绿子和渡边那段时间陷入冷战,让渡边找的好苦一句话总结:绿子在意的人却没能在意她在意的地方。所以看到那部分,我表示学到了学到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在意的。

渡边安静,随遇而安,对于别人的看法没啥好在意的,活得洒脱自由,博览群书,交友不轻易交,一旦交了那就是用心去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那种有个性,同时也能掏心的朋友。同时渡边也是个矛盾的人,对于直子和绿子完全不同的性格到底会喜欢哪个,不论是哪种性格,感觉对了,确认过眼神,和你在一起是放松欢乐,无拘无束,随性洒脱的,那么那个就是你要找的人,她能让你浅笑安然,你也能让她浅笑安然像个小孩,这遍为你真正要找的人。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四

人有欲望,有向往,二者既要通行,更坚固的站在了对立面。

心里有一份牵挂,那是心灵的支撑,你永远不知道失去后会是什么模样,倘若你有一颗积极的心灵,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该书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静听鸟鸣婉转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争芳,沐浴在人性的阳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不失一丝惬意;也有人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淖,一边慨叹人世的不公,一边在无尽的孤独里把酒做苦。无论如何,愿世人倾听自己的心灵,自得一份萧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时候你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记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对很多:现实,欲望,梦想。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人尽可以被欲望打败,但不能躲避现实,可以享受孤独只要别让自己失望,总要拿出自己的骨气,自行料理悲伤却又不会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洁灵魂是否真的胜过欲望,你尽可以忍受孤独,但你终究敌不过溃败的想往。那是悲悯的人心,更是残败的灵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终仍要记得,你还活着,你仍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爱你。

总之,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篇十五

-->

20岁如果是最美好的年华,那这本书会告诉我,20岁,我们还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的无奈,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同时年轻的我们有这必然的叛逆和率真。这部由村上春树所写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是那样的平缓舒雅,动人心弦,却有这淡淡的悲伤。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这或许是个模糊的世界,如果用泪水抚平会发现这里的清晰,这就是一种感动。

渡边、绿子是现世社会里两颗绝无仅有的璀璨明珠。他们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肮脏”、自私而刻意压抑它们,他们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现世道德的力量。他们不会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别人把他们看成是怪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怪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只是渡边与绿子获得尊重自己感觉的途径不同。绿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不隐瞒自己的感觉,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是绿子与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绿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的途径,也是她深深吸引渡边之处。

渡边天生淡定从容,现世规则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无恶,既无好也无坏,既无忠也无奸,他“既不辩护也不解释”。他像海上一叶小船,既无帆也无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风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个角落。他在哪儿都是他自己。

渡边选择绿子合情合理,只有绿子才是渡边内心感觉的栖息之地,绿子是渡边自我的实现之地。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渡边最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绿子说:“但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实用15篇)
热门心得体会范文范文推荐:

★2023年读书心得体会(模板13篇)

★2023年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通用11篇)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优质14篇)

★最新本学期英语计划 英语心得体会新学期计划(实用15篇

★最新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实用11篇)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