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如何写?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1)
在幽僻安静的鹿胎山南麓,有一栋红墙粉砖、圆形拱门的西式建筑,这就是芷湘医院——现嵊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对于嵊县人民来说,这不仅是看病配药的医馆,亦是普世救人的善堂,而这所医院的创办人——王邈达更是秉承着“医精德诚、廉洁在心、以诚为本、兼而为善”的王氏家训,造福桑梓、治国医人。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878年,王邈达出生于嵊州市甘霖镇白泥墩王氏。王氏一族家风淳厚,家教极严,其父王芷湘是远近闻名的善人,时常救济邻里,施粥散药。一年寒冬,几个从北方逃难来的乞讨者晕死在街边,王芷湘立即命人开设粥铺救济灾民,又免费赠与棉衣蔽体,让他们不至于客死异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王邈达也秉承父亲教诲,时常为乡民免费诊治,医术闻名遐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上个世纪初,浙东地区的嵊县、新昌、上虞等地频发瘟疫,土地荒芜,饿殍遍野。王邈达闻讯后,立即赶往疫区义诊,他目睹了百姓缺医少药、苦不堪言的惨状,决意尊父遗志弃儒从医,建造为百姓治病的芷湘医院,承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建院之初百废待兴,购地建房、添置医疗设备,再加之聘请名医、人力前后共花费二十万两纹银,为此王邈达几乎散尽家财。战争岁月风雨飘摇,芷湘医院历经三毁三建,但无论多难,王氏族人始终坚持在每年王公芷湘诞辰之日,免费施诊一天,分文不取。
除了办医救人,王邈达还致力于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可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淡泊名利、不贪私财,无有官亨之念。1936年初冬,蒋介石在西安病重,名医齐集,救治仍无起色。当时,最高当局派专员赴杭请王邈达会诊。王邈达出于为中医争气的念头,毅然前往西安。蒋介石病愈后,欲以重金酬谢,王邈达婉然拒绝,却趁机向蒋介石慷慨陈词,提请当局撤销取缔中医、中药的政令,最终挽救了中医、中药被废之厄运。晚年回忆起当时情形时,王邈达告诫子女:“名利犹如粪土,疏离它就洁净,亲近它就遗臭万年。”
建国后,王老年事渐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一面临床诊治、著书立说,一面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献计献策。1953年,王邈达上书建言卫生部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带头将藏书250部共计1692册悉数捐献给国家。半个世纪后,王邈达之子王效乾承父辈家风,将家族流传百年的医药秘方“巳戌丸”无偿捐献给嵊州市人民医院。“我们兄弟几个不曾忘记父辈的初心和家规家训的教导,也希望为家乡人民做些贡献。”王效乾说道。
“为医之道,在明医理,在尽仁,两者皆以诚为本。”从医六十余载,王邈达始终怀着医者仁心,坚持处方用药不求奢华、但求为病家着想,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在个人生活中,他食不求甘、坐不重席,常常节衣缩食,但遇上义赈却一定倾囊相助。晚年他更是将自家住所命名为“兼善堂”,两侧楹联自撰“丰乐桥头欢乐巷,行善家传兼善堂。”用于勉励自己和家人。
王邈达用言传身教告诉子女,要以忠恕仁厚为本质,谦逊处事善待人,救病扶贫,乐善好施。在王氏家风的影响下,其弟王晓籁坚持“兼善天下”,资助家乡修建小学、托儿所。在抗日救亡时,往来于香港、成都等地,多次接收、转发侨胞捐献的抗日款项和物资,不求回报。其子王效乾始终铭记“廉洁在心,以诚为本”的家训教导,十余载教书育人,连家长种植的蔬菜水果都未曾收过一次,他一心为教育,一心为孩子,撰写专著50余部,荣获“杭州市劳模”等多项荣誉。其余王氏后辈们也大多从事教师、医生等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着不平凡的贡献。
时光荏苒,如今,芷湘医院治病救人的场景已尘封进历史的卷轴中,但王氏一族“明医理、尽人仁,守诚信、崇廉洁”的医者仁心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滋养着王氏后人,浸润着剡溪大地。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2)
___,男,中共党员,现任宝鸡市康复医院四病区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西部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从事医疗临床工作30余年,他一直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积极发挥党员及领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凭着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挽救了无数个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工作,能熟练掌握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
无论多忙,每天八点前到病房,第一时间进入病房查看危重患者,每天下班前对每位患者详细查看才离开病房,他常常说“我只有下班前看一看患者我心里才踏实。”在院外,他还是患者热线服务者,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患者,随时电话或微信回复患者问题,有时经常到深夜,毫无怨言。他始终将“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铭记心中。他常常为困难患者捐衣捐物,为患者无偿购买食品,为远道购药钱带不够的患者借钱,他有时自己掏钱为患者买饭,无私的服务患者。他在病房工作期间,被一冲动患者推倒在地,致锁骨骨折,受伤后,他隐瞒伤情,默默工作,仍坚持临床一线。院领导发现后,多次督促他休息,他说:“不要紧,患处已固定,不影响工作,回家休息,放心不下科室。”朴实的言语透出对患者的浓浓爱意,其光辉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人。
探索积累硕果显著
