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09-1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属于应用写作范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1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其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获“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巴依卡今年72岁,在帕米尔高原上,他与其父亲、儿子一家三代70年守卫边境,在红其拉甫为官兵指向带路的故事被口口相传。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红其拉甫国门海拔5100米,四季风沙,六月飞雪,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年平均气温-9℃,最低气温-42℃,水的沸点不足70℃,含氧量为平原的48%,素有“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之说,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动报名成为护边员,23年后,他自己走不动了,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巴依卡,嘱咐他:“不要让界碑挪动一毫米。”

1972年,巴依卡跟随父亲为边防官兵当向导,37年间,他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官兵眼中的“活地图”。

巴依卡不仅自己坚守岗位,还决心让子孙们继续自己的事业,展现了一家三代人的忠诚守边精神。2004年开始,巴依卡因为身体原因,把这根海拔最高的“接力棒”交到刚刚服役归来的儿子——时年25岁的拉齐尼·巴依卡手中。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代替父亲守护边境16年后,为救掉落冰窟的儿童牺牲,年仅41岁,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如今,古稀之年的巴依卡和家人仍旧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传承着“帕米尔雄鹰”的精神。

“我们一家为国戍边无怨无悔,能为党和人民奉献是我们的责任和骄傲。”巴依卡动情地说,“我会继续教育子孙后代一定要爱国守边,跟着共产党走!”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2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位于红其拉甫附近荒凉的山间,是通往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3代接力守护的地方。

“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9月18日,年迈的巴依卡说:“巡逻护边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上世纪50年代,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曾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1972年春,年迈的父亲把21岁的他叫到身边说:“孩子,我老了,走不动了,今后你就替爸爸给解放军带路吧。”从此,他子承父业,当上了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从青丝干到了白发,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帕米尔高原的边境线上度过的。

为了守护祖国边防,巡边路上跋山涉水、夜宿雪岭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常年跋山涉水使巴依卡对塔什库尔干边境线上的沟沟坎坎了如指掌,他被当地军民亲切地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和“边防通”。

1997年9月,开拉阿甫河河水暴涨,他带领5名边防战士骑着牦牛途经此处,行走在最前面的巴依卡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当即骨折,痛得他几乎晕过去。与此同时,另一名边防战士也被冲入汹涌的河水中,千钧一发之际,他不顾伤痛,纵身跳入水中硬是把边防战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边防战士得救了,可他却不省人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生命。“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巴依卡说。

在巴依卡的护边生涯中,所遇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也刻在了他的心中。

有一次,巴依卡带几名新兵巡逻,由于突降大雪,本就艰难的巡逻行程变得更加艰难,带的食品所剩无几,沿途存放的食物又无法找到,他有计划地安排战士们的食物,自己却吃得很少,用仅有的10块压缩干粮和5个馕支撑了3天3夜,最终完成巡逻任务。

1999年6月,巴依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2013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的巴依卡,不能再为边防连做向导了,他把这一神圣使命传递给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决定要让子孙们继续自己的义务向导事业。

今年1月4日,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巴依卡化悲痛为力量,在郑州发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以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名义向郑州捐款20万元。

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他巡逻护边的身影,雄伟的帕米尔高原见证了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戍守祖国边疆的感人事迹,也见证了他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3

拉齐尼·巴依卡,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1979年4月生,2001年12月入伍,2003年12月退役,200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爱国拥军模范先后2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5年7月被评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2016 年4月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17年9月被评为“自治区道德模范”;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2020年11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被评定为烈士,追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祖孙三代接力戍边,赓续传承爱国拥军优良传统

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县,这里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888公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塔吉克族,一出生就与牦牛为伴,常年奔波在冰河雪峰间, 熟悉这里的高山和沟壑,是名副其实的“活地图”。拉齐尼·巴依卡与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 代代接力传承爱国拥军优良传统,累计为边防官兵担任义务向导 71年,足迹遍布了他们守护的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岗。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正式成立。“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被称为“死亡之谷”。连队负责巡逻的吾甫浪沟是中巴边境一条重要通道,官兵在沟里巡逻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 米以上的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至今,这里仍是全军唯一一条只能骑乘牦牛巡逻的边境线。

