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求调研报告(精选17篇)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
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2
第一部分前言
大学生这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而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各所高校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基于此,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大学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储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和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号召,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关于探究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的调查。学子对于创业持怎样的态度?又有多少人已经先人一步进行了创业?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们需要学校提供何种支持?带着这些疑问,调查人员展开了此次调研工作。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
2、现状:从XX年起,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大学生创业意向与社会环境、学校氛围息息相关,也与自身的创业意识密不可分。
二、研究目标
此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的调研及访谈,旨在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需求状况,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响应我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要求,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依此来制定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制度,以积极引导山大科技园威海分区所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一次调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制定。为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调查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我校12个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级级在校本科生级、级研究生。
调研采取系统抽样与(20xx信访工作调研报告)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个学院的人数比例分配问卷。在每个学院随机选取专业,在选定的专业中随机选择班级,并且使男女人数比例为1:1,保证了调研的科学性。
四、问卷基本情况
按照我校十二个学院的人数比例情况,共打印650份问卷,实际发放634份,实际收回614。其中,商学院发放189份问卷,实际收回187份问卷,缺失2份,废掉6份;法学院发放49份问卷,实际收回44份问卷,缺失5份;新闻传播学院发放51份问卷,实际收回48份问卷,缺失3份;翻译学院发放33份问卷,实际收回30份问卷,缺失3份;韩国学院发放31份问卷,实际收回30份问卷,缺失1份;艺术学院发放26份问卷,实际收回26份问卷,缺失0份;数学与统计学院发放44份问卷,实际收回44份问卷,缺失0份,废掉9份;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发放45份问卷,实际收回43份问卷,缺失2份;海洋学院发放52份问卷,实际收回50份问卷,缺失2份;信息工程学院发放41份问卷,实际收回41份问卷,缺失0份;机电工程学院发放51份问卷,实际收回51份问卷,缺失0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放19份问卷,实际收回19份问卷,缺失0份;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发放1份,实际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两份。
第二部分本次调研需要显示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描述现象
1、我校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他们的创业意向,以及现在所处的状态。即是已经开始创业,还是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创业。
2、性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联系。
3、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3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
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4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状况,了解社会未来三年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从而为确定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供基本的依据。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20xx年3月,我系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二、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1.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我省企业信息化也在全面进行,急需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例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到20xx年,我国需要高级计算机人才6万人,中级计算机人才28万人,初级计算机人才46万人。但是,目前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高级计算机人才和初级计算机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5
社区信息化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部分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发展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认识不够。有些领导干部对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功能还模糊不清;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等等看”的思想;社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投入,部分地区、部门领导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只强调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等客观制约条件,影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
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局面较为混乱。例如,一些委办局等职能部门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开发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系统,而且封闭管理和运作,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些地区公安、民政、劳动、计生、卫生等各个职能部门均在社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也各自开发了相应的业务软件派发到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包括劳动人口信息系统、城市低保信息应用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系统、育龄妇女管理系统、计生科技服务系统等。仅民政业务就有几套网络系统:民政资金信息系统、地名信息网、社区服务管理系统、低保管理系统等,同样的一批居民基本情况,在不同的部门建的系统中多次出现。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
3.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标准
标准包括数据采集的基本要素、数据的来源、数据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标准不统一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统一标准有利于各地系统间的融合贯通。建议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使社区信息化做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4.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
社区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给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没有实现统筹使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投入资金未能发挥更大作用。投入不足在中西部地区尤其突出,如内蒙古自治区,全区2499个社区居委会,只有1566个安装了电话,788个社区有电脑(其中有些电脑是单位淘汰下来,基本不能使用)。
5.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
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到实用好用、便利实惠。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群众变化的需要。但目前看,宽带入户的建设,即高速“路”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网站、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和数据库采集、制作与维护,即高速“车”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
6.人才短缺
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网络管理、系统安全、软件编程的专业高级人员,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掌握基本信息网络应用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目前,很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连计算机基本知识都不懂,同时又缺乏适应社区信息化需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阻碍了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三、智慧社区需求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步伐,城市社区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城市社区服务需求的呼吁越来越高,其中包括文化教育的需求,经济建设的需求,医疗卫生的需求,安全保障的需求,基础设施完善的需求及老年群体的需求等一系列。在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要求提高的时候,城市社区组织及相关机构如何最大的满足居民的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中国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社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城市社区中满足居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满足了居民各方面的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对于社区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在此主要分析居民对于社区的服务需求。社会的发展使居民对于社区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社区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居民的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社区需求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民族风俗习惯、家庭结构、居住条件等因素,总之,提供社区服务就要了解这些需求、差异,同时还要认识到这些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
1.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完善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的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民生与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人热切关注的焦点,而社区医疗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不仅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场所,还是关系到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社区建设方面。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服务目标定位不明确,服务对象边缘化。二是现行组织管理体系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淡化,“六位一体”的功能发展很不平衡。三是社区卫生服务观念与服务方式相对落后。四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现代管理制度,活力不足,效率不高。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工作对提升一个社区的品位和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在要求,也是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居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区文化是文化在城市居民内的反映,是文化的一个分支。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和文化建设的着重点自然过渡到社区中来,由此社区文化将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当社区整体的文化达到现代化水平时,生活在社区内的个体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也只有千千万万个社区的文化有较大的提高后,全社会的文化才能真正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人的而全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3.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逐年增加,与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区中的基础设施越来越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及落伍,例如超市,图书室,停车场,户外活动器材等的不完善。造成设施缺乏的原因有许多,如政府人力物力财力负担过重,社区相关人员的缺乏等。为了社区更好的发展我们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落实无固定办公场所居委会的办公室、服务场所,同时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建设适合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区活动场所,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4.城市社区老年群体生活需求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家庭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还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具有其独特的人力、物力和区域优势,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便日渐成为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不同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切实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样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为养老服务事业的重点。
城市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料理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老年群体的需求满足与养老方式直接相关,以往他们的各种需求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虽然社会化养老作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就中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看,由于受到社会保障、社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社会化养老完全替代家庭养老的条件还远未成熟。社会化养老,尤其是为老年群体提供生活服务和照顾,最终是由社区来具体实现的。社区养老能力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医疗健康保障服务、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组织保证、社区养老环境。对老年人来说,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的依赖、亲近和需要日渐增多。因此,加强社区养老能力建设也是现代城市社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需求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搞好社区治安工作。只有社区和谐了才有社会的和谐。良好的社区治安有利于促进居住安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社区乃至城市品位,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基本条件。而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楼房逐渐取代了平房,人们都住进一幢幢的单元楼,城市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社会成分复杂,人际关系淡化,邻居间互帮互助、团结一家的特点减弱,给某些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犯罪机会。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犯罪在类型上的特点表现为以侵占财产为目的财产犯罪,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居首位,约占80左右,而且侵犯人身权利的伤害以及卖淫嫖娼等性犯罪日益增多。因此,社区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区违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顽症。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以上几方面只是城市社区需求的一部分,当然还有许多像经济建设需求,健康教育需求,公共交通需求,娱乐需求,家庭事务处理需求等等。面对这么多的社区需求不仅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社区居民的,搞好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共同完成。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贯彻省委、省政府人才兴晋战略,为提高艺术院校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xx]11号)文件精神,我们分别从我省当前美术专业现状、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院美术专业教育现状等方面,对我省基层文化馆(站)、艺术画廊和中小学美术师资、行业企业,以及学院美术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以便更好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顺利完成我院美术专业的建设发展。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1、调研活动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艺术类美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山西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2、调研活动思路方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xx]11号)文件精神,我们深入我省造型艺术行业团体、基层文化馆(站)、中、小学校和画廊等单位,通过书面问卷、个别访谈、电话调查、座谈会、文献查阅、网站检索等方式,分析造型艺术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现状,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我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团队,加强实践教学,提升造型艺术专业服务我省经济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美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社会精神文明和主旋律文化的倡导与普及,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综合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美术事业的发展以多种艺术样式为表现,并以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为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它同时给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它是我们美术专业教育生存发展繁荣的重要社会条件。同时市场的发展变化也为当今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由于近年来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主,美术专业人才逐年减少的现状,美术专业高职教育阶段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我们面对的主要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丰富,趣味也趋向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带动和促进了我们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及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
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将有相应的空间。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绘画、雕塑、壁画、书法、民间剪纸等艺术宝藏,从最早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北魏的大同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艺术,北齐娄睿墓壁画,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壁画艺术,宋代晋祠圣母殿雕塑艺术,宋代的岩山寺壁画艺术,金代大同华严寺壁画和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艺术,元代永乐宫壁画艺术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它是造型艺术专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沃土。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对于山西传统艺术的开掘、整理和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扬亟需一批专业的美术人才,这为我省高职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也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省的绘画、书法、雕塑等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变化,通过我们认真调研,在全省各地文化企事业、中小学、艺术公司、画廊、画院、各美术中高考培训学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中都离不开美术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随着我省的文化事业发展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美术专业教育工作更要抓住机遇,致力于培养我省文化艺术人才,使美术专业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美术专业教育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更好的平台。
根据我系近年来对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情况的调查了解,同时也结合了《山西省文化厅20xx年度山西文化统计年鉴》,具体情况见下表:
文化及相关产业
比例 从事单位
艺术教育业 文化市场经营机构 基层文化馆(站) 画廊 美术中高考师资 其他文化及相关专业 美术设计、出版、报社 18% 10% 20% 3% 15% 15% 15% 中小学美术师资 艺术管理工作 美术宣传工作 职业画师 基础美术技能培养 企事业单位美术工作 美术设计、美编
通过山西省基层文化大调研的结果数据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小学、文化市场、基层文化馆站等部门人才缺少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我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是省内偏远贫困地区的文化(站)、中小学、美术人才严重缺乏,各地山区的中、小学美术师资严重缺失。二是现有人员年龄老化。三是现有人员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从目前全省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我省广大乡镇、农村中小学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艺术师资。综合各方面的人才缺口,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从事美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大体可归纳为:1、从事艺术创作类(主要为各地画院、社会各层次画廊、各大、中、小企业单位、出版社、报社、文
化旅游娱乐场所美术编辑美工等);2、从事教育类(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等);3、从事美编、辅导类(有关艺术馆、站和社区文化中心等);4、从事艺术研究类(艺术科研单位等);5、自由美术职业者(职业画师、美术中高考班、农村的民间美术艺人等,数量极大)。
三、美术专业现状调研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从我省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角度看,扩大培养艺术后备力量,既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向往,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根据20xx年山西省文化厅公布的“山西艺术教育调研报告”统计,我省设置艺术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由1998年以前的不到10所,发展到现在的46所,在校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全省64所高等院校中,有46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其中,少部分设立了美术绘画专业课程,如:中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版画专业。影视美术专业和综合壁画专业只有一至两所院校开设。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质量分析
美术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我省各地区。近年来我省美术生源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从近十年来看,美术考生从两三千人一直发展到近年二万八千左右的美术高考生,生源是有一定保障,但近年来美术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明显下降,高职高专生的生源较为突出。美术专业的生源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1、有专业特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2、各类艺术中专学校、艺术类职业高中。
依据全省历年美术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的统计,毕业生中进入事业单位的占20%,进入行业(企业)单位的占40%,自主择业的占25%,继续深造的占5%。
虽然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从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比例来看,就业情况较为平稳。各类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小学、文化馆、画廊、出版社美工等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此外,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和本专业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自主择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进入社会各类私企、画廊、美术高考培训、艺术公司等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学院在20xx年设立造型艺术系,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历年美术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统计,毕业生中进入事业单位的占25%,进入行业(企业)单位的占45%,自主择业的占25%,继续深造的占5%。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美术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美术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美术专业学生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择业能力,自主择业灵活就业(开办画廊、中高考美术培训班)的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其就业的主要渠道。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60%在太原市就业,30%在地市级城市就业,10%在县城及以下地方就业。
3、美术专业教育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近几年,随着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艺术高职院校都围绕美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建设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我系结合省内调研情况对本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就业发展需求加入了艺术设计基础课和造型基本功综合绘画表现技法课,同时加大了实践技能训练的力度,加强了艺术写生实践课时的比重,我系在沿袭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加强完善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以进一步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
(2)专业实训条件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学校美术绘画专业都建有一定的实训设施,但各学校之间的实训环境和条件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各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上的经费投入都显不足,离培养高端技能型美术绘画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有在一定的距离,实训条件还需完善。
(3)推行“双证书”制度情况
目前,各艺术职业院校大多都在推行“双证书”制度,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开展此项活动,有的学校未开展此项活动,有的学校获证率高,有的学校获证率低。近年来,我院美术专业学生中级证书通过率达到95%左右。