他做为一名精神科医师,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精神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医来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其中任精神病副主任医师以来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医学期刊发表医学专业论文19篇,其中第1作者7篇,参编医学专著1部。获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宝鸡市医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2项。两项科研成果在宝鸡市医学会的组织下进行了验收和评审,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任职以来的科研能力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严传身教育人兴科
多年来他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实践教授学生,注重实习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实习生、进修人员,加强科室年轻医师的带教工作,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年轻医师的发展,大力培养人才及学科建设。
深入基层送医送药
他经常深入基层医院、社区、乡镇乡村进行义诊,免费为老百姓送医送药,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集中授课、查房,为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尽心尽力。在对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置时,对患者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常常被患者抓伤、咬伤毫无怨言。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积淀,___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和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默默地奉献着余热,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他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端端正正行医,唱响了一曲让人敬佩的人生之歌。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3)
张__,男,1961年3月出生,专科学历,一名普通的基层卫生院医生。从2000年11月到常张乡卫生院工作至今。从事医疗工作近20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位病人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我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应时时刻刻心系患者安危,仁心仁术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我们所能做的真是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坚持生命至上的信念,不求回报,不求名利。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抽时间从杂志及网站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功能,积累经验。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在医疗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2018年妻子因为风湿病严重,到太原住院治疗,我仅请了2天假安排好住院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妻子独自一人在太原治疗了3个多月,尽管这样妻子也没有责怪我不能陪她治疗而是安慰我说这里没事,我能照顾自己,你快回去上班,医院的病人更需要你。此时此刻我能理解妻子的想法,她知道我是为了病人。做为一名医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使我在家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决然而然的选择了离开。但我依然欣慰,因为我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近20年来一直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同事中赢得了一致好评。虽然还有1年多就要退休了,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更加努力,弘扬无私精神,用自己扎实的医疗技术为基层患者服务,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再攀高峰。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4)
王晓玲,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村医。四十多岁的她,看上去还是那么文静、干练、充满青春的朝气。一直以来,王晓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里的甜小妹。谁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会成为八桥村民心中最为亲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术娴熟的护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更是一位让人放心暖心的导医顾问。
一、__,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王晓玲,可谓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后来姐姐也选择了医疗职业。也许是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的热爱,初中毕业时的王晓玲很自然地选择卫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为了到村里去锻炼锻炼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远。当年身为镇卫生院院长的父亲,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调动一下工作,绝非难事,然而,王晓玲一次次地婉言谢绝父亲的关心。
