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通用3篇)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篇1
20__年暑假期间,在校团委的号召下,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我到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实习的项目是作为科普试验班的老师给三十几个小学生讲课,讲课期间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这半个月的经历。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我是七月十五号去的,到八月六号结束,期间我一共讲了十五节课,讲课的内容是电子积木、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天文世界,共四门课程。而我是个文科生,对这几门课程早已忘的精光,更不用说给别人讲了,为了把握这次难得实践机会,我便一边自学,一边讲课,虽然是累了一些,但是感觉挺充实,尤其是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瞪着眼睛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感觉特别的欣慰,毕竟这也是一份体验,一种为人师的体验,也许以后自己并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回忆起来,也是自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讲课期间,我跟许多孩子的家长交流过,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分无私的爱,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在跟家长交流期间,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然为人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会,现在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任,才能对自己几年之后真正踏出校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七月十五号下午三点,我第一次蹬上讲台,那天是讲生物世界,刚走上讲台是,望台下扫视一下,那么多眼睛在看着自己,感觉真有点紧张,事前背好的“台词”全都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上家教的时候自己那么有感觉,为什么一上大课,自己竟不知所措了呢这样跟学生“对峙”了几分钟,心想自己既然走到了这个位置,就临场发挥吧,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我就清了一下嗓门,开始讲课,也不知怎么的,一讲课,仿佛感觉又回到了我身上,也许是没有什么思想包袱的缘故吧,那节课结束后,我得到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试讲顺利过关,事后我都觉的不可思议,心想自己身上还有不少潜力可以挖掘呢,不禁会心的笑了。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之后的日子,讲课慢慢步入正规,再没有第一次蹬上讲台的拘谨,也敢于放开讲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最后一节课,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学生天真的脸庞,及家长们满意的笑容,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没有什么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最让人高兴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做的更好。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刘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大学生生一毕业就去创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是很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还要借助个方面的人和事情。学会与人合作。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去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多的人,触及更多的事情发展状态,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打好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在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金钱味十足、功利倾向突出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放任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逐流。作为学校及政府还包括社会,理应给创业者创造出足够广阔的空间,让大学生有更理性和宽阔的创业选择,让他们知道,创业不完全等于经商,重要的是在于开始学会经营人生事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篇2
现在的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是比较薄弱的。形成这种情况的远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过于强调技术的发明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和实验操作的地位,致使两者比例严重失调(参见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作为母语的汉语文,其传统只与技术偶有瓜葛而与科学理论、实验操作少有联系;主要近因则是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姓“语”,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第一推动丛书”总序》,湖南汉英夹杂会成为中国语言的发展趋势吗?
——浅谈语文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当今社会汉语出现了使用英语缩写的趋势,比如WTO、CPU、AIDS、PDA、DVD、VCD、CD。即使没上过几天学的很多农民嘴里也经常冒出的是VCD而不是影碟机。在中国公司里,使用英文缩写词不但代表着时尚,还是权力的表示。像CRM(客户关系经理)和HR(人力资源)这样的词过去在中国闻所未闻,如今被致力于公司发展的商业人在言谈中频繁提及。CEO和MBA还有一些词汇来自日本(比如卡哇依)、韩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华人聚集的商业中心。“按揭”的意思是还清抵押,“走秀”指时装表演。这两个词所涉及的生活内容都是从前的中国大陆所没有的。
但是有谁能够把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英文词组缩写准确的用中文名称表达出来?
经过笔者陆续的调查总结发现,能够将DVD准确的用汉语名词翻译解释出来的不到20%,而能够将DVD与VCD及CD准确用汉语名词表示区分出来的更是不到5%,惊讶吗?是的,这5%里并不包括笔者自己。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参与调查的教师、学生、工人、农民无可回答那?想想充斥在课本杂志广告等等各个角落里的英文,我们就不可不注意到英文词组缩写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骨髓之中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官方对语言做过短期的监督管理,因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粗俗用语使人们担心汉语终有一天会堕入庸俗。但是今天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几乎没有官方人士再有勇气来挑战现状。“任何一种语言都要警惕外来词汇,这一点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位语言学家说:“但是现在新词汇涌入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会发现很多生活常用词原来都是外来的。”
问题是这种“汉英夹杂”的表述方式是否会永远在中国流行下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普遍现象呢?
随着中国的改革步伐,汉语的日常用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说每年都会有1,000个新词语诞生——它们是全球流行语、对因特网的创造性使用、西方商业用语和新广告语综合的“混血儿”。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三次语言革命,这股潮流的脚步如此勇猛,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
30年来一直参加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一位学者说:“在从中国解放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中,绝大部分新词汇都和政治有关。现在的新词汇则大多和社会、经济、法律有关。”他说:“我们寻找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词汇。我们删掉的老旧词汇数目远远不及加入的新词汇。这本词典体积越来越大了。”20xx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添了一个很厚的粉红色附录——48页的新词汇目录。然而汉语辞典编纂人的编辑对象只限于纯粹的汉字,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为每个新词汇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相反,像“email”和“T恤”这样的词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用字母直接表示的新词汇了。
1949年,由毛泽东发起。这位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发明革命语言的同时也带来了语言的革命。他加速了汉字的简化进程,使汉字“拼音化”,也就是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而在1958年周恩来同志早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里,就明确的指出过关于汉字发展的前途的问题:“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代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忙做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以上说的是汉字,而关于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的。观察当代社会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意味着“被拼音文字代替呢?”