(4)师资情况
调查显示,我省内各艺术院校美术绘画专业师资配备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当,“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几年,我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参加艺术实践,鼓
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参加艺术系列职称评定,使美术专业教师和美术史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与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省内艺术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美术绘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也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 而是纷纷将眼光瞄准了比较实用的技能型艺术人才,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与史论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美术专业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绘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为艺术市场发展提供合格的艺术人才。 开拓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推进校企对接,加强专业协同合作
为保证本专业学生艺术实践与就业,美术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调研,聘请社会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创造实现美术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近年来美术专业与社会画廊、中小学、艺术设计公司和各地写生实习基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这些基地的合作,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把美术专业的新技术、材料的运用引入专业教学体系,并把校企共同开发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有机的融入一体,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社会需
求(行业)紧密结合,校企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努力探索优化美术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中高职艺术教学体系衔接
美术专业在坚持从日常课堂基础教学到艺术实践、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努力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围绕专业教学发展动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强化专业基础技能,造型能力、综合技法表现能力与艺术理论基础修养,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理念、自觉研习专业学习的主攻方向,坚持造型基础,专业技能与美术专业理论并进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前两年的教学中,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为高年级打下坚实基础。为艺术实践与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培养目标。
(3)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美术专业在原有教学基础上,针对本专业教学发展变化与各画种的专业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知识和技法表现能力学习及艺术理论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美术专业教学发展,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主干课程教材建设,努力构建特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4)建设教师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强化造型基础教学实力与提升艺术创作及理论教学的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促进“双师”结构,鼓励青年教师坚持专业基础教学与实践,促进专业骨干教师在艺术创作、教研、学术和
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并获取艺术系列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有计划的选聘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本专业教学与实践;积极引进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方面使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青年教师比例的45%以上;深化艺术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业务考核等活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师风优良、教学技能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使本学科在专业应用领域与实际相结合,力求达到专业教学与社会实用人才需求的有效接轨。
(5)加强艺术实训,转变培养模式
全面推动艺术实践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综合表现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推动艺术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在日常教学中与社会服务、美术展览、画廊等有机联合,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中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本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大胆实践,多与社会接触,并依托学院教学平台,教学指导,为艺术实践实训创建良好的支持,使美术专业教学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培养模式。
(6)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强教学质量考核监控
艺术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以及社会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实施第三方评价,即建立学生及其家长、就业单位、艺术行业、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加强对艺术教学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的监督与质量监控,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规划、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将进一步推动艺术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做到良好的自我监控、主动有效的使教学改革与研究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7
根据政协常委会20xx年重点工作计划,近期我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残联、部分乡镇、村、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单位和服务场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查看、走访贫困残疾人家庭等方式对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各类残疾人口2.75万人,占总人口的6.64%,其中农村残疾人2.35万人,约占85%,城镇残疾人0.4万人,约占15%。在各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4085人,占14.9%;听力残疾6641人,占24.1%;言语残疾421人,占1.5%;智力残疾1836人,占6.7%;肢体残疾7990人,占29.1%;精神残疾2034人,占7.4%;多重残疾4480人,占16.3%。目前残疾人办证11827人,办证率为43%。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解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助医”、“助困”、“助业”、“助学”、“托养”等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使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残疾人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的残疾人管理组织网路。县、乡均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2个乡镇残联均配备了理事长和专职委员,312个村、1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选聘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修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在各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农村特困残疾人活动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局、教育局等残工委成员单位也相应出台了促进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供养等配套文件。建立了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社保补贴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2、残疾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xx年以来共为227名城镇重度残疾人代缴医疗保险金8.3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471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357.66万元;对872名农村残疾人、207名城镇残疾人纳入低保,发放保障金313.92万元,代缴残疾人养老保险25.29万元;对3458名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了“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资助,累计为6091人次发放补贴资金304.55万元;在危房改造项目中,有207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得到改造,共补贴资金3988万元。在整村推进项目集雨窖、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中,有8000户残疾人家庭收益;为25户住房困难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分配到了廉租房,为54户人均不足12平方米的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余万元。
3、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xx年以来,县残联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已为79名肢体残疾儿童、30名智残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20余例;为1.2万人(次)残疾人配赠轮椅车3659辆、拐杖3254付、助听器1309个、助视器453付、坐便椅698件;给86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23万元;为54户创业残疾户落实贴息贷款120万元,县财政支付贴息6万元;39名盲人通过省残联盲人按摩中心培训在省内外就业,52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就业,600多名残疾人通过在县内个体从业、集中和分散就业等形式实现就业。
4、残疾人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认真落实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全县适龄残疾儿童622名,入学531名,入学率达85%;投资590万元的民和县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已招生开课,现有聋哑学生9名;为13户残疾人助学户发放助学金6万元;每年将5至6名6周岁以下聋儿免费送到省地语训中心学习。
5、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在海东地区首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县参加的17名残疾人获得了6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和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残疾人演员还参加了“残疾人文化周”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文艺演出和“特奥日”暨“残疾人健身周”、全国“肢残人活动日”等活动。举办了残疾人篮球、足球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80 名老年残疾人参加了打门球、地掷球、打太极拳(剑)、扭秧歌、跳健身舞等社区群众文体组织。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广大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全县各行各业中都有残疾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仅教育系统有91名残疾教师,还涌现了创办盲人按摩诊所达选云、通过电子商务把青海特产销往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陈香英,为残疾人工作默默奉献几十年的代表秦永顺等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在扶残助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残疾人家庭生活普遍贫困,全县残疾人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与健全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致残因素较多,救助压力不断增大。现阶段我县致残因素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由遗传、近亲结婚、早育或高龄孕育、营养不足及环境有害因素所致的先天残疾的人数较大。同时医源性残疾致听力残疾、胎儿娩出时损伤脑部造成致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交通事故、工伤等各种意外事故和各种疾病而致的残疾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精神病人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繁杂的致残因素难以消除,使残疾人口总量难以控制,使救助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残疾人救助任重道远。
2、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残疾人就业的多样化安置工作推进艰难。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大多没有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差,无法真正实现稳定就业。尤其受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影响,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征收的政府性基金,部分企业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少缴甚至不缴保障金。三是惩处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歧视残疾人,随意辞退残疾员工、不缴纳就业保障金行为惩处的强硬手段,严重滞缓了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步伐。四是社会救援渠道狭窄。由于我县还未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无法开展相应的社会募捐工作。五是保障水平低。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的双重制约,目前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尤其是我县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尚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如20xx年全县低保家庭残疾人1660人,20xx年实行重度残疾人补贴制度后残疾人纳入低保的人数减少了800人。
3、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我县残疾人数量大,加上老年性偏瘫等残疾人日益增加,辅助器具需求量较大。按照省残联残疾人用品用具全覆盖项目要求,需县财政配套50%、约76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省上下达的“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扶残助残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了,项目落实困难。二是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兑现难。按照省财政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青残联会发[20xx]114号)文件规定,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共需资金84.4万元,但县财政每年只下达20万元,经费缺额64.4万元。三是因残疾人康复社区建设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仅仅只局限于被动地落实国家及省、地正常安排的涉残项目。四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紧缺,还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教育需要。五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志愿者服务等工作还需加强。
三、促进我县残疾人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县委、县政府应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为重点,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二是应将各残工委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履行扶残助残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考核约束机制,促进残疾人事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健康稳步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成功事迹,鼓励残疾人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公德,把开展扶弱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四是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依法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政策,特别是对保障、改善、支持残疾人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有关政策要予以倾斜安排,确保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老年人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选调一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干部在维权、解困、技能培训、多途径就业及日常生活中为残疾人搞好服务,以促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在今后县乡换届选举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政治素养的残疾人按一定比例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残疾人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二)建立残疾预防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县卫生及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优生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医务卫生人员的优生意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优生意识。做好婚检孕检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进行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防止遗传性痴呆和其他残疾的发生,确保优生优育;开展产前诊断,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及时矫正先天性残疾;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医疗水平,加强药物研究,减少药物副作用,减少医源性残疾的发生;对不应、不宜、应延期婚育的对象,应加强教育和指导。相关部门要加强劳动保护、交通安全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努力减少各类致残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残联应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服务。建议县财政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工作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补贴足额纳入预算,统筹安排;足额落实“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项目配套资金;将每年12万元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县残联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与中国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团体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成立民和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爱心捐助和社会捐赠活动。
(四)健全残疾人生产生活保障体系。把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范围,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一是推动残疾人扶贫工作。将残疾人扶贫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贫规划,统筹安排。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二是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扩大残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一、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其他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三是帮助更多贫困残疾人实现“居有其所”愿望,尤其在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建设中应优先照顾贫困残疾人家庭。
(五)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设施纳入到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快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整合卫生、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和卫生条件,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各医疗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配套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设备。加强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救助等康复项目,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要,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任务。二是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在鼓励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设置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三是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建议将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一列入部门预算并由县财政局代扣代缴,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四是发展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行随班就读;积极争取落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扩大特教学校招生,充分发挥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残疾学子“圆梦行动”等公益扶残助学项目,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五是切实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住建、发改等主管部门在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时,使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对已建成的道路和建筑物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应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将特殊学校、康复中心、医院等单位公共服务场所和金融、邮政、通讯、商场、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列为重点改造单位。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8
视觉艺术与人的视觉感官密切关联,其范畴十分广泛,凡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如传统的国画、油画、雕塑、版画,以及现代动漫画、摄影、影视、环境等艺术门类,皆为视觉艺术。数字视觉艺术其实就是这些艺术门类的“数字化”,虽然这种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视觉艺术目前还属于新兴的艺术,但在今天的艺术应用领域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环境艺术中,数字技术使得设计师在环境规划方面如鱼得水,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极大,在某种程度上,也让环境与城市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提出,数字视觉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来迫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或市场对信息技术与视觉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视觉艺术教育的培养方法因此更趋多样化抑或复合化。
20xx年,人社部更是把数字视觉艺术专业列为在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六大专业之一,并加大其建设与发展力度。无论是早先的图案设计教育还是今天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其目的都是为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即便是国画、油画、雕塑等都无法与市场绝缘。在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艺术感悟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注重面向市场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些才是今天的艺术市场之所需。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它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
因此,结合企业或市场对视觉艺术人才的需求,我们从中国目前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动力、环境及创新能力等关键环节出发,对北京、上海、广州、青岛、西安、大连六个城市近百家从事数字视觉艺术的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占75%,全国范围),它们代表着众多中小型企业对视觉艺术人才的需求愿望,包括室内外建筑效果与动画设计、影视动画与后期特效合成、广告设计等方面的情况。本报告在具体调研的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应用性的视觉艺术人才,而非纯艺术的视觉艺术人才。
一、数字视觉艺术概念及特征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外数字视觉产品的出现,以及个人计算机或个人终端机的普及,近些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视觉艺术行业的数字化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国数字视觉艺术的十多年发展,已经为现今的数字化视觉艺术锤炼了能够应对不同需求的人才队伍,并积累起相对丰富的技术与艺术资源,成为中国现阶段数字视觉艺术的核心内容。
(一)数字视觉艺术的概念
什么是数字视觉艺术?在新媒体情境(new-medium condition)中,视觉艺术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性构成中被“数字”(digitized)了,并转化为当代媒介艺术无所不能的“数字资源”,在当下更趋多元的时代,这些被“去经典化”的视觉艺术作品比“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深入人们的生活,因为媒体与科学技术的扩张已成为生活主导的事实,不得不让人们面对数字视觉艺术的普遍性拓延。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话说,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媒介,数字视觉艺术也属于“人的延伸”范畴。这样看来,所谓数字视觉艺术,是指艺术家利用具备图形处理能力的电脑为核心技术设备,进行基于数字编码技术上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与传统艺术创作的不同处在于,数字视觉艺术作品还需借助网络等主流的传播媒介进行发布、展示,以便受众观看、欣赏或以互动方式完成欣赏,这一艺术审美过程可被视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视觉艺术”。正因为如此,当代数字视觉艺术中更偏好于探讨虚拟与真实混杂的特性,其最佳写照就是在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中呈现的摄影般写实的动态影像,以及“真实的”人机交互效果。
(二)数字视觉艺术的特征
从概念表述中可看出,当下动态的以及人机交互的影像,实际上已经成为数字视觉艺术的主要表征,这是因为: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视觉艺术作品的互动性更倾向于人与虚拟对象的关系,而非与源对象(即传统视觉艺术中的“模特”)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让人们“身临其境”,其中的时空错置感让今天的视觉艺术创作有了无限可能性,而不至于被源对象所限制。正如现代设计先驱之一的亨利·凡·德·威尔德说,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源泉;文化理论开拓者的丹尼尔·贝尔也认为,“视觉观念成为了主流。……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言下之意,数字视觉艺术也是数字技术孕育与发展的产物。不同领域涉及到的技术内容不尽相同,涉及到的技术也非常多,但无论何种技术,它必须在在具体的应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由此可见,由于技术的牵引,数字视觉艺术呈现出三个比较明显的本体特征——“虚拟性”(Virtuality)、“交互性”(Interactivity)与“技术性”(Technicality)。显然,在当代新的视觉艺术创作中,技术表现出的极致动能前所未有,无论是在虚拟(如动画与游戏)或仿真技术(如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效果图、体验式漫游)领域的应用,还是投影机、摄影机与纸媒等媒介领域,技术始终是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根本,并且无法与艺术真正分离。因此,数字视觉艺术必然涉及到许多应用领域,如影视、广告、游戏、摄影等,而传统的美术也可以作为“源文件”形式被涵括在可视的数字视觉艺术之内。不难看出,数字视觉艺术集传统美术、现代媒体技术及视觉设计于一身,不仅为人的生活带来高效与便捷,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以20xx年世博会上展出的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观众可以在长90米、高4.5米的弧形屏幕上,看到图中1000余个中国古代人物形象在日夜景交替中,举止各异、栩栩如生。影像播出长达4分钟,“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风采。虚拟的场景将《清明上河图》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曾经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的繁荣景象是我们今天无法想像的,通过虚拟方式了解那段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对其文化、历史的鉴赏最便捷和最直接的途径。
