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1
马红梅,西宁市城东区林家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我期盼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居民朋友能够享受到我们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从而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生活。西宁市城东区林家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马红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马红梅从小理想是当医生,卫校毕业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从那时起做一个好医生成为了她的奋斗目标。她先后完成了医学专科学历教育,参加了刮痧、平衡针灸等学习,在2007年还并不完全理解“全科医学”的她凭着对“全科学习能更好地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的朴实想法毅然参加了青海省首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坚信只要耕耘、付出终有收获。2007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基层卫生服务就是我的舞台,我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多年来她用责任心、细心、耐心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患者至上的理念,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内涵,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责任心是服务的金。做为一名医生,马医师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她说“自从当了名医生,生命里就有了牵挂。这个病人用药,会不会出现问题?那个病人血压未控制了,不会有什么意外吧?……这种牵挂,每天都萦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患者找到你,就是相信你,把自己托付给你,我就要用心去感受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深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是形象的窗口,是患者进入卫生服务系统的门户,更是联系、沟通、协调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它肩负着服务、综合、协调的重任。服务中心人少,但是社区卫生服务 “六位一体”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不少,而责任心更是一点也不能少,因为这份责任现在社区各种健康问题成了她最大的牵挂。辖区有多少高血压病人,多少糖尿病病人、多少脑卒中病人、多少精神病病人,哪家有一名产妇、有多少外来人口……她对自己服务中心管辖的人员情况了如指掌,这些数字可以脱口而出。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而因为马医师的负责,很多患者会特意赶过来。那天已过了下班时间,急匆匆来了一个脸上全是血的民工,他说“医生,我特意赶到你这里来,上次我手砸伤是你帮我缝合的恢复得非常好,这次你再帮我看看吧!”马医师就二话没说帮他进行仔细地清创和缝合。马医师心中时刻有病人,将病人的苦痛感同身受,热情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也深深知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一个社区医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顺利完成“了解—熟悉—掌握社区情况”这一过程,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马医师常会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走访,与老百姓拉拉家常、谈谈心、测血压,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健康处方,社区居民也很快知道了这个马医师。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对反应相对迟缓的老人,马医师更是多了几分耐心,大伯大妈的记性都不太好,同样一件事要问好几遍,但她都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辖区有位老书法家的爱人因中风半身不遂,长期卧床,全身多处生褥疮,马医生了解后,风雨无阻的上门换药治疗,经过半年的治疗,病人渐渐康复。老书法家很高兴,激动的书写了"仁医济世"的牌扁和王安石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送赠马医生象梅花一样幽香着每一位患者。碰到诊疗时病人的急躁,她总是怀着对每一个患者的爱心,耐心的跟病人解释,最终使病人顺从的由衷赞叹:“你们对工作和患者真负责。”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工作中马医师也时常收获着感动,遇到突然下雨朴实憨厚的居民会送来雨伞;外迁的居民会要求把健康档案继续留在这里;他们亲切的把马医师称为“我们自己的医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医生,马医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虽然她的工作平淡无奇,她的行为质朴无华,她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她的故事也不能够催人泪下。然而,正是这样一名普通的责任医生,在全力履行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在为居民健康服务的道理上执着的追求着……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2
在从东海之滨的大上海,到西部玛曲大草原,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任岁月雕刻成了沧桑的西北老汉——王万青默默扎根草原42年,为当地藏族群众看病送药,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好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毕业后填报志愿,我没写具体地方,只写了两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2年后,王万青对自己年轻时的抉择依旧无怨无悔。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6年学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拿到了派遣证,他还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从兰州到甘南一路大雪,汽车开了两天才到合作镇。”王万青回忆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料到,甘南的天气会如此寒冷,上海人穿的棉衣到这就毫无作用了,“一路上冷得实在不行了,就跳一跳,搓搓手。”
在许多人眼里,草原上有蓝天白云,有牛羊成群,甚至还有美丽的姑娘,是个“罗曼蒂克”的地方。
然而,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甘南草原的另一面:高寒,缺氧,还有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
到达合作镇参加劳动一段时期后,领导见王万青不适应牧区生活,打算派他到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不料,王万青却不同意:“我说了要报效祖国,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要看做得怎么样。”他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服务。最后,数番辗转,王万青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
