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下面是关于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1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共有10名教师和1个教师团队,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兴露入选。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在“尊重差异,以爱育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周兴露深耕特殊教育一线,用满腔热情和心血汗水守护一群“折翼天使”向阳生长。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扎根教育30年,从普通教育转型到特殊教育,周兴露用爱心帮特殊孩子跨越障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送教方案,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2015年,遵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周兴露带领启智学校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机制、保障、提升、精准、创新”上发力,创建了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构建了“康教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融入社会打基础。她的学生多次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奖。除此之外,还有20多名学生转到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为提升学校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周兴露积极邀请国内著名特教专家,指导老师们践行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在学校掀起课改新风,努力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帮扶青海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开展互派教师跟岗交流学习,并派遣骨干老师赴青海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授课。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所在的红花岗区实现了普特融合全覆盖,打造了医教结合示范区,学前融合教育走在前列,学校获得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22年,周兴露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李校堃、王芬、刘华东、于洁、彭玉生、黄柳平、周树强、周兴露、高金荣、周晓玲等个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光荣入选。
其中,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黄柳平荣获2024年“最美教师”称号!
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黄柳平来到遥远的粤东山区兴宁市,在幼教岗位上一站就是32年。在幼儿园前迎接孩子们的这一幕,是她32年来的青春剪影。
01、爱“捡破烂”的“怪老师”
“黄老师,又给山里的孩子们送‘宝贝’啦!”看到车子的后备箱被黄柳平用泡沫板、废纸板、空水瓶塞得满满当当,司机师傅打趣道。这些确实是黄柳平的“宝贝”。起初,山里人对这个总是“捡破烂”的老师有些不解。后来他们才意识到,这位老师可不简单。
上世纪90年代的兴宁,经济落后,缺少玩具和教具。山区幼儿园大多只有几套发旧、褪色的塑料积木,简易纸牌和几本小人书。当时,刚参加工作的黄柳平和几个年轻老师到广州的幼儿园参观,看到园里的玩具、教具、游乐设施丰富而精美,与兴宁的幼儿园有着天壤之别。询问得知,这些设备的投入资金达100万元。“对当时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望尘莫及。”黄柳平感叹。
但在回兴宁的火车上,她还是对此念念不忘。愣神中,黄柳平盯着餐车上的桶装泡面和矿泉水,灵机一动:“没有充足的经费,但我们有勤劳的双手和想象力呀!”
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回到兴宁后,立即动手“变废为宝”——废旧塑料桶、几块硬纸板做成了小推车;旧挂历纸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头饰、道具;月饼盒、旧纸箱能制成智力拼图、飞碟;奶粉罐拼接起来就是能锻炼幼儿平衡力的梅花桩;从裁缝店“讨来”的废布条变成了抛接玩具……
从此,黄柳平成了有名的爱“捡破烂”的“怪老师”,家具店、裁缝店、大小商店成了她常“光顾”的地方。玩具有价格高低,但快乐没有。黄柳平心灵手巧,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拥有了无限的快乐。这一既省钱又环保的做法,如今已在粤东地区多个幼儿园推广。
02、整治“无证园”的“硬骨头”
罗浮镇距离兴宁市区60公里。10年前,黄柳平在这里经历了惊险一幕——大雨滂沱,村庄破旧的祠堂里,一个满身酒气的老伯,朝她挥起酒瓶。黄柳平十分害怕,却没有退缩,反而向前几步:“老伯,这里读书的是你们全村人的子孙,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是来保护他们的。”
