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09-1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鲜明地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篇1

2023年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在北京逝世。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北京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告别他热爱的人间,享年84岁。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一生打磨一件事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一架“背”着大蘑菇的飞机,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时年71岁的王小谟激动地拉着身边人的衣服,指着飞机喊:“看,这是我们搞的。”话没说完,眼里早已含着泪水。这架首次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奇怪飞机”就是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时间回到1938年,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听京剧,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买收音机的费用,他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块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再拿一根铁丝当天线。一番鼓捣后,组装起来的东西竟然能发声。“当梅兰芳的戏从耳机里流出,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好感顿生。”王小谟回忆说:“最后上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的无线电专业。”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毕业的王小谟进入原国防部第十研究院,成为一名“穿军装”的科研工作者。几年后,因为能力突出,他承担起一项重要的任务——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在当时这可是一项赶英超美的项目。”王小谟颇为自豪。

此时因为三线建设,王小谟所在的38所搬入贵州深山。“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很高”。

后来被王小谟推荐成为空警2000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至今记得1988年毕业到38所工作的情景。陆军从上海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先倒汽车再步行,终于看到38所厂区时,他很难想象所长王小谟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出找飞机的雷达的”。

“那时候贵阳一天才只有一班飞机。我们的雷达就是要看飞机的,怎么办?我们就跑啊,去‘远征’。”江西、长沙、武汉……王小谟和同事们带着他们的雷达四处转战。

经过13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横空出世,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我国因此一举进入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防空雷达实现了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1985年,这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给国家争口气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奋战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为加快预警机研制,当时的中国探索开展对外合作,王小谟任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不顾外方施予的压力,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在当时尚无成功先例。当时就有人质疑:“老母鸡上天,能不能变老鹰?”但王小谟丝毫不为所动。同时,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

“一定要争口气!”他跟上级领导立下军令状:做不出来,就提头来见!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

彼时,预警机自主研制在中国是第一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印象中的预警机,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就那个大蘑菇,以前别说造,就是从国外买回来自己装到飞机上去都难。”王小谟说。

面对困难和压力,王小谟和他的团队毫不退缩,誓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你要问我搞预警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争口气’这个口号。那时候非常非常受刺激,我们把这个口号放得很大,挂在试验场,每天都能看到。”王小谟说,在我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里,头一个就是自力更生。

预警机试飞条件艰苦,而且会有生命危险。在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到了冬天则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但王小谟经常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2001年,空警2000正式批复立项,国内自主研制预警机打破种种疑虑迈出了第一步。而当年王小谟坚持的中方主导、同步研制,也在此时显现出其预见性。在同步研制进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国内科研生产条件进行了技术改造,中国人距离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预警机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最终,王小谟带领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国产预警机的梦想在这一代人身上,成为了现实。

把人才培养传承下去

“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遇到小谟院士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陆军感慨地说。多年前,时任中国电科第38所所长的王小谟求贤若渴,一举花了40万元到中国科技大学招录培养7名定向生,陆军因成绩优异被幸运选上。

也是在空警2000正式批复立项那年,关键时刻,63岁的王小谟却选择后退一步,主动提出自己不再担任空警2000任务系统的总设计师。为确保预警机事业薪火相传,他提议陆军来担任。而他自己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制定出口型预警机方案上去。

当时空警2000、空警200都已正式立项实施,好不容易储备培养的预警机研制人才都已投入其中,分身乏术,早已无人可用,王小谟却另辟蹊径,自己出任总负责人,又找来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和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拉起一支“老头加娃娃兵”的出口型预警机研制队伍。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按照王老师的总结,‘不是不管,不能全管’。因为他心里有底,能够准确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预案。”曹晨说。

“我多次到美国出差,无论是旧金山、洛杉矶还是纽约、华盛顿,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大多是中国人。中国人不笨啊!关键要有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雄心壮志,并很好地组织起来,创造好一些的工作环境。”王小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小谟拿出500万元奖金中的450万元,又通过各方最终筹集出2000万元,计划成立雷达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三名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有重大创新的年轻人。

2022年5月,王小谟领衔的院士实验室在电科院正式成立,这个实验室瞄准网信时代新机遇,旨在突破预警机事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积聚高素质人才。

“我们毕业的时候,搞雷达是很时髦的。”他说,“雷达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危,不搞绝对是不行的。我就是想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做点事情,鼓励年轻人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在他和一代代“预警机人”的推动下,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他研制的预警机和他培养的人才已形成谱系,铸盾长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到70岁以后,每天只上半天班,剩下的时间找一帮喜欢京剧的人一起练练。”王小谟曾这样说。可这个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即便年过八旬身患癌症,他依然坚守工作岗位,谋划祖国预警机未来发展蓝图,还想为预警机事业发掘更多的“千里马”。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终究没能安下心,再去和一帮票友唱一唱喜爱的京剧。

