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调研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0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可喜变化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

  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

  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猫画虎”。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及,新理念进入践行期,正逐步走进课堂。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掌握一线发展情况,了解老师们所需,开展老师们愿意参与的教研活动。

  这次调研,采用的方法是直接进入课堂,听推门课,与老师们座谈等。

  最可喜的一面是:各校重视横向沟通,外出学习被鼓励与支持。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方面

  品牌学校20小、11小、九小、六小稳步发展中,课堂教学又有新意。从生源方面也体现出社会对他们的认可。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已经知道丰富自己的课堂,创设情境,确立问题意识:用情感激发学生,形象化、具体化创设认知环境;在强化问题设计与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略显不足。

  重视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与学生平等互动,在对话、讨论与交流中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法指导已成为教学行为的重要取向。

  重视练习,反馈调适:精心设计练习与作业;在全面分析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方面,有待加强。

  深化总结应用,使学生爱学。

  学生探究学习后,要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并创造性运用所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理解内化阶段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及发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更深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2、教师方面

  爱读书、重视学习。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其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而是他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激励手段还有待加强。

  对教师而言,追求高效课堂,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教师教育策略的积累成为成长的关键。

  知识的变更日新月异,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应是以掌握学习方法为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问题的高度抽象概括。而我们的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多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行直观演示,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评价已呈现多元态势,薄弱环节是过程性评价。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教学生学会观察,抓住题目本质,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3、学生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课堂中,多数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少数有游离学习之外现象。

  值得表扬的是郊区沿江小学,孩子们的表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座谈时了解到:他们的生源140名孩子进入市内小学读书。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视分数。

  毕业班的情况:面对升学压力,孩子们忽然沉寂,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表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要解决以上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关注集体备课实效,营造民主、和谐教研氛围。

  2、发挥骨干教师、省级、市级、校级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3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有效情境创设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二、重视有效操作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4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一)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达标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课堂教学努力体现了三维目标全面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上教师能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基础而重要的目标努力地凸现它的地位,很多教师的课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全面扎实,并能够适时作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多数课堂体现了平实、扎实、有效的特点。

  (2)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构建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数学有效活动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们精心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明显。东胜的赵丽华,实验的侯曙光,育才的邓丽红,广场的刘俊峰,牛心台的赵大勇,春明的孟春媛、高台子的汪洪丽等老师在为学生构建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活动做得比较好。他们所展示的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透数学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们心中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

  (3)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时机找得准,不进行刻意的与课堂教学豪无联系的或比较牵强的情感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方法方式得当。今天的数学教学虽然有它的来自于笔纸考试评价的牵制,多数老师们没有把教学目光过分放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教学上仍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对学生终身受用并需要的重要目标。老师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中、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及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关切与赏识中让人感觉课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无处不在。

  (二)教学过程体现完整性。老师们采用新课程基本的普遍使用的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结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清晰,能注意各构成要素的和谐。并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1、注重生活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富有思考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鲜活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数学生活化,引发了学生认知经验,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化思考。多数教师能够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合理地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老师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效地开展建模活动。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老师们能够抓住各领域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各领域的教学理念。空间与图形部分牢牢抓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个教学的核心,借助直观,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来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广场的刘俊峰执教的六年级的《圆柱的表面积》,东胜的王慎云执教的四年级的《四边形的分类》,实验的赵娜老师指教的《辨别方向》,联丰的马世研执教的《认识路线》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领域教学特点。统计与概率部分以培养统计观念为教学核心,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联丰的王书执教的三年级的《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联丰的刘俊薇执教的二年级的《统计图表》、等都很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培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教学效果良好。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老师们在建模环节中引领学生做的透彻。

  3、解释应用拓展环节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既考虑全体的达标,有基础的解释应用,又关注个体的发展,有数学深层次的拓展。教师们普遍再此环节用心设计。

  整个教学个过程中,各环节清晰明了,衔接自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对各环节的教学把握适度,有所侧重。

  (三)教学内容体现合理性。

  在教材的处理上,能够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驾驭教材有机结合。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了些弹性空间,这无疑对教师在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有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春明小学的刘希,新明小学的杨俊,广场小学的陈艳,牛心台小学的蔡慧英,卧龙的郝运丰,高台子的刘娜等老师们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同时又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与自我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丰实,富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四)概念性教学有所突破。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新概念。复原概念的产生、形成及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真正地掌握概念很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概念教学,而把目光对准实际应用,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只要会用就行,并且这种会用也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把它形式化,大多数学生仅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今天的概念学习,应该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与在实践中运用概念结合起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抓住概念本质.透析概念内涵,真正理解概念很重要,对于概念性教学我们看到了不少老师们成功的教学。高台子富炎老师指教的《面积》一课,为学生构建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充分理解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这一概念。学生对于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以及他们的大小有充分的感受与理解。再如不少老师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老师们都努力为学生构建经历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动手折、涂、画的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走进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再是形式的记忆这一点很可喜。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运用

