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调研报告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锦集五篇

时间:2024-06-2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淀粉等。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第一篇: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一、xx县农业概况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xx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境内有三个大型国营农场和森工系统8个林场,县域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32万人,县属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户5.7万户,县属耕地面积23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11亩,xx县处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年平均气温3.3℃,10℃以上有效积温xx-2700℃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30-150天,全年日照2513小时。农业气侯: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温热、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秋季短促、降温快切气候多变;冬季漫长而严寒。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二、粮食生产情况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xx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县份之一,近年来,xx县始终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特别是近三年来xx县的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稳中有升。xx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6万亩,总产53.4万吨;xx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58.4万吨;xx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72.8万吨。xx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年粮食总产居全市之首。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

  xx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近年来,已建立了万金山乡、青原镇、xx镇、朝阳乡水稻,七星泡镇、朝阳乡、夹信子镇玉米,尖山子乡、七星河乡、青原镇、七星泡镇、xx镇大豆,小城子镇、龙头镇杂粮杂豆四条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xx年,全县共落实粮食生产基地209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6.8万亩,总产14.4万吨,玉米基地63.3万亩,总产39.5万吨,大豆基地108万亩,总产16.3万吨,杂粮基地11.2万,总产2.6万吨。

  (二)、抓宣传,落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xx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镇、村屯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县直机关干部带着全县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到村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进行宣传,同时,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重点向农民讲解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近年来,累计已举办粮食生产专题电视讲座21期,通过会议、科技大集、走访向农民发放宣传单12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汇编1.5万册,印发直补政策宣传单5.6万份,张贴宣传标语3.500幅。在粮食生产政策落实上,三年来,累计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15.5万亩(xx年237万亩的,xx年240.1万亩,xx年238.4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74.24万亩(xx年21.5万亩,xx年25.97万亩,xx年26.77万亩),大豆良种补贴面积80万亩(xx年10万亩,xx年10万亩,xx年6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xx年20的万亩)。此外,xx县还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强化了各项措施,已经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xx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xx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百万吨粮食生产县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到xx年实现这一目标。

  (三)、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经济效益,xx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了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为提高技术到位率,县农技推广中心编写了《xx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并印发到乡镇、村屯,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对农民实行面对面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青原镇新城村xx年建立的大豆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257公斤,超过全县完成创建指标。近年来,全县共建的粮食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85个(xx年20个,xx年25个,xx年4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市级25个,县级44个,示范区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为了提高粮食品质,三年来,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其中大豆27万亩,水稻3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良种需要。在粮食作物种子的"应用上,大豆主推恳丰16、黑农37、黑农41、黑农44;玉米主推绥玉7、东农248、龙单13;水稻主推空育131、绥粳

  4、绥粳的12.粮食作物主推及专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良种应用率达到100%。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抓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宏达、北大荒、罗麦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构筑“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等粮食产业链,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要抓龙头企业。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发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引进新上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努力完成群龙共舞的粮食产业化格局。三要抓利益连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农民组建粮食生产协会,发挥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签订订单、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xx年,粮食作物订单面积要达到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60个。四要抓品牌。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优势品牌,组建企业集团,使我县知名品牌借龙头做大做强,基地和企业借品牌增量增效。全县重点培育和打响“益香禾”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拉动产业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抓好与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工作,构建我县与高等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及时将院校的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增加我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县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力法,真正建立起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大豆大垄密植、小垄密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栽培等先进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步伐。

  (三)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xx年,全县落实粮食种子繁育基地面积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抓好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面普及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乡、村都要有粮食标准化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田,村屯要有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把先进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粮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示范区的辅射带动作用。xx年,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00%以上。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农民实施标准化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xx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民6.5万人次。

  (六)抓好社会化服务。根据农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教育引导县、乡、村干部,创新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重点从农民最切身、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农业技术,农业植保、农业信息、粮食购销、农村金融等方面做起,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谋发展、抓落实、促和谐的合力,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第二篇: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为加强全市粮食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日前,我局对全市粮食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xx年底,全市粮食行业现有机构总数142个,其中行政单位5个,事业单位8个,粮食企业129个。全市粮食系统人员总数3294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641人,占19.46%,女性职工824人,占25.0%,少数民族职工78人,占2.3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71人,占2.16%;企业管理人员361人,占10.96%;专业技术人员342人,占10.38%;工人2520人,占76.5%,其中技术工人663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398人),占26.31%,普通工人1857人占73.69%。

  (二)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人员1003人,占30.45%;36—45岁人员1375人,占41.74%;46—54岁人员863人,占26.20%;55岁及以上人员53人,占1.61%。

  (三)从知识层次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0.06%;大学本科学历80人,占2.43%;大学专科学历250人,占7.59%;中专、高中学历2354人,占71.46%;初中及以下学历608人,占18.46%。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市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371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353人次,占95.15%),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