作为科研人,王小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所制造的国产预警机领先美国,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作为老师,他设立基金、培养人才、改良预警机内部环境,带出了一支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他来时,中原大地还在遭受战火的凌虐;他走时,身后的祖国早已欣欣向荣。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篇2

1938年11月,王小谟出生于上海,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 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王小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预警机和雷达事业。

王小谟60年代就创造性地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70年代,他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80年代,主持设计制造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低空性能,在国内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的低空雷达。

90年代,王小谟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亲自担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为我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中国必须拥有预警机。于是,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对机载预警雷达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获得突破。为加快预警机研制,中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后来的自主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

就在外国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将被扼杀在摇篮里时,中国决定自主研制预警机。王小谟临危受命,担纲国产预警机研制工作。为培养后续力量,他选用年轻人担任总设计师,自己担任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全面指导总师确定型号技术方案和工程设计。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篇3

2000年,美国以28亿元对以军援威胁,禁止以色列将预警机卖给我国,以色列随即单方面中止合同。至此,我国预警机的外购之路被全部封死。可不久,美国却被气得咬牙切齿。

预警机是配备整套雷达系统的飞机,在战场上承担远程预警和引导指挥的重任,预警机的存在可使己方获得先机,是获得技术战争胜利的关键。

美国发现雷达对战争的重要性之后,就开始全力研发预警机,并很快就将其应用到海军战场上。

其他有实力的国家也紧随其后,进行自主研发,均取得很好的成果。作为当时军力排名第四的以色列更是让预警机在实战中的重要性为世界所知。

1982年,以色列与叙利亚在贝卡谷地进行空战,以色列以鹰眼预警机搜索对方战机,数秒内就获取其数量、方位等全部信息,此战以色列以80比0的战绩大获全胜。

预警机更是一战成名,闻名全世界!

我国也很早就意识到预警机的重要性,可一穷二白的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都不足以支持预警机的自主研发。

因此,外购是我们获得预警机的快捷方式,可外购之路却步步难行。

当时,只有美、英、法、俄及以色列研发出预警机,经过综合考量 ,我国决定向以色列购买。

1996年,经过我国数年的努力,才得以与以色列签订预警机的购买合同。约定以色列4年后将费尔康预警机卖给我们,每架2.5亿美元。

就在我们期盼4年,即将收到心心念念的预警机时,美国的一句话,让我们梦破。

2000年,是预警机交付年,我国即将倍增的军力让美国忌惮。美国提高当年的对以军援,并以高达28亿元的军援威胁以方,“每交付中国一台预警机,军援就会减少2.5亿元。”

2000年7月12日,以色列向美国妥协,未经协商就单方面中止与我国的采购合同。至此,我国预警机的外购之路被全部封死。

这一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屈辱。

而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以色列将那批预警机转卖给印度!

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封锁,我国自主研发预警机已迫在眉睫。此时,一个人站出来了,他立志打破外国对预警机的技术封锁,研发出我国自己的预警机。

他就是王小谟,也是后来的“预警机之父”。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篇4

2019年9月初,81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和其夫人携手,重返阔别几十年的都匀,追寻那段峥嵘岁月。

都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有幸陪同王小谟院士一行参观了位于匀东镇大坪的原国防科工委第10研究院38研究所旧址(现匀东中学、贵州盛世龙方制药公司)、秦汉影视城、中华茶文化博览园以及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对当年鲜为人知的都匀乃至西南三线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每每抚摸一件件来之不易的实物,备感亲切,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艰苦岁月。

王小谟院士向大家介绍了他当年在大坪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迎接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视察38所时,走过哪些车间、经过哪些路线、和哪些人合影、与当地党政领导座谈等细节。

王院士受到黔南州和都匀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热情接待,对他千里迢迢“回家省亲”表示热烈欢迎,对他在都匀期间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崇敬!

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专门设立了“电子38研究所历程展览”和“王小谟事迹展”。

原国防科工委第10研究院38研究所,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1965年始建于都匀市大坪, 1988年底整体迁建安徽合肥市,是我国从事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等综合电子信息技术研制、生产、集成的国家一类研究所之一。

电子38所建所以来,共取得了1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0多项,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了200多部雷达整机和3000多台(套)设备的中试生产任务,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相当部分科研成果是在都匀完成的或以都匀为基础提升的,38所能够有今天辉煌成果,离不开都匀这方热土。

王小谟院士回忆到: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的我,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地处南京的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幸运地跨入由聂荣臻元帅亲自领导和指挥的国防科研队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们14所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苏联专家走时说了一句:“就这些材料,看你们能不能弄出名堂来!”