二、企业需求的人才及其规格
人才,是指那些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社会的某一领域创造性地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其核心关键词是“创造”与“贡献”。按照这样的理解,在数字视觉艺术领域,那些有创造性的人,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技术与艺术“双栖”及市场的开拓者,他们的普遍特征,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为数字视觉艺术行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人大多集中在电影、游戏或娱乐等领域,比如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暴雪执行副总裁Frank Pearce等等。
然而,如果以此来衡量“人才”,那么大多数人难以成“才”。事实上,人的劳动按其层次来划分,可分为模仿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三个层次,前两种劳动都是以继承性为重要特征,即重复前人创造出来的劳动形式和经验,而劳动者自身没有创造,因而在劳动经验与价值上,并不具有明显的提升。但不可否认,这两个层次上的劳动者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以及在夯实人的劳动成果方面,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才。换句话说,模仿与重复是创造的基础或前提,创造性的人才最开始也必然会经历模仿与重复的劳动过程。在国内目前多数的教育条件与环境下,毋庸讳言,创造性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因为“人才”不同于一般人,其最本质的一点就在于他能超越前人和常人并有所创新。当然,现实也不至于如此悲观。在学院教育之外,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起着完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踏入社会的有志青年还可以在工作中寻找更有力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一旦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原本处于模仿与重复层次上的人,将最终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强调市场或企业需求之于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主要缘由,也是人们更深入地揭示“人才”核心的意义所在。
表1:数字视觉艺术的发展前景
面对数字视觉艺术的广阔前景,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人才的理解与需求自然会有不同之处。现如今,国内外各大小型游戏、传媒、电影等制作公司成百上千,部分有实力的公司配套有相应的培训部门,已解决了公司内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社会上还存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板块的专业培训机构,它们为国内数字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勇气。然而,对多数培训机构或部门来说,他们所需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标准并不明朗,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查来解决这一缺憾,并提供或建立恰当的培养规格。
(一)市场中的基本情况
从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看,不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过程中,都认为数字视觉艺术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紧缺”(24%)和“比较紧缺”(55%)的(见表2)。其中,北京企业回答“非常紧缺”的比例最低,为11%,而大连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0%,也就是说,特大型城市在数字视觉艺术人才资源上较一般的大城市(二线城市)丰厚。然而,这一结果并不等于说市场上没有数字视觉艺术方面的求职者,而是因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太少了,或者说,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工作和发展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并不多,以至于对那些身处二线城市且急需用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却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在这种情况下,除上海的相关企业在“可提供实习基地”的比重较高(68%)之外,青岛、西安、大连等二线城市的企业普遍倾向于面向社会和院校“可提供实习基地”以及“可进行人才委托培养”,两项比重均高于北京与广州。具体来说,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情况是:
表2:数字视觉艺术人才供需基本情况
1. “最为紧缺”的人才需求
由于被调查的企业大多集中在较为专业的艺术/设计/创意(51%,全国范围)以及建筑/房地产(29%,全国范围)等领域,因而这些企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从事建筑效果图/建筑动画类、影视动画/后期/特效类的技术或视觉艺术的人员,而且“最为紧缺”,前一类的比重达到了(42%,全国范围),后一类也达到了(30%,全国范围),两类相加,人才需求比重已达72%。在所调查的六个城市中,有四个城市的企业对“最为紧缺”的建筑效果图/建筑动画类的人才都超过了50%(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和娱乐行业的业务量持续增长,依然是经济快速发展中领跑的“火车头”,对那些已掌握了3Ds Max、Maya、Softimage、Aftereffects、Fusion、Combustion、Shake等三维与合成、特效技术的人来说,求职成功的机率将会相对占优。
表3:6大城市中建筑数字化和影视类数字视觉艺术人才需求的比较
2. 需要有“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的人才
在回答“进行专业人才招聘时,主要看重应聘者的哪些能力”时,全国范围内有52%(见表4)的企业选择了“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其中大连有高达90%的相关企业选择了这一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企业对数字视觉艺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非常重视,大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比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指标更为重要。从企业角度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意味着公司合力的强弱,甚至是公司竞争力强弱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可视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对于从事数字视觉艺术这一属于服务行业的企业来说,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专业技能与意识、敬业精神以及自律等方面,都要求员工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将其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表4:企业对人才各项能力需求的比较
3. 对“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
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首要原则。虽然学历和证书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证明”,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不等同于学历和证书,“能力”是个人学习与创新、沟通与交际、分析与策划等诸多技能的集合。事实上,调查显示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六个城市的调查中,除北京的公司本科毕业员工(32%)超过专科生(26%)、且还拥有研究生学历(仅为3%,全国范围)的员工外,其他五地的大多数公司员工为专科学历,综合比重达到了52%(表5)。此外,在回答“证书可以为应聘者适当加分”这一问题时,六个城市中有73%的企业宁愿选择动手能力强的求职者,而不是持有各类认证书的人,大连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最为“坚决”,比重达到90%。上述结果至少反映出企业不欢迎“眼高手低”者,这也难怪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信息里都会加上“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这样不成文的规定了。
表5:数字视觉艺术从业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4. “视觉艺术设计/制作人员”需求量大
在被调查的所有企业中,所招聘的岗位类型以“视觉艺术设计/制作人员”为最,比重达到95%(见表6),其中,北京、西安、大连三个城市的比重为100%。这一比重反映出“视觉艺术设计”在整个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这一行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端的运作层面上,所聘用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制作”,这一点可从“更愿意选择哪种来源的视觉艺术人才”的答案中得出,总体来看,有53%的企业选择了“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学员”作为公司的员工,这种状况在二线城市尤为明显(表7)。
表6:企业需求岗位情况比较
表7:企业对人才来源的认可度
(二)社会培养规格与定位
上述由调查结果而来的四个方面的需求指标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或市场的立场,但是它们构成了社会职业培训中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规格与自我定位的主要指导原则。
1. 高端型技术复合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核心指导原则
高端型技术复合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世界知名数字动画与特效公司的成功无不以此为基业。近些年来,中国已有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如水晶石数字教育学院,就以培养高端型技术复合人才为己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战教学、实用教学、实时教学”为理念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其目标就是面向个人及机构提供专业数字艺术教育服务,并致力于通过领先的技术、高品质的教学案例和变革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受业者终生学习的意识,助力于数字视觉艺术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十余年来,从“水晶石”等机构走出来的高端制作技术人才,陆续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这就为中国数字视觉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机构还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培训经验,将培养重点放在了操控实际项目的能力上,并根据受业者不同的职业取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师资队伍均是参与过国内外重大项目的数字技术专家和业界顶尖高手,这些来自第一线的专家级教师将大量实际项目的制作及操控经验传授给受业者,这就保证了受业者可以获得技术掌控上的迅速提升,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2. 职业操守与修为:受业者自我定位的重要原则
社会培训机构需要立足于行业内控制,从一开始就让受业者以职业角色的身份介入某项工程,通过职业认同内化而养成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数字时代的虚拟性为数字视觉艺术增加了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特别是在动画创作领域,创作者的想象比任何时候都海阔天空,因而所创作出来的形象,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都应该自觉遵循而不是由外在力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力求避免坏的社会影响(如喜羊羊、光头强等动画角色的负面性)。通常情况下, 对于数字视觉艺术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自我控制、同行控制,核心模式就是从业人员对其自我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人们带来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换言之,为了避免较多的他律, 就需要更多的自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就是这个道理,数字视觉艺术业界应予以反思。
3. 能力优先:职业培训中的第一原则
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其前提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灵活地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去发现问题。在以能力为主导的数字化艺术学习语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顺利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是自我学习与管理能力实现的关键。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强调把学习活动置于不确定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由此养成的批判性思维,正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它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然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并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有“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才,毕竟这些只是职业培训机构,并兼有获取培训利润的商业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之职责。
三、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不得不承认,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教学力量与硬件设施良莠不齐,加之主管部门监督不严,导致培训机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扰自身发展的问题。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又有哪些问题与不足呢?有没有相应的解决策略或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先从高校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说起。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高校数字视觉艺术教育取得了包括规模、质量、软硬件建设等在内的建设成就,为当代数字视觉艺术教育走向国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从这次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中,我们却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实,即前文提到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哪种来源的视觉艺术人才”时,有过半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职业教育机构的毕业学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问,高校视觉艺术教育怎么了?仔细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数字视觉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高校的数字视觉艺术教育在产、学结合方面尚未形成气候。
该学科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产、学相结合(或校企合作)的道路。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其实多数企业都不太愿意参与高校(含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和运行管理,也不愿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教学设备和培训经费,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无暇或没有能力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可能只会抱怨从业者素质的低下;另一方面,即便有企业愿意参与数字视觉艺术教学的环节中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其中后的投入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与企业的利益相背离。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开设有数字视觉艺术专业,但普遍存在师资缺乏、技术水平一般且严重与市场脱节的现象。高校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无法满足国内当前市场的需要。
2.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不足。
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与数字视觉艺术相关的新专业建设层出不穷,同时高校师资队伍也快速扩张,部分本身没有数字视觉艺术学习与创作经验的人也加入到队伍中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虽然现在各类高等院校的数字视觉艺术专业已经意识到忽视市场需求的弊端,但由于参与市场的程度仍然偏低,再加上数字视觉艺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这就使得本属于实际操作型的数字视觉艺术专业同业界还保持着一段距离。
3.技术成为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短板与瓶颈。
众所周知,数字技术是数字视觉艺术的主要呈现手段,一般情况下,学习者掌握常用的一些工具(软件)就可以胜任很多工作了。但一些较为高端的效果,如交互与特效,还是需要了解甚至掌握部分脚本语言(Flash中的AS、3Ds max中的MAX Script、AE中的表达式,等等)。然而,在许多高校数字视觉艺术专业教学中,以脚本技术为内容的课程实在有限,加之没有相应的课程支持体系,因此造成学生没兴趣学习,毕业后又很难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自然就难以满足企业之需要了。换句话说,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缺少真正实用的学习内容,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已经成为数字视觉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即使是专业对口也需要重新接受相关的技能训练。
再看社会培训机构的问题。如前所述,在国内数字视觉艺术培养方面,虽然有水晶石、火星时代等的存在,但对整个国内数字视觉艺术教育而言,这样优良的职业培训机构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整个社会职业培训行业来说,包括水晶石在内的机构并不能真正培养出人们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原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它们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技能培训,其前提是追求市场利润与收益。这就决定了社会培训机构不可能承担起学生德性和人文、艺术修养上的培训职责。于是乎,高校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就真正成为了“两张皮”,各干各的营生。
(二)可能的解决对策
在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下,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暂时无法抛开行政化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而把“两张皮”整合为一张皮,或者选择类似于“水晶石”的一套教学方法。在这种条件限制下,我们设想,是否可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在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予以重点考虑并寻找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企业最需求的是“德才”兼备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所谓“德”,除个人的品德修养外,其实还涵盖了为人处事、团队协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能力。应该说,仅仅从学校层面并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德性的人,即使努力优化数字视觉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强化以企业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意识,似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倘若我们能够将高校数字视觉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定位在“人文艺术”这一立足点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特别是一种敏锐的审美意识,是否可以为高校的数字视觉艺术教学带来一定的起色?在我们看来,艺术精神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并由此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就未来的数字视觉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对象而言,人文艺术的审美观念尤为重要,所谓“德艺双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的审美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动力,它是人在生活中对审美经验、情趣、理想等多种美的综合;人之德育本身的核心指向是人在社会中需遵循的伦理与行为规范,延伸到企业、市场,就成为一种行业规范和商业合约等具体内容。进言之,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艺术精神、德育观与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它涉及人的健康、情绪、生活质量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高校的人文艺术课程的引导来实现。换句话说,企业所需要的有德之才需要在具体的专业情境(如动画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专业教师的言行也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至于学生的“才气”培养,首先要强调从数字视觉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出发,明确培养规格和关键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需求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征求其对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其次,按照数字视觉艺术的规律开展有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方法,建立常规性的新媒体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最后,按照数字视觉艺术的具体内容,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现代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课程设置者最好是“双师型”的教师,既能理论教学,又可技术指导。因此,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工作应在常态下运行,同时以开发专业核心教学项目为突破口,把握专业教学及其改革的大方向。
此外,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从市场需求角度看,企业欢迎有自主学习意识的人加入团队工作。这就要求构建一套学习型的数字视觉艺术教育体系,推进“学习能力”建设工作。显然,在数字化的视觉艺术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承担数字视觉艺术教学课程的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有组织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工作室中的自主学习);提倡学习和工作的良性互动,创造合作与共享的专业圈,由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借助实际的项目,以便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化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还需促进并鼓励专业教师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国际交流,探索建立专业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接受教师实习,为教师量身打造学习型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当然,也有部分数字视觉艺术专业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也参加实践,而且不少高校还外聘了一些行业精英来校授课,因而对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较之以前更加全面、及时而准确。这应该是数字视觉艺术专业教育未来前进的道路之一,也是我们为企业或市场培养数字视觉艺术人才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综上,本报告从与数字视觉艺术相关的概念、特征、技术以及企业人才需求出发,我们依据企业调查问卷的结果所得,详细分析了目前市场比较紧缺的视觉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尤其是德才兼备和有自主学习意识的数字视觉艺术人才。总体而言,市场或企业所需人才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虽然每年高校数字视觉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成千上万,从职业培训机构走出来的学员也不少,但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还是相对紧缺。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供需”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否可以解决,我们认为,其关键在于高校与社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能否真正“默契配合”,实现产、学互补。
此外,这份调研报告还逐次梳理了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格或标准,并分别考察了社会培训机构、专业院校在数字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的优势,目的在于呼吁政府以及社会广大有志之士重视数字视觉艺术人才的教育问题,并对职业培训教育予以相应的扶持。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份报告可以被高校数字视觉艺术专业所采纳,权作一份参考文本。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9
根据XX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活动分成领导干部小组,各处室、中心分别为1个小组,共计7个小组,采取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人负责1个社区(村)等方法在全市对30个社区(村)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我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对XX区新孔社区、浦北村和XX县瓜安村等283名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得到如下结论:(1)调查的283名残疾人中197名残疾人有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占调查的残疾人总数70%。(2)选择需求的残疾人依次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生活服务、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较大,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问题。(3)本调研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大政方针政策、省、市惠残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支持等对策建议。
“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逐渐完善,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我此次主要对“XX市残疾人需求问题”进行调查。目前,该项调研已完成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初稿。限于时间的要求,本报告仅围绕调查数据谈几个问题。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XX市各类残疾人为核心,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切实增强投身残疾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残疾人基本状况,掌握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惠残政策的落实,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推动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报告将回答四个问题:(1)残疾人有哪些需求?(2)分别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的残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征?(3)选择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务等是否已满足需要,还存在什么问题?(4)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通过简单随机、等距抽样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调查残疾人。
1、性别结构: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为8:7。
2、年龄结构:0-18岁占15.5%,18-60岁占64.4%。按60岁划分,非老年人占79.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0.1%,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年龄结构相似。
3、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占88.1%;非农业户口占11.9%;农业与非农业比例大致为7:1,与XX市人口的整体构成一致。
4、婚姻状况:初婚有配偶63.8%,未婚占23.8%,再婚有配偶占0.7%,离婚占0.8%,丧偶占10.1%。
5、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27.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占2.2%,大专及以上程度0.8%,未上学的占到了56.5%。
6、残疾状况:(1)残疾类型:视力残疾占25.8%,肢体残疾占35.1%,智力残疾占5.5%,精神残疾占4.3%。(2)残疾等级:一级占19.2%,二级占31.9%,三级占29.9%,四级占18.8%,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残疾状况大约一致。
7、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能自理63.4%,不能自理36.6%。