“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在阿万仓乡,许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这个名字,但只要说到大脚“曼巴”,牧民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阿万仓乡距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牧民。王万青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药品奇缺,得用牦牛到县城去驮。
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王万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笨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那时候,很多病在大医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王万青说。
牧民加白回忆,1973年,他的舅舅阑尾炎发作被送到阿万仓卫生院。“当时我们不懂什么叫阑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听大脚‘曼巴’说要动手术,都吓坏了。” 经耐心解释劝说,王万青成功为病人做了手术。
“这可是阿万仓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加白说。
这次成功的手术,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个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
直至1990年被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整整20年间,王万青的足迹遍布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做肛瘘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王万青戏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给我驱赶狗群,热情拉我到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冻着,还给我盖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王万青动情地说。
“草原就是我的家!”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积极乐观,爱说爱笑,时而表现出孩子般的俏皮。
当年,王万青娶了自己的“学生”、藏族女护士凯嫪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两口就住在玛曲县医院后面,小院里有一个很小的花园,种着些不知名的花草。走进屋里,一大间房子辟为客厅、书房、卧室,中间都只隔一门帘。书房里挂满了画和照片,大部分内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妇女、孩子。王万青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的美丽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凯嫪,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说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万青的两个儿子继承父志,先后来到父亲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儿其美则嫁给了阿万仓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万青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校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面对荣誉,王万青淡然一笑,“我觉得一个医生治好病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
“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望着老人烙有高原红的清癯面庞,听着那带有浓浓上海口音的话语,不由让人联想起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平凡得令人感动!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3
___,女,43岁,于__年毕业于云南省大理医学院临床医学,在临床一线工作十七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得到了病人的赞誉和同事的好评。通过多年临床一线的磨炼,2017年开始任职肿瘤科、老年医学科、中医科住院部主任,她从年轻的医师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临床和管理经验的科室主任。
在工作中她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努力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在这个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她勤奋、努力,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经验,带领着一支优秀的队伍,在宾川县人民医院肿瘤领域从无到有,再从有走向成熟。
2018年聘为《大理州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大理州医学会肿瘤专业分会》委员、《云南省女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分会》委员、《大理州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19年聘为《云南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21年聘为《大理州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大理州医学会科普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
她曾说,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她一直坚守的本心。对待每一位病人都保持初心,兢兢业业看诊、认认真真治疗、仔仔细细解释,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都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都为患者做规划,让患者来到医院得到最优且最及时的诊治。
二、以己度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真正的为患者服务。于是她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并为了解决宾川县肿瘤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与领导下成立了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工作站,造福了更多的肿瘤患者,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专家就诊的福利。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
从医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现今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她从不抱怨、退缩,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她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疏通,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她一致坚信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以及一个微小的动作本身就是一味治疗疾病的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四、刻苦专研,勇于进取,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她深知要想做好一名优秀的肿瘤科、老年医学科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我,如果只停留在既往的治疗方案和理念中,永远无法满足肿瘤患者的临床需求。于是2019年她主动要求到大理州人民医院肿瘤科进修,主要进修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内分泌等治疗。2021年又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进修老年医学科,在那里她学到了更多的老年病诊疗新策略。