得知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要巡逻吾甫浪沟后,拉齐尼·巴依 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当向导,成为新中国成 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从此,“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1毫米!”这句话,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记了一辈子,他要求子孙们也要谨记在心、代代相传。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年迈走不动了,20岁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随即加入护边员队伍, 继续担负义务向导的任务,一干就是32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远程巡逻期间,双亲先后病逝,妻子因难产不幸离世。2004年,被高原风霜雨雪摧垮了身体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最后一次巡逻吾甫浪沟,他把详细标注着这条沟的险段、坡度、冰河温度、宿营点、防卫野狼方法的“巡逻图”交给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将爱国拥军、戍边向导的光荣使命再次传递给了下一代。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拉齐尼·巴依卡泪流满面,从此,他像祖父、父亲一样守边护边,和千千万万爱国爱疆、守边护边的群众和边防战士一起,筑起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早已 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为在云 墙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2021年1月5日,在拉齐尼·巴 依卡的追悼会上,他9岁的儿子拉丁·拉齐尼抱着父亲的遗像一 边流泪一边说:“爸爸走了,我还在,等长大后,我要和他一样当护边员。”

二、“死亡之谷”无畏无惧,铸就帕米尔高原鱼水深情

拉齐尼·巴依卡12岁开始跟随父亲巡逻,在爷爷巡边故事的熏陶、父亲戍边生活的感染和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的注视中长 大。他总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卫国戍边的血液,也萌生了参军入 伍的想法。2001年底,拉齐尼·巴依卡被父亲送到部队,成为 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在部队,他爱军精武、恪尽职守,不怕吃苦、勇于争先,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读书学习、加班训练,五公里武装拉练打破所在武警支队纪录,参加全疆武警边防系统大比武成绩名列前茅。两年的军旅生活升华了他对部队的深厚感情,更加坚定了他巡边戍边的信念。

退役后,拉齐尼·巴依卡立即加入护边员队伍,成为一名不 穿军装的“边防战士”,给边防官兵做起了巡逻向导。巡边路上, 他每次都走在最前面探路,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帮助边防官兵指 引方向、化险为夷。2004年9月,拉齐尼·巴依卡第一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官兵冷 得直打哆嗦。他想起父亲教过的方法,把15头牦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挡风墙”,官兵们紧紧靠着牦牛身子度过了一夜。第 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又遇见山体滑坡,七八十度的陡坡,异 常艰险。在不停地有碎石块滑落的情况下,拉齐尼·巴依卡不顾 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悬崖峭壁上探路。突然,一块碎石片砸在了 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强忍剧痛,历经2个小时,终于探出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路,带领官兵们顺利通过。2011 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和官兵们在巡逻途中突遇暴雪,战士裴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掉进了一个雪洞里,周围的冰雪还在垮 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立即示意大家保持镇静不要 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不顾寒风刺骨,脱下衣服,打结做成绳 子,花了两个小时将战士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因为长时间在雪 中,拉齐尼·巴依卡被冻得不省人事,经过县医院三个小时的抢 救才挽回性命。伤势刚愈,他又带着牦牛踏上巡边路。2013年9 月,巡逻小队经过乱石滩断崖时发生山体滑坡,曾经的标记和路 都消失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拉齐尼·巴依卡主动请缨, 只身前往峭壁探路,不料山上落石将他砸晕,鲜血直流。官兵们 赶紧抢救、包扎伤口。拉齐尼·巴依卡清醒过来后,官兵们劝他 回去,他却坚决拒绝:“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

拉齐尼·巴依卡把卫国护边当作崇高事业和毕生追求,16 年如一日守卫在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年巡边10多次、行程1500多公里,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雪山达坂、蹚过冰河,穿越经常雪崩的“死亡之谷”,家里随他巡边的牦牛累死了 7头,自己身上大大小小负伤多处。“只要大叔在,心里就踏实。”这是边防官兵们眼中的拉齐尼·巴依卡,他属于帕米尔高原,他熟悉喀喇昆仑,是真正的“帕米尔雄鹰”。