8、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1)18—50岁130名残疾人中(除一级残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丧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2)个人生活主要来源:靠离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近1/2,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的16人,靠保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的不足4人。(3)社会保险状况: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足4/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足1/2。(4)职业技能培训状况:有就业能力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足1/3。(5)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状况:近1/4的享受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
9、康复服务状况: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近2/3没有得到康复服务,得到治疗与康复训练服务的残疾人1/10以上,心理疏导服务不足1/10,康复知识普及服务不足1/5,辅助器具配置不足3%,日间照料与托养不足2%。
三、被调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通过对被调查者对需求选择分析,了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需求选择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被调查的残疾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需求,对选择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具体分析:48%需求者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1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8.3%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7.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7.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辅助器具,5.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法律援助与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残疾人生活服务,4.4%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残疾人就业安置与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
(1)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救济色彩太重。传统观念认为残疾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过分强调家庭自我保障与残疾人自立,使得残疾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施舍和救济的浓重色彩。在调查中,近1/2的残疾人要求政府给予经济救助,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很少,认为政府给点钱,家人给吃给穿就满足了。家人承担了家庭中残疾成员由生到死的“无限责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负担。这种残疾观及受此影响下的社会保障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环境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特惠”。而作为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惠”政策外,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标准也较低。无固定收入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低保金或低保标准的生活补贴,只有市区、XX县和XX县已全部落实,其他县正在落实中;肢体三级以及三级四级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残疾人还享受不到这一“特惠”。享受这一“特惠”的标准也很低。现行低保标准是城区230元/月,农村155元/月,只是勉强“饿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业、康复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则更少,同样也是标准低,覆盖面窄。
(3)保障服务的层次低。现行的保障措施几乎只能考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温、饱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很少顾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即将解决)。起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残疾人要求精神层面生活享受将成为必然。目前,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残疾人多种类、多层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保障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投入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只能是低覆盖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为空白,或是刚刚起步。当前,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看,渠道还比较狭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会为辅,社会捐赠有限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社会捐赠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捐赠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很少。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残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长和转型,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难度。目前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点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就业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的服务体系,相关专业机构、社区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管理措施还没有出台,导致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少,设备不上规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乡镇及部分村残疾人康复室,由于残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专业康复指导人员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去年启动建设的市、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尚处在规划设计,建设、装修等阶段,建成后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讨。
(6)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化进程缓慢。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建设总体滞后,难以适应新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制约和影响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另一方面,现有的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社会保障立法比较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更为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宪法》、《选举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有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条款,但其内容总的来说过于笼统,许多条文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劳动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规定也显得空泛。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和残疾人“四自”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伟大实践。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社会参与的机会和权利,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二是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体系,维护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力争使残疾学生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达到60%和40%。三是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小额贷款、提供就业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与特惠救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的标准。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保证残疾职工能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所有农村残疾人都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城镇无业残疾人都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贫困和低收入残疾人争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确保残疾人生活改善程度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适应,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规模大、服务设置齐全,档次高,内容多,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残联要开展各服务机构精细化管理,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对各服务机构服务进行认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奖励机制。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默默无闻勤勤恳垦的专技工作者队伍。鼓励各服务机构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一批一专多能的残疾人工作骨干,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解决好他们待遇问题,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党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工委协调各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伸出援助之手,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机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
(五)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管理。积极引导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信念,对生活充满信心。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让他们成为法制教育的一个盲点,使残疾人自觉遵纪守法。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0
根据__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活动分成领导干部小组,各处室、中心分别为1个小组,共计7个小组,采取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人负责1个社区(村)等方法在全市对30个社区(村)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我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对__区新孔社区、浦北村和__县瓜安村等283名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得到如下结论:(1)调查的283名残疾人中197名残疾人有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占调查的残疾人总数70%。(2)选择需求的残疾人依次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生活服务、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较大,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问题。(3)本调研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大政方针政策、省、市惠残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支持等对策建议。
“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逐渐完善,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我此次主要对“__市残疾人需求问题”进行调查。目前,该项调研已完成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初稿。限于时间的要求,本报告仅围绕调查数据谈几个问题。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__市各类残疾人为核心,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切实增强投身残疾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残疾人基本状况,掌握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惠残政策的落实,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推动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报告将回答四个问题:(1)残疾人有哪些需求?(2)分别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的残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征?(3)选择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务等是否已满足需要,还存在什么问题?(4)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通过简单随机、等距抽样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调查残疾人。
1、性别结构: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为8:7。
2、年龄结构: 0-18岁占15.5%,18-60岁占64.4%。按60岁划分,非老年人占79.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0.1%,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年龄结构相似。
3、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占88.1%;非农业户口占11.9%;农业与非农业比例大致为7:1,与__市人口的整体构成一致。
4、婚姻状况:初婚有配偶63.8%,未婚占23.8%,再婚有配偶占0.7%,离婚占0.8%,丧偶占10.1%。
5、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27. 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占2.2%,大专及以上程度0.8%,未上学的占到了56.5%。
6、残疾状况:(1)残疾类型:视力残疾占25.8%,肢体残疾占35.1%,智力残疾占5.5%,精神残疾占4. 3%。(2)残疾等级:一级占19.2%,二级占31.9%,三级占29.9%,四级占18.8%,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残疾状况大约一致。
7、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能自理63.4%,不能自理36.6%。
8、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1)18—50岁130名残疾人中(除一级残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丧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2)个人生活主要来源:靠离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近1/2,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的16人,靠保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的不足4人。(3)社会保险状况: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足4/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足1/2。(4)职业技能培训状况:有就业能力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足1/3。(4)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状况:近1/4的享受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
9、康复服务状况: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近2/3没有得到康复服务,得到治疗与康复训练服务的残疾人1/10以上,心理疏导服务不足1/10,康复知识普及服务不足1/5,辅助器具配置不足3%,日间照料与托养不足2%
三、被调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通过对被调查者对需求选择分析,了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需求选择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被调查的残疾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需求,对选择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具体分析:48%需求者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1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 8.3%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7.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7.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辅助器具,5.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法律援助与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残疾人生活服务,4.4%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残疾人就业安置与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
(1)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救济色彩太重。传统观念认为残疾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过分强调家庭自我保障与残疾人自立,使得残疾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施舍和救济的浓重色彩。在调查中,近1/2的残疾人要求政府给予经济救助,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很少,认为政府给点钱,家人给吃给穿就满足了。家人承担了家庭中残疾成员由生到死的“无限责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负担。这种残疾观及受此影响下的社会保障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 “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环境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特惠”。而作为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惠”政策外,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标准也较低。无固定收入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低保金或低保标准的生活补贴,只有市区、__县和__县已全部落实,其他县正在落实中;肢体三级以及三级四级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残疾人还享受不到这一“特惠”。享受这一“特惠”的标准也很低。现行低保标准是城区230元/月,农村155元/月,只是勉强“饿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业、康复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则更少,同样也是标准低,覆盖面窄。
(3)保障服务的层次低。现行的保障措施几乎只能考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温、饱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很少顾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即将解决)。起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残疾人要求精神层面生活享受将成为必然。目前,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残疾人多种类、多层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保障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投入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只能是低覆盖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为空白,或是刚刚起步。当前,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看,渠道还比较狭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会为辅,社会捐赠有限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社会捐赠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捐赠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很少。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残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长和转型,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难度。目前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点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就业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的服务体系,相关专业机构、社区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管理措施还没有出台,导致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少,设备不上规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乡镇及部分村残疾人康复室,由于残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专业康复指导人员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去年启动建设的市、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尚处在规划设计,建设、装修等阶段,建成后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讨。
(6)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化进程缓慢。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建设总体滞后,难以适应新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制约和影响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另一方面,现有的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社会保障立法比较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更为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宪法》、《选举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有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条款,但其内容总的来说过于笼统,许多条文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劳动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规定也显得空泛。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和残疾人“四自”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伟大实践。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社会参与的机会和权利,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二是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体系,维护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力争使残疾学生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达到60%和40%。三是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小额贷款、提供就业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与特惠救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的标准。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保证残疾职工能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所有农村残疾人都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城镇无业残疾人都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贫困和低收入残疾人争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确保残疾人生活改善程度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适应,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规模大、服务设置齐全,档次高,内容多,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残联要开展各服务机构精细化管理,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对各服务机构服务进行认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奖励机制。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默默无闻勤勤恳垦的专技工作者队伍。鼓励各服务机构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一批一专多能的残疾人工作骨干,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解决好他们待遇问题,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党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工委协调各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伸出援助之手,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机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
(五)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管理。积极引导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信念,对生活充满信心。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让他们成为法制教育的一个盲点,使残疾人自觉遵纪守法。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1
根据XX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活动分成领导干部小组,各处室、中心分别为1个小组,共计7个小组,采取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每人负责1个社区(村)等方法在全市对30个社区(村)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我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对XX区新孔社区、浦北村和XX县瓜安村等283名残疾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得到如下结论:(1)调查的283名残疾人中197名残疾人有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占调查的残疾人总数70%。(2)选择需求的残疾人依次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生活服务、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较大,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问题。(3)本调研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大政方针政策、省、市惠残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支持等对策建议。
“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逐渐完善,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合全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调查研究月活动和市残联开展的“走进社区(村),走近残疾人”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调研活动,我此次主要对“XX市残疾人需求问题”进行调查。目前,该项调研已完成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初稿。限于时间的要求,本报告仅围绕调查数据谈几个问题。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XX市各类残疾人为核心,通过调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切实增强投身残疾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残疾人基本状况,掌握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惠残政策的落实,促进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推动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
本报告将回答四个问题:(1)残疾人有哪些需求?(2)分别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法律援助与服务、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安置与扶持、无障碍设施与信息无障碍等需求的残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征?(3)选择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务等是否已满足需要,还存在什么问题?(4)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通过简单随机、等距抽样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调查残疾人。
