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调研报告

数学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11-0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数学调研报告十篇

数学调研报告 篇1

  今天到大靖镇长城小学调研,学校里的师我多半熟悉,也可以说是故地重游,只不过这故地已是多年不游了。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上午听了李老师和徐老师的数学课,第三课我没有固定在哪个教室听课,而是在整个校园里转了一圈。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李老师今年已经有58岁了,记得刚从初中到小学哪儿会,学校领导让他到丰小听一课再回去上一课,李老师当时还听过我不少的课。印象中,李老师特别的认真,前两天,为一道题目还特意跟我联系过。虽说年龄大了,但这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一直延续着,走进校园,就看到李老师正好拎着黑板进教室,所以在点课的时候就开玩笑说,李老师准备得很充分,不听他的课,我反而有点过意不去。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走进他的课堂,就看到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学具,有长短不一的小棒,有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李老师告诉我,小棒是上课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用的,这课用不上,但是学生还是带来了。不过,从这儿可以看出,李老师对每节课都是相当用功的。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它先由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360度,两个特殊直角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度,引发学生猜想,再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学生通过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途径都验证了猜想。教者在巡视中发现了一位同学用的作高的方法来推算任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的方法,给予了表扬,并让其作了介绍。随后,设计了一组练习:(1)△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把分成的小直角三角形再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4)用一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5)如果是用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应该说,李老师的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其内涵。通过思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管是剪出来的还是拼起来的,只要范文素材网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度。这组题目不是教材中的,教师的用心可见一斑。

  58岁的老先生,能够坚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值得我学习。课能上得如此,我感到实在不容易。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感到老师还有点不放心孩子,指导得还有点越位,显得包办偏多了点。

  第二课的徐老师是位已经三十多岁的青年同志,说其青年是因为学校里教数学的就他一人在四十岁以下,其实,徐老师已不年轻。徐老师上的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的练习课,这节课从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入手,随后分块引导学生探讨“两个数间有特殊关系时,求最大公因数的口算方法”。再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加以巩固。这个班的学生数不少,有62人,在村小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我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两个数之间有特殊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层次上不够清晰,且顺序最好作些调整。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1)独立地算一算;(2)集体校对一下结果;(3)引导学生找一找规律;(4)得出相应的结论;(5)口头出题,请学生直接口算出最大公因数。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练习与反馈的形式,而且通过这种“兵教兵”的练说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达成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当然,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必须在小组长的设置与培训、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以及合作时机的把握等诸多方面作出相应的思考与持之以恒的训练,这样,方能使这种小组合作活动不断地走向高效。

  三是每组题要给学生留足时间,总体感觉每组题学生独立计算的时间偏少,有好多孩子来不及完成。

  四是对教材第9题的处理。老师设计了练习纸,让学生先按要求写出1至12的自然数与3、2、5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再观察思考,这种设计是很好的。但教者对这道题理解与挖掘不够,我想,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应该有以下发现:(1)3的倍数与3的最大公因数是3,非3的倍数与3的最大公因数是1.(2)一个数与3的最大公因数最大是3,最小是1.换句话来说,一个数与3的最大公因数不可能比3大。也就是说,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不可能比小数大。

  五是教材第11题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是个难点,教者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讨论题,应该说把握还是准确的。只是设计的问题要再少点,针对性再强些?

  午饭后我同样跟数学学科的六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先谈了自己对这种“前置学习”的理解,然后谈了数学学科要开展的一些师生竞赛活动,最后结合两节课进行了一些点评。

  再有两年,就迎来了**小学的百年校庆了。虽说学校不大,但生源还是相对稳定的,问题是数学学科老师中,有三四人近五年要退了,如果再不补充新的老师的话,数学学科的开设可能也成了问题。

数学调研报告 篇2

  为全面有效地督促教师履行好工作职能,落实好小学教学常规,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对全市12个县(市、区)的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现将小学数学学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本组调研的是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城镇和农村各一所小学及市教育局直属小学,由于时间的关系玉山暂未去,所以本次调研共11所学校。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抽、观、测、谈”的方式进行。抽:每到一所学校,按照课程表临时抽签决定听课;观:是观看老师上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察看教师的备课是否规范,数量、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测:对所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即时出题进行10-15分钟的小测试;谈:就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目标测试分析等情况与教师反馈、交流。

  二、基本特点:

  本次调研我们严格按文件执行,每个县到哪所学校、听哪个老师的课都是临时抽签,看课表决定的,所以这一次调研情况可以说是绝对真实的。通过对11所学校的督查,发现教学常规方面:各县各校落实较好,80%的教师都能在课前作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自制教、学具;课堂上,教师能遵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教学反馈及时,练习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课后有反思,作业每天一次及时批改,注重学业检测与评价,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方面,从整体上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形式,“数学问题情景---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的形式,“现实材料----猜测----验证----修改----应用”的形式,“生活---探求---生活”的形式等等。

  2、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1)情境与现实生活结合。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文本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合作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市教师广泛采用,积极施行。”

  (3) 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数学课堂。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

  3、作业设计注重创新。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 “数学日记”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亦得到培养。

  三、主要问题

  凡事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依辅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创新精神

  调研中,我们发现,课堂上有50%的老师未带备课本进教室,在课堂上老师依据教辅用书作为上课的教案,导课、新授,每环每节生搬硬套上面的内容,这样的现象约占调研中的30%。课后,我们要来随手翻阅了几页,发现书中错别字明显,仔细查看,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划分也不科学。这些所谓的教辅大多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查,皆为不法商家以盈利为目的偷盗出版的。老师们如果不辨是非,不加选择,长期把它们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耽误了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2、忽视教材研读,理解教材出现偏差

  督察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不重视对新课标教材的研读,理解教材肤浅,对教材承载的数学内涵领悟不深刻,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随意篡改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致使教学不达标。

  3、课堂结构松紧不一,教学效率低下

  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课前没有备课,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进行设计,以致课堂上教学及其随意。如:有的又将两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一课时讲完,有的一整节课只订正头天做的几道简单习题;有的一整节练习课只讲解两道应用题,居然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以上课堂造成知识点教学过多或过少,课堂容量不当,教学效率低下。

  4、误解集体备课,滋生教师惰性

  有的学校为减轻教师负担,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初衷虽好,但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够,少数教师错误理解集体备课内涵,借集体备课名义,漏备甚至不备课,至使部分教师产生懒惰习性。

  四、思考与建议:

  相对于城镇,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应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市、县教研室要不定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到农村学校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开通学校信息网络,切实搞好农村网络教研;做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针对以上视导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教育事业上,要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自觉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责任感,重视存在的问题,克服种种不良的教学行为。

  (二)、加强业务学习与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组织学习修订课标

  新课程标准经过一轮的充分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已经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们要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数学课标,领会课标精神实质,揣摩课标中修订内容的深刻含义,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视钻研教材为重中之重。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没有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大多通过情境、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给教师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如何帮助老师读懂和使用教材,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已在部分学校开展:“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这一专题研究,期望更多的学校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堂的动态生成。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并以此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衷心希望通过本次课堂教学督查,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调研报告 篇3

  本次调研我们严格按文件执行,每个县到哪所学校、听哪个老师的课都是临时抽签,看课表诀定的,所以这一次调研情况可以说是决对切实的捅过对11所学校的督查,发现教学常规方面;各县各校落实较好,80%的教师都能在课前作好教学准备,任真备课撰写教案、自制教、学具;课堂上,教师能尊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领特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教学反馈及时,练习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课后有反思,作业每天一次及时批改,注重学业检测与评价,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教师专页素养的提昇。

  课堂教学方面,从整体上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课堂组织形式令活多样。有"自主探嗦———合作交流———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形式,"数学问题青景———探嗦———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的形式,"现实材料————猜测————验证————修改————应用"的形式,"生活———探俅———生活"的形式等等。

  2、教学方式方法令活多变。

  (1)情境与现实生活结合。用具体的、有趋味的、富有挑站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青景的.创设,创设青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文本数学的连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自主探嗦与合作交流结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合作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摸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嗦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搭配作学习被我市教师广泛采用,积极施行。”

  (3)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数学课堂。捅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恼让学生想起来"。

  3、作业设计注重创新。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腹作业的现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 "数学日记"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亦得到陪养。

数学调研报告 篇4

  为全面有效地督促教师履行好工作职能,落实好小学教学常规,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对全市12个县(市、区)的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现将小学数学学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本组调研的是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城镇和农村各一所小学及市教育局直属小学,由于时间的关系玉山暂未去,所以本次调研共11所学校。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抽、观、测、谈”的方式进行。抽:每到一所学校,按照课程表临时抽签决定听课;观:是观看老师上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察看教师的备课是否规范,数量、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测:对所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即时出题进行10—15分钟的小测试;谈:就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目标测试分析等情况与教师反馈、交流。

  二、基本特点:

