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的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名人的事迹 篇1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张海迪成为道德楷模。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名人的事迹 篇2
鲁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一个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的社会的向往。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执著地把自己的生活、生命牢牢地和民族、时代拴在一起。他的个性极强,最痛恨奴颜媚骨;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他解剖中华民族比谁都更切准脉搏。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却从来没有屈服和停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保守,都是他攻击的对象。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是一枝“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正是对国民灵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迅不遗余力,全方位地展开对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为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提出“立人”思想,即把“沙聚之邦”改造为“人国”。在他看来,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愚弱的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新世纪之新精神”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光耀人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真谛。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鲁迅先生不仅属于他的时代,鲁迅先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产生过鲁迅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更是永远值得骄傲的民族。敬仰鲁迅,是一个人品位的标志。一个民族必须有不可亵渎的文化精神,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强大精神力量,鲁迅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名人的事迹 篇3
从前有一个人很热爱书法,他家里很穷,开始时他还是用墨汁写字。后来没有了,他便用米汤在宣纸上写了一遍拿到外面晒干了再写,直到宣纸不能再写为止。这时那宣纸足足厚了一倍。可是最后他连宣纸都买不起,于是他每天就拿一木棍在屋外沙地上写。后来他便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也都阻挡不了我们的梦想,努力地向梦想奋斗,总有收获的一天。
郑板桥年老将死之时,唤来儿子,不为别的事,只为了看看儿子亲手做馒头,当儿子顺利的做好馒头后,他才毫无牵挂的死去。
人做任何事都要独立自主。即使身边有人帮助你,你也应如此,否则,一旦失去了帮助,你就必将失败。
徐悲鸿曾经在重庆当绘画老师。当时他还患有肾炎。可是他为了把学生教得更好,每天就很早的到学校里去画画,以便上课时用。为了让学生看到更好的作品,他便废寝忘食地画。有很多次都忘记了吃早饭,只在有空的时候用学生们剩下的食物和着开水充饥。
正因为忘我的工作,执着、坚持不解的奋斗才造就了一个艺术巨匠。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专注,坚持,勤奋。成功在于勤奋,成功在于专注。
名人的事迹 篇4
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第三个坚持不懈的名人事例,是孙敬与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名人的事迹 篇5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
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邓世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参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世昌: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名人的事迹 篇6
张海迪这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她自学成医,翻译文字。但谁能想到,她是一个残疾人。幼年时的张海迪梦想成为一个舞蹈演员。
但在5岁那年,不幸悄悄降临了。在一次文艺演出时,张海迪突然倒地,经过医生诊断为脊髓血管瘤。从此,一直到10岁,她接受了3次大手术,摘除了身上6块椎板,身体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一次,医生想给张海迪做脊髓穿刺,怕她承受不了,父母也十分心疼,而张海迪懂事的对大家说:“只要能治好我的病,我什么都愿意。”在场的人听了都泣不成声。出院后,张海迪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学习了针灸。张海迪学习针灸时一边看着书,一边在自己的身上、脸上、胳膊上练习,常常把脸扎肿了,手也扎肿了。然而她想:只要能给别人早一天治好病,炸扎得再疼我也不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给大家治病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姓耿的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没有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并且还会走路了。张海迪不顾病痛的折磨,为大家服务,是多么伟大。
一位残疾人从小就承受着斌痛的折磨,他是多么的勇敢啊!这需要的是多么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啊!如今,张海迪在斌膜的折磨下度过了漫长的56年。在此期间,张海迪阿姨经历了多少次折磨,可她一次又一次的挺了过来。张海迪阿姨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我的心灵没有残疾。”张海迪阿姨虽然身患残疾,却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她就像一颗善良的明星,为下一代的人照亮了道路。
她用惊人的意志力和坚强不息的精神,给其它人做了榜样,他是一个多么让人敬佩的人啊!我也要向张海迪阿姨一样,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谢谢你张海迪阿姨,是你让我懂得用强大的毅力去面对、去战胜现实中的困难。我也要学习你的精神,相信以后的我也会成功。
名人的事迹 篇7
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甲午战争,使丁汝昌交上了厄运,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
在丰岛初战之后,丁汝昌数次率舰队出海未能击敌,他就开始受到朝廷一些高级文官的奏参。8月26日,朝廷将丁汝昌革职,经李鸿章多次上奏力保,丁汝昌方得“暂免处分”,但日后“倘遇敌船猝至,有畏缩退避情事,定按军法从事,决不宽姑。”
在山东半岛战役中,丁汝昌始终处在戴罪留任而以观后效的境地里,情绪悲观低落,内心矛盾重重,自然难以从容指挥战事。1895年1月24日,丁汝昌在打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致海军如败,万无退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
丁汝昌:
在冰天雪地而又炮声隆隆的威海卫军港内刘公岛上,久经沙场的丁汝昌知道,处于日军严密海陆夹击之中的北洋舰队已形同瓮中之鳖而在劫难逃。丁汝昌更清楚的是,这支由大清王朝花费巨资历时二十年建成的舰队一旦被日军彻底歼灭,在北京城等待他自己的只能是一座断头台。因此,丁汝昌此时已下定战死在刘公岛的最后决心,他甚至还请来六名木匠为自己打制了一口棺材,并亲自躺进棺材里一试尺寸是否合适。1月27日,丁汝昌给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真实地流露出丁汝昌当时悲观失望至极的心态:“······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自顾衰朽,岂惜此躯?······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又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无暇过计也。”
