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振兴先进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1)
__X,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__年以来一直参与乡村振兴工作。6年来,他一直埋头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得到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不断充实自己,提升工作能力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在__X县的乡村振兴领域,__X的业务能力水平是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认可。而这一切来源于他对业务和政策不断的学习和执着。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自参与工作以来, 自从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以来,他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全力拼搏,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力量。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数据统计工作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刚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一穷二白的数据库。在工作开展初期,帮扶对象的数据变化较大,而且所有人都在进行系统录入,系统经常卡顿或瘫痪,增加了系统数据录入难度。为了回避各地登录的高峰,他和乡镇的专干人员、系统录入人员十余人采取错峰录入的方式。他们每天早上三点至八点,中午等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员吃饭休息的时间,他们开始录入,晚七点至十点在单位进行集中录入系统。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和年轻人一样连续工作,经常录入的眼睛都花了,看数据和表格都重影,鼠标都点不准位置。为做好帮扶对象的识别,动态管理、退出等系列工作,他和__X办、乡镇的基层同志一起,研究方案、琢磨流程、假设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看似简单的工作,但是却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体的流程、环节把握不好,就容易引发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为此,他和全县的__X干部始终严格要求全县X个乡镇X个行政村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步骤开展相关工作。在帮扶对象识别和退出上,严格遵守识别和退出流程,确保识别和退出工作严谨规范,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为了让广大帮扶干部能准确做好建档工作,他还制作工作流程及时间安排、相关表格填写模板和说明以及动态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动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他还和同事到各乡镇给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开展培训,讲解流程和注意事项。在期间,他走遍了全县__个村。
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为了做好全县动相关业务解答,他公开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全县的帮扶责任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乡镇工作人员,随时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无论早晚、节假日都能得到他的认真细致解答。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能接到100多个各类询问电话。电话打到没电是常事,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曾经想把手机从智能手机换成电池更抗用的老人机。几年里,他没有休过年假,晚上经常加班到半夜,春节期间也仅休息了四天时间,“五加二,白加黑”,成为他工作是日常写照。为使低收入家庭符合条件的子女都能享受到这项些惠民政策。在每次发放之前他都要对学生申报的材料逐页逐项审核,比对往年度享受过补贴而当年未申报的学生名单,逐个联系确认,以免学生错过申报机会,保证符合条件的学生应补尽补。
三、默默奉献,善作善为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也不例外,他爱人是老师,还是班主任,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外地读高中,家中老人体弱多病,都需人悉心照看与陪伴,尽管如此,为了全县的工作,他在工作上投入了自己全部精力,舍小家、为大家,每每想到这,都感到对家庭的深深愧疚。这几年来,为了做好各项工作,他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双休日,不记得献出多少个“白加黑”,面对女儿埋怨的语言和妻子抱怨的目光,他只能继续勤勤恳恳的奋战在__X工作上。妻子做腰间盘手术,手术后需要人全程陪护,他只是陪护了2天,工作忙不开,又找亲戚帮忙照顾,自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他深知,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将以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全县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善作善为,为打赢这场新战役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2)
__,19__年x月出生,中共党员,19__年x月入伍,19__年x月退伍,__县__镇__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__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__年x月,__县__镇__村退役军人__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__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__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__村旧貌换新颜。
一、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__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x户x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三、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__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__年x月成立__县__镇__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__年x月,合作社流转川地x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x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x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x户x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x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__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x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x%,可直接带动x户x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四、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x口水井,维修x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x多盏,热水器x个,新式电表x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x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x人的幸福家园,争取x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__年中秋节,举办了__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__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七、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3)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三年来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氛围,冥冥之中就有了缘分。”95后特岗老师田黄中笑着说,曾经初入基层的煎熬早已云散。
