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有哪些?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1)
邢锦辉,女,1972年8月出生,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她扎根基层30多年,是当地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她关爱贫困家庭,经常对丧偶、残疾人减免治疗费,对孤寡老人、贫困户实行免费治疗,捐资数十万元,改善山区医疗条件。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每天早出晚归,为村民监测体温,宣传防控知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2)
赵爱国是二坝镇汾水村卫生室的一名医生。战“疫”期间,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他以白衣为甲、勇敢逆行,担负起全村九个自然村三千余名百姓的健康安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赵爱国第一时间加入至疫情防控工作,随同村干部访村入户,为居家观察人员测温、消毒,叮嘱其落实防疫措施,并协助整理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的档案材料。“每日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说不辛苦不现实,但每当仪器显示体温正常、看到村民健康的体魄时,便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赵爱国说道。2020年1月26日,汾水六房自然村湖北返乡人员陈某出现发热症状,引起当地群众恐慌。彼时,赵爱国立即赶至陈家,为其测温、把脉,初步诊断为因受凉引起的感冒。为确保万无一失,陈某被送至弋矶山医院,经专家诊断,确为感冒患者,赵爱国悬着的一颗心也落了地。
2021年春节前夕,为绷紧防疫之弦,让大家度过一个安全、祥和的春节,赵爱国又开始走村串户,规劝村民取消宴席聚餐,倡导其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等良好习惯。赵爱国表示,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将毫不松懈地落实防疫要求,结合春季高发传染病,做好相关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3)
他在岷县小寨卫生院工作期间,依托7.22灾后重建项目,努力改善医院的医疗卫生环境和住院条件,给患者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业务收入从原来的3.6万元增长到156万多元。
结合健康扶贫,他对本辖区所有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安装了取暖设施,配套了办公设施,拉通卫生室专网及宽带,使村级网络进一步得到充实,对做好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村级新农合门诊统筹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村医培训,对贫困村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制定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卫生院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他的领导下,卫生院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让利于民,卫生院药费等收费价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零差价收费,充分尊重并自觉维护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杜绝生、冷、硬、顶、推等不良现象。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卫生院共完成健康扶贫“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2560人,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为辖区居民建立了完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慢性病等病例进行了健康管理。
在他的带领下,卫生院各项业务能力逐步提升,周边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同维新卫生院这个家门口的“健康卫士”。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4)
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然而,他在18年的从医路上,却表现了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17万次出诊,骑坏7辆摩托车该是多远的路程,这还不算前4年用双脚走过的沟沟壑壑,坑洼泥泞,而他从未收取过出诊费用。
有这样一种程序:在大医院,上班之后,要排队,挂号,还需耐心等待。
另有这样一种方式:一声呼唤,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但听摩托车声响处,便送医送药到床前。有这样一些收费项目:挂号费,各种诊费,药费。
另有这样一些收费标准:有钱的收成本费,没钱的可欠费,贫困的可免费。
当个别医生把红包装进兜里时,他却把患者多年的欠费单付之一炬。
这一收一付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这是衡量医德医风的标准和尺度。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付诸实践才见医者仁心。
他没忘本,他是用这种方式回报家乡。有他在是这28个村4600人的福份,而他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十分清贫。进城购药花再多的钱也不心疼,而给家中缺奶吃的孩子只买最廉价的奶粉。他舍小家顾大家,仅靠种地和果树这些微薄的收入免强维持生活,却把大爱义无反顾的奉献父老乡亲,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还是那样有钱没钱一样治病救人。