1、性别结构: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为8:7。
2、年龄结构: 0-18岁占15.5%,18-60岁占64.4%。按60岁划分,非老年人占79.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0.1%,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年龄结构相似。
3、户口性质:农业户口占88.1%;非农业户口占11.9%;农业与非农业比例大致为7:1,与XX市人口的整体构成一致。
4、婚姻状况:初婚有配偶63.8%,未婚占23.8%,再婚有配偶占0.7%,离婚占0.8%,丧偶占10.1%。
5、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27. 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占2.2%,大专及以上程度0.8%,未上学的占到了56.5%。
6、残疾状况:(1)残疾类型:视力残疾占25.8%,肢体残疾占35.1%,智力残疾占5.5%,精神残疾占4. 3%。(2)残疾等级:一级占19.2%,二级占31.9%,三级占29.9%,四级占18.8%,与我市领证的残疾人残疾状况大约一致。
7、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能自理63.4%,不能自理36.6%。
8、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1)18—50岁130名残疾人中(除一级残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丧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2)个人生活主要来源:靠离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员供养的近1/2,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的16人,靠保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的不足4人。(3)社会保险状况: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足4/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足1/2。(4)职业技能培训状况:有就业能力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不足1/3。(4)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状况:近1/4的享受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
9、康复服务状况: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近2/3没有得到康复服务,得到治疗与康复训练服务的残疾人1/10以上,心理疏导服务不足1/10,康复知识普及服务不足1/5,辅助器具配置不足3%,日间照料与托养不足2%
三、被调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通过对被调查者对需求选择分析,了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需求选择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的要求,被调查的残疾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需求,对选择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具体分析:48%需求者选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1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 8.3%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7.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7.8%需求者选择残疾人辅助器具,5.9%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法律援助与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残疾人生活服务,4.4%需求者选择残疾人教育费用补助与减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残疾人就业安置与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
(1)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救济色彩太重。传统观念认为残疾是残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过分强调家庭自我保障与残疾人自立,使得残疾人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施舍和救济的浓重色彩。在调查中,近1/2的残疾人要求政府给予经济救助,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很少,认为政府给点钱,家人给吃给穿就满足了。家人承担了家庭中残疾成员由生到死的“无限责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负担。这种残疾观及受此影响下的社会保障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 “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环境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特惠”。而作为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普惠”政策外,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标准也较低。无固定收入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按月领取低保金或低保标准的生活补贴,只有市区、XX县和XX县已全部落实,其他县正在落实中;肢体三级以及三级四级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残疾人还享受不到这一“特惠”。享受这一“特惠”的标准也很低。现行低保标准是城区230元/月,农村155元/月,只是勉强“饿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业、康复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则更少,同样也是标准低,覆盖面窄。
(3)保障服务的层次低。现行的保障措施几乎只能考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方面的温、饱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很少顾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或即将解决)。起码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广大残疾人要求精神层面生活享受将成为必然。目前,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残疾人多种类、多层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保障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投入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只能是低覆盖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为空白,或是刚刚起步。当前,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看,渠道还比较狭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会为辅,社会捐赠有限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社会捐赠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捐赠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很少。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残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长和转型,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难度。目前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点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就业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的服务体系,相关专业机构、社区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管理措施还没有出台,导致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少,设备不上规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乡镇及部分村残疾人康复室,由于残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专业康复指导人员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去年启动建设的市、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尚处在规划设计,建设、装修等阶段,建成后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讨。
(6)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化进程缓慢。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建设总体滞后,难以适应新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制约和影响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另一方面,现有的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社会保障立法比较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更为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宪法》、《选举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有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条款,但其内容总的来说过于笼统,许多条文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劳动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规定也显得空泛。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和残疾人“四自”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伟大实践。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社会参与的机会和权利,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二是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体系,维护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力争使残疾学生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达到60%和40%。三是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小额贷款、提供就业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与特惠救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的标准。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保证残疾职工能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所有农村残疾人都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城镇无业残疾人都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贫困和低收入残疾人争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确保残疾人生活改善程度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适应,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规模大、服务设置齐全,档次高,内容多,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残联要开展各服务机构精细化管理,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对各服务机构服务进行认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奖励机制。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默默无闻勤勤恳垦的专技工作者队伍。鼓励各服务机构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一批一专多能的残疾人工作骨干,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解决好他们待遇问题,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党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工委协调各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伸出援助之手,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机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
(五)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管理。积极引导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信念,对生活充满信心。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让他们成为法制教育的一个盲点,使残疾人自觉遵纪守法。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2
一、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近年来,浦东新区从便民、利民、惠民出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建成了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街道等一批具有示范典型的智慧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生活方式的高效化,形成了智慧、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通过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行先试,浦东新区在顶层设计、信息协同共享、政社合作共建、惠民示范引领、产用联动等方面逐步探索和凝练出具有浦东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和推进模式。
20xx年8月,浦东新区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智慧社区试点,编制发布《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和《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应用建设指南》,在10个街镇开展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应用试点。新区未来还将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实际需求,融入更多成熟做法和经验模式,每年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从整体架构、应用版块、项目推进等方面为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指导。
目前,上海市17个区县共确定了50家试点智慧社区,其中浦东新区确定10家试点智慧社区(如表1),占全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的20%。浦东各试点社区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方面开展特色应用,形成了如陆家嘴、金桥、南码头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智慧社区。20xx年,浦东新区再次推动建设18个智慧社区街镇。
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的特色在于,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方面,以更加智慧化的手段,全方位改善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尤其是侧重以感知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手段提升社区管理模式,并通过主动服务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从粗放管理型向精细互动型转变,达到推动社区和谐幸福的目标。
从智慧社区建设内容来看,浦东新区围绕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总体部署,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其一,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其二,试点推进“市民卡”计划,形成“多卡合一、全区通用”的“市民卡”;其三,实施“智慧家居”计划,建立智能生活新模式。众多举措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根据当前浦东智慧社区建设情况,可以将其智慧社区建设归纳为四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提供单一业务的社区服务,如e家洁、阿姨帮等; 第二类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智慧社区O2O生态圈;第三类是一些家电企业推出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通过推出智能家居APP以及智能家电产品等,实现家庭各个智能终端的联接与协同。
浦东新区作为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域,20xx年率先在上海市启动智慧社区试点,并成立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联盟。首批在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路街道、金桥镇、周浦镇等10个街镇建立了 “智慧社区”试点,其中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路街道、金桥镇和周浦镇已被确定为市级智慧社区试点单位。浦东10个街镇开展的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应用试点。以下为根据不同分区对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的汇编。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
陆家嘴智慧社区于20xx年5月正式发布建设内容,已成为住建部首推试点单位之一。20xx年10月16日发布了《上海浦东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模式》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上海浦东陆家嘴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模式。其智慧社区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即建立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静态、动态信息管理的社区中心数据库),开发智慧城市卡(市民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认证记录的钥匙,市民获取服务后支付记录的载体),建设社区综合管理指挥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目前陆家嘴智慧社区有户籍人口近12万人,登记流动人口4万左右。31个居民区,1个CBD地区,近万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口25万左右,年旅游人数上千万。目前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系统正逐步落地应用,IPTV公共服务平台、高血压管理系统、体感健身系统和全日通自助式快递箱系统等均已在部分居民区部署。
在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门禁改造项目,一期已完成6个居民区,二期于20xx年启动,新覆盖9个居民区,目前申领具有门禁开启功能的智慧城市卡2万余张。在养老方面基本完成科技助老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基础建设,作为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目前全街道共建立了36个为老服务项目,组建了114个志愿者服务小组。在智慧医疗方面,实现社区远程挂号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完成“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模式建设和健康管理门户、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另外陆家嘴智慧社区积极探索创新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发布20xx年“智慧城市”建设就绪指数和30个城市的排行榜,与新华社《现代快报》共建“智慧城市演播室”。
金桥智慧社区建设
金桥碧云智慧社区以紧贴民生需求、立足社区服务为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智慧社区品牌。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碧云试点小区信和花园、碧云体育休闲中心、金桥文体中心、东陆路商业街等区域实现无线WiFi覆盖。在集镇主要路口安装行人闯红灯自动监控系统,一旦发现违章行为,即以语音和图像方式给予警示,提高居民的交通文明意识。
在惠民应用服务方面,完成开发并推广“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金桥碧云炫卡以及社区信息“云计算”开发,为居民提供医疗、交通、餐饮、家政、垃圾管理等服务,还可查询社区内商场、大卖场等消费场所的优惠信息并直接下单。对碧云社区内的商户、医院、工商、物业、居委会以及政府文化项目等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碧云门户网站,向居民提供社区新闻、社区活动、政务信息、社区教育、碧云餐饮、便民服务、生活资讯、电子废弃物回收服务等相关信息。同时,与浦东新区妇幼保健医院合作启用患者居家候诊系统,居民通过短信以及手机APP就可以享受到预约就医以及周期复检提醒服务。在社区管理方面,建立“社管通”,即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拍照实现卫星定位和导航,政府工作人员、市民巡访团、广大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端的三维地图信息软件,拍照上传发送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共同参与集镇管理。
惠南智慧社区建设
浦东惠南地区作为浦东新区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积极提高惠南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居民智慧社区感知认知,推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智慧社区卡”信息化应用项目。“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创新金融产品让居民享受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网上购物等多项社区生活服务。“智慧社区卡”具备“多卡合一、一卡多用”九大服务功能,包括“我要服务”、“我要缴费”、“我要购物”、“我要津贴”、“我要保修”、“我要休闲”、“我要理财”、“我要健康”和“我要行善”,基本涵盖了社区服务和社区生活的诸多方面,目前该项目在沪东惠南民乐社区进行试点。
南码头智慧社区建设
南码头智慧社区自20xx年初启动“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以来,以项目实用性、可行性为宗旨分步推进,建设完成了示范体验中心、社区门户网站、三个实有等一系列便民惠民信息化应用项目。南码头路街道“智慧社区”居民体验中心,作为智慧生活的宣传平台,主要包括综合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智能家庭、智能企业、便民信息、智能互动沙盘六大板块为主题的智慧社区示范性样板,参观者通过网上办事、网上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预约医疗专家、网上购买火车票,亲身感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示范体验中心建成运营近一年来,共接待团体、个人参观者8500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推广作用。
门户网站,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立足“增强互动性、强化服务性”对街道门户网站进行改版,通过“网上求职”、“网上预约”、“办事指南”栏目,为居民提供高效的民生保障服务,“网上互动”为居民提供畅通的建言献策渠道,“便民咨询”为居民提供全面的衣食住行指南。社区门户网站已完成改版,已正式上线运行;智慧小区——点亮居民便捷生活。在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和天意洲小区进行“智慧小区”试点建设,以政府补贴形式开展智能便民设施入户工作。从网络提速、IPTV、全球眼等方面让百余户居民得到实惠,享受便捷生活。同时,以公共设施设备智能化为重点,推进生活智能终端项目和“视频监控、车辆进出管理、门禁系统”三大工程,为居民生活消费和小区的治安管理带来现代化的安全保障。升级“三个实有系统”,提升社区管理能级。在前期全面调研和论证基础上,与多家技术公司协作制定以无线采集、电子标签、RFID技术、3G网络传输为主要环节的研发方案,实现在政府外网环境下通过专门研发定制的手持移动终端。即利用读卡器完成“三个实有”基础数据库信息查询、对比、采集流程,实现了大量信息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实时比对验证,对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周浦智慧社区建设
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已列入市、区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周浦镇将智慧城镇创建作为引领商贸周浦、文化周浦、创业周浦、宜居周浦、和谐周浦的重要战略与抓手,在总体布局上确定了“3·2·1”工作框架。主要建设内容构筑一体化联动政务工作平台,构筑以民情档案为重点的社区业务管理平台,构筑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切入点的智慧城管和安防体系。
“智汇家园”是周浦智慧镇建设诸多模块中的一个。周浦镇正在通过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多层面的建设,给社会管理和社区生活加点“智商”,让浦东的“小上海”变得更聪明,让市民生活更满意。电子平台建设。在周浦,周康网、智汇家园等本地网站的知名度不比淘宝、搜房网小,因为扎根本地的它们连通居民和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织起一个15分钟生活圈。周康网姓“民”,是老百姓自己办的网站,镇政府与网站管理者共同探索了一条“网站运营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互动窗口+社区居委会协管+全民共同参与”新模式,使它成为镇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权威桥梁。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小上海之声”名义在周康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对居民关注的问题及时解答,化解矛盾,并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也邀请大家献计建言,汇集民智,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智汇家园则姓“官”,拉手的两头是社区居民和商家,包括家政、家电维修、代买代购等16大类90多个小类的服务项目,通过现场受理、热线电话、网站、手机客户端和智能穿戴设备为居民服务。
相较其他网站,智汇家园更强调家门口的便捷服务,还具有有益社区发展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开通1个多月就有700多笔订单的代买代购服务,对居民来说,可以在90分钟内坐等价廉物美的商品送货上门,对社区来说,则是救活了面临电商冲击的传统商业,对社会管理来说,可以将原先经营三轮车等非正规就业的人员转化为送货员,可谓是一举三得。智慧网格助力解社会管理难题。周浦全镇被划分19个网格,覆盖一张街头视频监控和城管协管员无线网络通讯结合的天罗地网,在屏幕中看到黑车、乱停车、乱设摊等问题,立即通过街头语音呼叫喇叭和网格巡查队伍处理,缩短处置时限,将问题解决在扰民前。此外,周浦镇还在打造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平台、科技助老信息服务平台等多个智慧实体,通过多层次的平台建设,实现一个智慧的“小上海”。
东明智慧社区建设
打开浦东新区东明街道20xx年的社区工作清单,列在第一项的“头等大事”与民生息息相关--完善综合助老服务体系。20xx年年底之前,一批新型助老服务项目将加速在此落地,形成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健康生活馆、东明复健护理站、科技助老服务站为主的综合为老服务格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望覆盖到每个社区老人出门500米的半径范围内。破解社区“养老助老”难题。20xx年东明将构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门户体验,探索试行综合为老服务项目清单,以智慧社区建设和新区科技助老试点街镇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综合型的助老枢纽型机制。
到20xx年年底,一批新型助老服务项目有望加速落地,包括改建形成11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涵盖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助餐送餐、科技助老等多项功能的智慧型综合助老服务示范基地;在杉林新月小区改建成立社区综合助老服务中心和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加快调整助餐日托区域布局,填补凌兆区域老年人助餐日托空白。发挥社会组织为民服务。为了加快推进社区综合助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养老服务多元化多层次供给,东明街道20xx年会逐步构建政府类保底服务、公益类补充服务、市场类个性服务三个梯次,严格落实并叠加民生保障政策,适当拓宽帮困救助对象受益面。针对孤老等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各类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东明的做法是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方式,搭建一个第三方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批的社会组织将逐步培育聚集起来,参与到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的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公共服务中,提升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与此同时,东明街道办事处将承担起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实践者、推动者的主导职责,整合各类行政资源,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推进措施,提供财力保障。增强街道体制改革效能。为了增强街道体制改革效能,按照市委、区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履行街道职能,改革机构设置,目前东明已经把原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旨在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办事处在社会治理中的政府服务管理职能。而街道的各大中心将起到直接为民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的功能,把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等打造成一体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塘桥智慧社区建设
为全面推进“智慧塘桥”社区建设,继续打造塘桥热线“一网一线一微博一平台”的社区大管家优质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化“社区大管家”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塘桥热线、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群、微信平台、民情档案等信息平台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提高三务联动公开水平,加强新媒体、自媒体的运用,加大民生实事信息发布、民情档案数据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数据的对称性和及时性。通过网上公示、民意征询、社区发布等不同载体,实现政府提供服务与民生需求的准确对接。