刚毕业,田黄中来到了乡村小学,做起了一名数学老师。离开校园的象牙塔,却成为了无数孩子的“象牙塔”。或许是同事的感染,亦是365天里孩子们口中的一声声“老师”给了她莫名的支撑,从初出茅庐到班主任,从一个象牙塔走进一个个象牙塔,一次次教学家访获取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真心,她所带领的班级多次获评学校文明班级,自己也被评为市优秀共青团员。“这几年,迷茫过,但是一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双双求知的眼睛,我觉得我来对了。”田黄中笑着说,“在基层,只有磨砺,才能成长;只有不断求知解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4)
2018年,年仅22岁的韦诗云,从民族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花篢镇卫生院防疫科工作,成为了一名基层医生。注射疫苗,上门随访,下村入户定期开展体检……基层工作繁忙琐碎,但也逐渐让她的知识在基层行医中“开花结果”。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年轻的韦诗云始终奋战在基层的疫情防控一线。 2022年2月6日,她主动请缨去百色市靖西市支援抗疫工作,负责采集核酸样本,每天采集500至800份核酸样本,“大白”加身,常常忙至深夜……在担任隔离点驻点医护人员时,每天负责为隔离人员采集核酸样本、监测隔离人员的体温,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过家,家中母亲患病也不能在身旁照顾,这就是一名基层年轻医护人员“顾大家、舍小家”的真实写照。“疫情防控任重道远,在群众眼里我们就是他们的防护服,就是希望,所以熬住、坚持,守护好他们最需要的健康防线。”韦诗云坚定的说。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5)
“我祖孙三代都是做豆腐的,现在也算继承祖业,有这个手艺,再加上自己的双手,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90后林崇平说道。2015年精准识别的时候,他家因病致贫,再加上父母身体状况不好,自己毕业后就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念头。回村创业,做起了豆腐生意,祖传的手艺加上勤劳的双手,很快,一个豆腐作坊应运而生。
短短2年,那一车一人,已然成为花篢镇固定的风景,而他的豆腐闻名乡里,豆腐脑更是小朋友的最爱,常常是供不应求。“只要肯出工,每个月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脱贫后生活越来越好,以后想在镇上盘个店面,让更多人尝到我做的豆腐”。林崇平憧憬道。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6)
这束光,对南源村钟明义而言,就是乡村,就是乡土乡亲。
2015年,27岁的钟明义从华灯璀璨的城市毅然回到家乡--南源村。或有不甘,亦是选择,远离无数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回到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敬而远之”的农村,而且南源村还是山区村、贫困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活不便……
“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但我觉得,村里有为我准备的工作。”钟明义说,“农村嘛,要发展,总要有青年人,所以我回来了。”7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村里的团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南源村脱贫摘帽、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屯屯通水泥路、香菇产业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面貌一新的同时,自己心中那份不甘早已褪去,亲人的不解变成了支持,那束光照亮了当初无悔的选择。“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给老百姓做些事应该,虽然现在脱贫了,胜利了,但是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在这里成长、奉献。”钟明义说。
近年来,荔浦市花篢镇广大团员和青年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发扬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7)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胡杨: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胡杨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胡杨却留了下来。
2019年毕业后,胡杨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胡杨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胡杨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胡杨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胡杨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胡杨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8)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村里有了年轻人就有了活力,在带动家乡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科学也是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只是创业的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2013年,在广州闯荡的周科学回到了家乡平江县,他感兴趣于家乡的文化和手艺,通过一番考察,周科学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品的开发。但由于经验不足,他的谷雨烟茶项目一度中断,这让周科学一筹莫展。
紧要关头,周科学的项目遇到了转机。
那是2019年的3月,周科学参加了碧桂园“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企业专门为平江返乡创业青年开设,致力于提高青年们的创富带贫技能,这帮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忙。
周科学更是从中获得巨大收获。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本领,还获得了碧桂园提供的50万债权投资,让曾经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落地经营。
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周科学说,公司自有和辐射的茶园有2000多亩,帮助1140名群众增加了收入。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9)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2015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19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10)
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
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张哲瑜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张哲瑜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张哲瑜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哲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张哲瑜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张哲瑜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15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张哲瑜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哲瑜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张哲瑜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11)
一个贫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回来当起村支书。
她是红槽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虽不是顶尖名校,但也曾是村里的喜事,“那个大学在重庆只招10个人,她刚好是第10个!”红槽村7社的王从明至今记得自己去严家贺喜的场景。
“我连个一都不认识,不想女儿也没文化!”严克美的母亲是文盲,父亲严世文也没读过几年书。两口子种了几亩地,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背柴到隔壁乡镇,一背篼柴,走一天山路,卖几块钱。
初二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严克美提出不读书了,把钱留给妹妹继续念书。严世文哪里舍得女儿辍学,半年之后,一天,他从衣柜里拿出几百块钱,“女子,你继续读书,我和你妈妈借钱都会让你读下去!”