王晓玲从事村医二十多年来,带着那份青春的热情、医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难舍的责任,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对一直不变的平淡,每天都一样的环境和工作,王晓玲保持着一样的细致耐心、严谨务实工作作风。门诊出诊、打针治疗、微信咨询……二十多年来,王晓玲对村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为她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后,当父亲屡屡听见别人在自己面前亲切地称王晓玲为“二先生”时,那颗可怜的悬着的“父母心”才算放下了,从此,父亲也给了王晓玲许多许多的支持和帮助。
现在,王晓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琐的工作常常使她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她说,每当面对丈夫和孩子时,她能读出他们眼中的理解和关心,可越是这样,她自己心里越愧疚。她知道,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与时俱进,拓展村医服务的经纬度
王晓玲深切地知道,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对于村医的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满足工作需要。
可以说,王晓玲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学习,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订阅医学刊物,收集医疗视频、图册,既能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能寻找机会请教专家名医。对王晓玲来说,多年来,晚上陪伴儿子一起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让她感到幸福得习惯。
由于王晓玲的不懈努力,她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去年在“卫计委”举办的技能竞赛中,她夺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成绩面前,王晓玲从不骄傲。她永远保持着谦虚的学生姿态,与扬州三甲医院的许多名医建立“医疗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难,或在线求助,或立即转诊,急村民之所急,总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实现了1+1+N的服务模式,
三、牢记使命,做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
农村卫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纪出行不便的病人眼里,在整天忙于劳作的村民眼里,它就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农村卫生所服务村民,预防治疗相结合,能有效治疗一些常见病、小病,既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又方便了人民群众。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战略安排。
王晓玲身为村医,自然明白自己的责任,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总能积极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尽心尽职做好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每天,王晓玲早上六点多钟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还要利用内网录入资料,晚上六点多才能下班,到家时间一般要在七八点钟左右。她从不抱怨。
每天,王晓玲面对五六十个门诊病人,她总能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面对上门诊治的病人,她从不爽约,细心服务;面对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村民,她手机时时畅通,随时连线。
王晓玲是一个有心人,她为村民服务,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据村民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村医王晓玲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村民的爱心,还有她过硬的技术,为她赢得八桥村村民的信任,八桥村村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率在仪征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王晓玲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卫生室应有的作用。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5)
胡志立是蔡甸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医生,从医20多年来,他悉心诊治每一名患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初心使命。“不少病人六点就来了,不好让他们等太久。”上午七点不到,蔡甸中医医院门诊2楼针灸科人头攒动,诊室外患者们早已自行排好了队,坐在椅子上等着,还有十几个病人,在走廊另一头或坐或立,等待治疗。
“来,您的单子我看看,脖子还麻吗?位子还要等一下哦。”诊疗过程中,胡志立询问病人病情总是不徐不疾,无形中安抚着病人的情绪。施针后,病人需要静卧一段时间,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在30分钟左右,而诊室床位又有限。为了使治疗有序,胡志立每天下班前自制了一叠小卡片,用数字排号,发给排队等待治疗的病人。一次发出十张,每空出一个床位,就叫一人进入。消毒、找穴位、下针,只见胡志立一气呵成。“脖子还痛?好,我知道了。”与病人闲聊的当口,胡志立手下不停,一手拿着酒精棉对着病人的脖子上的几个穴位一一擦过消毒,一手下针犹如蜻蜓点水。只见下针的瞬间,病人习惯性拧了一下眉头,随后就松开了:“有点酸胀感,不痛,扎完针整个人都松快了。”