不久,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指示精神,14所派出一大批科技人员、技术骨干等到贵州主持工作,我作为一名内迁员工随着大军,千里迢迢来到了都匀。

当时运力不发达,需要连续几天几夜乘坐军列,长途跋涉、旅途辛劳,在火车上很累,没有座位,只有盘腿坐在草席铺就的地上几天几夜,没有活动,到达都匀时两腿肿得很粗,有的人甚至不能行走被抬下车厢,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大家都没有喊苦,也没有退缩。

到了都匀以后,遇到了不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这里的住房很紧张,我和同一批次来的青年们以毛竹做骨架,芦苇席子做隔墙,油毛毡做屋顶,在简易的草棚里过着“原始”而艰苦的生活,一到雨天里面漏水外面泥泞不堪。好像受到了三线建设精神的感召,我们那批人自然而然迸发出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难题,我们一起搬运了沉重的铸铁管和水泥电线,铺设了千余米的引水管道,自己运沙子、浇水泥、建马路,人抬肩扛,建设了自己的厂房和宿舍……

那时候,山沟沟里连电灯电话都是稀罕物件,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反而很高。山沟里条件苦,但生活比较平静,是出成果的时期。

在这个安静寂寞的环境中,在这片青山绿水的怀抱里,我被组织任命为三坐标雷达的总设计师,带领着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接到任务的那天晚上,我夜不能寐,想着使命多么光荣而艰巨,但又深感到能力不足,不知从何做起。当时的形势也很严峻,我们国家的引导雷达都是仿苏产品,迫切需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否则,一旦雷达失灵,我们搞雷达的无法向人民交待。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但国家需要我们“赶英超美”,我们的团队憋了一股劲,一定要设计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为部队着想,为祖国争光就是我们那批中国电子工业人最朴素的想法。

在贵州的寂寞山沟里的十年苦干,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383雷达成功问世,各项指标已超过当时美国的同类雷达。

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篇5

1990年,海湾战争,美军用情报收集、雷达侦测、卫星定位、预警机搜索、航母战斗群联合打击、航空兵协同陆军进攻等全新的作战模式告诉世界,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在整个战争中美军都对伊军展现出压倒性的制空、致电磁优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美国E-3预警机。

事实已经充分证明预警机对于夺取制空权的重要作用,各大国纷纷加入预警机的研制当中。

我国也决定组建专家团队研发属于自己的预警机,而王小谟院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

事情经过:1938年11月,王小谟院士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的一个军人家庭,后移居北京。1956年高中毕业后就读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王小谟进入了南京第十四研究所,主要进行国内雷达研究工作。

1969年,响应建设大三线精神,王小谟从南京辗转到贵州,加入了38研究所并继续开展雷达研发工作。

1972年,王小谟被38所任命为383雷达总设计师。

几年后,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雷达成功问世。

1984年383雷达通过国家设计定型,正式装配部队。

1985年,383三坐标引导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

随后王小谟院士带领团队又研制出了JY-9雷达,JY-9A型雷达先后成功出口了13部,创汇超过2900万美元。

1991年王小谟告别了工作多年的38所,被调往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此时受海湾战争影响,我国军方决定必须要想办法拥有属于自己的预警机。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直接从国外进口,一种是自己研发。

最后我们决定一并进行,一边与俄罗斯、英国等国接触考察成品预警机,一边与以色列接触采用引进技术合作研发的方式生产预警机。

1993年,中以会谈研究预警机设计方案,但以色列为我国量身定做的预警机方案并无理想,不能进行360度扫描,存在死角。

这时王小谟院士大胆提出了圆环方案,即采用大型背负式天线,通过架高雷达天线的方式,实现360度扫描全覆盖。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基于有源相控阵体制的背负罩预警机设计方案,一下子就把以方人员镇住了。

在合作研发生产过程中,王小谟院士认为中国必须掌握独立研发预警机的能力,所以在第一架预警机研制生产过程中,他就主张我们不但要出钱还要出力,而且要出大力,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承担的工作越多越好,越核心越好。

以色列方面见中国既出钱又出力,自然没有反对,在王小谟的主动争取下,我国研究人员参与了预警机大多数核心组件的制作生产过程。

不但如此,在王小谟的主持下,我们在国内也同时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发班子。我们的科研人员就一边在前面观摩、工作、学习,一边就在后方搞针对性研究。以这种方式一点一滴的提升我们独立研发预警机的能力。

然而意外发生了,在美国的干预下,以色列以赔付我国经济损失为代价终止了与我国的合同。

还好在王小谟的先见之明下,我国已经掌握了预警机的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

2000年,国产预警机正式立项。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3电子侦察机在我国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歼-8Ⅱ战斗机碰撞,歼-8Ⅱ战斗机坠毁,王伟壮烈牺牲,美军EP-3电子侦察机在我国机场迫降。

2001年还未结束,我国空警2000样机试制成功。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作为领航战机引领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我国预警机在全世界眼中公开亮相。

空警200预警机是以运-8为载机,空警2000预警机是以俄罗斯的伊尔-76为载机,为避免载机平台限制问题王小谟院士团队研发了空警200预警机,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

1995年,王小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王小谟院士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随后王小谟院士就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的450万元,又通过各方最终筹集2000万元,成立了雷达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三名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有重大创新的年轻人。

在王小谟院士和我国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预警机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