二是丰富民意收集渠道。依托“一网、一线、一日、一微博”的“塘桥热线”综合服务平台,让社区百姓365天24小时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政府。20xx年,“塘桥热线”全年受理来电2499次,回访满意率99.3%;微博发布3068条,微博粉丝达到3346人;处置平台立案派单17068起,结案16963起,结案率99.38%,服务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三是拓展民情档案功能。积极推进社区“民情档案”建设,加强工作调研,论证民情档案系统的功能定位和内容需求,从而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民情档案系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建立户情、片情、社情三个层面的“民情档案”信息库,形成具备“民情收集、事件分类、任务派单、四级处置、反馈评价和入库备案”全周期流程的综合管理平台。
四是深化居家养老。制定塘桥社区养老服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老年人优待政策,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实效。评选表彰十大孝亲敬老之星及先进集体,营造社区敬老爱老的孝亲氛围。引入市公益创投资金,提升了社区老年活动室服务水平,推进居民适老房改造。积极探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工作。积极筹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已完成公示。推进智慧塘桥建设。落实智慧塘桥三年计划,实施OA办公系统手机版、社区智库、项目化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交通潮汐式停车APP开发,为智慧交通建设打下基础。民情档案系统初步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具备,实现“民情收集、事件分类、任务派单、问题处置、反馈评价”的全周期流程。探索云计算数据库,全面聚集民生数据。全年,塘桥热线全年受理来电2499次,回访满意率99.3%;处置平台立案派单17068起,结案16963起,结案率99.38%。
潍坊智慧社区建设
在潍坊四村,有一半的楼组创建了“睦邻角”,36位负责人成为“草根领袖”,带动900余户居民参与自我管理。该项目在楼组中实现“1”个物理空间内联结“1”条情感纽带,鼓励居民将住房底楼脏乱的“死角”打造成“睦邻角”。居民在这里互帮互助、开展活动、协商议事、调解矛盾、订立公约,灵活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社区为老服务取得新成绩。完成了潍坊敬老院的扩建装修工程,新增养老床位30张,极大地改善了入院老人的居住条件。建成了全市第一家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免费康复服务的“老伙伴健康生活馆”,已服务5135人次。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继续稳健运作,在为社区内110位老人提供全日制日间照料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达到2万人次。街道投入19万元为社区内10户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家庭进行了住房改造。启动“智慧社区——科技助老”项目,完成社区服务热线、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网页的建设。
深入开展“潍坊社区老年互助关爱行动”项目,实现居委全覆盖,247名“新沪商”义工为1247名老人提供“急愁相助、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街道为社区75岁以上单身独居妇女安排了“陪聊志愿者”,为713名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2096名85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了“银发无忧”保险,为老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和心理咨询425人次,为330多位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规范了街道门户网站建设,提高上传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及时更新便民服务信息。20xx年6月1日,“浦东潍坊”政务微博正式上线,带动街道职能部室、居民区等竞相开博,现在已有“浦东潍坊科普”、“潍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浦东潍坊与法同行”等15个微博,生动、及时地发布社区信息,与网民互动。落实“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街道共接单89件,已办结85件,办理量在新区各街镇中靠前。门户网站、政务微博、“12345”市民服务热线正逐步成为街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接受群众监督的新平台,推动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金杨智慧社区建设
在智慧城区样板工程建设方面,金杨新村街道等5家单位获批上海市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金杨家园云社区整合了街道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从云社区主要功能来看,它包括了政务办理、采购平台、讯息告知、投诉建议、社区服务等十大功能,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云社区还包含了众多合作项目:与中国电信合作,它开通了综合服务百事通APP“金杨e家”;与中国移动合作,它开通了小区智能停车项目;与微诉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它开通了社区资源地图项目;与富友金融服务公司合作,它又开通了24小时智能快递箱项目……社区服务的千条万线都汇集在云端。居民可以方便地访问“云社区”。既可以登录“金杨家园”门户网站,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订阅号以及服务号、IPTV等渠道访问。云社区顺利成为“倾听民意、激发民智、与民互动、凝聚民心”的网络前沿阵地。通过金杨家园“云社区”,居民只需动一动拇指,就能从手机客户端上方便、准确地查到相关实用信息。“云社区”让中青年“拇指一族”的社区生活变得便捷精彩。
金杨家园云社区不仅专设了社区居民在线互动、服务板块,回应群众提出的建议、咨询和投诉,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而且发起了很多群众乐于参与的社区活动。像“人小鬼大”金杨熊孩子语录征集、“脸萌”设计作品大赛、“有邻友爱”慈善义卖等活动,贴近“拇指一族”的生活,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如今,“金杨家园”网站单日最高点击量上千,访客5000多人,“金杨家园”微信用户也早已突破3000人,微信单日最高图文页阅读量达7.7万次,单篇最高阅量更是达到16万人次。云社区还对传播内容进行本土化加工和包装,把宣传教育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在云社区的传播下,“那些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金杨好人”等系列报道获得了广泛阅读,“金杨好家庭”评选、“红十字博爱家园”倡议、“无车日”绿色出行等活动,也在“拇指一族”中火了一把。20xx年,金杨街道创新居民区治理模式,在所有居民区建立了“双治”理事会,破解了不少“顽疾旧病”。理事会经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下设公共保障服务、公共安全稳定、公共环境管理、精神文明建设4个专业委员会。形成居民找问题、专委会商对策、理事会定决策、团队来执行的居民区“双治”运行机制。
川沙智慧社区建设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为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第三批试点单位。通过试点,要求到20xx年年中,智慧社区建设有初步成果显现;到20xx年年底,智慧社区建设有较明确、直观的效果显现。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光纤到户、百兆接入能力覆盖;移动通信网络信号稳定、优质;重点公共服务场所WiFi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实施集约化建设。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构建旅游一网通信息平台,打造与迪士尼全面对接配套的智慧服务体系。川沙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创建,推广公共智能应用服务,建设“i-chuansha”无线网络覆盖点。川沙六灶国际新城B地块,位于20xx开业的上海迪斯尼项目以南侧,为亚洲最大的智慧城市创新综合体,并推出首个互联网金融智慧社区投资项目——e家盈2号产品。
位于迪斯尼板块的浦迪1号智慧社区,以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理念,通过和券商、银行的通力合作,打造出一个挂钩地产升值红利的众筹投资项目。将全力支持上海市浦东新区迪斯尼综合配套板块的规划与建设,以川沙(板块楼盘、地图选房)六灶国际新城智慧综合商业体——“浦迪1号”为起点,融入“e家盈2号”普惠金融投资项目。推出的天地e家互联网金融社区服务平台,为中国社区家庭推出家庭财富增值计划——社区家庭智能化服务、家庭健康医疗服务、家庭运动文化教育服务、家庭购物和社区邻里交流等一系列的普惠金融服务项目。为了完善迪士尼的配套设施,川沙制定了“迎迪士尼开园600天行动”,计划投入66亿元来改善道路交通。除此之外,川沙还专门建立了川迪旅游网(该名字为川沙和迪士尼的结合)。从该旅游网上,来迪斯尼玩的游客可轻松获得在川沙购物、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各种信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与川沙新镇为切实推进指数应用落地,开创性地“采用虚拟+资源整合”方式,在川沙新镇共建了一个“国际智慧产业园区”,实行一园多区战略,在把迪士尼的辐射效应发挥到最大,全面提升川沙新镇的民生、管理、旅游国际化窗口服务等水平的同时,也聚集全球优秀的智慧产业、金融资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实现立体发展,打造川沙镇旅游文化业的核心引擎。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3
关于河北省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省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xx年7月至11月,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由省政协副主席崔江水带队,在省残联的协同和配合下,到辛集市就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残疾人维权中心、就业培训基地以及残疾人家庭了解情况,召开了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慰问了贫困残疾人家庭。调研组还赴江苏、安徽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当地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介绍,交流了工作经验做法,实地考察了残疾人服务机构和设施。现将调研主要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常住人口总人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省有残疾人520万人,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3%。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所占残疾人总数比例分别为:视力残疾54.4万人,10.47%;听力残疾126.0万人,24.26%;言语残疾7.7万人,1.49%;肢体残疾167.5万人,32.24%;智力残疾40.4万人,7.78%;精神残疾35.4万人,6.82%;多重残疾88.0万人,16.94%。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147.5万人,28.40%,其中:一级残疾86.3万人,16.62%;二级残疾61.2万人,11.78%。中度和轻度残疾372万人,71.60%,其中:三级残疾140.3万人,27.00%;四级残疾231.7万人,44.60%。
(一)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承办、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加强。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省、市、县(市、区)政府都设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省、市、县、乡全部建立了残联组织;省、市、县残联全部配备了残疾人领导干部;全省51432个村(含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了残疾人活动室。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省人大、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河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河北省扶助残疾人规定》、《河北省残疾人教育实施办法》、《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河北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形成了以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省政府规章为主体的法规规章体系。20xx年6月26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形势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为保障残疾人各项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我省为着力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相继制定了扶助残疾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狠抓有关措施的落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省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100元保费全部由财政代缴。二是将符合条件的43.3万残疾人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依靠父母或者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三是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出台了《河北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对全省一、二级重度困难残疾人按每人每月50元发放生活补贴。四是安排残疾人应急救助资金,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性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六是残疾人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424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情况有所好转。截止20xx年,城镇新增1.22万残疾人就业,89.1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累计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200余个。把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20.6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4.3万人次;3461名农村残疾人得到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编办、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xx年前省级政府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都要安置一名以上残疾人就业等要求。全省现有残疾人福利企业约90家,安置残疾人约2万人。成立了河北省残疾人家庭手工业协会,推动残疾人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成立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服务协作区,举办了首届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每年举办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推动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
(四)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得到加强。到20xx年底,全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0414例,为6054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对6005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年度新收训聋儿2077名,在训聋儿2791名;对1.06万名肢体残疾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国家救助项目,资助400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资助515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有5678名智力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对26万名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有91469名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57288名精神病患者接受康复训练,409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接受康复训练;245名贫困孤独症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全省各类辅助器具供应2.9万件,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其他辅助器具2.2万件。
(五)残疾人教育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到20xx年底,全省有特教学校148所,在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总数达到12566人。在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高于普通学校的10至15倍。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考入本科的贫困残疾学生从省残保金中给予每人一次性3000元资助,20xx-20xx年共资助786人。考入大专的贫困残疾学生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给予20xx元一次性资助。河北省残疾人远程教育网正式启动,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正式揭牌,20xx年春季有700多名残疾青年报名入学。
(六)残疾人参与社会无障碍环境日趋完善。省、市、县(市、区)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并面向社会聘请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使用管理义务监督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陆续新建、改造了一批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物附属无障碍设施。全省6个地级市、10余个县(市、区)开办了手语节目;省和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均建有盲文及有声读物阅览室;部分县(市、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盲文及有声读物借阅服务。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省级财政每户补助资金1500元,设区市、县(市、区)财政每户匹配资金不低于1000元。
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疾人生活水平远低于我省社会平均水平。当前,残疾人仍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的特困群体。一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口多。全省农村尚有超过100万贫困残疾人没有稳定脱贫,由于身心残障、劳动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低等原因,已成为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扶贫成果最难巩固的特困群体,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二是残疾人支出负担重。从目前看,残疾人家庭支出第一位的是吃饭度日费用,其次才是医疗。相当多的残疾人有病不敢治,只能拖着,以致小病转大病,轻残变重残。三是仍有15.6万户残疾人家庭需进行危房改造。
(二)残疾人就业率低且不稳定。目前我省实际就业率很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部分残疾人受身体状况的影响,对职业有一定的选择性。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难以适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三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残疾人受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一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低。特别是多重障碍、自闭症及脑瘫等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存在很大困难。二是特教学校办学水平不高,师资配备、设备设施、特教津贴基本未按国家政策落实。三是大多数残疾人接受中专以上学历教育存在困难。
(四)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残疾人康复需求大,资金投入不足,康复人才匮乏。二是0-6岁残疾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期,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其功能障碍,使其成年后与健全人一样学习、生活。错过了最佳恢复期,造成终身残疾。三是辅助器具需求量大。目前,我省有盲杖、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超过150万,而我省辅助器具和假肢矫形器材料生产厂家数量少、规模小、品种单一,不能满足残疾人多层次的需要。
(五)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目前,省内多数小城镇无障碍建设处于空白,一些大中城市无障碍设施被损坏或占用现象严重,甚至形同虚设。老旧居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缺乏,残疾人难以走出家庭、参与社会。
三、几点建议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各级政府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减轻或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各种歧视与偏见,在全社会唱响关心关爱残疾人的主旋律。一是深入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河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在全社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加强残疾人法规政策学习教育,增强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自觉性。二是大力营造助残扶残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残疾人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弘扬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引领民众崇德向善,更加自觉认同,为我省社会进步凝聚正能量。三是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创业能手、道德模范,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完善残疾人专项特惠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一是在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快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和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兜住底”,保住残疾人最基本需求底线。二是健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事关残疾人切身生活需求作出制度性安排,补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
(三)大力发展特殊教育。鼓励各类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接收残疾儿童,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保障3至5岁残疾儿童普遍接受学前教育。推行全纳教育,支持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数量较多的普通学校建设特教资源教室。积极推进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尽快筹建河北省特殊教育学院。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残疾拒绝招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给予特殊学习用品、住宿费、交通费等的补助,并优先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按时完成学业。
(四)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城乡残疾人提供均等化全程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培训、能力评估、就业登记、就业介绍等系列化服务工作。政府要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要出台激励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严格贯彻国家和我省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的监察执法,及时纠正用人单位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违法行为。
(五)完善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新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和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城镇已建成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和居住区,都要制定改造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逐步进行改造。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对损毁、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其用途的予以查处,确保已建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积极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4
根据政协常委会20__年重点工作计划,近期我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残联、部分乡镇、村、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单位和服务场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查看、走访贫困残疾人家庭等方式对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各类残疾人口2.75万人,占总人口的6.64%,其中农村残疾人2.35万人,约占85%,城镇残疾人0.4万人,约占15%。在各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4085人,占14.9%;听力残疾6641人,占24.1%;言语残疾421人,占1.5%;智力残疾1836人,占6.7%;肢体残疾7990人,占29.1%;精神残疾2034人,占7.4%;多重残疾4480人,占16.3%。目前残疾人*11827人,*率为43%。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解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助医”、“助困”、“助业”、“助学”、“托养”等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使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残疾人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的残疾人管理组织网路。县、乡均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22个乡镇残联均配备了理事长和专职委员,312个村、1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选聘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修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在各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农村特困残疾人活动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局、教育局等残工委成员单位也相应出台了促进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供养等配套文件。建立了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社保补贴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2、残疾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__年以来共为227名城镇重度残疾人代缴医疗保险金8.3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471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357.66万元;对872名农村残疾人、207名城镇残疾人纳入低保,发放保障金313.92万元,代缴残疾人养老保险25.29万元;对3458名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了“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资助,累计为6091人次发放补贴资金304.55万元;在危房改造项目中,有207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得到改造,共补贴资金3988万元。在整村推进项目集雨窖、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中,有8000户残疾人家庭收益;为25户住房困难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分配到了廉租房,为54户人均不足12平方米的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余万元。
3、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__年以来,县残联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已为79名肢体残疾儿童、30名智残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20余例;为1.2万人(次)残疾人配赠轮椅车3659辆、拐杖3254付、助听器1309个、助视器453付、坐便椅698件;给86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23万元;为54户创业残疾户落实贴息贷款120万元,县财政支付贴息6万元;39名盲人通过省残联盲人按摩中心培训在省内外就业,52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就业,600多名残疾人通过在县内个体从业、集中和分散就业等形式实现就业。
4、残疾人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认真落实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全县适龄残疾儿童622名,入学531名,入学率达85%;投资590万元的民和县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已招生开课,现有聋哑学生9名;为13户残疾人助学户发放助学金6万元;每年将5至6名6周岁以下聋儿免费送到省地语训中心学习。
5、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在海东地区首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县参加的17名残疾人获得了6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和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残疾人演员还参加了“残疾人文化周”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文艺演出和“特奥日”暨“残疾人健身周”、全国“肢残人活动日”等活动。举办了残疾人篮球、足球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80名老年残疾人参加了打门球、地掷球、打太极拳(剑)、扭秧歌、跳健身舞等社区群众文体组织。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广大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全县各行各业中都有残疾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仅教育系统有91名残疾教师,还涌现了创办盲人按摩诊所达选云、通过电子商务把青海特产销往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陈香英,为残疾人工作默默奉献几十年的代表秦永顺等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在扶残助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残疾人家庭生活普遍贫困,全县残疾人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与健全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致残因素较多,救助压力不断增大。现阶段我县致残因素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由遗传、近亲结婚、早育或高龄孕育、营养不足及环境有害因素所致的先天残疾的人数较大。同时医源性残疾致听力残疾、胎儿娩出时损伤脑部造成致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交通事故、工伤等各种意外事故和各种疾病而致的残疾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精神病人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繁杂的致残因素难以消除,使残疾人口总量难以控制,使救助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残疾人救助任重道远。