三、爱民为民无私奉献,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

乐于助人是拉齐尼·巴依卡一贯的本色和追求。一年冬天, 提孜那甫乡突降暴风雪,积雪半米多深。60多岁的牧民尼亚丁被困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口。拉齐尼·巴依卡闻讯后立即招呼 3名村干部,携带急救用品骑马赶往事发地,经过两个多小时跋涉终于将奄奄一息的尼亚丁救出。把老人送回家后拉齐尼·巴依卡不辞而别,尼亚丁抹着眼泪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人。” 这样的故事,在拉齐尼·巴依卡巡边护边的生涯中还有很多。

2018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为更好履行职责,他经常到牧民家走访,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不足3年,就围绕群众所难所盼提交建议、议案12件,把祖国边境线上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两会结束后, 他还主动宣讲两会精神,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基层一线。

2019年,因长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从事高强度工作,拉齐尼·巴依卡的心脏出了问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是他不愿 “退役”在家,一如既往为人民服务。2020年4月,拉齐尼·巴依卡经乡党委考察进入提孜那甫村村“两委”班子,他充分利用 熟悉本村情况及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等优势,积极带动全村拥军 戍边,得到广大农牧民的理解和支持,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疫情发生后,拉齐尼·巴依卡每天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不分昼夜给乡亲们运送各种生活物资。他通过微信建立了困难互助群,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随时在群里询问大家的需求,一字不落地做好记录,准备妥当后马上挨家挨户送去,最大限度服务农牧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为做好春耕备耕,拉齐尼·巴依卡主动组织农牧民维修了十几公里的水渠和闸口。高原寒冬,水闸口还结着厚厚的冰,拉齐尼·巴依卡带头下到冰冷刺骨的水渠内,将冻住水闸口的冰块击碎,修复了破损的渠道,有效保障了农耕备水。

2021年1月4日13时55分许,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师陈晓琴之子刘晏骞,在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人工湖不慎落水。在该校学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和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准备前往食堂打饭路过新泉湖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救救孩 子!”,他俩循声而去,只见湖中央的冰窟中有个身影在挣扎,一旁有人在焦急求救。十万火急!拉齐尼·巴依卡没有丝毫犹豫,飞奔而去,第一个冲上冰面营救落水儿童,冰层突然破裂,拉齐尼·巴依卡奋力用双手托起孩子直到被救起,自己却沉入水中不幸牺牲,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41岁。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生前,拉齐尼·巴依卡常说这句话,他把铮铮誓言写在内心深处,用青春热血守护祖国山河,用无惧无畏守护战友群众。英雄虽逝,精神永存。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将会永远传颂在帕米尔高原的天地之间,传颂在共和国西陲千里的边防线上,激励广大军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拥军、爱民奉献,同心协力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4

拉齐尼一家三代、71年接力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向导的感人故事,早已传遍天山南北。1972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替父亲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30多年,足迹遍布帕米尔高原边防线,累计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2005年和2009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退役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义务为边防官兵当向导16年。

此刻,我的心还是很痛,但心情已经平复了许多。儿子拉齐尼救了落水儿童,做的是一件好事。

1月4日深夜,当儿子拉齐尼的遗体被送回家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同前来的县领导告诉我,拉齐尼在山下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不幸牺牲了。其实,拉齐尼救人我并不意外,只是觉得无比痛心,我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

团结友善、乐于助人、勤奋进取一直是我们塔吉克族优秀的品质。拉齐尼从小就喜欢帮助别人,这既与我对他的教育有关,还因为他从小就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有困难。

拉齐尼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满村子跑着玩。谁家的牦牛丢了,他就主动帮着人家去找,看见年纪大的老人提水,他就跑过去帮着提。上学的时候,他学习特别认真,下课了还经常帮老师擦黑板。

记得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气温大概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晚上,邻居发现羊被狼叼走了,过来找我帮忙寻找,拉齐尼非要跟我一起去,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