  学校有电教设备的,教师都能充分利用,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东胜小学,联丰小学,春明小学,牛心台小学,高台子小学,新明小学,大峪小学的老师们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率很高。不少老师的课堂使用电教手段。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且老师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电教使用技术。

  尽管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了各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突破。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课堂上精彩高潮的少,平实平常的多。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的,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作为数学知识载体的数学教材它具有通用的、共性的、简约化的特点。教学上的很多东西要靠老师们潜心去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才能为学生的提供优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关注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他不但呈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教学的方式涉猎不少,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老师们对于此把握得不够好。

  (三)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第一,为生活情境而情境,不少老师的“生活情境的唯一”的误区使得课上有生活内容过于泛化之感。在开课伊始的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尤其突显。很重要的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的数学情境似乎不见了,或者很少见。第二,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缺乏有效性。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草草用之,缺少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分析。

  (四)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过于“泛化”。

  教师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目前课堂教学看,热情有所减退,老师们趋于理性思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把握,但就它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设计还不够好。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②小组合作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充裕,不能充分合作,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③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表现在有些教师把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课堂教学缺乏有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是每一个环节重要之处的点睛之笔。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到位的评价,必将引导学生朝准确的方向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感觉教师普遍淡化评价活动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欠缺,评价表象浅层次的居多。一方面,说明老师们不够重视评价,另一方面,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关注不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学情关注不够,不能适时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思维做有效的评价。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

  (六)数学活动缺乏体验

  在低年级的有些课堂上发现,学生一会儿忙话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较差,学生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不缺乏活动的目的性,但活动体验的深刻性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思考少。缺乏创新与个性。

  (七)预设性太强

  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教学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动态生成,讲究有效教学。有效是教学之本。老师们所表现的

  第一,超时授课。一节课有的老师们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超时授课,也有老师对完不成全部内容心怀遗憾。

  第二,对课堂上的生成关注不够,一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是纷呈的,有些内容需要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表达想法的欲望不够强。来自于自我的生成的东西少,这说明教学关注程度不够,二是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成教师关注不够到位。尤其是对与生成的问题不能做到是否予以关注,常常是草草处理。按既定预设的教学行进。

  第三,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学生被动得听讲与被动的执行老师的指令居多,鲜活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不多。

  (八)课堂上缺乏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老师们给学生的思考的问题深度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多数的课堂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学生顺顺利利解答。细思量,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不能足以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数学思考和获得了数学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也极少具有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有形无效的居多。就教师如何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更具思考性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研究。

  (九)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有效性

  老师们有一定的电教应用意识和操作技术。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电教的使用达不到促进教学的需要。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三、下一步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那些热爱它的老师们。许多老师们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对自我的积极求进,不断地学习着思考着工作着,数学学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才得以快速发展。实验小学的侯曙光老师密密麻麻的书头教案,足以让你震惊—真下功夫啊,不愧为市级优秀教师,东胜的王慎云自制精美实效的课件,不能不令你赞叹—她的课件走进了各网络成为共享的资源。高台子的刘宏不失时机地与人交流研究教学问题,育才小学的邓丽红自己花钱买学习网站一直持续至今,这些都使你感觉到他们是求进的人。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研训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以鼓舞,以弘扬。

  (二)用好校本教研这块便捷的阵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很具有实效性与操作性,关键是领导要加强重视。据了解,我区的春明小学,广场小学,新明小学,高台子小学,联丰小学在数学学科上的校本研究高度重视。开学以来,他们分别在本校以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形式对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校为本的学科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以提升学校的学科教学水平。

  (三) 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针对以上调研的优点与不足,可以说我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近五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分专题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某些领域的某些内容我们的操作已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推广的我们要在各个层面上推广,在教学手段上,比如说自制电教手段的使用,在学习内容领域的研究上,比如说,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把我们的不足,比如说从内容领域看,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一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扎实实验。

  (四)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在学科教学上,总是有些教师走在前列,我们要关注这些教师,用好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各校均有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科教师。重视学科教师的建设,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从我区这个层面上,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将继续采取充分发挥明山区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与引领作用,这些老师来自于各校学科骨干。用于全区及本校。另外,本学期正在评选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将为我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带头人的代肉作用要很好的发挥。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调研结束,我们三位研训员会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我们下一步教研工作,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全区专题式互动研讨活动。