假设在一个重大的中国人主持的会议上,发言人在一连串的汉语中不时来上句英语。请问咱们中国人说的到底是中文还是英语?怕要贻笑大方了。
说到不同语种的夹杂,很多人会想到日语,因为在日文的书面语言上会经常出现很多中文的繁体字。据统计日本直到1981年所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但是有谁听到日语发音中不时冒出个中文字来?反观中国呢?谁能保证在普通说话是不夹带个英文?可以保证的人都生活在古代!
关于这一方面韩国完全可以做为表率。他们完全独创了自己国家的语言。
中国呢?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在书面文件与日常对话中不断出现英文词汇真的是一件时尚,高雅的事情吗?
所有人都应该想一想了。
为什么会对汉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司空见惯。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的问题。
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了习惯,而且是所有人的习惯。可怕的习惯。
半个世纪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里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
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教育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正确的语言习惯。教会他们那些流行的英文的中文说法。就不怕中文变成“中英文”了。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篇3
现在的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是比较薄弱的。形成这种情况的远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过于强调技术的发明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和实验操作的地位,致使两者比例严重失调(参见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作为母语的汉语文,其传统只与技术偶有瓜葛而与科学理论、实验操作少有联系;主要近因则是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姓“语”,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第一推动丛书”总序》,湖南汉英夹杂会成为中国语言的发展趋势吗?
——浅谈语文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当今社会汉语出现了使用英语缩写的趋势,比如WTO、CPU、AIDS、PDA、DVD、VCD、CD。即使没上过几天学的很多农民嘴里也经常冒出的是VCD而不是影碟机。在中国公司里,使用英文缩写词不但代表着时尚,还是权力的表示。像CRM(客户关系经理)和HR(人力资源)这样的词过去在中国闻所未闻,如今被致力于公司发展的商业人在言谈中频繁提及。CEO和MBA还有一些词汇来自日本(比如卡哇依)、韩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华人聚集的商业中心。“按揭”的意思是还清抵押,“走秀”指时装表演。这两个词所涉及的生活内容都是从前的中国大陆所没有的。
但是有谁能够把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英文词组缩写准确的用中文名称表达出来?
经过笔者陆续的调查总结发现,能够将DVD准确的用汉语名词翻译解释出来的不到20%,而能够将DVD与VCD及CD准确用汉语名词表示区分出来的更是不到5%,惊讶吗?是的,这5%里并不包括笔者自己。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参与调查的教师、学生、工人、农民无可回答那?想想充斥在课本杂志广告等等各个角落里的英文,我们就不可不注意到英文词组缩写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骨髓之中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官方对语言做过短期的监督管理,因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粗俗用语使人们担心汉语终有一天会堕入庸俗。但是今天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几乎没有官方人士再有勇气来挑战现状。“任何一种语言都要警惕外来词汇,这一点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位语言学家说:“但是现在新词汇涌入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会发现很多生活常用词原来都是外来的。”
问题是这种“汉英夹杂”的表述方式是否会永远在中国流行下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普遍现象呢?
随着中国的改革步伐,汉语的日常用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说每年都会有1,000个新词语诞生——它们是全球流行语、对因特网的创造性使用、西方商业用语和新广告语综合的“混血儿”。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三次语言革命,这股潮流的脚步如此勇猛,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
30年来一直参加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一位学者说:“在从中国解放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中,绝大部分新词汇都和政治有关。现在的新词汇则大多和社会、经济、法律有关。”他说:“我们寻找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词汇。我们删掉的老旧词汇数目远远不及加入的新词汇。这本词典体积越来越大了。”20__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添了一个很厚的粉红色附录——48页的新词汇目录。然而汉语辞典编纂人的编辑对象只限于纯粹的汉字,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为每个新词汇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相反,像“email”和“T恤”这样的词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用字母直接表示的新词汇了。
1949年,由发起。这位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发明革命语言的同时也带来了语言的革命。他加速了汉字的简化进程,使汉字“拼音化”,也就是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而在1958年周恩来同志早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里,就明确的指出过关于汉字发展的前途的问题:“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代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忙做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以上说的是汉字,而关于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的。观察当代社会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意味着“被拼音文字代替呢?”
假设在一个重大的中国人主持的会议上,发言人在一连串的汉语中不时来上句英语。请问咱们中国人说的到底是中文还是英语?怕要贻笑大方了。
说到不同语种的夹杂,很多人会想到日语,因为在日文的书面语言上会经常出现很多中文的繁体字。据统计日本直到1981年所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但是有谁听到日语发音中不时冒出个中文字来?反观中国呢?谁能保证在普通说话是不夹带个英文?可以保证的人都生活在古代!
关于这一方面韩国完全可以做为表率。他们完全独创了自己国家的语言。
中国呢?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在书面文件与日常对话中不断出现英文词汇真的是一件时尚,高雅的事情吗?
所有人都应该想一想了。
为什么会对汉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司空见惯。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的问题。
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了习惯,而且是所有人的习惯。可怕的习惯。
半个世纪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里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
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教育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正确的语言习惯。教会他们那些流行的英文的中文说法。就不怕中文变成“中英文”了。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通用3篇)热门调研报告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