2、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残疾人就业的多样化安置工作推进艰难。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大多没有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差,无法真正实现稳定就业。尤其受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影响,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征收的政府性基金,部分企业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少缴甚至不缴保障金。三是惩处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歧视残疾人,随意辞退残疾员工、不缴纳就业保障金行为惩处的强硬手段,严重滞缓了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步伐。四是社会救援渠道狭窄。由于我县还未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无法开展相应的社会募捐工作。五是保障水平低。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的双重制约,目前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尤其是我县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尚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如20__年全县低保家庭残疾人1660人,20__年实行重度残疾人补贴制度后残疾人纳入低保的人数减少了800人。
3、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我县残疾人数量大,加上老年性偏瘫等残疾人日益增加,辅助器具需求量较大。按照省残联残疾人用品用具全覆盖项目要求,需县财政配套50%、约76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省上下达的“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扶残助残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了,项目落实困难。二是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兑现难。按照省财政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青残联会发[20__]114号)文件规定,乡镇残联、村残协经费和专职委员工资共需资金84.4万元,但县财政每年只下达20万元,经费缺额64.4万元。三是因残疾人康复社区建设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仅仅只局限于被动地落实国家及省、地正常安排的涉残项目。四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紧缺,还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教育需要。五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志愿者服务等工作还需加强。
三、促进我县残疾人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县委、县政府应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为重点,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二是应将各残工委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履行扶残助残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考核约束机制,促进残疾人事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健康稳步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成功事迹,鼓励残疾人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公德,把开展扶弱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四是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依法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政策,特别是对保障、改善、支持残疾人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有关政策要予以倾斜安排,确保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老年人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选调一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干部在维权、解困、技能培训、多途径就业及日常生活中为残疾人搞好服务,以促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在今后县乡换届选举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政治素养的残疾人按一定比例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残疾人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二)建立残疾预防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县卫生及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优生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医务卫生人员的优生意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优生意识。做好婚检孕检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出生缺陷。进行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防止遗传性痴呆和其他残疾的发生,确保优生优育;开展产前诊断,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及时矫正先天性残疾;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医疗水平,加强药物研究,减少药物副作用,减少医源性残疾的发生;对不应、不宜、应延期婚育的对象,应加强教育和指导。相关部门要加强劳动保护、交通安全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努力减少各类致残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稳定的残疾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残联应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服务。建议县财政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工作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补贴足额纳入预算,统筹安排;足额落实“社区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项目配套资金;将每年12万元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县残联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与中国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团体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成立民和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爱心捐助和社会捐赠活动。
(四)健全残疾人生产生活保障体系。把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范围,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一是推动残疾人扶贫工作。将残疾人扶贫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贫规划,统筹安排。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二是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扩大残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一、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其他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三是帮助更多贫困残疾人实现“居有其所”愿望,尤其在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建设中应优先照顾贫困残疾人家庭。
(五)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设施纳入到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快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整合卫生、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和卫生条件,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各医疗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配套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设备。加强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救助等康复项目,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要,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任务。二是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在鼓励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设置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三是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建议将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一列入部门预算并由县财政局代扣代缴,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四是发展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行随班就读;积极争取落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编制,扩大特教学校招生,充分发挥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残疾学子“圆梦行动”等公益扶残助学项目,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五是切实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住建、发改等主管部门在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时,使无障碍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对已建成的道路和建筑物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应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将特殊学校、康复中心、医院等单位公共服务场所和金融、邮政、通讯、商场、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列为重点改造单位。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5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为更准确地了解残疾人生活状况,让普通民众更加关心爱护残疾人,因此进行一个关于残疾人现状的社会调研报告。我将会在武城县残联的帮助下对武城县的残疾人情况进行调研,大致了解残疾人的普遍状况和个别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体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呼吁广大民众关注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残疾人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残疾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残疾人”的工作理念,认真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对全县残疾人生活及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普及了残疾人知识,为更好开展残疾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最大限度促进残疾人就业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就业岗位,20__年共推荐5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展了奖励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活动,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5名学生进行了资助。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为22户贫困农村残疾人新建或维修了房屋,残疾人危房改造后均达到当地一般农户住房标准,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培养树立典型,对残疾人进行文化知识普及,让残疾人给残疾人做榜样,培养树立典型,残疾人榜样增强大家的信心,让大家积极面对生活。
二、乡镇残疾人概况
根据以上数据,四个乡镇的残疾人数为7608人,占全部总人口的比例为6.39%,全县残疾人的数量为38700人,残疾人在全县人口中是一个相对数量较多。
三、调查情况及分析
此次调查统一设计了《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表》,调查中,每个乡镇先介绍镇内残疾人大体情况,然后由村委会有关人员陪同,深入到残疾人家庭中,面对面同残疾人本人及亲属进行直接交谈,按照调查表内容,逐项询问,据实填写调查表,调查组联合汇总材料,形成调查报告。本次调研活动,共入户调查182户195名残疾人,其中13户为一户多残。
对此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残疾人家庭收入情况,残疾人年龄等方面展开。
残疾人总体年龄偏大,调查的所有残疾人中,年龄50周岁上的有118人,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为60.5%,其中七八十岁的残疾人人数占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年龄偏大。在调查村庄中,仅有1名5岁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数量较少。从年龄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先天性残疾已经较少。大多为后天不确定因素造成。调查中发现,致残原因主要有:(1)生产事故。(2)交通事故。(3)疾病。及生活中其它一些不确定的意外事故。
残疾人家庭收入情况,普遍收入较低、负担沉重。一家有残,全家困难。调查的182户残疾人家庭,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仅有14家,占残疾户总数的7.7%。年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有151户,占残疾人户数的82.9%。残疾人人均收入则更少。(注:数据说明,残疾人家庭收入来源在于对乡镇残联,村委委员、残疾人本人及亲人询问及调查人员亲眼目睹,无专业人员统计,与实际情况有部分出入。但调查总体情况,残疾人家庭收入明显少于普通家庭。)
收入低的原因,一是残疾人受自身条件所限,有的有部分劳动能力,有的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劳动收入较少。二是重度残疾人需要专人照顾,家庭中能创造劳动收入的人减少。三是治病。多数残疾人治病是家庭的主要开支。有的原来比较富裕的家庭,一个后天残疾,就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困。一户多残疾家庭和单身残疾家庭尤为困难。调查中发现,有13户是一户多残,占残疾人户的比例为7.1%,单身残疾人生活更困难,泉林镇卞一村的秦庆然、杜希兰夫妇,年龄分别为66岁、69岁,一个是视力残疾,一个是肢体残疾,没有享受低保。生活困难。
四、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救助措施
1、扩大残疾人参加低保覆盖面
近年来,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残疾人所占的比例也应由目前占农村贫困人口加入低保总数的16%左右,逐步扩大至占贫困人口加入低保总数的30%以上,由目前的占残疾人总数的40%左右扩大至50%左右,以保证贫困残疾人有基本的生活来源。(从县残联了解到数据全县残疾人享受低保的比例大约为40%)
2、鼓励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
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政府要在土地调剂、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工商部门免费办理登记手续,或只收工本费,税务部门在个别税种上给予优惠,有关部门优先提供场所,信贷部门优先给予资金扶持等。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要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大力促进农村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多种经营。鼓励县内企业,招用有一定劳动能力、适合一定岗位的残疾人就业。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扶持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
3、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各界,关心扶持残疾人事业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发挥慈善协会的作用,宣传扶残助残的先进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为残疾人捐助活动,鼓励社会人士及企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捐款捐物,资助残疾人,让广大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五、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题调查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谐形象。本文以创建文明城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视角,通过对绍兴市越城区关于残疾人公共设施的配备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综合阐述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创建过程中,无障碍设施建设实 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在我们的实地调查及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就整个越城区关于残疾人公共设施的配备上,其整体情况较好。行进盲道、提示盲道、缘石坡道、轮椅坡道等的建设都较为完善,不论是在街道社区还是在景点广场,这些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残疾人出行的需要。
当然,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在一些商场、超市和银行内,基本没有任何无障碍通道,这使得肢体残疾的人出入更加困难,因为在其入口处,基本都是层层台阶,轮椅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顺利进入。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盲道被占不容忽视 在我们的走访中,不难发现,盲道被占用这个“老生常谈”的情况,依旧存在。一路上,我们都看到有机动车停放在盲道上,有的车头侵占盲道,有的车尾侵占盲道,还有的甚至车身横跨盲道。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商场和小餐馆前,盲道被侵占的现象尤其严重。在我们走访的三八路那条街道上,短短几十米的路程,就有多处盲道被车辆侵占,其大部分都是前来用餐的食客随意地将自行车、摩托车停放在餐馆门口,使盲道基本被这些机动车占用,根本无法通行。在解放路的一些商场前的人行道上,盲道位置被圈入自行车停放带内。有的虽然停放的自行车并未直接摆放到盲道上,但摆放得不太整齐的自行车、摩托车,也让盲道变得狭窄无比。
对于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公共道德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并启用部分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出任形象大使,这样才能不断地将对残疾人的关怀融入社会的每一处。而对于民众不清楚无障碍设施的真正含义,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开展“无障碍设施宣讲日”,集中对公众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也可以通过制作视频或者发宣传册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无障碍设施,从而更好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2、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引进新技术。
调研活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希望广大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呵护身边的残疾人,因为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一件大事,是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高尚之举;是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6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也是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关爱的群体。为促进____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县政协工青妇、党政、教育、工商联界别组专题视察了兴隆镇、鹤峰乡、永安镇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和县特殊教育学校,走访调研了朱衣镇卫生院精神病专科,听取了县残联关于全县残疾人工作情况通报,开展了“爱心助残促和谐、政协委员在行动”助残捐赠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县残疾人基本情况
____县共有残疾人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3%,其中城镇残疾人1.04万人,农村残疾人5.46万人。目前全县持证残疾人2.5万人,其中一级残疾0.28万人、二级残疾0.41万人。此外,约4万余残疾人尚未办理残疾证。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出台了诸多政策法规,从养老、低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经过多年的努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以县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残协为基础、残疾人志愿组织为依托的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新建了1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和31个法律援助服务岗,呈现出残疾人事业有人抓的良好格局。
(二)残疾人救助项目大力实施。近五年来,共组织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2206例,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772户,实现残疾人就业1290人,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045名,对全县447名贫困残疾学生进行了“爱心天使”扶残助学资助,为所有持证残疾人支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其个人缴纳部分。今年已为33名脑瘫儿童实施了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救助,落实16人次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为50户残疾人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为全县2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落实增收致富帮扶资金37.5万元。
(三)残疾人康复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市级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14个、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1个、残疾人艺术培养基地1个、聋儿语训机构1个,为310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咨询、转介服务。共免费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1862件,为残疾人的逐步康复提供了尽可能的物质保障,切实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残疾人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各级残联在注重抓好残疾人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时,多次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类比赛。在0年重庆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中,____县残疾人代表团获得了4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____县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真善美》更喜获“第六届全国特殊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一等奖,书画、刺绣、缝纫、剪纸等工艺作品在各种大赛中也多次获奖。
(五)残疾人创业典型不断涌现。鹤峰乡蔬菜水果种植带头人吴国春、永安镇瘫痪女孩精细蜀绣的石胜兰,还有众多媒体报道过的残臂教师朱怀圣、独腿教师黄大仲等大批残疾人创业先进典型人物涌现出来。他们这种身残志坚、拼博不息的精神,为____残疾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残疾人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劳动技能差、社会竞争力弱、经济压力、心里压力大,对各级政府的诉求多。虽然各级政府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方面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但与残疾人康复和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扶残助残氛围不浓,残疾人心理压力大。一是残疾人自身不愿融入社会。众多的残疾人由于身体和心理缺陷,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或不敢大胆地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二是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残疾人群的呼声很难被社会公众知晓,众多残疾人的心理创伤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抚慰。三是先进典型宣传不够。调研中发现,对残疾人群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好人好事、充满大爱的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事业中的优秀工作者宣传力度不够,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全社会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保障程度低,残疾人生活质量差。竹园镇邓坪村的段光碧双目失明,视力一级残疾,丈夫因摔伤导致长期瘫痪卧床,有一女儿在读中专。因夫妻双方都没有劳动能力,只有在破旧土屋中吃低保维持生活。鹤峰乡76岁的向元波,双目失明,年老病多,独居危房中,生活不能自理,家中唯一儿子为了生计在外地打工,政府虽然每年给与低保金,但他的生活照料还是不能解决,煮饭洗衣都是问题。目前虽有危房改造、重点救助等相关政策扶持,但因其家庭贫困程度深,仍无力改变其贫困现状。我县像此类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料的重度残疾人还有2100余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非常让人忧心,现有残疾人保障政策无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一是保障范围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重点关注对象是现有持证的重度残疾人,政策极少惠及到轻度残疾人,更没有保障到我县尚未办证的4万残疾人。二是保障标准低。就纳入低保范围的农村重度残疾人而言,每年能享受到的保障金不到1000元,只有城镇低保对象的三分之一,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更难满足康复和医疗需求。三是保障渠道有限。对残疾人的保障政策主要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免缴个人部分并提高5%的报销比例,低保政策将部分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但还有许多政策落实不够,如掌握残疾人低息扶贫贷款发放权的商业银行因考虑的贷款收回率,资金增效率,极少给予残疾人发放贷款;我县尚未出台残疾人优惠乘坐交通工具政策。
(三)康复条件差,残疾人康复需求难满足。一是康复设施严重不足。____县还没有县级康复托养中心,现有康复设备的数量和功能也十分有限,只能惠及少数的残疾人,绝大多数的残疾人根本不能享用。二是康复专技人员严重匮乏。我县残疾人康复主要依托社区康复站、当地卫生院(康复中心)及家庭康复。全县残疾人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护理人员缺乏正规的康复技术培训,不能满足残疾人身体和心理康复需求。三是康复手段单一。各级政府针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只是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康复服务,如发放轮椅、盲杖等,无力顾及更多的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残疾对象,具体的康复措施和手段不多,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四)部门联动不够,残疾人项目实施难。帮扶和救助残疾人,涉及到残联、财政、民政、社保、卫生、建委、扶贫、教委等众多部门和所有的乡镇,由于各部门和单位各行其是,没有统筹规划,难以通力合作,协调配合,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如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涉及到县残联、发改委、扶贫办、建委都有危房改造资金,县残联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每户11000元,发改委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每人6000元,扶贫办高山移民搬迁项目资金每人6000元,建委实施的危旧房改造资金每户25元,国土局金土地工程资金每人5000元,目前资金仅进行了有限的统筹打捆,其分散使用力量不大,一些真正困难的农村残疾人因贫困程度太深,仍无力进行危房改造。
四、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残疾人工作是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结合____县情和财力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广泛宣传,营造扶残助残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介作用,利用会议、农村赶集等有利时机,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残助残的先进典型、残疾人群体中涌现出的创业典型和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个残疾人家庭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残疾人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残疾人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残助残献爱心活动。