他就是乡村医生贺景龙,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医务界的榜样,一名老百姓心中的好人。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5)
邓前堆从1983年至今一直担任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索道医生”。福贡县是国家贫困县,曾几何时,“溜江索道”是散居怒江两岸的村民们往来的交通方式。
1、溜索渡江,往返怒江两岸二十八年
怒江大峡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离有30米,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100多米长的索道,一旦出现意外将是九死一生,而为了给村民治病,邓前堆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已经走过了二十八年。邓前堆说:“以前是用木头做的滑板,比现在更危险,栓不紧的话会掉进怒江沟里面,特别是溜索旧的时候是磨烂的,铁索上有刺,刹车时用手来刹,刺着手心上刺出血,皮肤都刺烂了。”
2、随叫随到,无数欠条换来乡亲健康
邓前堆为了村民的健康,冒着危险,几十年如一日,他所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他给乡亲们治病,有求必应,不管本村外村,随喊随到。28年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他用那些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2009年以前,邓前堆的工资每月只有200多元,尽管如此,这些年他却陆续为乡亲垫付了一千多元医药费。
3、朴实心愿,推动为村民建起“连心桥”
在接受采访时邓前堆说出了他的一个心愿: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病,就可以用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了。在交通部和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拉马底村的大桥――“连心桥”于2011年11月23日正式通车。一个人,一条绳索,28年。邓前堆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健康,也结束了拉马底村百姓“溜索过江”的历史。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6)
小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小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小龙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小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小龙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小龙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小龙的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小龙“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7)
秦晓云是大理市上关镇大把关村委会独木桥村的一名村医,2012年从大理卫校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基层,为村民服务。经过7年的努力,村里的百余名高血压患者已全部登记建档,并定期服药,村民对疾病的认知率也大大提高。
大把关村委会主任杨银龙介绍,村委会有4个自然村530户1914人,因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村卫生室一度存在难招人、难留人的现象。村民们小病小痛只有到20公里外的镇上就医。2016年,在共青团云南省委及云南青基会的牵线搭桥下,由爱心企业捐资,大理市政府配套资金的"上海医药希望卫生室"建成后,有了秦医生和定向培养的村医驻守,村庄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改善。来到村民左孝成家,秦晓云为他进行了动态血压检测与抗高血压药物药效评价,确定血压控制良好后,交待他一定按时服药,并控制盐摄入量......
患高血压13年的村民赵润年告诉记者,自己曾因不重视高血压而患过脑梗。过去,他担心吃药会"上瘾"而不愿吃药,秦医生和同事上门宣讲疾病常识后,现在自己已不再"谈病色变"了。
秦晓云的手机微信群里,记录着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云南青基会对村医组织的培训内容和期数。"在为村民服务过程中,有啥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上咨询的方式请教上级医生或专家。"2016年,秦晓云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参加云南希望工程"乡村医生培训"公益项目,之后每年都有"请进来"的专家或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医生"上门"培训,自己的基础诊疗能力也随之提高。
走在家乡熟悉的小道上,秦晓云向记者吐露心声:"如果能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为父老乡亲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注入新活力。"她同时表示,自己接下来想学中医针灸推拿方面的技能,更好为乡亲服务。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8)
艾青先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是医者对病人的博大仁爱,是共产党员对工作的无私敬爱,所以“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坚守岗位从第1个年头到第17个年头,照顾的五保户从第1户到第13户,骑坏的摩托车从第1辆到第7辆,行程从1公里到可绕地球10圈.......
