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通用7篇)

时间:2024-08-28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美工匠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1】

李秋斌:龙穴管业船舶管系工,高级技师。自2006年进厂以来,一直从事管子装配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使他在管子装配方面练就一手好技能。作为管子装配班班长,李秋斌带领班组成员出色地完成了公司所有管子的内场装配作业,攻克了海工管的装配难题,改进了三维管的装配方法,参与了HDR双相不锈钢管、B10铜镍合金管及1.4432高钼高镍特殊不锈钢管装配攻关,有效提高了管子加工效率,为公司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勤学苦练,宝剑锋从磨砺出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李秋斌长期在现场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面对现场出现的生产难题,他越战越勇,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为公司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2013年公司进军海工产品行业,公司初次接触海工管制作,加上海工管精度要求高(尺寸超差不允许超出1mm),管材的收缩变形量大,导致海工管的制作返工量极大。李秋斌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控制装配过程的尺寸、预算收缩量、定位焊时做好氩弧焊点焊的防变形等,有效地保证了装配精度,赢得了船东的满意。

某多型特种船均采用HDR双相不锈钢管、B10铜镍合金管等特种有色金属管,由于其管壁薄,容易产生变形,焊接过程中易氧化且对校装点焊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秋斌积极参与此攻关项目,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采用搭桥式点焊的方法攻克了此难题,得到了船东代表的一致认可。Stena5万吨A型系列船采用了Framo系统液压管,给施工人员造成了重重困难,李秋斌经过多次研究终于解决了该难题,船东代表报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科技创新,争作行业领先者

李秋斌并不满足于被动的难题的攻关,而是不断的主动超越自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先后解决了单弯、单曲立体放样管的法兰校装难题。针对三维管装配难度大,效率低的现状,他根据管子座标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通用公式,计算出三维管的法兰转角,使其可以平放在生产平台上通过调整法兰孔位的偏角进行装配,实现空间管子平面校对,有效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造船成本压力突显。为了进一步提高管子装配的效率,他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新工艺的推进和实施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负责了高效校管销的现场研制工作。传统的装配管子与搭焊法兰定位方法多为人工逐件定位,装配困难、装配精度不高及受工人操作水平影响较大,质量难以保证,且管子制作周期长。李秋斌通过研究使用校管销装配管子,将销子伸入管内,调整法兰与管子的位置,保持管子与法兰端面垂直,一次调好法兰与管子的垂直度和回焊位;通过研究管子厚度与校管销大小的关系,满足不同规格装配管子使用;建立使用不同规格的校管销的工艺规程,形成工艺规范,并在批次制作管子时应用。法兰与管子的装配使用校管销技术替代传统的校管方式,提高校管效率和保证回焊位的尺寸准确。

三、传道授业,新人的培训

加强对班组新员工的指导,做好“传帮带”工作。李秋斌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授课,现场指导技能操作,传授经验,手把手培训,使其对于管子装配的基本技能有一个熟练的掌握。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对其进行模拟绩效,通过结成师徒关系,对员工进行言传身教,特别是在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上的培训,使他们的技术有了很快的提高。通过新老员工搭档,保证新员工能够极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前成长为班组生产的骨干力量,为缓解班组生产压力做出了极大贡献。

四、岗位成才,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多年的工作积淀,让李秋斌收获满满:2009年、2011年、2012年获得广船国际船舶管系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先后荣获“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广州市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被聘为“公司技能核心人才”,同年被人社部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018年获得“广州市优秀技师”称号;2019年被广船国际聘为内训师、新型学徒制企业导师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船舶管系工考评员;同时带领班组荣获“广东省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2】

王彬彬,中共党员,鸡西热力有限公司生产处仪表室副主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电工技师;2000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2003年到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0多年来他一直谨记公司领导的殷切希望,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很好的完成了分内的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踏进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他就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书本为老师,阅读各方面的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老同志为师傅,细心观察他们的实际操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为老师,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来,一直从事仪表自动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计量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完成这份他热爱的工作。2008年是鸡西市热力有限公司发展锐变的一年,原有的供热管网由“直供式”改为“间接供热”,供热企业的科技水平需要一个质的提高,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这正给了一个发挥他能力的平台,他搜集各类材料书籍,深入热源厂及各换热站调研,早已做好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准备。由于公司资金紧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开始,40天78座换热站的工程量,让供热领域排头军的北京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关键时刻,身为技术员的他带领着只有10个人的科室团队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圆满的完成了公司交与的艰巨任务。2009年在北京清华同方的进修班学习时,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会议上讲话时说“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供热史上的奇迹!”2009年5月供热期结束后,通过对整个运行期能源消耗情况的对比和计算,鸡西热网控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同年该系统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吸引了省内外各供热企业来鸡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参观。

自信源于实力,实力在于学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结出了累累果实。2016年,仪表室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站点内,哪儿里苦、哪儿里累、哪里脏哪儿里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为新来的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干中学,逐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积累和学习,王彬彬同志在业务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已经成为仪表室业务骨干,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完成了红星公司下属所有换热站补水恒压控制柜的安装、配线、调试工作。完成了新华分公司PLC改造和调试工作,实现了补水和循环泵的自动化控制。完成了十多个新建换热站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机组和首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维护。由于电气设备老旧,损坏严重,随之出现了补水问题,因为不是变频补水,补水泵启动频繁,造成补水泵损坏严重,而且容易造成用户存气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调试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在短短了两个月时间把全网在线的160多座换热站能实现了自动化恒压补水,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线人工的一致好评。并且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新的同志,让新同志能在很短的时间熟悉业务,并积极参与到工作中。