2013年,根据国家工作部署,兴宁市启动了整治无证幼儿园的工作。时任市教育局幼教专干、学前教育教研员的黄柳平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当时,兴宁有上百家存在安全隐患的“无证园”。它们遍布山区乡村,罗浮镇的这间祠堂里就“藏”着一家。她挨家去沟通协调,却屡次碰壁。有人威胁她:“你的头最好长硬点!”但没想到的是,个子小、外表柔弱的黄柳平还真是个“硬骨头”。
面对挥舞的酒瓶,她却一门心思想着,孩子的安全是底线,必须坚持住。靠着这份坚持,她与当地村委、幼儿园负责人反复沟通了十几次,成功让这家“无证园”搬离了祠堂。
对于积极配合整改的“无证园”,黄柳平就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出症结,帮助他们列整改方案,连水龙头的长度、洗水台的高度等细节都作出提醒。
5年的时间里,她到访这些“无证园”的总次数达2000多次。在她的推动下,兴宁有115家“无证园”都达到了办园标准。
03、坚持“四不法则”的“园长妈妈”
最近,黄柳平因获得2024年“最美教师”称号,受邀前往北京录制节目。和她一起的,还有同校的9名老师和16个孩子。南北饮食、气候差异大,许多孩子第一次到北方,黄柳平担心他们吃不惯、睡不暖,便亲自挑选菜品,照顾起居,自己却累感冒了。
“幼儿教师需要极致的细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温暖和爱。”黄柳平说,幼教这份工作,需要以母爱去耕耘。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3
周兴露,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在特殊儿童心中,她是可亲可敬的“周妈妈”;在家长和同事眼里,她是为工作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在特殊教育领域,她是勤于思考、勇于开创的“拓荒人”;她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获得者……
2013年,周兴露从原忠庄教辅站调到启智学校任职。
突然的调令、老师的质疑、学生的异样,让她感到无所适从。是母亲的一句话,彻底消除了周兴露内心所有的不适:“这个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养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去减轻这些家长的压力,为这些家庭和孩子造福……”
周兴露第一次走进启智学校时,目光所及,有系着围兜、流着口水、摇摇晃晃练习走路的学生,有一遍遍重复练习着简单发音的学生……
“虽然来启智学校前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看到这群特殊儿童现实的场景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当时周兴露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活出生命的精彩,一定要通过康复和教育让他们过上健全人的生活。
自此以后,周兴露每天都要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们。
学校有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会有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等行为……有一次,周兴露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准备给他讲故事,可孩子却冷不防的给了周兴露一记重重的耳光。
站在讲台上的周兴露
生平第一次被人扇耳光,年轻的周兴露瞬间眼眶模糊起来,但一想到他是自己的学生、是一种非常态反应时,她强忍着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兴露对这个孩子的关心更多了,经常变换着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2015年,遵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周兴露带领启智学校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创建了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构建了“康教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小天翼便是在三项改革成果推广中取得明显进步、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一个孩子。
周兴露在和学生做游戏
2021年秋天小天翼入校时,周兴露带领教师团队对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观察记录,发现他在自我行为约束上存在困难,他会在课堂上不顾纪律随意表达自我想法,课堂上还会离开座位随意跑动,且好胜欲、表现欲较强,还有强烈获得“第一”欲望,如若反之,情绪就极为不稳定。
针对小天翼的情况,启智团队为他制定适宜的IEP对其进行相应的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行为矫正,小天翼从需要老师肢体辅助下才能坐好、约束自己,到只需老师言语提示就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不随意离座,且能够通过举手向老师表达需求。启智团队再次对小天翼的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确定他能够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这意味着小天翼可以从启智学校“毕业”啦!