(二)建立残疾人基础信息档案。县残联近期内对全县所有的残疾人进行系统调查摸底,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中要对每一位残疾人的残疾种类、级别、家庭住址、就业状况、监护人信息、康复需求、保障情况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做到家底清、情况明,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便于政府对照信息库组合慈善资源、杜绝漏助、重复救助的情况发生,更好地进行具体决策和帮扶救助活动。
(三)完善残疾人优惠政策,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将现有持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三四级轻度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低保对象,对已农转非原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执行城镇低保标准;把持证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残疾人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进行适度调整;对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料的重度残疾人建立护理补贴制度并落实护理人员;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托养机构,充分发挥现有敬老院作用,接收部分无人照料的重度贫困残疾人;对未达到领取养老保险年龄的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最低标准部分由政府全部补贴;整合资源,切实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在征地拆迁中适当提高残疾人家庭生产安置、住房补助标准;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政府培育更多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
(四)增强残疾人家庭“造血”功能。注重残疾人家庭 “智力”扶持,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对有劳动能力又有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重点支持和帮扶,探索建立残疾人创业融资贷款担保基金;对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应予重点关注,认真落实贫困残疾人家庭儿童生活补贴制度,对在读残疾人家庭学生,特别是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尽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研究出台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从根源上解决残疾人家庭的长期贫困问题,以达到残疾人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依托,建立县级康复托养中心,在社区、乡镇卫生站成立残疾人康复辅导中心,增添和改造残疾人公共康复设备,不断充实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加强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专业康复知识培训,形成以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指导,社区、乡镇卫生医疗服务中心为载体,残疾人亲属、志愿者为对接链的残疾人康复网络。
(六)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残疾人工作。建议县委县府召开全县残疾人工作会,总结部署残疾人工作,表彰奖励助残先进个人和残疾人创业先进典型,出台政策,落实工作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建立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负责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建立残疾人工作考核机制。制定出台残疾人工作考核文件,把具体帮扶、就业、就医、助学、救助、残保金征缴、扶残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要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充分发挥残疾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残疾人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待遇,逐步提高专职委员、助残志愿者的误工补贴标准,对残疾人工作岗位实行手语翻译特殊津贴。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 篇17
一、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近年来,浦东新区从便民、利民、惠民出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建成了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街道等一批具有示范典型的智慧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生活方式的高效化,形成了智慧、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通过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行先试,浦东新区在顶层设计、信息协同共享、政社合作共建、惠民示范引领、产用联动等方面逐步探索和凝练出具有浦东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和推进模式。
20__年8月,浦东新区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智慧社区试点,编制发布《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和《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应用建设指南》,在10个街镇开展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应用试点。新区未来还将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实际需求,融入更多成熟做法和经验模式,每年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从整体架构、应用版块、项目推进等方面为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指导。
目前,上海市17个区县共确定了50家试点智慧社区,其中浦东新区确定10家试点智慧社区(如表1),占全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的20%。浦东各试点社区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方面开展特色应用,形成了如陆家嘴、金桥、南码头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智慧社区。20__年,浦东新区再次推动建设18个智慧社区街镇。
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的特色在于,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方面,以更加智慧化的手段,全方位改善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尤其是侧重以感知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手段提升社区管理模式,并通过主动服务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从粗放管理型向精细互动型转变,达到推动社区和谐幸福的目标。
从智慧社区建设内容来看,浦东新区围绕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总体部署,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其一,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其二,试点推进“市民卡”计划,形成“多卡合一、全区通用”的“市民卡”;其三,实施“智慧家居”计划,建立智能生活新模式。众多举措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根据当前浦东智慧社区建设情况,可以将其智慧社区建设归纳为四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提供单一业务的社区服务,如e家洁、阿姨帮等; 第二类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智慧社区O2O生态圈;第三类是一些家电企业推出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通过推出智能家居APP以及智能家电产品等,实现家庭各个智能终端的联接与协同。
浦东新区作为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域,20__年率先在上海市启动智慧社区试点,并成立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联盟。首批在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路街道、金桥镇、周浦镇等10个街镇建立了 “智慧社区”试点,其中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路街道、金桥镇和周浦镇已被确定为市级智慧社区试点单位。浦东10个街镇开展的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应用试点。以下为根据不同分区对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的汇编。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
陆家嘴智慧社区于20__年5月正式发布建设内容,已成为住建部首推试点单位之一。20__年10月16日发布了《上海浦东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模式》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上海浦东陆家嘴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模式。其智慧社区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即建立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静态、动态信息管理的社区中心数据库),开发智慧城市卡(市民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认证记录的钥匙,市民获取服务后支付记录的载体),建设社区综合管理指挥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目前陆家嘴智慧社区有户籍人口近12万人,登记流动人口4万左右。31个居民区,1个CBD地区,近万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口25万左右,年旅游人数上千万。目前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系统正逐步落地应用,IPTV公共服务平台、高血压管理系统、体感健身系统和全日通自助式快递箱系统等均已在部分居民区部署。
在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门禁改造项目,一期已完成6个居民区,二期于20__年启动,新覆盖9个居民区,目前申领具有门禁开启功能的智慧城市卡2万余张。在养老方面基本完成科技助老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基础建设,作为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目前全街道共建立了36个为老服务项目,组建了114个志愿者服务小组。在智慧医疗方面,实现社区远程挂号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完成“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模式建设和健康管理门户、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另外陆家嘴智慧社区积极探索创新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发布20__年“智慧城市”建设就绪指数和30个城市的排行榜,与新华社《现代快报》共建“智慧城市演播室”。
金桥智慧社区建设
金桥碧云智慧社区以紧贴民生需求、立足社区服务为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智慧社区品牌。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碧云试点小区信和花园、碧云体育休闲中心、金桥文体中心、东陆路商业街等区域实现无线WiFi覆盖。在集镇主要路口安装行人闯红灯自动监控系统,一旦发现违章行为,即以语音和图像方式给予警示,提高居民的交通文明意识。
在惠民应用服务方面,完成开发并推广“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金桥碧云炫卡以及社区信息“云计算”开发,为居民提供医疗、交通、餐饮、家政、垃圾管理等服务,还可查询社区内商场、大卖场等消费场所的优惠信息并直接下单。对碧云社区内的商户、医院、工商、物业、居委会以及政府文化项目等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碧云门户网站,向居民提供社区新闻、社区活动、政务信息、社区教育、碧云餐饮、便民服务、生活资讯、电子废弃物回收服务等相关信息。同时,与浦东新区妇幼保健医院合作启用患者居家候诊系统,居民通过短信以及手机APP就可以享受到预约就医以及周期复检提醒服务。在社区管理方面,建立“社管通”,即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拍照实现卫星定位和导航,政府工作人员、市民巡访团、广大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端的三维地图信息软件,拍照上传发送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共同参与集镇管理。
惠南智慧社区建设
浦东惠南地区作为浦东新区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积极提高惠南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居民智慧社区感知认知,推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智慧社区卡”信息化应用项目。“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创新金融产品让居民享受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网上购物等多项社区生活服务。“智慧社区卡”具备“多卡合一、一卡多用”九大服务功能,包括“我要服务”、“我要缴费”、“我要购物”、“我要津贴”、“我要保修”、“我要休闲”、“我要理财”、“我要健康”和“我要行善”,基本涵盖了社区服务和社区生活的诸多方面,目前该项目在沪东惠南民乐社区进行试点。
南码头智慧社区建设
南码头智慧社区自20__年初启动“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以来,以项目实用性、可行性为宗旨分步推进,建设完成了示范体验中心、社区门户网站、三个实有等一系列便民惠民信息化应用项目。南码头路街道“智慧社区”居民体验中心,作为智慧生活的宣传平台,主要包括综合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智能家庭、智能企业、便民信息、智能互动沙盘六大板块为主题的智慧社区示范性样板,参观者通过网上办事、网上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预约医疗专家、网上购买火车票,亲身感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示范体验中心建成运营近一年来,共接待团体、个人参观者8500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推广作用。
门户网站,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立足“增强互动性、强化服务性”对街道门户网站进行改版,通过“网上求职”、“网上预约”、“办事指南”栏目,为居民提供高效的民生保障服务,“网上互动”为居民提供畅通的建言献策渠道,“便民咨询”为居民提供全面的衣食住行指南。社区门户网站已完成改版,已正式上线运行;智慧小区——点亮居民便捷生活。在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和天意洲小区进行“智慧小区”试点建设,以政府补贴形式开展智能便民设施入户工作。从网络提速、IPTV、全球眼等方面让百余户居民得到实惠,享受便捷生活。同时,以公共设施设备智能化为重点,推进生活智能终端项目和“视频监控、车辆进出管理、门禁系统”三大工程,为居民生活消费和小区的治安管理带来现代化的安全保障。升级“三个实有系统”,提升社区管理能级。在前期全面调研和论证基础上,与多家技术公司协作制定以无线采集、电子标签、RFID技术、3G网络传输为主要环节的研发方案,实现在政府外网环境下通过专门研发定制的手持移动终端。即利用读卡器完成“三个实有”基础数据库信息查询、对比、采集流程,实现了大量信息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实时比对验证,对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周浦智慧社区建设
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已列入市、区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周浦镇将智慧城镇创建作为引领商贸周浦、文化周浦、创业周浦、宜居周浦、和谐周浦的重要战略与抓手,在总体布局上确定了“3·2·1”工作框架。主要建设内容构筑一体化联动政务工作平台,构筑以民情档案为重点的社区业务管理平台,构筑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切入点的智慧城管和安防体系。
“智汇家园”是周浦智慧镇建设诸多模块中的一个。周浦镇正在通过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多层面的建设,给社会管理和社区生活加点“智商”,让浦东的“小上海”变得更聪明,让市民生活更满意。电子平台建设。在周浦,周康网、智汇家园等本地网站的知名度不比淘宝、搜房网小,因为扎根本地的它们连通居民和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织起一个15分钟生活圈。周康网姓“民”,是老百姓自己办的网站,镇政府与网站管理者共同探索了一条“网站运营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互动窗口+社区居委会协管+全民共同参与”新模式,使它成为镇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权威桥梁。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小上海之声”名义在周康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对居民关注的问题及时解答,化解矛盾,并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也邀请大家献计建言,汇集民智,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智汇家园则姓“官”,拉手的两头是社区居民和商家,包括家政、家电维修、代买代购等16大类90多个小类的服务项目,通过现场受理、热线电话、网站、手机客户端和智能穿戴设备为居民服务。
相较其他网站,智汇家园更强调家门口的便捷服务,还具有有益社区发展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开通1个多月就有700多笔订单的代买代购服务,对居民来说,可以在90分钟内坐等价廉物美的商品送货上门,对社区来说,则是救活了面临电商冲击的传统商业,对社会管理来说,可以将原先经营三轮车等非正规就业的人员转化为送货员,可谓是一举三得。智慧网格助力解社会管理难题。周浦全镇被划分19个网格,覆盖一张街头视频监控和城管协管员无线网络通讯结合的天罗地网,在屏幕中看到黑车、乱停车、乱设摊等问题,立即通过街头语音呼叫喇叭和网格巡查队伍处理,缩短处置时限,将问题解决在扰民前。此外,周浦镇还在打造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平台、科技助老信息服务平台等多个智慧实体,通过多层次的平台建设,实现一个智慧的“小上海”。
东明智慧社区建设
打开浦东新区东明街道20__年的社区工作清单,列在第一项的“头等大事”与民生息息相关--完善综合助老服务体系。2020__年底之前,一批新型助老服务项目将加速在此落地,形成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健康生活馆、东明复健护理站、科技助老服务站为主的综合为老服务格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望覆盖到每个社区老人出门500米的半径范围内。社区“养老助老”难题。20__年东明将构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门户体验,探索试行综合为老服务项目清单,以智慧社区建设和新区科技助老试点街镇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综合型的助老枢纽型机制。
到2020__年底,一批新型助老服务项目有望加速落地,包括改建形成11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涵盖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助餐送餐、科技助老等多项功能的智慧型综合助老服务示范基地;在杉林新月小区改建成立社区综合助老服务中心和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加快调整助餐日托区域布局,填补凌兆区域老年人助餐日托空白。发挥社会组织为民服务。为了加快推进社区综合助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养老服务多元化多层次供给,东明街道20__年会逐步构建政府类保底服务、公益类补充服务、市场类个性服务三个梯次,严格落实并叠加民生保障政策,适当拓宽帮困救助对象受益面。针对孤老等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各类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东明的做法是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方式,搭建一个第三方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批的社会组织将逐步培育聚集起来,参与到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的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公共服务中,提升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与此同时,东明街道办事处将承担起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实践者、推动者的主导职责,整合各类行政资源,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推进措施,提供财力保障。增强街道体制改革效能。为了增强街道体制改革效能,按照市委、区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履行街道职能,改革机构设置,目前东明已经把原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旨在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办事处在社会治理中的政府服务管理职能。而街道的各大中心将起到直接为民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的功能,把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等打造成一体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塘桥智慧社区建设
为全面推进“智慧塘桥”社区建设,继续打造塘桥热线“一网一线一微博一平台”的社区大管家优质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化“社区大管家”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塘桥热线、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群、微信平台、民情档案等信息平台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提高三务联动公开水平,加强新媒体、自媒体的运用,加大民生实事信息发布、民情档案数据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数据的对称性和及时性。通过网上公示、民意征询、社区发布等不同载体,实现政府提供服务与民生需求的准确对接。
二是丰富民意收集渠道。依托“一网、一线、一日、一微博”的“塘桥热线”综合服务平台,让社区百姓365天24小时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政府。20__年,“塘桥热线”全年受理来电2499次,回访满意率99.3%;微博发布3068条,微博粉丝达到3346人;处置平台立案派单17068起,结案16963起,结案率99.38%,服务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三是拓展民情档案功能。积极推进社区“民情档案”建设,加强工作调研,论证民情档案系统的功能定位和内容需求,从而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民情档案系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建立户情、片情、社情三个层面的“民情档案”信息库,形成具备“民情收集、事件分类、任务派单、四级处置、反馈评价和入库备案”全周期流程的综合管理平台。
四是深化居家养老。制定塘桥社区养老服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老年人优待政策,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实效。评选表彰十大孝亲敬老之星及先进集体,营造社区敬老爱老的孝亲氛围。引入市公益创投资金,提升了社区老年活动室服务水平,推进居民适老房改造。积极探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工作。积极筹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已完成公示。推进智慧塘桥建设。落实智慧塘桥三年计划,实施OA办公系统手机版、社区智库、项目化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交通潮汐式停车APP开发,为智慧交通建设打下基础。民情档案系统初步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具备,实现“民情收集、事件分类、任务派单、问题处置、反馈评价”的全周期流程。探索云计算数据库,全面聚集民生数据。全年,塘桥热线全年受理来电2499次,回访满意率99.3%;处置平台立案派单17068起,结案16963起,结案率99.38%。
潍坊智慧社区建设
在潍坊四村,有一半的楼组创建了“睦邻角”,36位负责人成为“草根领袖”,带动900余户居民参与自我管理。该项目在楼组中实现“1”个物理空间内联结“1”条情感纽带,鼓励居民将住房底楼脏乱的“死角”打造成“睦邻角”。居民在这里互帮互助、开展活动、协商议事、调解矛盾、订立公约,灵活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社区为老服务取得新成绩。完成了潍坊敬老院的扩建装修工程,新增养老床位30张,极大地改善了入院老人的居住条件。建成了全市第一家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免费康复服务的“老伙伴健康生活馆”,已服务5135人次。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继续稳健运作,在为社区内110位老人提供全日制日间照料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达到2万人次。街道投入19万元为社区内10户7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家庭进行了住房改造。启动“智慧社区——科技助老”项目,完成社区服务热线、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网页的建设。
深入开展“潍坊社区老年互助关爱行动”项目,实现居委全覆盖,247名“新沪商”义工为1247名老人提供“急愁相助、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街道为社区75岁以上单身独居妇女安排了“陪聊志愿者”,为713名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2096名85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了“银发无忧”保险,为老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和心理咨询425人次,为330多位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规范了街道门户网站建设,提高上传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及时更新便民服务信息。20__年6月1日,“浦东潍坊”政务微博正式上线,带动街道职能部室、居民区等竞相开博,现在已有“浦东潍坊科普”、“潍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浦东潍坊与法同行”等15个微博,生动、及时地发布社区信息,与网民互动。落实“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街道共接单89件,已办结85件,办理量在新区各街镇中靠前。门户网站、政务微博、“12345”市民服务热线正逐步成为街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接受群众监督的新平台,推动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金杨智慧社区建设
在智慧城区样板工程建设方面,金杨新村街道等5家单位获批上海市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金杨家园云社区整合了街道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从云社区主要功能来看,它包括了政务办理、采购平台、讯息告知、投诉建议、社区服务等十大功能,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云社区还包含了众多合作项目:与中国电信合作,它开通了综合服务百事通APP“金杨e家”;与中国移动合作,它开通了小区智能停车项目;与微诉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它开通了社区资源地图项目;与富友金融服务公司合作,它又开通了24小时智能快递箱项目……社区服务的千条万线都汇集在云端。居民可以方便地访问“云社区”。既可以登录“金杨家园”门户网站,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订阅号以及服务号、IPTV等渠道访问。云社区顺利成为“倾听民意、激发民智、与民互动、凝聚民心”的网络前沿阵地。通过金杨家园“云社区”,居民只需动一动拇指,就能从手机客户端上方便、准确地查到相关实用信息。“云社区”让中青年“拇指一族”的社区生活变得便捷精彩。
金杨家园云社区不仅专设了社区居民在线互动、服务板块,回应群众提出的建议、咨询和投诉,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而且发起了很多群众乐于参与的社区活动。像“人小鬼大”金杨熊孩子语录征集、“脸萌”设计作品大赛、“有邻友爱”慈善义卖等活动,贴近“拇指一族”的生活,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如今,“金杨家园”网站单日最高点击量上千,访客5000多人,“金杨家园”微信用户也早已突破3000人,微信单日最高图文页阅读量达7.7万次,单篇最高阅量更是达到16万人次。云社区还对传播内容进行本土化加工和包装,把宣传教育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在云社区的传播下,“那些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金杨好人”等系列报道获得了广泛阅读,“金杨好家庭”评选、“红十字博爱家园”倡议、“无车日”绿色出行等活动,也在“拇指一族”中火了一把。20__年,金杨街道创新居民区治理模式,在所有居民区建立了“双治”理事会,了不少“顽疾旧病”。理事会经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下设公共保障服务、公共安全稳定、公共环境管理、精神文明建设4个专业委员会。形成居民找问题、专委会商对策、理事会定决策、团队来执行的居民区“双治”运行机制。
川沙智慧社区建设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为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第三批试点单位。通过试点,要求到2020__年中,智慧社区建设有初步成果显现;到2020__年底,智慧社区建设有较明确、直观的效果显现。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光纤到户、百兆接入能力覆盖;移动通信网络信号稳定、优质;重点公共服务场所WiFi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实施集约化建设。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构建旅游一网通信息平台,打造与迪士尼全面对接配套的智慧服务体系。川沙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创建,推广公共智能应用服务,建设“i-chuansha”无线网络覆盖点。川沙六灶国际新城B地块,位于20__开业的上海迪斯尼项目以南侧,为亚洲最大的智慧城市创新综合体,并推出首个互联网金融智慧社区投资项目——e家盈2号产品。
位于迪斯尼板块的浦迪1号智慧社区,以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理念,通过和券商、银行的通力合作,打造出一个挂钩地产升值红利的众筹投资项目。将全力支持上海市浦东新区迪斯尼综合配套板块的规划与建设,以川沙(板块楼盘、地图选房)六灶国际新城智慧综合商业体——“浦迪1号”为起点,融入“e家盈2号”普惠金融投资项目。推出的天地e家互联网金融社区服务平台,为中国社区家庭推出家庭财富增值计划——社区家庭智能化服务、家庭健康医疗服务、家庭运动文化教育服务、家庭购物和社区邻里交流等一系列的普惠金融服务项目。为了完善迪士尼的配套设施,川沙制定了“迎迪士尼开园600天行动”,计划投入66亿元来改善道路交通。除此之外,川沙还专门建立了川迪旅游网(该名字为川沙和迪士尼的结合)。从该旅游网上,来迪斯尼玩的游客可轻松获得在川沙购物、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各种信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与川沙新镇为切实推进指数应用落地,开创性地“采用虚拟+资源整合”方式,在川沙新镇共建了一个“国际智慧产业园区”,实行一园多区战略,在把迪士尼的辐射效应发挥到最大,全面提升川沙新镇的民生、管理、旅游国际化窗口服务等水平的同时,也聚集全球优秀的智慧产业、金融资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实现立体发展,打造川沙镇旅游文化业的核心引擎。
关于需求调研报告(精选17篇)热门调研报告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