在科室中医治疗中她邀请到了李伯藩医生定期来科室指导,并多次开展了肿瘤防治义诊和癌症多学科诊疗学习班,引领科室开展肿瘤化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姑息治疗等综合治疗及全程管理。推动宾川县的肿瘤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云南省“癌症疼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的作用,努力实现肿瘤患者不出县就可获得治疗,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五、医者仁心,无怨无悔
她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无论贫穷与富贵,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并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坚持以服务患者、献身医疗为己任,遵守各项纪律,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原则,做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有的患者为了表示感谢坚持要请她吃饭或给她送礼,但都被她坚决拒绝,她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和我的同事们一样的事,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六、__、牢记使命
她说,作为一名医生,既投身医学事业,就不能忘记自身的使命,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在工作实践中,她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努力积累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履行医者使命。始终坚持“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的精神,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守护科室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医疗事业努力奋斗!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4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第一批面向基层的中专生——我从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人们戏称的“东北三省”——__。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激情很快被淹没,怨天由人显然无济于事,调整心态,埋头苦干。春秋轮换二十年,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水乡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__年的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伤寒病的肆虐,病毒性肝炎这一传染性极强的病魔又接踵而至,医生少,病人多,条件差,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需要快速成长起来,起早贪黑,深入病房,关心病人,收集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很快掌握了该病从防到治的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便能独挡一面,人们也很快知道了一个叫小王的医生,此一役充分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年根据医院安排我到市人民医院进修,我充分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主动放弃节假日和夜班休息,加班工作,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参加手术,增加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说来获得了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回院后在上级医院医生的指导下克服困难,顺利开展了我院上腹部及其它难度较高的手术,同时还带动了其它科室相关业务的迅猛发展,医院整体业务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因工作需要再赴市人民医院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胃镜从理论到实践的培训,当年回到医院开展了胃镜检查,在一个一万多人的小规模乡镇至今检查病例已逾例,无一差错事故,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食管取异物术。此举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病人往返大医院的劳苦,而且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配合全院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再次舍妻别子前往苏北人民医院外科进修,一年时间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提高,开拓了视野,而且在医院管理层面上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了一个未来现代化医院的发展之路。
二十的经历,工作是我生活的一条主线,在这条线上病人是我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虽然工作平凡、枯燥,但面对一张张痛苦面容,你没有选择,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目标。除夕之夜,时钟已近深夜11时,正当全家欢聚度佳节的时候,医院一个电话要我马上赶到医院紧急会诊,一个下午刚刚手术的病人出现异常情况,面对风雪交加,冰冻近尺厚的积雪滑冰,欢乐的节日氛围即刻淡去,父母担心,年幼的孩子渴望,没有犹豫,顶着风雪徒步往医院赶,妻子不放心,打着手电一路陪行,平时骑车十分钟的路走了近五十分钟,到医院时整个人身外是一层冰冻而里面却是一身然汗。问题解决后,回家的路上零点的钟声早已敲响,看着万家灯火,绚丽的礼花,疲惫的身心却是坦然和塌实的。不眠的夜晚何止记忆中的点点!为了开展上腹部等一系列在当时乡镇医院属于高难的手术,白天上班手术,晚上守护病人二十四小时在医院连续工作早已不是偶然。非典,面对未知的生与死的考验,没有退缩,带领一班人走上最危险的预检门诊,面对一张张外地归来者惊恐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简陋的条件,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连续超负荷的工作考验的是意志和精神,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哪里有险情我就需要出现在哪里。是一个偏僻的少有人知的地方,在百强县市的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今一个开放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有哪个愿甘守清贫?
