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新鲜出炉,王永志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篇1)
作为校友,王永志说,“北航在航空航天方面很专业,培养的人非常对口。我从苏联毕业回国之后,到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工作。在参加中层干部会议的时候,与会者大部分是北航的校友。在航天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北航的毕业生很多。航空的队伍,骨干大部分也是北航培养的。大学是不是名校,要看毕业生的作为,北航在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上确实做了巨大的贡献,我作为校友也感觉很自豪。”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王永志关注青年学子成长,为国培育栋梁。在北航,他担任守锷书院特聘导师,曾出席北航建校元老屠守锷院士百岁诞辰纪念大会,勉励师生学习屠老精神,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他还做客《北航大讲堂》,为师生们讲述中国人的飞天梦。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18年教师节前夕,北航师生到家中看望王永志,他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言辞中包含着对后辈的激励和鼓舞。“祖国航空航天的希望就寄托在诸位身上了。”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篇2)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院系调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后回国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C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篇3)
儿时家贫,直到家乡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
学成归国,王永志成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员,投身到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中,最先接触的是东风二号。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篇4)
“永”怀“创新突破”的鸿鹄“志”,做不断求索的“追梦人”。王永志同志能够取得非凡的成绩,和他不甘于平庸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王永志总能打破常规,用创新精神赢得主动,以批判思维锐意进取。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火箭最大推力达8吨的运力需求,王永志放弃传统串联方式,以并联捆绑的全新思路提升了运载能力,制造出了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像这样打破旧有规则、走出创新路线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是王永志创新思维活跃的证明,也是依靠创新可以摆脱平庸、实现超越的生动阐释。
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将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成绩作为创新的目标,以实际问题、人民需求作为创新的导向,走出封闭的体系,跳出思想的禁锢,摆脱安逸求稳的思想,去做有突破、有导向、有意义的真创新,真正靠创新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创新之力不断推动自己领域的各项改革,争做走在工作前列、走在改革前列、走在进步前列的“追梦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材料(篇5)
载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1年3月,王永志等人提交了一份《以飞船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报告。在后来的讨论中,作为论证组组长的他又提出,在飞船与空间站之间,增加一个过渡飞行器。
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王永志的构想最终演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当时已经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航天人创新攻关,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神舟飞船从设计之初就瞄准国际最高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
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是载人航天活动的重中之重。王永志提出航天安全“双想”和“归零”制度,强调从源头查找问题,决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成为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骄人的成绩让王永志倍感欣慰:“我们一直是安全的。”他的妻子王丹阳说:“今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自由行动,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着天上的事、登月的事。”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