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集合5篇)

时间:2024-11-21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是怎样的呢?吴自良的科研工作故事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1)

所谓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作“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最初,这一项目被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后来经过综合考量,国家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1961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所组成了第10研究室,对外称“7支部”。而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就担当了第10研究室的室主任和技术总负责。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

分离膜的基本原理是用某种粉末制造出特定性质的孔洞材料,因此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制作方法。

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这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保密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只知道他们是为国家的重点保密项目工作,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涉及粉末冶金、物理冶金、压力加工、金属腐蚀、物理化学、机电设计制造、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综合性很强,吴自良协调组织上海市冶金、纺织、化工局各自系统下属的多家单位协同工作,贡献力量。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2)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瓶颈,缺少原子弹的“心脏”。所谓原子弹的心脏是什么呢?是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原件。这个原件可以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经过综合考量,国家将研制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冶金所,而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技术总负责。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

分离膜的基本原理是用某种粉末制造出特定性质的孔洞材料。因此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制作方法。

当时苏联人曾经说过一句话,甲种分离膜是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并把这种甲种分离膜技术视之为绝密中的绝密。作为研究室的主任和项目的总负责,吴自良绞尽脑汁,带着所有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

据同事们回忆,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超过3年的时间里,他基本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全程跟进各组的工作进展。

在工艺问题试制阶段,吴自良几乎和团队成员天天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试。当时的华东科委、上海市委,还有上海冶金局、化工局等等单位都给予了全力配合。在国家的统筹协调下,吴自良带领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的原子弹造就了心脏。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3)

留学期间,吴自良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 Ba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 Smoluchowski)教授攻读冶金博士学位。

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激动万分,面对新中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在美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极具发展前途的工作,着手准备回国。

但受国际环境制约,他的回国之路历尽艰辛。在坚定的信念和不停的努力下,终于在1950年冬,他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转途香港回国。

“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吴自良

1956年,新中国处于建设用人之际,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国家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任务。研制原子弹,是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有效途径。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4)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在当时百废俱兴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亟需解决材料学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在国家需要面前,吴自良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原则,毅然舍弃自己在物理冶金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先后领导完成朝鲜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试制任务;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钢研制任务,为我国合金钢系统建设开创先河。

1956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发工作。众所周知铀-235是最重要的核燃料,但在天然铀中,铀-235只占0.7%,其他都是铀-238。所以要研制原子弹首要任务就是分离铀-238,从而得到浓缩的铀-235。“甲种分离膜”技术成为提炼浓缩铀的关键,而这种被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的技术在当时仅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掌握。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随之分离膜关键器材也停止了供应。周恩来总理及时作出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这一“心脏”。1960年8月,经过反复评估,最终将“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研发任务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

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5)

吴自良,留美期间便是一名出色的研究员,拥有高薪和洋房。1950年回国后,他住在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仓库阁楼上。工资水平低,每天的早餐只能吃两个油饼。他回忆道:“我当时什么也不顾,只想尽早为祖国创造成果。”吴自良深厚的爱国情怀,在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奉献的抉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

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的初心,也从未放弃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这一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召唤,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不久后,吴自良接到了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这一邀请无疑是他回国路上的重要推动力,让他看到了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当时,吴自良在美国拥有汽车、洋房等优厚的物质条件,并且有着发展前景大好的工作机会。

然而,面对祖国的召唤和国家的需要,他毅然决定放弃这一切。为了回国,吴自良不得不冲破重重阻挠,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等地,最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这一路上的艰辛和不易,更加凸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回国后,吴自良立即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的原则,先后领导完成了多项重要科研任务,对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自主掌握原子弹的研发技术。而原子弹的研发离不开一种关键的核心元件——“甲种分离膜”,它能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铀-235,这是发生核裂变反应的关键材料。当时,全世界只有英、美、苏掌握这项技术,而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相关的技术资料。吴自良临危受命,作为技术总负责,领导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共同攻克“甲种分离膜”的研制难题。他协调组织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解决了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过程。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