后来,村干部每晚都带着村民在村子里打着手电巡逻。刚开始那几天,我跟着村干部去巡逻。没几天,拉齐尼就对我说:“爸,您身体不好,晚上又太冷,您别去了,我跟着村干部去。”那些天,一到晚上,拉齐尼就跟着村干部在村里巡逻,保护牧民家的羊。他从没在我面前喊过怕或者叫过累。

拉齐尼年纪大了点后,我就常带他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去,帮助官兵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平日里也常给他讲巡逻路上的事儿。日子久了,拉齐尼就有了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当兵的想法。

2002年12月,拉齐尼如愿当了兵,不过没能去红其拉甫边防连,而是成为一名边防武警战士。那时家里没通电话,他就常给家里写信,信里说平时训练任务很重,时间安排得很满,但是生活很充实。

说实话,当时尽管他们连队距离我们家并不远,但是那2年里,他从来没有请假回过家一次,直到退役才回来。他说部队里有纪律,所以他从来没向领导开过这个口。

就像这一次,拉齐尼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孙女都尔汗·拉齐尼也在喀什的中学上学,距离很近,但是他从来没跟老师请过假去看望女儿。尽管他也很想念女儿,但是他知道培训期间有纪律,所以不会去开这个口。他就是这么一个老实的人。

说起拉齐尼当兵那段经历,很让我骄傲。连队训练很苦很累,但是他训练特别认真,也能吃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跑得快。记得他告诉过我,有一次比武,好多战士在一起比,3公里他跑了第三名,10公里他跑了第二名。

退役回来后,拉齐尼看我身体不是很好,就代替我去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向导了。他爱自己的牦牛,可比起牦牛,他更爱那些可爱的战友。

2015年9月,拉齐尼跟着边防连官兵到吾甫浪沟巡逻,他的白牦牛死在了路上。回来后,他一见到我就忍不住哭着说:“我的白牦牛死了,我的白牦牛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边擦眼泪边说:“没事,死了就死了吧,只要那些战友安全回来就行。”

拉齐尼爱我们的边防官兵,也爱军人这个身份。尽管已经退役了,但他还是常穿着迷彩服。听我孙女都尔汗说,他每天回到家,都会用湿毛巾把迷彩服这里擦擦,那里擦擦,生怕第二天穿上不干净、不整洁。

我在巡逻路上救过边防连官兵,儿子拉齐尼也救过。有一年,他跟着官兵去巡逻,因为雪很大很厚,坡很陡,走在前面的战士不小心摔倒了往下滑。拉齐尼第一个冲上去把那个战士救起来,可自己的膝盖也摔伤了,但他没喊过疼。

去年年初,拉齐尼担任了村干部,正好赶上了疫情发生。那些天,家家户户都不出门,但是他却在外面从早忙到晚,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问大家需要什么,都用本子记下来,然后买好了挨家挨户给送去。有的牧民家里种了蔬菜,因为疫情卖不出去,拉齐尼就热心地帮他们卖菜,避免菜烂在地里。

从小到大,拉齐尼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次发生的意外,那个落水的小男孩,是拉齐尼用生命救起的生命,所以他就是我的亲人。就像我的孙女都尔汗说的那样:“一开始我还责怪埋怨那个小男孩,但是后来小男孩和他的妈妈来看望我们,我现在不埋怨他了,也不埋怨父亲了。我会把那个小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

拉齐尼生前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去当兵,去保卫祖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我的责任就是教育好我的子孙,把儿子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接下来,我会教育好拉齐尼的两个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成为像他爸爸那样的人。

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5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的一位牧民。他的父亲从1954年开始,守边26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21岁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成为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位守边人。边境线的路只有牦牛能走,来回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山坡下就是河流,如果不小心掉到了河里,人和牦牛都会找不到,即便危险,但他们仍然坚持守边。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也加入到了巡边护边的队伍中。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因为救助一位落水的儿童不幸牺牲,这让作为父亲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时无法接受,但同时也为儿子救助他人的壮举感到骄傲,他们被称为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一家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守护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