针灸医用针极细,下针角度稍有不对就容易扎歪或出血,胡志立下手却极稳,指力控制到位,总能一针到底。平均施针治疗一个病人,他用不了五分钟。
在诊室里,胡志立一忙起来就跟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按号为病人看诊施针,间隙还要开方子开药,有些病人等急了来催,他也耐着性子安抚,一个上午忙下来,水都几乎没时间喝上一口。“来胡医生这扎几针,舒服多了。”70岁的侏儒山街刘婆婆年轻时干农活受伤了,腰痛腿痛是老毛病了,现在趁着天气好每天坐最早一班公交从侏儒山街赶过来,虽然家在侏儒山街,来一次总要一两个小时,可她依旧风雨无阻。
“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碰到难治的病例?”面对记者询问,胡志立笑了:“中医不像西医,病人的症状多是陈年旧疾,像运动型关节痛、腰椎颈椎痛这样的常见病最多。”针灸治疗的疗程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在胡志立看来,最考验自己的,还是对病人的耐心和恒心。
“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每个穴位进针角度、深度、运针等都各有不同。”胡志立说,针灸除了治疗各种痛症之外还能治疗内科的不少病症,如头晕、中风、咳嗽、哮喘等等,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首次向世界推广针灸的适宜病种就有43种,1996年增加到64种。
前年,一位蔡甸老太太患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肌肉萎缩,一年无法进食,身体消瘦站立不稳,在武汉多家医院治疗无好转。患者前来蔡甸区中医医院求治,胡志立了解到患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采用经济实惠且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饮食恢复正常,可以独自站立行走。患者家属想制作一面锦旗送到医院来,胡志立回答道:“没有必要了,您就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婆婆买药继续后期治疗吧。”
曾经有一位聋哑患者因为颈椎病发作住院,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适,只能痛苦地用手在头部比划。胡志立接诊后,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询问病情,患者也在纸上写下不舒服的表现。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胡志立每天查房时用笔写字和患者交流,直至患者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据悉,蔡甸区中医医院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区中医药技术科研教学指导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武汉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合作单位。针灸科为湖北省县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和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胡志立从江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蔡甸区中医医院。他潜心扎根基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利用身边的简单器具实施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针灸、推拿、按摩……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他精湛的医术、和蔼的态度,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治病救人,缓解病人的痛苦,于胡志立来说,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胡志立兢兢业业,为患者解除病痛。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有时会让胡志立感到力不从心。但他说,只要病人还需要他,他就会继续立足岗位,竭力诊治好每一名患者。把苦累留给自己,把健康快乐送给他人,这就是胡志立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担当。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6)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疗卫生战线处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逆行向前、迎难而上,不顾个人安危、勇挑重担,以无畏精神与病魔较量,是抗击疫情一线最耀眼的那颗星。
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是共产党员,也有救治H7N9患者的经历,我先上。”在新冠疫情救治最前线,__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__坚定地说。他知道,面对疫情,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在救治患者最关键的时刻冲上去。
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正如他说的那样冲在了最前面,任医院救治组副组长,承担__市首例新冠疫情确诊患者的主诊医生。从接任那一刻起,询问患者情况、查看CT片、邀请专家讨论病情,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救治中去。
在举家团聚的春节,隔离病房成了他的驻扎地,新冠疫情患者成了他的“家人”。1月29日,是他儿子10岁生日,爸爸的生日礼物是电话里头的祝福,还有一则首例新冠疫情患者解除隔离转到普通病房治疗的好消息。
在__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呼吸支持、加强营养、增强免疫、预防并发症、院感防控等一系列治疗,经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病人于2月2日出院。