  二、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0.08%,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8.9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81.69%,而45岁以上人员47人,占63.38%,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当前粮食系统处于比较困难阶段,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2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3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三、关于加快粮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xx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副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xx市粮食加工业已成为皖西北粮食加工集散地,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企业亟需引进人才开展自主研发,实现产品升级。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人才走进企业。如可结合全民创业,进一步出台干部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发展的措施;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企业应为人才发挥作用,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好的企业环境。首先要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使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使真正有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人才,能够通过工作实绩,走上管理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企业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三)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要在全行业,尤其是各级粮食企业负责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粮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要重点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四)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要通过交流、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年轻公务员,切实改变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篇: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今年4月初,我办与盟市、旗县扶贫办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利用近20天的时间,分别对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赤峰市宁城县、通辽市库伦旗、兴安盟扎赉特旗4个部级重点县的20个贫困村的1004户农民进行了有关粮食安全方面的重点调研。调研采取填报调查表、召开涉农部门或村民代表座谈会、入户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在重点调研旗县选择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粮食产量高;二是属于我区粮食主产区或特色种植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大,粮食产量较高;三是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四是粮食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存在卖粮难和缺粮双重矛盾。

  一、粮食安全现状

  (一)农业自然条件和土地状况

  4个被调研旗县地处我区中、东部地区,地形地貌为典型的山丘沟壑或沙区、坨沼区。年降雨量少,无霜期短,粮食种植条件非常差。位于东部的宁城县、库伦旗、扎赉特旗年降雨量250-350mm,分布极不均匀,无霜期85-110天,旱灾、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距离首府仅128公里的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土地贫瘠且干涸,属水源枯竭区,地上地下无水,靠截留雨水、雪水维持日常生产生活,人畜饮水极度困难,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10mm,可是年蒸发量却高达2577.2mm,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时可达14倍。

  4个旗县土地总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被调研的1004户农户占有耕地面积2.1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8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和旱作基本田建设面积分别为1690亩和3877亩,人均只有0.4亩和0.9亩,其余全部为不宜耕作的坡地、沙地、沼泽地等。

  (二)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4旗县总人口12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其中农业人口106.7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7%。被调研的1004户3890人中,劳动力人数为1510人,占农村人口的38.8%。赤峰市宁城县58.99万人口中,仅农业人口就有52.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3%。劳动力结构上,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女性人口为主,而身强力壮、稍有文化的劳动力大多输入城镇进入二三产业。

  (三)粮食供求状况

  *年,被调研的1004户农户粮食总产量136.3万公斤,平均亩产6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1004户中有562户223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粮问题,其中缺粮1个月145户60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3%;缺粮2个月209户8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2%;缺粮3个月以上208户79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受国家和自治区粮食种植鼓励政策影响,预计*年粮食总产量可增加到137.1万公斤,粮食生产增幅不明显,缺粮状况稍有改观。在粮食供给结构上,4旗县中赤峰市宁城县是我区较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粮食总产量在5亿斤左右,在充分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还可有30%的输出余地。通辽市的库伦旗、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粮食供给也只能维持在低水平的自给状态。相比较,清水河县情况就更差一些,要吃饱肚子基本上靠国家退耕还林草粮食补贴和民政救济。在粮食种植品种上,我区贫困地区粮食作物大多以玉米、高粱、谷类、杂豆等粗杂粮为主。

  二、目前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粮食供求矛盾突出。我区国土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非常辽阔,可是由于地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和湖泊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71.3%,土地荒漠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可利用耕地资源十分匮乏。我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而且不匀,大部分旗县属水资源紧缺地区,加上发展农业所需水电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波动非常大。全区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三市及中部呼和浩特市5个旗县和巴盟的河套地区。这些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而这几个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0%,其余50%的耕地只生产30%的粮食,粮食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二)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由于传统的粗放性耕作习惯和连续多年农业和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直接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严重不足,“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如前所述,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大多出外务工,剩余的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意识和能力差,粮食新品种和农业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普及和推广,导致粮食种植品种单一,经营粗放,产量低,科技含量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农业和农民增收缓慢。

  (三)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尽管党和国家始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但粮食价格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的现实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的地区种粮收入不抵种粮投入,结果农民宁可撂荒也不种粮食。事实上,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产业的天然弱势和粮食产品消费弹性小的特点,致导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特性更加明显,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一再遭受挫折。

  (四)对粮食生产重要性认识不足。80年代初期开始的土地承包制,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我国的粮食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出现了结构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给一些人的感觉是我国的粮食太多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又有一些人片面认为,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走工业化道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被忽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改善耕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我区贫困地区主要应搞好以水源建设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或4亩高标准旱作基本田,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用粮需要;同时做好坡改梯和水平畦田建设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保证群众有一个稳定的粮食生产条件。