面对医疗系统一些地方的红包、回扣,我独赏由淤泥而出盛开的莲花,她是那么美丽、圣洁而高雅。今年初,一居姓病人为一长期困扰身体的腹股沟斜疝特地从外地赶回我院就诊,当我根据其病情决定为其采取较前沿的无张力修补手术时,病人及其家属出于复杂的心理几次将一只鼓鼓的红包揣进我的口袋和抽屉,面对无法推却的热情,也为了宽慰病人只好暂时保存,手术、治疗结束,当病人出院前我和病人及家属再次就此事进行了沟通,向他们宣传医院的规章制度,讲明道理,用心交流,最终顺利退还红包,病人由衷地高兴,我也如释重负。类似久远的事情在我从医生涯中早已不必作为记忆,因为频繁而平凡。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而且负责全院药事工作,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是一块肥缺,然而,当第一次我把远道而来陌生的药商送来的回扣上缴医院会计室时,他们表现出是满脸的惊讶和不解。“其身正不令而行”,我院因此成为没有被药品腐败的一方净土,多年来和我院打交道的药事人员由衷感叹——干净!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5
湖南省最美医生叶勇:妙手神针“手护”患者
8月18日上午,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名单正式公布,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医师叶勇光荣获评。
为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推荐评议和学习宣传活动。经各地各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综合评议、公示等程序,我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医师叶勇等40名同志被推选为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
人物介绍:
1981年出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推拿部门及湖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负责人。2017年“华佗杯”首届湖湘针推能手、湖南省首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
一、运指如飞,术精岐黄
早晨7点40分,叶勇准时出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脊堂,门口的患者早已排成长队。作为湖南中医附一针灸推拿康复科推拿部门负责人,叶勇擅长整脊及针刀技术。
一双白而厚的手,时而如刀剑齐发,直击患者痛点;时而如行云流水,撩拨其脊椎经络,粗犷与轻柔集于双手,刚劲与细腻聚于十指,一套人们司空见惯的推拿手法,被叶勇演绎成精彩纷呈的艺术。
在叶勇的手下,刚才还被颈椎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20分钟的治疗后,连喊着“神呐,不痛哒”。患者口口相传,很多患者前来求治,等叶勇忙完,常常已是中午1点多钟。
叶勇的年门诊治疗人次达3500余次,他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地做着推拿,凭着一手一针解除患者疾苦。工作之余,他还经常进社区、进基层,开展义诊、开设讲座,传播针推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作为湖南省第一个戴博士帽的临床推拿医生,叶勇从医15年,只为了一个梦想,那就是用中医的推拿造福人类。将中医推拿的奇妙与现代医疗的技术嫁接,让医疗推拿从神秘走向科学,是他执着的追求。
叶勇的门诊室里,锦旗环绕。100多面锦旗,记录着中医的神奇。
二、潜精研思,初心如磐
在不断加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叶勇也致力于带领推拿部门同仁共同成长。他常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
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让叶勇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治疗学教研室的中流砥柱。他讲课风格鲜明,坚持“从临床问题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思路,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跟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们难以忘怀,所讲授的《推拿治疗学》课程被学生们纷纷点赞。叶勇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推拿医生,桃李遍布三湘四水。
作为推拿整脊团队的“领头羊”,叶勇将全部的精力用于专研推拿技术和做好推拿传承,创立“中医推拿+整脊+超微针刀”的三位一体治疗法,运用“筋骨一体、标本兼治、功能锻炼、身心同治”等现代推拿治疗学术思想指导诊疗。
谈起“整脊法”,叶勇两眼发光。他说,“脊椎,支撑人类的栋梁,神经的通道,人类进化的神秘结果。这根‘栋梁’很强大,支撑人体;又很脆弱,变着法子折磨人,人类上百种病痛都源于此。”
叶勇说,推拿以系统论为基点,以生物学、力学为杠杆,牵一发而动全盘,奥秘无穷,妙不可言。
科研道路上,他先后主持课题8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荣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3项。
三、守正创新,志在精诚
新冠疫情期间,叶勇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员出征上海。在上海古丹路方舱医院,40多岁的感染者李大哥向叶勇求助。他的孩子10岁,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已经9天,进院时有轻度发热症状,口服退热药后体温正常,咳嗽无好转,经常半夜咳醒,叶勇触摸孩子腹部,鼓胀感明显,孩子说已经3天未解大便。
叶勇予以湖湘特色的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加以顺时针摩腹、按揉足三里、中脘等中医外治方法,并手把手教孩子父亲如何摩腹,同时安慰鼓励以缓解不良情绪,第二天查房,孩子已经顺利解下大便,半夜咳嗽明显缓解,李大哥向叶勇竖起了大拇指。
“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源于宫廷御医,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基本特点是根据病证所属脏腑的不同来决定治法,即‘推经论治’。”作为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叶勇介绍,结合五行学说、藏象理论及推拿理论的“五经推治”是刘氏小儿推拿最独特、最鲜明的特征,擅长治疗小儿肺脾两脏之常见病证。他说,这样的技术需要一代代推拿人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十五年磨一剑,在探索的道路上,叶勇严以律己、精勤不倦,用技术和仁心“手护”患者健康,用赤诚和坚持传承推拿绝技……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6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春龙
刘春龙,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农工党员。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跨世纪三三三人才,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荣获全国中医师“诵经典,学名著”活动标兵,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河北省卫生厅“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获“沧州市首届职工职业道德模范”称号,沧州市第十届优秀__委员。沧州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常委,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农工总支副主委。
苦心钻研业务,成就大医之“精”