  本次调研我们严格按文件执行,每个县到哪所学校、听哪个老师的课都是临时抽签,看课表决定的,所以这一次调研情况可以说是绝对真实的。通过对11所学校的督查,发现教学常规方面:各县各校落实较好,80%的教师都能在课前作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自制教、学具;课堂上,教师能遵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教学反馈及时,练习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课后有反思,作业每天一次及时批改,注重学业检测与评价,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方面,从整体上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自主探索—作交流—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形式,“数学问题情景—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的形式,“现实材料—猜测—验证—修改—应用”的形式,“生活—探求—生活”的形式等等。

  2、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1)情境与现实生活结合。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文本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合作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市教师广泛采用,积极施行。”

  (3)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数学课堂。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

  3、作业设计注重创新。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 “数学日记”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亦得到培养。

  三、主要问题

  凡事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依辅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创新精神

  调研中,我们发现,课堂上有50%的`老师未带备课本进教室,在课堂上老师依据教辅用书作为上课的教案,导课、新授,每环每节生搬硬套上面的内容,这样的现象约占调研中的30%。课后,我们要来随手翻阅了几页,发现书中错别明显,仔细查看,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划分也不科学。这些所谓的教辅大多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查,皆为不法商家以盈利为目的偷盗出版的。老师们如果不辨是非,不加选择,长期把它们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耽误了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2、忽视教材研读,理解教材出现偏差

  督察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不重视对新课标教材的研读,理解教材肤浅,对教材承载的数学内涵领悟不深刻,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随意篡改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致使教学不达标。

  3、课堂结构松紧不一,教学效率低下

  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课前没有备课,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进行设计,以致课堂上教学及其随意。如:有的又将两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一课时讲完,有的一整节课只订正头天做的几道简单习题;有的一整节练习课只讲解两道应用题,居然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以上课堂造成知识点教学过多或过少,课堂容量不当,教学效率低下。

  4、误解集体备课,滋生教师惰性

  有的学校为减轻教师负担,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初衷虽好,但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够,少数教师错误理解集体备课内涵,借集体备课名义,漏备甚至不备课,至使部分教师产生懒惰习性。

  四、思考与建议:

  相对于城镇,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应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市、县教研室要不定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到农村学校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开通学校信息网络,切实搞好农村网络教研;做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针对以上视导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教育事业上,要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自觉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责任感,重视存在的问题,克服种种不良的教学行为。

  (二)、加强业务学习与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组织学习修订课标

  新课程标准经过一轮的充分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已经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们要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数学课标,领会课标精神实质,揣摩课标中修订内容的深刻含义,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视钻研教材为重中之重。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没有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大多通过情境、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给教师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如何帮助老师读懂和使用教材,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已在部分学校开展:“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这一专题研究,期望更多的学校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堂的动态生成。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并以此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衷心希望通过本次课堂教学督查,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调研报告 篇5

  摘要:近年来,农村教育远远差于城市教育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教育快速前进的脚步。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应客观地认识现状,评价现状,不能在困难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被困难吓倒。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本文以海城市牌楼镇三角村三角小学为例,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教育,现状,薄弱,改善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硬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三角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三角小学于20xx年由东沟小学,小堡小学合并在一起,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米。20xx年中心校为学校将木窗换为铝合金窗,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没有实验室和图书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20xx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1、3、4、5、6年级,由于20xx年没有招来一年级学生,导致没有二年级。因为现在学生人少,所以学校每两年招一次生。学生共105人(具体见表格1),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表格1: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12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是特意给三角小学派来的,来到三角小学已经有4、5年了。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在村里寻求高中学生作为代课老师。老师大部分住在牌楼镇中,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教师年龄在36~50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0年,最短教龄为20xx年。工资2600~27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优秀教师,但评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被调走,老师的安排是轮流调换,调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老师在同一所小学最多呆6年,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出培训。三角小学里有一位刘老师,是6年前调来的,教学认真负责,经常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刘老师实行一帮一原则,一好带一坏。(见图表1、2、3)

  图表1:教师学历情况

  图表 2:教师级别情况

  图表 3:教师年龄人数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住在牌楼镇上,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镇上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镇里家长重视程度占80%~90%,而村里重视程度不到10%(老师自己认为数据,不一定准确)。

  (五)三角村孩子学历情况

  因为由六年级升初中不需要考试,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3~5个,村里也曾出现过硕士和博士。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恶性事件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细心的开导他,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培养孩子的特长,多陪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课余生活,更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多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成长与性格,能够更好的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上。

  四、结束语

  以上几点建议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数学调研报告 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

  当前义务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不良的环境和不健全的后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在相当多的地方,“学困生”的比例要超过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生源覆盖面大,但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带着或学习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学生从不同的教学点涌进了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实现。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引导,让老师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特别关爱“学困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探索和完善我国“学困生”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绩效中有爱迪生。”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每位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有助于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并实现专业化成长。