背篼里背着洋芋,手里攥着妈妈做的辣椒酱和爸爸给的皱巴巴的钱,严克美再次踏上求学之路。没钱坐车,只能走路去学校所在的官阳,往往要花上一整天,但这条上学路,严克美走得风雨无阻,不言放弃。
“不能让村里其他小娃娃和我过得一样苦!”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改变这里,这个念头在严克美心头扎了根。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食言,其他同学都为去大城市工作煞费苦心,她却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毛遂自荐,回到红槽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
一辆男士摩托 走访距离加起来绕地球半圈
为了摸清红槽村所有村民的情况,大学毕业时,只有90斤的严克美学骑起了300斤重的男士架子摩托车,只花了两个小时,她学习了基本的驾驶操作,便大着胆子独自上路。
脸被摔肿了,牙齿碰出血,离合控制不好,车冲下围栏,人被拦住了……严克美没有少受伤,“经常摔得哭兮兮的,那个脸根本不能看。”严世文一点不给女儿留面子。
严克美的摩托车除了走访,另一个用途就是为出行不便的村民“送外卖”。51岁的李泽香是严克美的老邻居,看她拖着儿女不便出门,严克美经常去乡镇帮她买生活用品。“买米买油买盐,什么都有。”李泽香说。
男士摩托太高,严克美踩离合都得把脚尖够得很长很长。左腿的裤管露了出来,脚腕处一块已经发白的疤痕非常显眼,这块疤是她在帮村民买米买油途中出意外造成的。为了避让水坑和来车,摩托车脚踏上的橡皮胶脱落,露出的钢筋直直插进了脚腕,她被闻讯赶来的父亲送进医院,躺了半个月,又带着肿胀的小腿继续骑着摩托走村串户。
“红槽村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276户,890人。”严克美闭上眼睛都能说出红槽村哪家有哪些人,家庭什么情况。从2008年到2013年,在担任村支书的5年里,她骑着摩托车行驶了288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半圈。
一张厚脸皮 她为村里换来水泥路和自来水
“考个大学有啥用?毕业还不是一样在外面混不走!”“年纪轻轻的小妹崽懂什么,能干出些啥名堂?”
刚刚回村的严克美总能听见这些窃窃私语,烦闷时,她就山上山下跑几趟,或者对着电脑不停翻纸牌。
隔壁村的村民偷偷说,红槽村民风有点“彪悍”:“很多人来这里当村干部,都干不长。”即使严克美在这里土生土长,也没为她引来多少群众基础。严克美深知村民的个性,要想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书告诉她要学会厚脸皮。“别人不支持你,你就经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为止。”
2010年,红槽村迎来农网改造。“有的村施工队走了,但一直拖欠村民工钱,这种情况绝不能发生在红槽村村民身上。”施工队离开后,严克美跟着来到县城,找到供电公司负责人,“扭到费”了一周,直到看到供电公司把工程款打给施工队,施工队把工钱发给村民,她才离开。
在严克美当村支书以前,红槽村通往当阳乡的路是村民用锄头挖出来的,只有2米多宽,别说通汽车,下雨走路都是湿滑泥泞。严克美跑上跑下,厚着脸皮要来了修路物资。最开始,没人理睬,她便带着一帮村干部自己干,运爆破物资、拓宽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加入到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2年后,一条宽5米,5.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通了。
巫山盛产土豆和红苕,红槽村6社的伍仲杰背了一背篼自家种的红苕在水龙头下冲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会洗得这么轻松。伍仲杰今年55岁,在红槽村喝了50年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结冰,旱井没水,就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山下担水喝。
严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长大的,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也是让她心焦的事。2011年,她当选全国劳模,“厚脸皮”的她鼓起勇气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红槽村的饮水难问题。没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这封回信一起的,还有政府为红槽村铺设4万多米管网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如今,红槽村家家户户都喝起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去年,红槽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个新目标 让乡亲们都吃上旅游饭
车辆在当阳大峡谷中穿行,山涧不时有清泉流下,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看着随风摇曳的野花,记者不由想起了严克美在上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来自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
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听到乡村振兴,严克美便感觉触电一般,“仿佛看到了我们当阳乡的未来!”