丁汝昌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丁汝昌“获咎甚重”而未对他议恤。直至光绪皇帝死后的1910年(宣统二年)4月2 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其原有官职军衔。丁汝昌的遗体被运到安徽老家,安葬在无为县严桥乡梅山村的小水鹳山的土岗之上。一代无大作为的海军统帅,就这样长眠在安徽无为的山冈上。历史,就是如此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丁汝昌不管怎么说也算个英雄,因为最后被困刘公岛时,眼见败局已定,便自杀殉国了。《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九,记载到(27):“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
名人的事迹 篇8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
受到皇帝赏识时,苏东坡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却变成了中国书法的。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
那时候,他写出了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说的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小童都不应。在他之前的诗里,敲门都不应,他肯定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就算了,他颇有兴致地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把他—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
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真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历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名人的事迹 篇9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幼年就丧失父母,孤苦伶仃,全靠祖父李如珍抚养。
李如珍是一个读书人,青年时闯过关东,很有见识。他具有爱国心,不满清朝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且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受乡民尊敬。李大钊幼年时颇受祖父影响;成年后,李大钊对祖父的教育也一直永志不忘。
李大钊出生时,李如珍已经六十多岁了,但由于父母早丧,只剩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教育李大钊的任务自然地落在了李如珍的身上。李如珍对孙子十分喜爱,但管教也非常严格。从三岁起,李大钊就随祖父识字读书,祖父白天教,晚上问,直到他学会了才睡觉。由于学习专心,李大钊到五六岁就已有一定的识读能力了。
李大钊七八岁时虽然已入私塾读书,但仍然非常顽皮。那时,他家对面有一座庙,经常有一群不务正业之徒聚集在那里赌博。祖父李如珍担心孙子染上坏习气,一再警告孙子不许去那里玩。有一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李大钊却迟迟未回家。祖父在家里等得十分着急,便忐忑不安地朝那座人声鼎沸的寺庙走去。果然不出所料,淘气的孙子夹在一群小孩中,正在那里看热闹。祖父气坏了,扭头就回家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大钊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蹑手蹑脚地坐到桌旁准备吃饭。可是,他看到一向和蔼的祖父板着脸,很严肃,他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后悔着不该去看那些人赌博。吃饭期间,祖父一直沉默不语。
吃完饭,祖父把李大钊叫到身边,问道:“你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啊?”“我刚才看‘扔玩儿’去了。”李大钊老老实实地回答。“看‘扔玩儿’很热闹吧?”祖父又问道。“嗯,是很热闹。”李大钊小声回答。祖父点了点头,说:“是呀,看‘扔玩儿。比在家里坐着读书写字要热闹得多啦!可我平常嘱咐你的话,你全忘了吗?那些人空长着一双手而不劳动,满身铜臭味。我不让你去那里,你偏去,你说该罚吗?”
于是,祖父便罚李大钊让他到屋顶上去翻麻。
那时正值七月伏天,屋顶上的麻又厚又密,李大钊吃力地翻着,很快就汗流浃背。李如珍虽然疼爱孙子,却决不姑息他的点滴过错。李大钊的表姑看到这种情况,心有不忍,几次来向李如珍说情。李如珍直到看到麻翻完了才把孙子从屋顶叫下来,还教导他道:“以后可要好好读书啊!不要再去那里看热闹了,要是迷上赌博,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了。”接着又心疼地为孙子擦去汗水,倒水给他喝。
后来,李大钊不忘祖父的教诲,认真读书并经常参加劳动锻炼意志,远离恶习。成家后,他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的子女,十分注意教育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并以身做则。
作为父母,不知道你有没有像李大钊的祖父一样留心过孩子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成长呢?有没有了解过你的孩子都结交了一些怎样的朋友呢?有没有注意过孩子有哪些不良习惯呢?……这些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如果你还没有注意过上述问题,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关注起来吧!
名人的事迹 篇10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 1970年4月22日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分析:英雄不问出处,也不论年龄的大小。年轻的丹尼斯海斯一心致力于环保事业,持之以恒,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地球日之父”的称号。
适用话题:环保、自然、青年
名人的事迹 篇11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名人的事迹 篇12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一百周年前,居里夫妇为了钋和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来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他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炼化然后送到废弃的破棚子里溶解、沉淀、分析。
尽管破棚子很破但居里夫妇也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当化验室了。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妇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拥有极美丽的颜色,是晶莹的的蓝色,在黑暗的化验室里闪着微弱的荧光,尽管只有0。1克,可这对科学的意义却是巨大的。玛丽。居里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的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居里夫人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6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曾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却把奖金捐赠、奖章供自己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一头扎进科学研究的工作上,直至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女儿和实验室。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居里夫人高尚的品德宛如黑暗丛林中优美的百合,是黑暗中灿烂耀眼的阳光,满谷飘逸着美德的馨香。她的科学精神永驻于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