20多年前,生长在山西大山里的贺星龙考上了卫生学校,家里没钱供他上学,是全村乡亲凑钱才圆了他的学医梦。毕业后,为回报父老乡亲,他放弃到县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山里,当起了乡村医生。
18年来,贺星龙怀着感恩的心,对父老乡亲有求必应。他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从不收诊费。村里人有事一招呼,贺星龙马上就赶过去。有些乡亲付不起药费,贺星龙就记个账,但他从不催账,后来干脆把账本全都烧掉。有人问贺星龙,你有行医的本领,为什么不出去挣大钱?贺星龙说,我不能走,走了就对不起良心,对不起曾经帮助过我的老百姓。我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哪里最缺医生。贺星龙就是这样,把自己全部交给了乡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那句入党誓言。
贺星龙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一个医者之心和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穿梭在家乡的川塬梁峁之间悬壶济世,遍布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向贺星龙学习,学习他牢记宗旨、牢记责任的政治品格的政治品格,在新时期,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忠诚的、务实的、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学习他扎根山村、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不畏艰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信念坚定,始终心系村民;学习他精湛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毕生维护医学的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
贺星龙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医者职业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要牢记宗旨意识,有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切实践行贺星龙同志的精神!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9)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陆续播出了最美乡村医生的事迹,他们都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边远山区的广大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乡村医生是李前锋和居马泰。
横县大浪村扁担村医李前锋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拴着干粮,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点山泉,身子虚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岖不平的山路间来回不停地穿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扁担医生李前锋身患尿毒症身体羸弱的他却在大山深处的乡村诊所坚守10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居马泰1992年7月毕业于伊宁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扎墩是特克斯县三个乡镇、两个牧场以及尼勒克县一个牧场的牧民过冬的冬牧场,总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户4000余人。进包扎墩冬牧场路途十分艰险,身边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路是由牧民凿出来的,所以仅能容一匹马或一只羊通过。每年冬季牧民赶着牛羊转场,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马就会坠崖,连尸首都无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婴儿骑着马转场时,马失蹄,结果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母女和马都没能找回来。所以,包扎墩也被当地的人成为“天堑之地”。居马泰在这样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脏病,不能在高原山区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加之他妻子动了5次手术,3个孩子还年幼。当地卫生局领导签于他的实际情况,准备把他调至农业村,但是他婉言谢绝。
还有很多很多的乡村医生奋斗在帮助边远地区居民远离病痛折磨的第一线上,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学习最美乡村医生的先进事迹联系起来,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身边其他人一起学习,要把学习这种先进事迹形成一种风气,让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形成立足岗位争贡献,爱岗敬业争奉献的良好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之后要互相对比,寻找个人不足之处,把学习这种典型先进事迹长期贯彻下去,执行下去。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10)
他是山西省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一名80后村医。18年来,他不分昼夜、24小时随叫随到,为28个村庄的4600名百姓上门服务,背破12个行医包,骑坏7辆摩托车,出诊次数17万次并且免收出诊费,疯一般的男子骑着风一般的摩托穿梭在田野乡间、窑洞炕头。他,就是贺星龙,乡亲们口中的“摩托医生”。
在贺星龙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守。因为年少时的一个誓言,他扎根乡村18载,纵使艰难困苦,他不曾退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信守我们当时在党旗下庄严宣读的誓言,履行入党时做出的承诺。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用理论武装头脑,这些都是我们曾经在入党申请书上许下的承诺。到今天,我们也必须保持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如今我们学习党章,为的就是践行我们曾许诺的誓言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在贺星龙的身上,我看到了担当。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儿女的生日他不曾出现,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妻子的身上,但是他是一个合格的医生。病人、乡亲就是他的全部。医生的仁爱,医生的职业操守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做到了医生以外的更多。干一行,爱一行,党员干部需要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做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只要是为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要敢于去做,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面对困难突破困难。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深水期,基层组织面对层层困难,我们需要贺星龙这样的担当精神,不服输,不怕输,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贺星龙身上,我看到了奉献。18年来他从贺星龙妈妈的儿子变成了邻里28村所有人的儿子。乡亲们就是他的家人,他爱他们,把金钱、时间、精力所有的所有都倾注在乡亲们的身上,所以村民们离不开他。这样的大爱,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去学习,去靠近,我们党,我们国家正是因为群众的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我们更需要去紧密的团结群众,让群众感受到爱。
世间多纷扰,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沉淀下来,牢记当时我们入党时做出的承诺,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誓言,__,牢记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做事,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就是我们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
卫生室乡村医生感人典型事迹(精选篇11)
医生方海明:援藏一次 缘藏一生
“西藏,再会!”