刘春龙先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进修, 先后拜全国首届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庆国教授,全国首届名中医河北省四院刘亚娴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卢兆麟教授、贾春华教授为师,尤其拜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王庆国教授门下,跟师系统学习经典中医及经方应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工作室”和“王庆国名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站”落户医院中医内科和中医保健中心。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通过不断的钻研学习,使临床诊治水平有很大提高,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业特长:脾胃病、外感热病、亚健康调治、睡眠障碍、过敏性疾病、肿瘤的中药干预,以及疑难病症,尤其对一些非感染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医药具有卓著疗效。通过准确地辨识病人体质,结合疾病特点,辨证选方用药,运用特色膏方,达到调体、治病的远期疗效。从而使身体来年更健康,获得事半功倍的目的。
刘春龙始终认为伟大的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比较好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凸现出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根据《黄帝内经》 有关理论,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医学术思想 。提出阳虚、气郁、湿热是目前内科病中常见证型的观点。尤其在当前亚健康人群占70%,此三种证型更加突出,经10万余例临床治疗,疗效卓著,多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真诚心系患者,成就大医之“爱”
刘春龙从事医疗工作多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着“为民除痛”的人生奋斗目标。
一身正气,廉洁行医,从不收取红包。当患者送红包时,刘春龙总是耐心地说服病人把钱用在治病上,对送红包的患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硬给我钱,我可生气啦,下次再有病不用来找我啦”,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回绝了患者的一次又一次的谢意,也为医院中医内科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守承诺,心系百姓,赢得众人尊重。有一次晨起前发烧到39度,但因为患者已提前一天挂满了号,刘春龙没有犹豫,吃了点退热药赶到医院,坚持一丝不苟的把全部病人诊治完毕,那时已精疲力尽,但他自己很坦然,他说,不能让病人白跑一趟,不能失信于百姓。
良好的医术,真诚的态度不断赢得患者的心,现在日门诊量最多达96人,连续十年门诊量超万人次。一天限号50个,已是满负荷工作,外地的病人常常挂不上号,面对家属的焦急和病人的痛苦,只有选择加号再加号!自己再累再饿也要把病人看完,每天加班加点,有时一天坐诊长达11小时。病人覆盖周边省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同时刘春龙注重临床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效、廉、少(副作用)的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赞同,被患者誉为“今日华佗”。
发挥中医优势,尽科普治未病之“职”
加大中医科普宣传力度,尤其治未病理念。作为一名中医医师,越来越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以便更多地向广大百姓普及中医知识。在每天的诊疗活动中,虽然工作繁忙,仍然不厌其烦地对患者进行中医科普,让人们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享受中医。例如,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医名词,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现在脾胃虚寒的患者很多,运用取象比类之法对他们进行解释:按照五行理论,脾胃属土,而土生万物,所以脾胃失调会引起很多疾病,万物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同时也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反复嘱咐脾胃虚寒的病人不宜过食生冷,以免耗伤阳气,加重虚寒之证。这样解释起来,不但能加深患者对病情的理解,而且还能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刘春龙做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沧州市唯一首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在沧州市中医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沧州日报》在名医风采栏目做专题报道——情系国医济沧海;沧州电视台《沧州人物》作专题片——杏林春暖刘春龙;沧州晚报》专题报道——刘春龙:至精至诚的“铁杆中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义务为沧州两报及电视台寻医问药答疑,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种形式的义诊以及中医进社区中医进校园等活动。近几年作科普宣传60余次,受益群众上百万人。
热心传承创新,成就大医之“实”
作为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刘春龙积极参与教学与实习工作,共培养研究生及规培生10多名,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讲解,从每个人都要学习背诵《伤寒论》开始,从经典抓起,从经方学起,他说“我培养的是会看病的大夫,跟我学习3年,你们毕业后都应该会看病,能开方,有疗效”,同时他经常教导学生说“和病人交流是一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这是冰冷的检查机器很难做到的,需要你们的耐心、细心和真心”,因为他的严格、认真、真诚,感动了每名学生,使每天到他那里学习的学生特别多,也多次获得优秀“好老师”称号。
作为科室主任,他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设定专病方向,带领大家进行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每个人都要定期讲课,并且每门经典结课后都要全科组织考试,这样既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又锻炼了讲课能力。所以科室每个大夫虽说年轻但功底扎实,都有自己的病人群,都能被广大患者认可。
积极推动沧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院与县市级医院成立“医联体”,为促进沧州市中医学术水平发展,中医内科组每年都会组织学术活动,几年来共成功举办四届沧州市经方临床应用学习班及河北省首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研讨会,李士懋平脉辩证学习班,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各位参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刘春龙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了解他共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0篇,出版医学著作6部。完成科研四项,分别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春龙说:“学习中医会被博大精深的国家文化带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医不仅可以治病,也能很好地净化一个医者的心灵。用我的真情付出,换回患者的幸福安康,是我的最大心愿。”刘春龙在从医之路上,多年如一日,认真践行着“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着白衣天使的光荣使命,认真遵守着一个“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的诺言。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7
医生方海明:援藏一次 缘藏一生
“西藏,再会!”