  (二)确保粮食主产地种植面积,做好粮食作物的转化增值。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确定自己的粮食主产地,结合粮食补贴等优惠政策,采取一定措施支持粮食主产地的粮食生产,首先保证本地区粮食自给。把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统筹考虑,以粮食为重点开发对象,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延长粮食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

  (三)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尤其要开展好以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普及粮食优良新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培训,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地区粗放耕作、粗放经营的粮食生产现状,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和水平。

  (四)严格耕地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对占用耕地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和惩罚措施。贫困地区要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同时,各地还应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出台适合当地时实际的保护耕地优惠政策,鼓励各级、各类组织或个人开发治理荒山、荒地,做好保护现有耕地和努力增加耕地面积两项工作。

  (五)免征贫困地区农业税。贫困地区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比重大,农牧民收入主要来自粮食生产。加上贫困地区本身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耕作技术粗放,靠广种薄收增产增收,农业税负担重。建议从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出发,以上级转移支付方式一次性免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的农业税,减轻贫困农牧民负担。

  (六)对贫困农牧民粮食生产给予直接补贴。当前,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是我区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效果和进程。建议对贫困旗县粮食生产给予直接补贴,特别是现行的粮价补贴、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保证贫困群众粮食生产的自给,为进一步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第四篇: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 ?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管和使用好粮食,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局20xx年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县粮食局对我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チ甘衬瓴1.5亿公。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20xx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粮模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的优化。

  五、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人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是宣传普及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农村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倡储粮杀虫选用“磷化铝”杀虫剂,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以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有利于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二是尽快建立粮食执法队伍,完善粮食质量检测手段,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形成有专门机构,人员来为农民储粮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投资修缮原各粮点的仓库,由粮食部门投入技术和服务、将农民剩余的粮食由粮食部门实行代保管,代管期间农民可以按需求提取现金或兑换其他品种的实物,即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储粮问题,减少储粮损失,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让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安全粮。

第五篇: 粮食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一、xx市粮油批发市场的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是整个粮食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三通”,更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载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市粮食市场日益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些初级粮食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兴起为建立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粮食市场经济新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统一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个方面:

  1. 市场规模小,主要是一些外来米船自主采购批发,另外有一部分本地的粮食商贩的另售兼营批发。xx市是一个吃的稻麦不种,种的杂粮不吃的一个粮食差入地区,全市本地110多万人口吃粮,以及工业、饲料、种子等用粮食交易达30万吨。这与主要靠米船和一些小粮贩来经营粮食批发业务的现状极不协调。

  2. 没有一个专业的粮食批发市场市场。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xx市曾在县城建设过一个粮食批发专业市场,当时也曾红火一阵,但因缺少资金继续投入,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渐显潇条,最后关门改作他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 市场投资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批发市场享受不到农发行贷款,在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得银行存款抵押,所以就没有商品资金。这些对市场建设和交易的制约作用显而易见的。

  2. 外部环境与市场现状脱节。我国特有的国情、粮油商品的特殊地位与现有批发市场的普通“身份”之间形成了明显脱节,粮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了。这种市场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从客观上造成了现有批发市场缺乏对客户的组织、吸纳能力和约束能力,从而窒息了市场自身充分发展的能力。

  3. 市场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发展缓慢;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由于市场自身规模的限制,影响了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交易活动的能力,市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拍卖、协商买卖、组合成交、约定成交和代理成交的交易形式有名无实,实现市场发现价格、平抑价格的功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 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全市还缺少粮食市场管理的专门规章,市场监管比较薄弱。没有统一管理、领导粮食市场的机构,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粮食市场建设法律法规缺乏,不能给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保证,使得那些曾经进入市场的客商纷纷“离场”,回归到粮食市场开放初期那种“四处开花”、“场外购销”的老路上去,许多一度很红火的批发市场冷落下来,场内交易量小,场外交易却十分红火。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 加大投入,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 要通过行业指导和政策扶持,使现有市场上水平、上档次,与不断扩大的交易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进场交易的客户服务,实行信息、交易、结算、运输、交割、商务处理全流程服务。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还可以建立高效、灵活的调控机制,以利于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建立。

  2. 强化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

  3. 统筹兼顾,加强协调。粮食批发市场是物流、商流、资金流汇聚的场所,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紧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相关的实施意见,促进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的粮食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场交易客户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 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其粮食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面向xx,服务江苏,辐射上海等华东地区。 建设和完善现代信息网络 ,各批发市场之间要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沟通供求和价格信息,改变传统落后的贸易方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粮食经营运作体系。搞好现有市场物流、加工、配送等设施的填平补齐,使批发市场成为具有更高服务能力的粮食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购销活动服务中心。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