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5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5篇)

时间:2024-12-12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大家了解吗?彭桓武的科研故事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1)

1961年4月彭桓武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顶替已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他到所时正值原子弹设计的探索阶段。虽然原子弹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但由于美、苏等国高度保密,原子弹的详细物理过程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向我国二机部部长介绍情况时的一份有关原子弹的极其简单的口授记录。因此,我国科学家只能自力更生、独立探索。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彭桓武首先自己动手来剖析并展现原子弹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他大力提倡“粗估”的工作,即用最普通的计算尺,把整个原子弹的动作过程粗略地一步一步算出来,从而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岂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彭桓武以其坚实的物理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力,硬是把这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简化成一套常微分方程组,在几位青年同志的协助下,用最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尺把原子弹的整个过程粗线条地描绘出来了。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他把原子弹运动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且对其中几个关键时刻加以命名,进行物理分解研究,然后给年轻人讲课,让更多人熟悉这些内容,进行研究。在研究与点火有关的冲击波聚焦出中子的物理问题时,他巧妙地把复杂的不定常流体简化为定常流处理,图像十分清楚,得出了很好的结论,给当时参加这一研究工作的同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九院立即转入了氢弹的探索工作。彭桓武把氢弹作用过程分成若干阶段的物理问题供大家研究。彭桓武当时是主管理论部的九院副院长,与大家一起,发表他对氢弹原理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一次在一个会议室里,彭桓武在黑板上写他的计算结果和看法,讲完后想退回到他原来座位上去,但意犹未尽,一边退一边面向黑板继续讲,结果原来的椅子已被专注听他讲的王淦昌不经意地动了一下,彭桓武差一点坐了个空,可见当时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专注思考的气氛中。在众多的集体讨论中,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想法。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2)

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桓武的学术能力、理论修养赢得了导师玻恩、薛定谔的多次赞赏。玻恩说:“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他永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薛定谔在给好友爱因斯坦写信时提到:“简直不可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只要看到国家有需要,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定义无反顾地去做。彭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者间接的学生。”周光召说,“彭先生是新中国理论物理发展的第一人,是这个方面没有争议的创始人或领导者。”......

这14个字,饱含了彭桓武对核武器事业经验的总结:“不迷信国内或国外的权威,不屈从。主要是靠集体的实践为基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来让大家吸收并消化,是集体创造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积极性,再实践、再创造。当然,集体也有个领导核心,经常研究进展,明确目标分解课题,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协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还要注意到纵深配备。按照‘集体、集体、集集体’的方法去做,成果自然就‘日新、日新、日日新’了。”

从他16岁踏进清华园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中间隔了不止30年;从他的故乡长春,到北京,到昆明,到英国,到爱尔兰,再到青海,这期间跋涉了不止8000里。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3)

1984年5月,为了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二机部九院筹备大型影展,我受单位派遣,从四川来到北京,采访拍摄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位老科学家。在中关村黄庄,第一次与彭桓武见面,他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彭桓武曾经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领导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他与王淦昌、郭永怀一起被九院人称为“三大菩萨”。1996年我调入北京,与彭桓武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在各种场合给先生拍照,时间长达20年。

旧时文人的称谓,“公”是最高的尊称。在科学界被称为“公”的人很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大家习惯地称作“彭公”,独享这个尊称。

1995年彭桓武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终身奖,奖金100万港元,在20世纪90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这种奖金,有人捐出去,有人以个人命名基金,奖掖后人。彭桓武先生也设立基金,但他奖励的都是同代人。

他认为,中国核武器研制成功,是千万人协同努力的结果。许多人为此做出了贡献,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他自设一个奖励基金,不申请、不评审,完全他自己决定。每年挑选2~3人,后来每年5人,以个人馈赠的方式送给每人3万元。

他首先馈赠那些为核武器研制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哪怕调离核武器研制单位的人;还有因病或家庭生活困难的同事及一些老朋友。郭永怀的爱人李佩,在中关村开办老科学家讲座,他马上支援3万元。圈定人以后,他亲自写信,询问对方愿不愿意接受他的馈赠,然后通过邮局把钱汇出。奖金有的是当面给,有的是邮寄给本人,如果拒收,退回来,彭公再寄,直到收下为止。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4)

1938年,和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的彭桓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世界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玻恩和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友谊,而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多次盛赞这名得意门生:“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天生聪慧加上后天勤奋,彭桓武获得了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不久,他帮助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海特勒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于1941年至1943年间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以三人姓氏开头字母命名的HHP理论,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颁布和空间分布。1948年,在薛定谔和海特勒的强烈推荐下,彭桓武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时年33岁。

薛定谔给爱因斯坦的信中曾惊叹:“简直不可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海特勒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同事中最受人热爱的一个是中国人彭桓武……经常的兴致结合着非凡的天才,使他成为同事中最有价值的一个。”

随着HHP理论名扬国际物理学界,彭桓武的名字也广为同行所知。然而这个“最有价值”的彭桓武,却在前途无限光明时放弃了留学欧洲的机会,在1947年底回到了祖国。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风雨如晦,波诡云谲。数十年后,有记者问彭桓武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提,应该问的是一些人为什么不回国。”言下之意,回国并不需要理由,不回来才真该有特别原因。此中真意,正如中国科协主席、彭桓武的学生周光召所说:“彭先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性而为,所做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都有一些特别,但在他自己来说是非常真诚的。”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5)

抗日战争爆发,彭桓武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来到云南大学执教。一年后,在周培源的鼓励下,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留英庚款生,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彭桓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国效力。然而,由于二战爆发,欧洲到亚洲的海路被封锁,他不得不绕道美国。但在办理签证时,他因一条侮辱性的条款而愤然决定留在欧洲。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的研究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47年,彭桓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回国后,他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日后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储备了大量人才。

1961年,彭桓武被调到北京第九研究所,顶替苏联专家从事原子弹理论攻关。他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国防项目当时都是严格保密的,直到1999年,彭桓武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才为人所知。

然而,对于个人贡献,彭桓武一直保持谦虚、低调。他从不居功自傲,将功劳都归于集体。钱三强多次感叹:“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彭桓武难掩激动情绪,在罗布泊写下:“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