“自疫情发生以来,像__这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__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付茂军说,先后有300余名医护人员志愿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已有约16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
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践行入党誓言,坚守医者初心,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我是党员,跟我来。
留在医学观察点的群众都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疫区回乡的人员,是最靠近“危险”的地方之一,存在较大感染的风险,可以称为“隐形炸弹”。
面对危险,武胜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杰文在武胜县医学观察点的前期建设和运行管理中,他逆向前行、身先士卒,带领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时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医者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
半个月里,他带队奔赴乡镇筛选医学观察点、指导建设运行。先后指导建立了中心、宝箴塞、红军小学等7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和1个备用医学观察点。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区域划分、人员培训,流程梳理等方面进行全程参与,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医务人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学观察点高效、有序、安全、稳定运行。
医学观察点的建设工作琐碎而繁重,随着留观人员的增多,医务人员不足,大家都十分辛苦,为避免交叉感染,唐杰文带领工作人员打扫房间、开展消杀灭工作。同时,还要奔波于各医学观察点轮转指导,应对突发状况。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让唐杰文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总是坚定地说:“大家都很辛苦,我是党员,应该带头多做一点,坚持一下就会好的”。留观群众看到他的拼命,就给他取了个亲切而又让人心疼的外号“唐三郎”。
正是这样一个个“拼命三郎”,把堡垒筑在防控疫情斗争最前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是党员,我不退
“发热门诊每天三班倒,必须轮流上班,如果我请假的话,科室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就会相应加大,更忙不过来,所以同事间都要相互体谅,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打赢这场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我是党员,我不退”她最后坚守地说。
说话的是__中医医院医生邹鑫。疫情突发后,她放弃休假直奔医院。从正月初四开始,她就在内一科住院病区和发热门诊间来回切换,虽然身患感冒,却自始至终坚守工作岗位,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患者诊疗,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咨询问题。
疫情面前,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争当最最美“逆行者”,在防控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大力量,坚决打赢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7)
110省道上,大货车轰隆隆地行使着,连路询问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卫生室李菊洪,村民们都能清楚的说出来,“玻璃厂过去第二家就到了”。
踏入李菊洪的卫生室,一头短发的李菊洪用手撑着板凳,正在跟村民拿药。“这个药一天吃三次,饭后吃,不能乱吃”李菊洪嘱咐着村民。
因为感恩,立志学医为乡亲解除病痛
在村卫生室,每个药柜前都摆放着板凳,李菊洪用板凳作“脚”,走到药柜前,用手一撑,身体一跃,熟练地坐到药柜前的凳子上。这样的操作在外人看来很吃力,可对于李菊洪,却是每天习以为常的事,她早已习惯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情况源于1983年,当时的李菊洪才四岁,放学回家的她被卷入大货车底下,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不得不截肢,导致现在腿部剩余不到3厘米。
从那开始,父母便成了李菊洪的腿,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父母每天背着她上学放学。为了让李菊洪能够自己学会平常的行走,李菊洪8岁时,父亲做了两根小板凳给她,从此,就把板凳当作自己的脚。
初中毕业后,李菊洪的家人担忧,“没有腿能做什么?”李菊洪也在思考着,这几年因为自己的不方便,家庭困难,父母也生病,期间得到同村很多乡亲的帮助,所以,李菊洪想着学医,用她说的话就是“为乡亲解除病痛,以前没有卫生室,乡亲们看病需要半天时间,很不方便”。
2001年,从重庆江津特殊教育学校中医学专业毕业后,李菊洪回到瓦店村当上了一名村医。她说:“我也没有高大上的梦想,我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然而这一坚持就是18年。
18年来,近30个小板凳陪她“走”过10万公里村医路,累计为7000余人次行医施治,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无腿白衣天使”。2016年,李菊洪先后荣获“中国好医师”、“中国好人”、“重庆好人”、“2015年度感动合川十大人物”、“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第十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从质疑到信任,把病人当做她的亲人、朋友