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方海明结束了他的援藏生涯,挥泪告别山南市的领导、同仁和病人。
难忘的一年,留下了他与西藏足以牵挂一生的缘分。
“叔叔,我再给您跳个舞”
202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方海明作为安徽省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之一,踏上了援藏之路。
历时5个多小时,跨越3800公里,援藏医疗队来到了平均海拔3600米的西藏山南市。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高山气息,天空湛蓝如洗,白云若浮,金色的余晖覆盖连绵山峰。
美景肆意流转,随之而来便是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跳120次/分钟”“睡觉被胸闷憋醒”“剧烈头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接踵而至,疯狂袭击着方海明的身体,“濒死的感觉”没能摧毁他坚强的意志,“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
在皖藏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以及老援友们细致入微的帮助下,方海明和队友们逐渐掌握克服高反的技巧,适应了高原环境,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之中。
方海明进入山南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兼任该院消化内科主任。
他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个叫次仁央宗的8岁女孩,在经过一系列细心与耐心地诊疗之后,小女孩身体逐渐康复。小央宗特意赶到方海明工作的地方,送来了亲手画的肖像画,“叔叔,我再给您跳个舞吧!”可爱的她载歌载舞,用最纯真的方式,传递了最感人的谢意。
谈及藏族人民的淳朴与善良,方海明几度落泪,“在这里,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方海明始终把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为什么援藏?
方海明举了一个例子,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个23岁的藏族小伙子吐血,坐飞机前往山南市人民医院救治,经检查为胃部良性溃疡,因血管破裂而引发吐血。
在经过方海明的专业处理后,难题迎刃而解,“但当地没有这个技术,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丧命。”这样残酷的案例还有很多,提升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显得尤为紧迫。
运用新技术,同死神赛跑
2015年,刻苦钻研的方海明率先在安徽省开展肠道菌群移植(粪菌移植)新技术项目,并开展安徽省首例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援藏之后,他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山南市人民医院的科室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各科室疾病谱,结合目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与层次,制定了消化内科3年发展规划及1年援藏实施计划。
通过每周至少三次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以及内镜“手把手”培训等医学教学活动,加强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员内镜诊疗技术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
2022年11月,山南市人民医院顺利开展首例食道纵膈瘘内镜下微创缝合术。
据悉,73岁的患者益某,因受凉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短时间内未引起重视,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大量频繁咯血,每日达20次之多,紧急送入山南市人民医院。经过全院多学科会诊并反复分析研判,决定以内镜方式检查出血点。
方海明为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在距门齿25-27cm处发现食道瘘,底部覆盖大量血痂,结合前期超声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考虑食道纵膈瘘。
在山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配合下,方海明运用消化内镜微创诊治技术,直接通过胃镜实行了微创缝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了,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
在方海明的带领下,山南市开展了首例食道纵膈瘘内镜微创缝合术、首例胃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应用、痔病内镜下套扎术、消化道早期癌精细胃镜检查、内镜粘膜下挖除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等6项新技术、新项目,多项内镜新技术项目填补了山南市空白。
身为医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有人曾说,这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成功,便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方海明,做到了。
月光皎洁,星光熠熠,走在崎岖的乡路上,踩着乡村医生哥哥的影子,小小的方海明为自己披上了银白色的梦想——成为医生。
1997年7月,方海明坚定只报考医学相关专业的高考志愿。幸运之神的眷顾,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医科大学。
2002年6月,方海明本科毕业留校担任教师,在专业硕博连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后,依旧奔着“初心”,想要做一名医生。
2010年6月,他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12年后的西藏山南,月色朦胧,依旧喜欢仰望星空的他,在思念着家人。
中国人讲究团圆,每到传统节日,都是他内心最为复杂的日子。
“今年的中秋有点特别,去年爸爸还pei我过中秋,今年就不行了。因为爸爸去西藏了……”这个题为《xiao shi的爸爸》的作文,是方海明年仅8岁的儿子所作,一旁的画作上,巍峨的雪山上站着一个小人,而山脚下站着另外三个小人,“家人是我站在山顶的强大后盾。”
2023年的除夕夜,突发“妖风”,黄沙四起。3800公里外家人们的暖心视频,吹散了方海明心中的“沙尘暴”。
在跟家人的简短交流后,他再次投入到“24小时在线”“随时上手术台”的状态,跟时间赛跑、同死神搏斗,永远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一要职。
山南雪山的纯白,晕染了方海明的双鬓。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他轻抚而笑,这是最宝贵的荣誉勋章!