2022年春季,小天翼转入红花岗区第二小学就读。
离开启智学校那天,小天翼对班主任黄连雨说:“黄老师,这学期上课我没离开座位乱跑了……”
周兴露指导学生做体育运动训练
“走出校门时,小天翼牵着爸爸的手,对我们挥着手说:‘校长,老师,我走啦!’当时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周兴露告诉记者,看着孩子健康自信的模样,小天翼的爸爸眼里也闪着激动的泪花。
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更需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小静是一名孤独症女孩,有语言障碍,吐字不清,精细动作较差,情绪不稳定。为了能够针对性的帮助小静,周兴露与教师团队为其量身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一对一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小静进步很大,现在她已经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提高很快,现在她已经学会说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会读写数字1-100,还学会了穿衣、洗脸、洗手、如厕这些基本生活技能。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4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足矣!”这是1988年时任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给兰州文理学院高金荣教授的总结。这句话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青丝到白发,如今已年近90岁的高金荣教授依然坚守在敦煌舞教学的第一线,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专注于舞蹈人才培养,用舞耕耘,用爱播种,阐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责任与担当。
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的高金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辞别了京城年迈的双亲,去宁夏文工团当了一名普通演员。
后来,甘肃省歌舞剧团成立后,高金荣便调到兰州。这一来就是半个世纪。
1974年,甘肃省创办第一所艺术学校,上级指派高金荣作为创办人之一。在简朴的只有一张桌子,三、四把椅子的情况下投入了新的工作,直至后来把甘肃省艺术学校办成了全国重点中专院校。这可谓是“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她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西北这片黄土地上。
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演出在全国舞蹈界引起巨大轰动。艺术嗅觉敏锐的高金荣反复琢磨《丝路花雨》的舞蹈语汇,萌发了把敦煌壁画上的舞姿引进舞蹈教学的想法。
之后,高金荣立志开创一门敦煌舞蹈课程,千万尊彩塑和无数幅壁画就是她的课本。从此,她将敦煌舞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开创了敦煌舞流派,成绩斐然。
那些日子,高金荣把临摹的200多幅壁画舞姿图挂满办公室,仔细观察比较,研读大量的文献、史料、艺术资料,写下了十万余字的笔记。
高金荣一边创作一边在课堂上教授,通过实践再进行修改,让静态的艺术复活为生动鲜活的舞蹈艺术,创建了风格独特的敦煌舞蹈教学体系。这不是对壁画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以敦煌壁画为母体,融合本土审美和现代追求,凝聚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力量创造出来的。
在高金荣的带领下,学校四十五年持之以恒传承敦煌舞教学,坚持不懈培养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让艺术赋能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
1981年,她带着学生们赴敦煌表演得到了季羡林、常书鸿等专家的高度肯定。1986年,带领学生赴京进行了《敦煌梦幻》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杨尚昆及文艺界、学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在做好敦煌舞人才培养的同时,她还面向全社会大力推广传播敦煌艺术。
举几十年之功,尽一生之力,让敦煌艺术走出洞窟,走进课堂,走向社会。一代代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从学校走出,走出了甘肃,走向了世界。
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建四十五年来,高金荣矢志不渝追求、探索,形成了以“教材、人才、剧目”为重点内容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她相继编写出版《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乐艺术》《敦煌舞教程》《敦煌舞示范教学》等专著。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5
王芬,山东大学教授,1995-200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近期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聚落考古、陶器考古。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曾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学大会金爵奖,其主持的焦家遗址考古发掘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
01、铸魂育人 乐教奉献
她二十多年如一日,着力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讲台、田野和实验室都是她的课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教学,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2014)、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她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程的讲授,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
她潜心于考古学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博物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吴金鼎特色班等平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新驱动。
02、田野考古 探源文明
她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主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先后主持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团队主持日照两城镇、上海松江广富林、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
自1999年,王芬教授便长期参与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鲁东南两城镇聚落考古,该课题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2007年以来,即墨北阡考古在比较小的发掘区域内对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做最大化解读,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
2016年以来,王芬教授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等课题,负责的焦家古城考古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立体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黄河流域历史图景。相关成果在《考古》,Science Bulleti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权威刊物发表,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王芬教授围绕考古学科融合,聚焦黄河下游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流通和使用、先民食物结构、族群构成和关系等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开展史前环境与资源、生业与手工业经济、聚落与社会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6
2024年“最美教师”的于洁,是来自江苏苏州的一名老师。她从教33年,当了32年班主任,先后执教于6所学校,目前在苏州昆山正仪中学轮岗。她说,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她最想当的还是班主任。
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昆山市正仪中学初三(6)班的学生迎来了他们的新一任班主任——于洁。
从教33年,做了32年班主任。2019 年,50 岁的于洁又主动申请,以轮岗形式去到偏远农村带班——从昆山最东边的一所乡村中学开始,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5年后的今天,她来到了最西边的学校。
于洁 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目前在正仪中学轮岗)
那个时候真的是年轻气盛,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质疑我自己,那如果我去教不好的生源呢,我还会教书吗?然后就是挑战自己,但在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教育。
正如于洁所说,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她重新认识了教育。那教育,是什么?