当阳是生她养她的地方,为了这方青山绿水,严克美一直守护着它。几年前,五里坡的林场突发山火,当时严克美正带着几个老乡步行去湖北买山羊,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突然接到表妹电话:“大姐,不好了,长草烧起来了!”
一行人立即折返,严克美一路小跑回村里,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往那个叫长草的地方赶,一群人率先来到起火点,操起家伙打灭山火,10人、20人、100人......慢慢的,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闻讯赶来,加入了灭火队伍。
5个小时过去了,山火终于熄灭,当村民找到严克美时,发现她晕倒在草丛里,“可能是走得太急,体力不支。”聊起那些事,严克美总是云淡风轻,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就是个平凡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别人坚持不下来的事,我坚持下来了。”
如今,去往当阳的柏油马路早已开通,美丽的当阳大峡谷正在打造4A级景区。严克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她担任“第一书记”的玉灵村,不少农户盖起新楼,准备开农家乐。“九社的何业敏家需要帮忙申请商业贷款”“刘大爷的农家乐差家具和家电,需要申请3万块配套补助”……严克美的小红本上记录着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乡村发展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不仅要帮助村民了解,还要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她说。
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篇12)
汤正洁,男,汉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 年先后被评为省、市、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0 年先后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联合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0 年合作社被评为安顺市龙头企业,2021年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汤正洁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95437 部队,服役期间获得5.12抗震救灾嘉奖、集体三等功。
2007年12月,怀着心生向往的“飞向蓝天”梦,汤正洁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从安顺开往成都的“送军专列”,开始了自己梦中的空军之旅。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汤正洁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救灾现场,抗震救灾结束后,汤正洁荣获先进个人。2015年,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等一批关注贵州发展的新闻引起了汤正洁的注意,他一边着手规划着家乡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一边保持军人特有的韧性带着战友夺标取冠,同年12月,汤正洁怀揣着“优秀士官”的荣誉离开了部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
退役返乡的汤正洁没有闲着,一心扑在了农业产业的试验上。为了选择产业,汤正洁先后到过广东、山东、云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鲜果种植的环境和销售渠道,学习瓜果种植技术,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收集了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第一手资料。
跑了市场,看了产业基地,有了自己的试验种植结果,汤正洁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渐向成熟,并开始影响着村中的其他人。2017年,经过撤并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强,猫营镇党委入村开展调查时,汤正洁的声誉在群众中反响很好,后经组织酝酿、培养,他被选为牛场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党员。“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群众选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职的时间里,汤正洁大多时间赴在田间地头,跟着群众学种植,指导群众学改造,走着专家的路线,干着百姓的操劳。那些日子,当地的群众都对这个退役军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汤支书对家有情,对群众有爱,为人亲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乡群众的心中树立了起来。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的汤正洁,本着“在军为国、返乡为民”的创业精神,经过多方筹集,于2017年投资100万元成立了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社。通过逐户动员走访,合作社成立才一个月,就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通过土质检测、育苗管护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组织贫困户入园培训、土地流转资金付给、再到生态理念的灌输……2018年,小坡脚西瓜生态种植基地里产出了“特小凤”西瓜品种,红极果蔬市场,成了当地市场的生态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转量也达到预期极限350亩,带动贫困家庭就业21户,35名贫困群众作为基地固定职工,开始领取月薪工资。
山川缠绵,四野军绿。汤正洁从空军的蓝,变身为致富带头人的绿,期间的过程,让许多群众从中受益增收的同时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这无疑是一次朴实且成功的转身。为扩大种植规模,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汤正洁通过联户联营分基地模式在大营镇发展了4个西瓜种植分基地,与农户实现利益联结,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