  以明山师校的网站和明山区小学数学教师qq群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引导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以各负责年段为单位,开展各自所需的教研活动。本次调研,我们分年段听课的,不同的年段会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思考,每个人针对各自的年段开展适合自己年段的教研活动,以确保教研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5

  新课程在小学全面实施已经9个年头,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新课程理念是否在教学各环节得到具体体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大教学资源观是否树立起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大部分教师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现状

  农村小学校舍吃紧,各功能室不齐全,大部分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只有简单的远程教室,学生平时轮流上课。学校电脑室的电脑配置不高,校校通网络仅仅是摆设,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硬件建设落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向前发展。

  (二)、教师现状

  1、教师的思想现状

  我把所调查的126位农村小学教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甘平庸型:这种类型的教师以男教师居多,农村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且已接近退休,他们认为能平平安安地熬到退休、能安安稳稳地领到工资,再说到这个年龄阶段,再折腾也是白搭,所以面对教学改革、教育科研都摆出一副“雷打不动”的架势。这种类型占18%。

  (2)牢骚满腹型:这种类型较多存在于女教师身上。她们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对青年教师的行为不满,对现行的教育机制不满,很多的不满郁闷心头,只能以“刻薄的语言”、“牢骚的行为”来缓解心中的压力。长此以往,无心钻研教学,得过且过。这种类型占16%。

  (3)知足常乐型:这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对教育失去了曾经炽烈的热情,有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仅仅保存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他们的生活长期定格在“不需要去问自己是否教给学生什么,只要让

  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就行了;不需要去问自己的职业生活是否有意义,只要平平安安就行了”的生存惯性之中。这种类型占46%。

  (4)积极进取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充满朝气,乐意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设备联谊。能够主动和其他教师探讨课堂,他们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更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起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是他们一贯奉行的原则。这种类型占20%。

  2、教师的教学现状

  (1)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课前准备不充分。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由此可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出路正是在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但目前在农村小学,一般教师的课前准备往往是应付性的,是现成照抄的,并且在教案中例题和习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例题和习题的课堂出示又是临时书写的多,课前书写好的少。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推敲,所以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所指不明确,突不出中心,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有的问题教师只要求学生作分散复述回答。如:某教师在“长方形的认识”教学前,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有哪些?”学生答:“有长方形”。教者:“对的,请坐下。“还有哪些图形?”又一学生答道:“还有正方形”。教者:“对的,坐下,还有吗?”随着五个学生依次说出五种平面图形的名称,教者依次出示一个个已经学过的五种基本平面图形。一个只需提及、而无思考必要的问题,教者却采用“分散式”提问,花去了好几分钟,费时低效。总之,不少教师既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有的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只会流于形式,低能低效。

  (2)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过程,启发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目前,小学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目标把握不全,一进课堂,就开始把目标紧紧锁定在课本中的几个知识点上,他们手里拿着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一套,守的是旧观念,完成的是老目标——知识与技能,他们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深入探究的愿望,却总不愿也不敢花时间等待,认为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素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一种偏面的目标观。这在小学不同年龄的教师课堂中都有表现。也有的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一定理解,教学目标定位相对准确,在课堂上也有体现,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显得不成熟。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棉线等物品,组织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尝试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像祖冲之那样去发现圆周率,这是非常好的。但在学生分组汇报结果教师为了尽快得出结果,只选择了与圆周率3.14相差较近的数据,而相差较远的一概不要。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却向学生传达着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事情数据是可以人为的选择的吗?我们为了尽快教会学生新的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去尊重客观事实。这样的知识掌握常常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性、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为代价的。这一状况中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常见。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无目标现象,他们教学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讲,就是灌,讲什么?随意性很大,一下讲这儿,一下讲那儿,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似有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教风,学生是附庸品,从上课一开始,除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外,其他都在雾里看花,不知本节课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教师自己还认为新课标提出地预设与生成就这样。

  3、练习缺乏由浅入深的设计和相应的指导。

  练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课的整体性,设计练习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而通过调查我发现课堂练习设计投入少,针对性不够强。部分教师有时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是共性的,如果我们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土产、有版权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果的。其次就是、课堂练习的量不能很好地把握,有的教师新授课只有10来分钟,其余30分钟都是大量的练习充斥课堂,学生既烦有反感;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细细的讲解,生怕学生不懂,结果练习的时间留在了课堂之外,

  这更没有效果。再就是有些课堂练习的反馈方式不太好,学生集体订正比较多,这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效果不佳。