  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可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马加爵事件后,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以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关于“学困生”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如桂林市西山小学《“差生”的研究与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华县罗埠镇中心小学《关于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环县外淌小学《小学数学“学困生”不良心态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等,他们的这些研究为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他们未能就其深层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未能对学生这一本体从心理角度做出对策思考。从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看,理论研究多于应用探索,口号形式多于实践实验。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和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着手于途径和模式的试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将易于推广,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体系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对待“学困生”的办法就是倾盆大雨似的布置操作性练习,弄得他们负担过重,非但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落后。他主张对“学困生”在非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下功夫。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6、新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差,学习吃力,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生(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苏达礼教授的观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一书中指出: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不良(学习差生)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有所区别。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狭义的学习困难专指学习障碍,广义的学习困难包括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商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学习成绩低下。

  本课题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这一定义比较接近学业不良的定义,是一种倾向于广义的理解。“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一般是指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发展指转化和提高的过程,是指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辅导下,使其“自我正确的认知——自我积极的体验——行为的自我引导——自我反思内化——自我品质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二)课题研究对象

  根据“学困生”界定标准,每个实验教师选取5—10名“学困生”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1)“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能力和个性两个维度,“学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能力型困难:有些学生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暂时型困难:个别学生综合能力尚属一般,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但由于意外因素,诸如生病缺课、家庭变故或其它意外情况耽误了学业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动力型困难:有些学生综合能力一般;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由于环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制力而导致学习困难。

  整体型困难:思维、言语、数理能力差;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2)“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学困生”是由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来说有认知能力缺陷、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情绪、个性。

  ③环境因素。

  影响学习困难的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从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社会来看,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社会规范与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学校来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查找“学困生”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个“学困生”的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2、“学困生”的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应让“学困生”在爱与真诚的水乳交融之下,换其心,动其情,激其志,导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得到灵与感的升华。

  (1)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

  ①对于暂时性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的话比较容易转变,否则错失良机会发展为稳定性的学习困难。必须抓紧时间找出最近影响学生的不良因素对症疏导。

  ②对于能力型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并不低,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来指导训练,并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③对于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④对于整体性困难的学生来说,则需全面指导,特别是进行个别补救教学。

  (2)倾注爱心,以心换心。

  ①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② 鼓励善待“学困生”,培养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动其情是关键。

  (3)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动机和自信。教师要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① 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② 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③ 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④ 自批互改和订正奖励制相结合。

  3、如何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各方面对“学困生”转化的著作、论述、演讲等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科学、更丰富、更有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困生”转化方面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掌握“学困生”转化的实际进行情况,在调查研究法的几种类型中,我们较多采用个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前进。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促使”学困生”转化的最佳途径。

  4、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中人的参与性,师生都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广泛接触交往,达到传输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谐境界。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总结出研究的得失,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阶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果。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__年3月——20__年8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

  3.对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习惯和家庭背景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实验后期测试做对比参考。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__年9月——20__年7月

  1.研究“学困生”身上以往的特点,分析造成“学困生”的成因,为研究确定方向。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以课外交流为渠道,用真情和赏识眼光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期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20__年7月——20__年8月

  1.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研究推广计划。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1)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汇集为《“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汇编》。

  (2)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实际案例、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开展一系列展示、座谈等研究活动,并进行大面积课题延伸、推广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刘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金红娟、史慧娴、杨智霞、周慎锐、庞春慧、李惠敏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郭荔、张慧、杨漫漫、朱景、胡涵、刘洋、刘子静、丁玲

  刘红英、张莉松、赵淑娟、李林胜、朱运发、朱营娟

  进行“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为课题实施积累素材。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是课题的骨干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研究成员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有多人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她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较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此外,她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热情较高,有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获奖。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有: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__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有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所在单位图书馆内藏书近20万册,且与数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本项研究的需要。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别调研了学校的各个年级有关“学困生”的资料,完成了对课题可行性的论证与分析。我们还对校内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调研,认真剖析“学困生”出现的成因、类型以及发展策略等问题,做到研究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些对课题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河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5〕周宏、高长梅、刑莉亚.《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下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下.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7〕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8] 龚建兰、王月美、张开明、施金峰.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中小学教育吧 , ZHONG_IAO_UE JIAO YU BA

  [9]唐红波.《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数学调研报告 篇7

  一、问题提出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高二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高二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新课程改革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针对文科和理科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新会一中高二级(全级19个班,其中有4个实验班,15个普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调查结果更加客观,我们抽取了高二级四个普通班中的一个物理班,一个生物班,一个地理班,两个政治班共270人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学科? 有趣的,有挑战性的 116 42.80%