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方海明结束了他的援藏生涯,挥泪告别山南市的领导、同仁和病人。
难忘的一年,留下了他与西藏足以牵挂一生的缘分。
“叔叔,我再给您跳个舞”
202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方海明作为安徽省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之一,踏上了援藏之路。
历时5个多小时,跨越3800公里,援藏医疗队来到了平均海拔3600米的西藏山南市。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高山气息,天空湛蓝如洗,白云若浮,金色的余晖覆盖连绵山峰。
美景肆意流转,随之而来便是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跳120次/分钟”“睡觉被胸闷憋醒”“剧烈头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接踵而至,疯狂袭击着方海明的身体,“濒死的感觉”没能摧毁他坚强的意志,“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
在皖藏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以及老援友们细致入微的帮助下,方海明和队友们逐渐掌握克服高反的技巧,适应了高原环境,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之中。
方海明进入山南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兼任该院消化内科主任。
他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个叫次仁央宗的8岁女孩,在经过一系列细心与耐心地诊疗之后,小女孩身体逐渐康复。小央宗特意赶到方海明工作的地方,送来了亲手画的肖像画,“叔叔,我再给您跳个舞吧!”可爱的她载歌载舞,用最纯真的方式,传递了最感人的谢意。
谈及藏族人民的淳朴与善良,方海明几度落泪,“在这里,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方海明始终把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为什么援藏?
方海明举了一个例子,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个23岁的藏族小伙子吐血,坐飞机前往山南市人民医院救治,经检查为胃部良性溃疡,因血管破裂而引发吐血。
在经过方海明的专业处理后,难题迎刃而解,“但当地没有这个技术,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丧命。”这样残酷的案例还有很多,提升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显得尤为紧迫。
运用新技术,同死神赛跑
2015年,刻苦钻研的方海明率先在安徽省开展肠道菌群移植(粪菌移植)新技术项目,并开展安徽省首例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援藏之后,他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山南市人民医院的科室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各科室疾病谱,结合目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与层次,制定了消化内科3年发展规划及1年援藏实施计划。
通过每周至少三次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以及内镜“手把手”培训等医学教学活动,加强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员内镜诊疗技术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
2022年11月,山南市人民医院顺利开展首例食道纵膈瘘内镜下微创缝合术。
据悉,73岁的患者益某,因受凉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短时间内未引起重视,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大量频繁咯血,每日达20次之多,紧急送入山南市人民医院。经过全院多学科会诊并反复分析研判,决定以内镜方式检查出血点。
方海明为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在距门齿25-27cm处发现食道瘘,底部覆盖大量血痂,结合前期超声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考虑食道纵膈瘘。
在山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配合下,方海明运用消化内镜微创诊治技术,直接通过胃镜实行了微创缝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了,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
在方海明的带领下,山南市开展了首例食道纵膈瘘内镜微创缝合术、首例胃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应用、痔病内镜下套扎术、消化道早期癌精细胃镜检查、内镜粘膜下挖除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等6项新技术、新项目,多项内镜新技术项目填补了山南市空白。
身为医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有人曾说,这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成功,便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方海明,做到了。
月光皎洁,星光熠熠,走在崎岖的乡路上,踩着乡村医生哥哥的影子,小小的方海明为自己披上了银白色的梦想——成为医生。
1997年7月,方海明坚定只报考医学相关专业的高考志愿。幸运之神的眷顾,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医科大学。
2002年6月,方海明本科毕业留校担任教师,在专业硕博连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后,依旧奔着“初心”,想要做一名医生。
2010年6月,他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12年后的西藏山南,月色朦胧,依旧喜欢仰望星空的他,在思念着家人。
中国人讲究团圆,每到传统节日,都是他内心最为复杂的日子。
“今年的中秋有点特别,去年爸爸还pei我过中秋,今年就不行了。因为爸爸去西藏了……”这个题为《xiao shi的爸爸》的作文,是方海明年仅8岁的儿子所作,一旁的画作上,巍峨的雪山上站着一个小人,而山脚下站着另外三个小人,“家人是我站在山顶的强大后盾。”
2023年的除夕夜,突发“妖风”,黄沙四起。3800公里外家人们的暖心视频,吹散了方海明心中的“沙尘暴”。
在跟家人的简短交流后,他再次投入到“24小时在线”“随时上手术台”的状态,跟时间赛跑、同死神搏斗,永远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一要职。
山南雪山的纯白,晕染了方海明的双鬓。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他轻抚而笑,这是最宝贵的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