正如大家担心的那样,22岁中专毕业的李菊洪,村里的人都不信任她,“自己都是个残疾能治好别人吗?”、“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看病?”、“小妹儿,看起都不成熟,治病效果好不好哟?”等这样的质疑声时刻发出。
李菊洪听到这样的质疑也很沮丧,但是还是默默的告诉自己,“坚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每天早上7点,瓦店村卫生室就开门了。上午李菊洪的坐诊时间。问诊、写病历、开药,诊室到药房,正常人几步的距离,可是对于李菊洪来说,却要上上下下很多次。
下午,她就入村随访,每走一家,李菊洪就记录大家的情况,同时会把村民们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他们讲一遍。她就像一个行走的档案库,哪家是怎样的家庭情况,哪个人有什么病,她都记得清清楚楚。1300多人的村子,基本的她都了解情况。
所以在随访路上遇到村民,都有可能收到李菊洪的念叨,“肥肉不能吃哟”、“伯娘,你的血压药不能断,断了后果很严重哟”、“来伯伯,拷哈血压正常不”,村民们对于这样的念叨,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觉得很暖心。
73岁的李婆婆平常身体一有不舒服就会来找李菊洪,这天,李婆婆又因为头晕找到李菊洪,“菊洪,你跟我检查一下,我最近最觉得头有点昏搓搓的。”李菊洪立马放下手中的书,笑眯眯的看了下李婆婆,“还有其它症状没有,之前给你开的药,每天按时吃没有,来,我跟你测下血压,估计是血压增高引起的”李菊洪边说边翻开抽屉准备好测压器。“婆婆,你看,你的血压有点偏高,所以一定要把药吃起。”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李菊洪却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她的温暖。她为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无论谁来看病,都要笑脸相迎、耐心细致;到了吃饭时间,必须留看病的老人和孩子吃饭;困难户来看病,只按成本价收费,特困者全免。因此,几年下来,获得同村人的信任。
“你帮助别人,我就帮助你”,丈夫成她第二双腿
瓦店村位于华蓥山麓,山峦挺拔,沟壑纵横,林木幽深,风景优美,对于李菊洪来说,却是一道道难迈的“坎”。
“李医生虽然行动不便,但随叫随到。”村民唐庭贵说,李菊洪从来没有拒绝过病人。李菊洪话语坚定:“乡亲们的召唤,就是我行走的力量,就是太费板凳。
2002年初,经人介绍,李菊洪认识了25岁的刘兴堰。她的坚毅乐观也深深打动了刘兴堰,“我愿意背你一辈子;你帮助别人,我就帮助你。”婚后,刘兴堰不仅包揽了家务,还成了李菊洪的“双腿”,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会背着李菊洪去行医。
以前的松木板凳,几个月就要走坏一对。刘兴堰特地找来宽厚的老枣木,为李菊洪特制了两个板凳。两根板凳重九斤左右,枣木制成的板凳楔子不容易松动,材质更坚硬耐磨。
提起一件让自己难忘的事,李菊洪告诉记者,几年前的腊月二十九,家住五里坡的林萍(化名)突然昏迷,家人怎么都叫不醒,有人凭经验说是“中了邪”,准备请道士来作法驱鬼。之后却情况不见好转,立马给李菊洪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李菊洪立马启程。“去的那条路非常陡”李菊洪回忆道,丈夫骑三轮车只能送到山下,其余的上坡路全靠丈夫背,五公里的崎岖山路,李菊洪一共用了二十分钟。
李菊洪一看患者的情况就急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叫医生”李菊洪紧张地说道。经过李菊洪的经验判断,林萍可能是脑部出血,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她就直接呼叫了“120”。
最后林萍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被诊脑癌,却仍能__、砥砺前行
就在李菊洪以为会一直这样“走”下去时,命运再一次跟她开了个玩笑。
去年8月,李菊洪开始觉得头痛,起初以为是准备考试太紧张太累了,可考试过后症状却越来越明显。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北碚区中医院一查,李菊洪的脑子里有个和鸡蛋一般大小约4厘米阴影。
脑子里大于3厘米的肿瘤都是巨大瘤,且李菊洪的肿瘤挨着脑干,手术成功机率很小。
经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系,去年11月1日,李菊洪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顺利,连医生都认为是奇迹。
记者看到,即便切除了肿瘤,但病魔给李菊洪身体带来的影响仍在——她的右脸麻木,连吃颗瓜子,都不知道在嘴里哪儿,还要拿手去摸;右耳听不到,帮人看病时,她身体不得不往右倾,用左耳倾听;右手无力,所以她的行动只能局限在卫生室内,写字也变得歪歪扭扭,甚至拿勺子舀药都只能换成了左手。
但李菊洪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她的卫生室里仍不时有人来看病。“乡亲们离不开我,我动手术那段时间,他们天天都盼着我回来呢。”说这话时,李菊洪的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同时,李菊洪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科技术水平,通过自学考取医学证书。2016年,获得“乡村全科助理医师”;2017年,获得“职业中药师”;2018年,获得“职业助理医师”。
“__,牢记使命”,无论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们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但都克服过来了。她对乡亲们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尽管个人力量十分有限,但也在竭尽所能的造福乡里,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实处,把医者仁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她初始从医的人生信条。救死扶伤是她选择的生活,走在这条路上,她觉得充实,觉得无愧于天地,她是真正的医者!
李菊洪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这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的无私精神,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保障了一方百姓的身心健康。
医者仁心医生医德先进事迹(篇8)
医者仁心,止于至善。
在我国,400多万名医生每天都在为守护生命苦战!每一次的治疗,都是与病魔的厮杀;每一次的抢救,都是与死神的争夺!