进入冬季运行时,他担负起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站的网络通信和七个首站维护的任务,由于换热站电气设备老,为避免发生供热故障,无论是多晚,无论是节假日,他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二十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年假,总是第一时间赶现场,处理故障,由于电厂出口贸易计量设备都在井里,每次他都是第一个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闭的空间内,空气里散发着下水的臭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心里有一种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时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热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关心的是百姓家里的温暖。

工作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们搞技术,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唯有精才能称为匠。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3】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4】

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我踏入了教育工作这片热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我的教书生涯将近二十年,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是啊,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感受快乐,分享成功是我在平凡岗位上超越自己,走向成功的动力。

在工作中,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乐于奋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

一、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我能够坚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探讨,总结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创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学、自思、自练、合作交流的最佳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一条途径。在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知识,通过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边学边思的学习方法,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成功感的喜悦。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我总是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对于智力开发、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严谨学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我还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结合当前形势,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二、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除负责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身先士卒,二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学生时,我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对于后进生,热心对待这些学生,本着从不放弃,也绝不能放弃一个的原则,耐心说服,从不训斥,坚持循循诱导,再加上勤于辅导学生学习,把后进生原先落下的知识补回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有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敢问。积极找每个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障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把精力全都用到学习上,并和他们建立浓厚的师生友谊。

为了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经常和他们的家长电话交流,和学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们交流、谈心,让身在千里之外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放心,让他们时刻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动向。对留守学生时常进行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切实帮助学生及他们的家庭解决困难。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制定了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到了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几年来,我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我一直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我最喜欢一句话:“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我要让德育教育渗透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拥有健康体格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针对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爱心两大弱点,我积极在学生中开展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多给别人留方便”的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只会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持久的、有意识的引导下,“不给别人添麻烦”和“多给人留方便”成了班上同学的自觉行动,班级集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师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作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教师本身就是一块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深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我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我只是做了一些我该做的工作。但我认为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经典论述;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践行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始终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5】

__是__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用创新与匠心为企业增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20__年以来,在集团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下,__带领他的科研实践团队又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紧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提高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保效果,持之以恒对工艺、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大小技术改造项十余项,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企业产能由20__年的8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在国际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__实现连续8年盈利,多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__集团冶炼板块的标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粗铜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开发成功。该项目自20__年初提出技术方案开始研发至20__年10月底研发成功,__带领研发践行团队前后经过了6个月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建设和历时8个月的8次艰辛试验,才使试验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该项技术与现行业内广为应用的PS转炉、三菱法吹炼和闪速吹炼等传统吹炼工艺相比较,其特殊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节能减排效果好。

实践证明,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可使粗铜综合能耗达到110kgce/t,比PS转炉吹炼工艺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铜冶炼吹炼生产过程中含硫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由于该工艺技术使吹炼烟气量减少了40%多,大大减少了环境集烟气量从而能使其汇入制酸系统,使铜冶炼硫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3%,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9.8%。以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为例,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560吨;如果国内所有使用PS转炉的铜冶炼企业约400万吨的产能都采用该项技术,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多达22400吨。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

如采用该连续吹炼技术对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转炉,不但可以产生很大的环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产能提高20%。按10万吨生产规模计算,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3588万元。

三是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转炉吹炼工艺,从此将改变中国超过20万吨生产规模的铜冶炼项目必须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还标志着中国的铜冶炼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四是为企业培养锤炼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

20__年,此项目被列入__科技重大专项,并于同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__年4月24日,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通过由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投资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同时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__年7月22日,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第三届“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__的铜冶炼清洁生产技术获选“中国十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案例入选《关注气候——中国在行动》成果集。公司先后被中国铝业公司和__集团授予“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和20__——20__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__年7月荣国第二届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__年11月获得__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20__年1月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云南铜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20__年“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__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__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20__年他承担的“熔炼炉技术改造项目”,本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熔炼工序燃料消耗的降低、渣量减少使得渣浮选成本降低和尾矿含铜损失减少、渣精矿返量减少使得熔炼总成本减少等6个方面,20__年当年创造效益1000万元。20__年2月至今,__一直在__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指挥部担任高级设备工程师,在项目建设期间发挥了专业特长,40万吨的炼铜工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金峰炉和连吹炉工艺”为项目建设和同行业相比要引进技术,节约了投资__万元,在项目建设期间自主研发的“吹炼渣风淬技术”减少项目投资500万元。20__年5月20日和10月2日__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两条生产线都是一次投产成功且达产达标。

20__用他的赤诚和才智在推进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__和铜冶炼行业的科技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6】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30年,__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称:经他培训的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谈感动——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__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__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__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20__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20__、20__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20__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20__年,__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20__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__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20__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__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20__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__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__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20__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__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20__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__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__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20__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__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__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__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__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__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__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最美工匠事迹材料【篇7】

对机器多看一眼,就能发现少没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车尾气的温度和气味,就能对"运转是否正常"知道七八不离十;再听一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就能判断有什么问题。怀揣绝活,重庆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工厂的维修工__觉得这些都没什么神秘可言。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__说。

10余年前,__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__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__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__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__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__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30多年来,经他手调试、维修的发动机数量早已突破万台大关。他也获奖无数:工厂十佳妙手、公司一级手艺师、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国兵装团体手艺人、中华手艺大奖……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__20__年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__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__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__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__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凭借一手绝活,__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参与完成离合器压盘分离不彻底、发动机拉瓦等攻关项目,独立发明G系列气门发动调整螺钉瓶颈工具,将发动机生产30%报废率降低为零。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__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__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20__年,__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__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__年,__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我就是一名维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__说。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