教室里,于洁用一抹抹亮丽色彩点染出的温暖,曾经流淌过她的每一间教室。而她在5000多本“家校之桥”日记本里,和学生们的“笔谈”,也让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
如今,这种弥漫的温暖还在延续。
于洁说:“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去走进他们心里,而不是瀑布冲击他,师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彼此欣赏、彼此弥补,所以我把教育概括为四个字 ‘亦师亦友’。”
“家校之桥”日记本承载的不只是“三年的缘”,更像一颗种子,在师生心间种下,让这份缘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一生的陪伴。
于洁说:“真正的教育,是等一个孩子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他一定不会想起,我当年考了几分,我学了哪个知识点,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失散多年的老友。”
于洁三尺讲台的岁月时光里,10本成长纪念册、8本教育著作、400多场讲座……她先后获得“江苏省最美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今年,在第40个教师节,她又被评为“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
于洁说:“我在这一段教育当中,我付出了什么,我收获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我中间付出的艰辛,而这个艰辛是我最看重的,它才是真正的荣誉和奖杯,才是人生的积淀,是收获。”
“谢谢你,今天帮了我很多,再见!”傍晚,于洁站在教室门口,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们道别。
明年,她即将迎来自己的55周岁,之前的一个个荣誉似乎是在为她的人生画一个句号,或者是感叹号,当然我们更相信是省略号。
于洁 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目前在正仪中学轮岗)
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个人的力量何等渺小,所以我要动员更多的人,就我一朵花开着,那不是春天,满园春色、万紫千红,才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美好的前景。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7
李校堃,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探索“生长因子”之谜,在国际上率先攻克FGF成药技术。构建“懂医精药 善研善成”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牵头“肤生工程”公益活动,培养了“杰青”“长江学者”“优青”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
育才兴药筑共富,生物医药领路人
他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是我国生长因子科技前沿的开拓者,生物制药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技惠民、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
敢为人先,攻克“生长因子”卡脖子难题
李校堃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忠实奉献者和创新中国药的坚定实践者。他首次发现并阐明了FGFs家族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研发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新药,服务超9700万临床患者,FGF制造规程和质量标准是我国创伤修复领域的“国标”。
近几年,李校堃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FGF传递代谢信号的“开关”学说,首次成功研发超长效FGF21融合蛋白,使我国在全球生长因子类新药研发领域处于引领性地位。
30多年潜心研究,李校堃的科研成果集齐了国家“三大奖”,他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集大成者之一。
潜心教改,坚持为国育才
多年来,李校堃院士深耕药学教育,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积极探索推广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大药学”理念的“三融合”培养体系。
在李校堃院士的引领下,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骨干教师。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8
刘华东为河南省淮阳中学的物理教师。
为乡村孩子的科创梦想施上“魔法”
“这是一个普通的塑料瓶,充气加压后就可以发射出去,和火箭的原理一样。”“很明显这是一个电饭锅内胆,但加上电磁铁他就成了扬声器。”“这是烟雾炮,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现在充上烟雾我给大家演示一下……”9月3日,在周口市淮阳区农村中学科技馆里,刘华东如数家珍般地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他的实验器材,其中不乏一些“自研设备”。
刘华东是河南省淮阳中学的一位物理教师,早在2022年就凭借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火焰掌”和“徒手劈砖”等引人入胜的科学实验,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称为充满“魔法”的物理教师。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还荣获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的称号。如今,这些吸睛的“魔法”物理实验,已经成为他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常规环节,而最初他的课堂却远不是这样——
上他的课就像“拆盲盒”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魔法”教师,刘华东经历了13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2011年从信阳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带着满腔热血立志要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感到幸福和幸运的老师”,毅然回到家乡的学校踏上物理教学的旅程。
