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通用5篇)

时间:2024-09-1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李振声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事迹材料同学们看过吗?李振声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篇1】

在近七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始终把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放在第一位,他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默默无闻地坚守科研一线。他专注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在小偃麦新种质规模化创制、耐盐小偃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高光效与抗锈小偃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三个重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他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组织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和“渤海粮仓”等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多次在我国粮食危机中挺身而出,提出粮食增产对策,并在90岁的高龄提出发展“滨海草带”的建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李振声院士在承担科研任务、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也在培养高水平、跨世纪科技人才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待科研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了青年人。他教育学生“要跟着国家的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青年人发挥创新精神提供了成长空间。在李振声院士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组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科研技术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篇2】

李振声院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为遗传发育所的科研团队树立了坚实的榜样。2022年,研究所成立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弘扬振声精神,打造滨海草带,振兴民族种业,不负青春韶华”是突击队每位队员的奋斗目标。突击队立足国家大粮食安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的战略需求,发挥特长、攻坚克难,在耐盐碱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田菁、长穗偃麦草、稷子等作物种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加快耐盐碱作物从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障我国大粮食安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贡献青春的力量。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未来,遗传发育所人将接续奋斗,传承李振声等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精神,通过强化团队攻关、优化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等系列改革与保障措施,多学科联合攻关,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篇3】

俗话说“南米北面”,如果说袁老造福了靠以大米为食的人,那么李振声院士则是造福了以面食为主的人。与袁老一样,李振声院士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

1931年2月25日,李振声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县南谢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五六岁的时候,李振声就和家里人一起干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李振声从小就与农作物产生了不解之缘。

如果世道安泰,李振声一家虽然贫困了点,但日子还算幸福。可1942年那一年,改变了李家和李振声的命运。

看过《一九四二》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一年,河南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但其实与河南接壤的山东,也同样爆发了一场大旱,其惨烈程度并不亚于河南。

不错,1943年的山东就出现过这样的场景。树叶和树皮都被啃光了,葱干、蒜皮都成为了好东西。饿死者、卖儿卖女者甚多,外出讨饭者、食人者无数。

天灾尚且无情,而人祸就更难以避免了。

因为连着两年的灾荒,日本侵略者也很难征到粮,于是他们开始了一以贯之的行为:大肆搜刮老百姓。百姓家粮缸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粮了,日本人也不放过,把百姓最后一口粮抢了去。期间有的人被活活打死,此时还在上小学的李振声就亲眼目睹了这生灵涂炭的惨状。这给李振声的一生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篇4】

“如果能把长穗偃麦草的基因转移到小麦里,那选育出来的小麦不就可以既高产又稳产吗?”李振声思考。这一大胆设想恰逢其时,也让他为之付出了20年的心血与汗水。

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李振声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偃麦草比小麦的花期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杂交便无法进行。李振声带领课题组成员,给育种地栽电杆、拉电灯,采用光照处理实现花期相遇。

远缘杂交育种耗费时间长达数十年,别人很难重复。对此,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系统和缺体回交法,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育成了新的小黑麦异代换系,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这项原创性成果为李振声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讨论会”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试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站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主持了这场学术讨论会。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的科研成果给予极高评价——“李振声是一个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很强的科学家。”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材料【篇5】

李振声认为因为一个学生无法事先知道你毕业后究竟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法知道在你一生中工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要求你必须做好能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准备。例如,我在毕业时,对小麦遗传育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好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本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了,但偏偏事与愿违,没有被分配“遗传组”;而是分配到“栽培组”,导师是一位美国留学的土壤物理学博士,冯兆林先生。他的研究课题是土壤改良,幸亏我在学校学到了一些土壤学的基础知识,很快适应了他的工作要求。随后,他研究草田轮作制,我被分配做牧草种质资源研究,收集了800多种牧草,建立了种质资源圃。但是,没想到,1956年又根据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需要,调到陕西杨凌中科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里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了用牧草与小麦杂交提高小麦抗病性的设想,计划被所长批准了。绝对没有想到,在工作5年后,因为调动工作,竟然圆了我在学校时用野麦子和小麦杂交的梦想,从此小麦远缘杂交成了我一生的事业。

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变化,要主动地去适应这些变化,就需要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应变能力。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希望你们珍惜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珍惜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珍惜你宝贵的青春年华,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好进入社会、施展才华、为强国富民做贡献的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力争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