“健康守门人”好医生先进事迹1500字精选篇8
王晓玲,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村医。四十多岁的她,看上去还是那么文静、干练、充满青春的朝气。一直以来,王晓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里的甜小妹。谁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会成为八桥村民心中最为亲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术娴熟的护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更是一位让人放心暖心的导医顾问。
一、__,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王晓玲,可谓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后来姐姐也选择了医疗职业。也许是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的热爱,初中毕业时的王晓玲很自然地选择卫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为了到村里去锻炼锻炼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远。当年身为镇卫生院院长的父亲,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调动一下工作,绝非难事,然而,王晓玲一次次地婉言谢绝父亲的关心。
王晓玲从事村医二十多年来,带着那份青春的热情、医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难舍的责任,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对一直不变的平淡,每天都一样的环境和工作,王晓玲保持着一样的细致耐心、严谨务实工作作风。门诊出诊、打针治疗、微信咨询……二十多年来,王晓玲对村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为她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后,当父亲屡屡听见别人在自己面前亲切地称王晓玲为“二先生”时,那颗可怜的悬着的“父母心”才算放下了,从此,父亲也给了王晓玲许多许多的支持和帮助。
现在,王晓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琐的工作常常使她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她说,每当面对丈夫和孩子时,她能读出他们眼中的理解和关心,可越是这样,她自己心里越愧疚。她知道,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与时俱进,拓展村医服务的经纬度
王晓玲深切地知道,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对于村医的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满足工作需要。
可以说,王晓玲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学习,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订阅医学刊物,收集医疗视频、图册,既能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能寻找机会请教专家名医。对王晓玲来说,多年来,晚上陪伴儿子一起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让她感到幸福得习惯。
由于王晓玲的不懈努力,她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去年在“卫计委”举办的技能竞赛中,她夺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成绩面前,王晓玲从不骄傲。她永远保持着谦虚的学生姿态,与扬州三甲医院的许多名医建立“医疗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难,或在线求助,或立即转诊,急村民之所急,总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实现了1+1+N的服务模式,
三、牢记使命,做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
农村卫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纪出行不便的病人眼里,在整天忙于劳作的村民眼里,它就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农村卫生所服务村民,预防治疗相结合,能有效治疗一些常见病、小病,既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又方便了人民群众。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战略安排。
王晓玲身为村医,自然明白自己的责任,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总能积极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尽心尽职做好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每天,王晓玲早上六点多钟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还要利用内网录入资料,晚上六点多才能下班,到家时间一般要在七八点钟左右。她从不抱怨。
每天,王晓玲面对五六十个门诊病人,她总能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面对上门诊治的病人,她从不爽约,细心服务;面对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村民,她手机时时畅通,随时连线。
王晓玲是一个有心人,她为村民服务,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据村民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村医王晓玲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村民的爱心,还有她过硬的技术,为她赢得八桥村村民的信任,八桥村村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率在仪征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王晓玲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卫生室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