初登讲台的刘华东和其他青年教师一样,碰到了“硬茬”:如何将物理学中抽象而神秘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物理规律不是科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刷题刷出来的。物理其实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很神奇,但不神秘。”为给学生揭开物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略物理的“神奇”,刘华东开始钻研物理课的趣味生成之道。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的“魔力”所在,刘华东决定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的影子,用身边的物理实验拉近学生和物理的距离。于是,头盔、电磁炉、易拉罐,甚至是板砖、瓦片、电瓶车、西瓜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摇身一变成了他课堂上的教具。一个个“接地气”的趣味实验成为他课堂的主角,枯燥难解的物理知识通过“体验式课堂”一下子变得具体、生动、有趣起来。
为展示摩擦力,刘华东把啤酒瓶、苹果和刷子带到课堂上;讲解多普勒效应时,他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分列两侧,用快慢不同的速度骑电动车并按响喇叭,来演示其原理;为给学生讲解动量,刘华东准备了一个头盔和两个西瓜,进行了一场“头盔保护西瓜碰撞实验”,实验后破开的西瓜也成了学生的“甜点加餐”;为讲解碰撞,“徒手劈砖”“胸口碎大石”更是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水火箭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之一,这几年为了这个实验,刘华东已经用掉100多个饮料瓶。“有个水火箭飞得太高,现在还在我们学校树上挂着呢!”刘华东笑着说。
“上他的课就像‘拆盲盒’,刚上课就先做两三个实验,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很有‘提神效果’!”刘华东曾获河南省高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高三(12)班学生陈宇熙对他物理课的评价道出了众多学生共同的心声。“我从未想过物理还能这么好玩,能有做不完的实验,每次都期待他的物理课。刘老师留心生活、善于思考,充满了奇思妙想,打破了我对物理的刻板印象,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有趣的灵魂和敬业的精神。”高三(12)班学生陶雪柯说。
“刘华东老师是一位极其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的人。在课堂上用科学启迪学生的智慧,课堂下又用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课堂外他还参与志愿服务给学生以身示范。”在同事顾娟老师眼中,刘华东“超人”一般充满着“魔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亲自实践探索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是刘华东物理课堂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我希望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索。”刘华东说。
2月24日元宵节,刘华东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实践探究作业:煮汤圆时,汤圆为什么会翻滚?很多学生立马回答说是水的沸腾带动了汤圆滚动,而刘华东则鼓励他们亲自煮一次汤圆,仔细观察后再给出答案。原来汤圆是因为飘起来后,在水面上下受热不同,热胀冷缩造成了“头重脚轻”才翻滚。通过实际操作,同学们明白了其中原理,也明白了学习物理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物理课要上在学生的心上,就要想方设法让枯燥难解的物理‘活’起来,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亲眼见证、亲身体验物理的‘神奇’与‘魔法’。”刘华东说,“通过一个个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产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不仅热爱物理,更热爱科学。”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9
彭玉生,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 -1996年师范毕业后,彭玉生放弃进城的机会回到大山里,坚守南水北调库区教学点28年,荆楚好老师彭玉生获评2024年最美教师。
今年48岁的彭玉生扎根山村,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28年。1996年从郧县师范毕业后,他放弃进城的机会,回到大山里,开始了他的青春筑梦之路。他坚持家访,访遍了每一户学生家庭,行程达3万多公里,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过40多名学生,成功劝返辍学学生50多人,演绎了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年,彭玉生想方设法争取社会捐助,在学校建起了智能阅读区、电脑教室、空调宿舍、太阳能浴室,学校成为十堰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最好的学校。借力“互联网+教育”,他引入晨读、美术、音乐、网络素养等7门课程,让乡村孩子同享优质教育。他一次次放弃进城的机会,坚守在更具挑战的乡村教育教学一线,小小的半岛教学点共走出180多名大学生。近年来,他先后获得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人才奉献岗位奖、荆楚好老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并受邀赴天安门广场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近日,2024年“最美教师”发布仪式现场播放了“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教师”证书。
2024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篇10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10位“最美教师”中,四川一人入选,他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周树强。
周树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工匠等荣誉。长期从事数控技术研究,培养了1600多名技术骨干,含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2014年至今,周树强累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15项,9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成都航院蔚然成风。他培养的1600多名学生里,有多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称号,90%的学生都冲在航空企业技术技能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