  (二)学生现状

  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教学水平等的影响,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的平均水平与城镇的孩子相比都相对较低,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狭隘。具体表现在:

  1、缺乏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不愿主动发言。

  (4)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5)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6)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通过对320位学生进行的'综合调查,基本结果为:“自信心强”的学生占8.3%,“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31.7%,“自信心一般”的学生占41.7%,“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18.3%。

  2、不良学习习惯

  农村孩子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虎了事。具体表现为:上课分神,不注意听讲;作业字迹马虎,错误率高;不能认真进行预习、复习等。

  (2)依赖懒惰。具体表现为:作业抄袭;作业依赖同学或父母完成;作业怕做、不做等。

  (3)厌烦畏惧。具体表现为:厌恶上学,逃学;害怕老师;害怕测试等。通过对320位学生进行的学习习惯的调查,基本结果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占11.5%,“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42.8%,“在教师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33.7%,“完成学习任务很困难”的学生占12%。

  (三)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滞后,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学生消极接受。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

  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与新课改要求是有出入的。

  2、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占主导,课堂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不相符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认清,并找到能有效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农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我们镇各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感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大部分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现状

  农村小学校舍吃紧,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硬件建设落伍、家庭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向前发展。

  (二)教师现状

  当前农村教师有下面几种类型:

  1、自甘平庸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农村占多数,以男教师居多且接近退休。他们认为能平平安安地熬到退休、能安安稳稳地领到工资,而且到这个年龄阶段,再折腾升迁的希望也不大,所以面对教学改革、教育科研都摆出一副放任自流的模样。

  2、牢骚满腹型。这种类型较多存在于女教师身上。她们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对青年教师的行为不满,对现行的教育机制不满。很多的不满郁闷心头,只能以“刻薄的语言”、“牢骚的行为”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3、知足常乐型。这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对教育失去了曾经炽烈的热情,仅仅保存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

  4、积极进取型。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在农村教师中比较少,但他们充满朝气,乐意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能够主动和青年教师探讨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起来。

  (三)学生现状

  1、缺乏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4)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5)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6)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7)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8)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2、不良学习习惯

  农村孩子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虎了事。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粗心、任性等原因养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上课分神,不注意听讲;作业字迹马虎,错误率高;不能认真进行预习、复习等。

  (2)依赖懒惰。在惰性感染下,容易由包办代替促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作业抄袭;作业依赖同学或父母完成;作业怕做、不做等。

  (3)厌烦畏惧。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在屡遭失败而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而缺乏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厌恶上学,逃学;害怕老师;害怕测试等。

  (四)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过程,启发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2]有部分小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以及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导致在教学中走过场,许多目标无法真正落实。

  也有的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一定理解,教学目标定位相对准确,在课堂上也有体现,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显得不成熟。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无目标现象,他们教学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讲,就是灌,讲什么?随意性很大,一下讲这儿,一下讲那儿,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从上课一开始,除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外,其他都在雾里看花,不知本节课要学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

  2、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占主导

  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学生在已有旧知识、旧经验等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层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入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粉笔、教本加嘴巴,简便;讲解、练习加作业,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应试”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有的老师教学方法有些变化,但因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而走了极端。如: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等。

  3、课堂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

  (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

  (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现状形成的原因

  1、师资队伍老年化。我们镇7个村级小学一共12个数学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年龄结构老化。从而导致目前农村小学数学师资质量、数学教学水平等因素显得薄弱。

  2、考核、评价制度与新理念不相符。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唯教学实绩是举受这一导向影响,数学教师们是尽其所有本领,尽其所有时间,坚持“题海战术”,而对新课程新教学望而却步,生怕误了学生成绩。在这样情况下,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就受到影响。

  3、新教材“难度大”。数学新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编写成的,较之以前,知识难度在下降,但却给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留有很大的空间,许多老年的数学教师常感觉课本中只有那么几幅画,没什么东西好教,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很难把握。相比较之下,老教材的设计不仅教什么给设计好了,连怎么教都安排好了,当然一些教师就适应不了新教材。另外,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信息含量新,个性特点明显,有时更切合城市里或网络普及率高的地区孩子,与目前一部分边沿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有一定差距。

  4、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拿的是新教材,走进课堂,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茫然不知所措,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二)学生现状形成的原因

  1、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引导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强是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

  (3)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2、不良学习习惯成因

  (1)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3)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

  (4)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形成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认识与自身知识水平,其次就是农村学生的自身水平,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见识少,一节课全靠老师组织引导。

  以上便是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数学教师如何去做。而数学教师想要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以下几个建议还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

  (一)如何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二)如何正确使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课堂,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