  非常实用的 51 18.82%

  枯燥无味的 43 15.87%

  现实中难以用到的 61 22.51%

  2.觉数学学习中那一个环节最难学? 概念 24 8.96%

  规律的理解 97 36.19%

  计算和应用 147 54.85%

  3.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有趣 69 17.74%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 45 11.57%

  数学可以锻炼我的逻辑思维 151 38.82%

  数学老师讲课很精彩 31 7.97%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4.不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太难学啦 152 38.00%

  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 123 30.75%

  数学跟我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 39 9.75%

  数学没有多大用处 32 8.00%

  咱以前的数学老师不太怎么样 54 13.50%

  从图表可以看出来,42.80%的同学对数学用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有挑战性的学科。这对数学老师无形是一个鼓舞,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证明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自有吸引学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导, 适当的处理教材的内容,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学,并且学好它的,但不可否认,由于数学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相对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用到,这也造成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不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科书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采用现实生活的例子,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题,对于数学认为那个环节最难学,36.19%学生选了b——规律的理解,54.85%学生选了c——计算与应用。教科书只是简单的讲明概念,而规律的总结很少,有些更是总结得不够合理,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们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规律,讲解透彻,并针对规律出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加以巩固。练习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仅要有简单的应用,还要要有规律的变式应用。因为要学好数学没有一定的练习是学不好的。有些学生的规律记得很熟,但是因为平常练得比较少,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一种形式或说法,他们就对题目无从下手了。这主要是平常对规律理解不透的结果。而对于计算和应用这一部分,一向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环节。主要是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比较差,他们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跟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讲例题时不是仅仅讲例题应该怎么做就行了,而是讲明为什么这样做,里面运用到什么知识点,以后遇到同种类型的题应该怎样下笔,把整个例题讲透,如果有时间,把题目稍微变通一下,让学生做,并要他们比较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基础。能否培养他们的兴趣,这将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也有课本本身的因素。

  在调查中,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17.74%是因为“数学有趣”,23.91%是因为“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学生是因为觉得“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 38.82%的学生是因为感到“数学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只有7.97%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才喜欢。调查的问卷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数学是否感兴趣,取决于能否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和能否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 38.00% 的学生认为“数学太难”,30.75%的学生是因为“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9.75%的学生是因为数学跟自己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只有8.00%的学生认为数学没有多大用处,13.50%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转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以至改变这种现状,这将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上课语言要简洁易懂,将课本的重难点讲解透彻,把握到位;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二)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5.是否有认真思考书中的“探究”? 很感兴趣,做了 49 18.56%

  没什么意思,老师讲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从不过问 15 5.68%

  6.你能独立完成课后的“探究”问题吗? 都能 21 7.81%

  有时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没看过 23 8.55%

  7.你会预先看数学书本或其他书籍吗? 会 45 16.73%

  视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从来没有 59 21.93%

  8.每上一节课,有没有积极思考? 经常有 67 25.19%

  有时有 191 71.80%

  从来没有 8 3.01%

  9.你觉得数学作业难不难? 难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对待书中的习题(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认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没有时间 65 24.25%

  有选择的看 114 42.54%

  11.你对书本中的“云图”和“思考”态度怎样? 能认真阅读思考,不懂就请教别人 80 29.85%

  没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没认真阅读(老师讲就看,不讲不看) 126 47.01%

  几乎没有读过 14 5.22%

  从图表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没有注重课本知识,学习非常被动。对于课本里的思考题,有73.48%的学生觉得没什么意思,要老师讲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学生从来都不做,只在老师评讲的时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说,肯定抄下去之后也不会看的,不求甚解。这样老师讲了一点效果也没有,考试遇到相同类型甚至一模一样的题目也不会做。所以改卷的时候,老师们老是想不明白这样的题明明已经讲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同学做不出来。而对于课后的探究题,有71.75%的学生会偶尔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怜,有高达11.90%的学生一点都不懂的。会预先看数学课本或相关书籍的只占16.73%,视兴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说他们如果觉得某一节特别有趣或者突然心血来潮的时候会看一下数学书,那么作为老师是不是要祈求他们有兴趣的时间多一点呢?上课情况更是糟糕,上课有时思考的就占了71.80%,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上数学课经常开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学生有时没有听到解题的重点,所学的知识不够连贯,串不起来。对于作业的难易程度,有75.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就是说一般都会做。一般作业题都是书本里的习题,跟例题差不多,难易幅度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学生认为是难的。也就是说有多于五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书本的基本内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够好的。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够透彻也是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态度也令数学老师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认真完成的,人数少得可怜,而42.54%的是有选择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没时间的。对于没有时间的学生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本不熟悉,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太多了。对于书本“云图”和“思考”有47.01%的学生是没认真阅读的。这对数学老师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是一间重点高中,情况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况更是不堪设想。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真为现在的学生的数学前景感到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学校的功课太忙了,他们没有时间做呢?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搞素质教育,高中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课程越来越紧,能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心里想着反正老师都会讲的,到时抄就好了。动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差。还有新课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理性思维的锻炼相对减少了。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主要可以从备课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入手。首先备课要充分,备课不仅要备例题,还要备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感的习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要充实紧凑,让学生觉得有一种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听就会很浪费的感觉。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的学科,理论性很强,没有文科那样来得生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尽量讲得生动幽默一点,尽量把课堂气氛搞得活泼一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从心里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其次,还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每次布置完作业后,都布置剩下的习题要求他们做练习,不定时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以后不布置也会自觉做习题了。