名医大家,灿若星河。日前,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推选出10名“最美医生”和1支“最美医生团队”,他们生动地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仁术济世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把爱心奉献给渴望光明的患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医师魏文斌的不懈追求。
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魏文斌带领眼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打破了眼恶性肿瘤必摘眼球的传统;首次进行治疗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勇敢地闯入眼底手术禁区——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在眼科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对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饶明俐来说,“我就喜欢当医生,当大夫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事,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大夫”。
今年88岁高龄的饶明俐,一直深耕于神经内科领域。行医60余年,在我国神经内科领域早已名满天下,耄耋之年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她仍坚持每天出诊。
中国卒中学会授予她“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治病救人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为此她甘愿付出一生,无怨无悔;人们授予她名医的称号,是全面肯定她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和无私的人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柴嵩岩,行医70载,坚持“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的信念,为无数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疑难杂症的妇女送去健康,被渴望孩子的家庭誉为“送子观音”。
近30年来,柴嵩岩先后师带徒10人,培养了一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中医妇科团队,带出一个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同时,她总结梳理70年积累的临证经验,指导学生撰写《柴嵩岩中医妇科精粹丛书》,惠及后人。至今,她仍坚持每周出诊四次,年门诊量逾万人次。
在健康扶贫的征程中,有一支“最美医生团队”,他们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签约服务管理、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对口支援帮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增强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多年来,这支健康扶贫团队提升了贫困地区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甘于奉献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4.2万名医护不顾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荆楚大地。
“从投身护理工作那天起,我就想好了,此生要用爱心和双手,为天下患者服务。”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杨惠云说。
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到组建130人国家医疗队指令,杨惠云毫不犹豫,主动请缨。经过筛选,杨慧云入选医疗队并担任副队长。2月9日凌晨,这支医疗队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病区收住48名重症病人。
杨惠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连续工作4~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脸上留下的是护目镜深深的勒痕。哪一床病人缺鞋子,哪一床病人没吃的了,细小之事,杨惠云都记挂心上。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在各地医务人员从四面八方奔赴湖北时,还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坚守当地,死死护住了当地百姓的安危。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30多年来,一直战斗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先后参加了非典、禽流感、登革热等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收治工作,在感染非典的情况下仍坚持指导临床治疗,为广州市、广东省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蔡卫平又站在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作为广东省抗击新冠专家组的成员,医院隔离病区总负责人,蔡卫平肩负着“指挥官”和“战士”的双重身份,不仅战略部署快速,治疗上更是胆大心细,不断优化治疗策略,救治了很多患者。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卫生所医生王锦萍,是村民们信赖的“海岛120”。为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王锦萍放弃和家人春节团聚,除夕当天便背着药箱回到吉钓村,24小时在岗,保障着近600名岛民的健康和安全。
勇攀高峰
为了救死扶伤,医学探索从无止境。
有一位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蒙宜乡的藏族姑娘,全家6口人,其中有4人因罹患被称为“虫癌”的肝包虫病去世,而她也未能幸免。
为了救治这个年轻的生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文涛决定到当地医院开展手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王文涛吸着氧气走上手术台——患者肝脏及其周围重要血管已被包虫吞噬殆尽!强忍着高原反应,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王文涛终于完成了这台世界巅峰级的肝脏外科手术。
肝包虫病在四川藏区患病率极高,难以通过传统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经过探索,王文涛将“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技术”成功运用于晚期包虫病的治疗:将患者的肝脏从体内取出,在体外将病灶剔除干净,再把剩余的肝脏移植回体内。因技术难度极高,全球仅有几家医院可开展。
医者术精,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丁文祥,是中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小儿心胸外科临床手术完成数量纪录的保持者。
为使小儿心血管外科技术在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起,丁文祥在国内首创了培训班。至今辐射全国50多个地区100多家医院,累计培训小儿心血管专业医护人员千余人次;为全国30余家单位建立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培养了成套专业队伍,共同搭建起国内小儿心胸外科的大平台。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肖颖彬,从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展婴幼儿先心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到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胸腹连体儿分离、全球罕见“异位心”婴儿心脏复原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不断突破禁区,一次次站在了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30余年,率领团队完成多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调查,包括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暴发、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2005年脑膜炎奈瑟菌4821序列群暴发、2006年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暴发等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
8月19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悬壶济世,仁者为医!向天下的医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