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孙家栋的杰出贡献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篇1】
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负责制造中国的第一颗地球卫星,填补了中国人造卫星技术的空白。作为国际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就印证了对科研技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作为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的高级顾问,他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航天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这位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元帅”的孙家栋。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58年4月,在苏联取得学业成就的孙家栋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从事导弹研究,并参与了苏联“P-2”导弹的仿制和改型设计工作。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然而,1960年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专家迅速带走了所有资料。当时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的孙家栋与同事们共同面对前方困境,团结一致,携手应对挑战。1960年9月,中国成功使用自行生产的液氧和酒精作为导弹的氧化剂和燃烧剂,将苏联制造的“P-2”导弹成功发射入空。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同年11月5日,他参与的中国首枚仿制近程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划破了广袤的神州天空,开辟了导弹领域的新篇章。此后,孙家栋的卓越才能逐渐引起时任五院院长钱学森的关注,不断被分派重要任务以加强培养。
1966年10月27日,他参与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二号”携带原子弹从甘肃酒泉发射,精准命中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使中国成为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极大推动了军事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在世界列强中留下了显赫的声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篇2】
在儿子孙中亮眼中,孙家栋做事一贯认真,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也负责到底。这一点也影响了孙中亮,“我爸爸很开明,很有毅力,尽管有很多事他不说,但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其实,这种不言之教,更有力量。很多时候我在努力向他学习,但是总感觉还是追不上。”
1957年,_______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孙家栋在列。____当时关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讲话,深深地印在了孙家栋的脑海里,体现在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那时候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孙家栋说。
从此,他用一生的“认真",在满天星斗中写下中国航天的传奇。
“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孙家栋说,自己1958年从苏联留学回国就跟着钱学森搞火箭、搞导弹,钱学森先生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自己。
有一次, 新型火箭装置在发射场装配时出现问题,怎么也装不上。孙家栋向钱学森报告后,钱学森亲自来到现场查看问题。孙家栋和工人师傅从下午一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才把问题解决,钱学森就这样一直陪着。这种无声的身教,让人感到像山海一样厚重辽阔,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量。孙家栋把这种工作作风带到了航天事业中。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篇3】
一个人的一生能做多少事?孙家栋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的职业生涯尤其长,且充满了传奇。1942年,19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他少年时的梦想是一门心思学好本事,为祖国盖高楼、修大桥。1951年,孙家栋等30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被派往前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进行学习。
品学兼优的孙家栋在苏联苦读七年后,带着一枚珍贵的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两弹一星”事业启动之时,组织安排他参加导弹研制计划,这原本和他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特别强的关联性,可孙家栋没有怨言,立刻全身心扑在了导弹研制事业上,东风系列导弹便是在他的参与下设计下制造出来的。那一年,孙家栋29岁。
1967年,兢兢业业在导弹“行业”打拼了9年的孙家栋,又一次换了“行业”。他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又一次从零开始,卫星发射需要根据不同系统研究不同技术指标。孙家栋从火箭研究院各单位集结了18位工程师,人称“航天卫星十八勇士”。两年的时间里大家加班加点,努力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在太空唱响了悦耳的《东方红》,让全世界都能看得见、听得到。
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航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在“一穷二白”中白手起家但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去”“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那一年,孙家栋41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篇4】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大连瓦房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的孙家栋聪慧好学,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原东北航空机械学院),攻读航空工程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勤奋,打下了扎实的航空和机械工程基础,为日后投身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950年代初期,孙家栋被选派前往苏联学习,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他在这里学习了航空工程、火箭技术和导弹设计等前沿技术,并参与了苏联的导弹与卫星研究项目。留学期间,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回国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加入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团队。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他投身于导弹和卫星的研发工作。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孙家栋迅速成长为核心成员之一,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航天史上,1970年4月24日是一个永远铭刻在历史上的日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是这项伟大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事迹【篇5】
孙家栋于1929年4月出生在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小学时,由于他左撇子的习惯不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接受,两周后便被学校退学。但通过努力,孙家栋终于会熟练地使用左右手,且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1942年,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而抗战爆发使他被迫“失学”。几年后,他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尽管时局动荡,但孙家栋坚决想要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沈阳。
在沈阳,他遇到了同自己已离散多年、互无音讯的三哥孙佳楠。此时孙家楠已是一名地下党员,他建议弟弟前往已解放了的哈尔滨,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整个中国都快要解放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你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人生最高使命便是继续读书。”孙家栋毫不含糊,毅然踏上向北的列车,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的正月十五,孙家栋本来计划去姐姐家团聚。然而,那天学校为学子们准备了一顿大餐,在晚饭时,上了一道硬菜——红烧肉。孙家栋一想起这道美味,就食指大动。但正当学子们望眼欲穿“红烧肉”之际,校领导宣布了一个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来我校招人,急需懂俄语的人才。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孙家栋报名参加了空军,来到了北京。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选拔一批空军优秀人才,赴苏联学习飞行、维修、管理等知识。孙家栋经过层层筛选,成为30名学员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赴苏留学生。在苏联,他学习刻苦,记忆惊人,成绩优异。____亲自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孙家栋在现场,听到了那番著名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____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句话深深鼓舞了孙家栋,让他的生命价值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1958年学成回国后,他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入了研制导弹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