  (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2.你认为书中每一章小结一栏怎样 比较有用,能帮助我总结 87 32.58%

  有一点点用,但总结不够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难总结 28 10.49%

  没有感觉 34 12.73%

  13.学完相关知识后,有没有自己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经常有 31 11.57%

  有时有 164 61.19%

  从来没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书本中的小结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也就是说每一章的小结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小结,怎样去对待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的小结归纳,从第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32.58%的学生觉得书本中总结得还可以,有44.19%的学生觉得总结得不够,有10.49%的学生觉得很难把这些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12.73%的同学就是没什么感觉,而从第二组数据里可以看到,能够真正自己把知识总结出来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只有11.57%的同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老师要在学完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帮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4.你学习数学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复习 11 4.23%

  有课当天安排复习 41 15.77%

  有时间就安排复习,没有规律 159 61.15%

  仅考试前复习 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上都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每天都安排时间复习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好像有一种“即兴”学习的感觉,那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的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他们不但需要学习数学这一科,还要学很多的科目,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实行真正的素质教学.其次就是要从学生方面加以突破,因为时间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那就需要我们老师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五)课外参考书的调查分析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5.还买过其他的数学参考书吗? 有一两本,且利用过 101 37.83%

  有,但是没有利用过 85 31.84%

  几乎没有,仅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 81 30.34%

  16.参考书的来源 自己买,用以补充老师.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体买.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买,少用之 15 5.64%

  能有课后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对你们数学所用的“世纪金榜”的态度怎样? 认真阅读,自己争取时间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时间不够,题目相对难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买过一两本并且利用过参考书的学生只有37.83%,而认为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和几乎不利用参考书的竟然占总人数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学生是自己去买参考书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和开阔自己的见识的;有65.79%的学生主要靠集体订阅或教师推荐的方式去购买参考书的,并且还经常根据课程的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上述这两种情况在如何面对《世纪金榜》的态度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20.75%的学生是自己认真阅读,争取时间独立完成的;而高达50.57%的学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时间不够和题目相对很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参考书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处理参考书的问题上应因人而异。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参考书的重要性,而应该让其从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对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应重点引导其根据课程的进度及时完成一定量、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这对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和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再严格要求优等生,争取广泛的中等生,重点辅导后进生,因材施教,这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与旧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你有什么看法? 激发我对学习的兴趣 47 17.80%

  知识跨度大,难掌握 122 46.21%

  过于感性,减弱了知识的严密性 24 9.09%

  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b或d项,而选择了a和c项的学生只占了总人数的26.89%。这说明了,学生在对新旧教材选材的方向、内容的变化等方面的关注、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难“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而面对课本环节之间的联系、内容跨度的变化则是深有体会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学生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简单的说,学生是在处理如何构建数学模型的问题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问题,这将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并围绕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9.你对接下来学好数学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因为我的数学基础还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为我对数学有兴趣 90 34.09%

  没有信心,我的基础不好 40 15.15%

  没有信心,我感觉自己的理科思维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学生在对学好数学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这一部分学生当中,大概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还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为自己对数学感兴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学习才有动力,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好老师。调查结果表明高二学生对学好数学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决于其数学基础的厚薄,故这种态度很难产生恒久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那些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日益递减以至开始厌恶数学的主要根源。这样势必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运转,以至于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思想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其次还要经常和他们聊天以了解其思想的变化,并及时给以鼓励和帮助。

  三.小结

  调查问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是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学起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2)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课本知识,课后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基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三步曲。

  (4)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上课听课的质量不高。

  (5)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效率不高。

  (6)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习惯,不善于总结,归纳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7)新课程标准的课本知识跳跃性大,习题难度大,内容多,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四、建议

  针对目前高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

  (1)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他们养成每节新课前都要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了解下节课教师上课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

  (2)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课后先看书再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再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完成作业加以巩固,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做到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要及时了解,对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及时订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杜绝“治标不治本”的订正方法。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决不轻易放过。

  (4)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测验中临危不惧,潇洒应对。靠临时“抱佛脚”去应付测验是无法真正提高学习成绩的。

  (5)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思想上扭转部分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养成积极的学习。

  (6)教师应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

数学调研报告 篇8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通过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2、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3、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1、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2、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3、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4、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5、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6、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数学调研报告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作业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感知缺乏整体性、注意缺乏全面性、记忆缺乏持久性、思想缺乏深刻性。另外,教师方面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讲授缺乏严密性、提示缺乏指导性、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工作中,反思我们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经常是同类的,有些错误学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学生一道题目需要订正好几次才能订正好,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能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但长期以来,对待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我们缺乏“主动应对”的新的理念和策略,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学生学习时间无效流失,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

  当前义务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不良的环境和不健全的后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在相当多的地方,“学困生”的比例要超过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生源覆盖面大,但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带着或学习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学生从不同的教学点涌进了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实现。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引导,让老师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特别关爱“学困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探索和完善我国“学困生”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绩效中有爱迪生。”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每位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有助于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并实现专业化成长。

  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可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马加爵事件后,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以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关于“学困生”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如桂林市西山小学《“差生”的研究与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华县罗埠镇中心小学《关于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环县外淌小学《小学数学“学困生”不良心态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等,他们的这些研究为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他们未能就其深层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未能对学生这一本体从心理角度做出对策思考。从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看,理论研究多于应用探索,口号形式多于实践实验。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和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着手于途径和模式的试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将易于推广,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体系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对待“学困生”的办法就是倾盆大雨似的布置操作性练习,弄得他们负担过重,非但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落后。他主张对“学困生”在非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下功夫。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6、新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差,学习吃力,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生(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苏达礼教授的观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一书中指出: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不良(学习差生)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有所区别。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狭义的学习困难专指学习障碍,广义的学习困难包括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商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学习成绩低下。

  本课题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这一定义比较接近学业不良的定义,是一种倾向于广义的理解。“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一般是指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发展指转化和提高的过程,是指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辅导下,使其“自我正确的认知——自我积极的体验——行为的自我引导——自我反思内化——自我品质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二)课题研究对象

  根据“学困生”界定标准,每个实验教师选取5—10名“学困生”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1)“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能力和个性两个维度,“学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能力型困难:有些学生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暂时型困难:个别学生综合能力尚属一般,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但由于意外因素,诸如生病缺课、家庭变故或其它意外情况耽误了学业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动力型困难:有些学生综合能力一般;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由于环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制力而导致学习困难。

  整体型困难:思维、言语、数理能力差;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2)“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学困生”是由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来说有认知能力缺陷、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情绪、个性。

  ③环境因素。

  影响学习困难的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从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社会来看,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社会规范与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学校来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查找“学困生”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个“学困生”的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2、“学困生”的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应让“学困生”在爱与真诚的水乳交融之下,换其心,动其情,激其志,导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得到灵与感的升华。

  (1)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

  ①对于暂时性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的话比较容易转变,否则错失良机会发展为稳定性的学习困难。必须抓紧时间找出最近影响学生的不良因素对症疏导。

  ②对于能力型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并不低,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来指导训练,并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③对于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④对于整体性困难的学生来说,则需全面指导,特别是进行个别补救教学。

  (2)倾注爱心,以心换心。

  ①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② 鼓励善待“学困生”,培养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动其情是关键。

  (3)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动机和自信。教师要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① 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② 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③ 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④ 自批互改和订正奖励制相结合。

  3、如何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各方面对“学困生”转化的著作、论述、演讲等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科学、更丰富、更有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困生”转化方面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掌握“学困生”转化的实际进行情况,在调查研究法的几种类型中,我们较多采用个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前进。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促使”学困生”转化的最佳途径。

  4、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中人的参与性,师生都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广泛接触交往,达到传输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谐境界。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总结出研究的得失,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

数学调研报告 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

  当前义务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不良的环境和不健全的后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在相当多的地方,“学困生”的比例要超过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生源覆盖面大,但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些带着或学习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学生从不同的教学点涌进了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实现。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引导,让老师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特别关爱“学困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探索和完善我国“学困生”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绩效中有爱迪生。”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每位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有助于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并实现专业化成长。

  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可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马加爵事件后,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以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关于“学困生”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如桂林市西山小学《“差生”的研究与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华县罗埠镇中心小学《关于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环县外淌小学《小学数学“学困生”不良心态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等,他们的这些研究为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他们未能就其深层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未能对学生这一本体从心理角度做出对策思考。从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看,理论研究多于应用探索,口号形式多于实践实验。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和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着手于途径和模式的试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将易于推广,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体系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对待“学困生”的办法就是倾盆大雨似的布置操作性练习,弄得他们负担过重,非但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落后。他主张对“学困生”在非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下功夫。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6、新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差,学习吃力,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生(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苏达礼教授的观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一书中指出: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不良(学习差生)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有所区别。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应。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狭义的学习困难专指学习障碍,广义的学习困难包括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商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学习成绩低下。

  本课题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这一定义比较接近学业不良的定义,是一种倾向于广义的理解。“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一般是指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发展指转化和提高的过程,是指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辅导下,使其“自我正确的认知——自我积极的体验——行为的自我引导——自我反思内化——自我品质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二)课题研究对象

  根据“学困生”界定标准,每个实验教师选取5—10名“学困生”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1)“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能力和个性两个维度,“学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能力型困难:有些学生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暂时型困难:个别学生综合能力尚属一般,观察力中上水平;个性特征指标均在中上水平;但由于意外因素,诸如生病缺课、家庭变故或其它意外情况耽误了学业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动力型困难:有些学生综合能力一般;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偏低(包括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由于环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制力而导致学习困难。

  整体型困难:思维、言语、数理能力差;动机、意志等水平低。

  (2)“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学困生”是由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来说有认知能力缺陷、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情绪、个性。

  ③环境因素。

  影响学习困难的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从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社会来看,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社会规范与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学校来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查找“学困生”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个“学困生”的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2、“学困生”的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应让“学困生”在爱与真诚的水乳交融之下,换其心,动其情,激其志,导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得到灵与感的升华。

  (1)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

  ①对于暂时性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的话比较容易转变,否则错失良机会发展为稳定性的学习困难。必须抓紧时间找出最近影响学生的不良因素对症疏导。

  ②对于能力型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并不低,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认知障碍和技能障碍来指导训练,并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③对于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④对于整体性困难的学生来说,则需全面指导,特别是进行个别补救教学。

  (2)倾注爱心,以心换心。

  ①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② 鼓励善待“学困生”,培养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动其情是关键。

  (3)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动机和自信。教师要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① 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② 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③ 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④ 自批互改和订正奖励制相结合。

  3、如何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各方面对“学困生”转化的著作、论述、演讲等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科学、更丰富、更有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困生”转化方面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掌握“学困生”转化的实际进行情况,在调查研究法的几种类型中,我们较多采用个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前进。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促使”学困生”转化的最佳途径。

  4、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中人的参与性,师生都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广泛接触交往,达到传输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谐境界。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总结出研究的得失,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阶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果。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8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

  3.对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习惯和家庭背景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实验后期测试做对比参考。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研究“学困生”身上以往的特点,分析造成“学困生”的成因,为研究确定方向。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以课外交流为渠道,用真情和赏识眼光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期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研究推广计划。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1)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汇集为《“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汇编》。

  (2)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实际案例、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开展一系列展示、座谈等研究活动,并进行大面积课题延伸、推广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刘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金红娟、史慧娴、杨智霞、周慎锐、庞春慧、李惠敏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郭荔、张慧、杨漫漫、朱景、胡涵、刘洋、刘子静、丁玲

  刘红英、张莉松、赵淑娟、李林胜、朱运发、朱营娟

  进行“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为课题实施积累素材。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是课题的骨干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研究成员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有多人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她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较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此外,她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热情较高,有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获奖。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有:原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xx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有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所在单位图书馆内藏书近20万册,且与数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本项研究的需要。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别调研了学校的各个年级有关“学困生”的资料,完成了对课题可行性的论证与分析。我们还对校内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调研,认真剖析“学困生”出现的成因、类型以及发展策略等问题,做到研究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些对课题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5〕周宏、高长梅、刑莉亚.《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下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下.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7〕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8] 龚建兰、王月美、张开明、施金峰.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中小学教育吧 , ZHONG XIAO XUE JIAO YU BA

  [9]唐红波.《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数学调研报告十篇
热门调研报告范文推荐:

★新农村调研报告范文十篇

★文化调研报告范文(推荐13篇)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0篇)

★2023年审计调研报告11篇

★2023年专业调研报告【合集10篇】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汇总10篇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