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后又一重大战略任务。脱贫攻坚的胜利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不再存在绝对贫困现象。通俗来讲,绝对贫困指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吃穿住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高水平的小康,而是设立了摆脱绝对贫困的底线。到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正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完成。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我们就要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瓶颈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瓶颈在农村,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目前,农村现代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低,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因为我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城乡差距较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显得格外重要。 什么是现代化?发达国家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特征。第一,城乡之间没有根本生活质量的差距。这是一个重要特征,城乡居民收入不能有太大差距。而我国2021年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第二,城镇化率较高。第三,城乡人口的分布与城乡创造的财富相适应。假如城市创造了90%的GDP,城市就应该养活90%的人,农村创造10%的GDP,农村就应该可以养活10%的人。如果农村创造的财富少,而大量人口集聚农村,那收入从哪儿来?现代化国家,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二、第三产业是主体,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较低,但是第一产业非常重要,解决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如果农业创造的财富不多,就不能让大量人口集聚农村。2019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是7.1%,而乡村常住人口达到了39.4%,且长期进城务工人员并未包含在内。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分布与城乡创造财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乡村振兴使农村收入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城市输送人口。这并不意味着要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而是让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以县城为中心,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不仅可以发展农业,还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比如乡村旅游。 我国发展面临“三大差距”问题。第一,城乡差距。尽管近些年我国愈发重视乡村,制定许多支持政策,城乡差距依然较大。除收入以外,影响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均存在明显差距。比如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发达便利,而农村基础设施质量较差,有些地方刚刚通路,有些地区才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又如人居环境,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往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真正的农村则不然。城市中的街心公园和道路绿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水平。近几年农村才开始深入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再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农村居民倾向于让孩子到城市中接受教育。 第二,区域差距。东西部之间、脱贫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差距。差距体现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 第三,收入差距。一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农村居民之间也存在差距。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数值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等。2008年全国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2020年降至0.468。国际上普遍将0.4作为分水岭,认为超过0.4则意味着差距过大。 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的的乡村振兴,有利于缩小“三大差距”,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宏观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阶段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基本建立起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第二阶段到2035年,我们要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阶段到205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时候要达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而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水平。所以,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句话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观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这里,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同时将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加看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也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只不过,恩格斯更强调将社会化生产作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目的性的手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马克思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表达:“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手段,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中财富的尺度看作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共同富裕的问题就是人类解放的问题,是人类从物质贫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自由发展的问题,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虽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我们没有找到“共同富裕”四个字的表述,但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同富裕”正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马克思首先讲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消费品的分配是按劳分配。 什么是按劳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指出,这个阶段“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就是所谓的按劳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原则“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加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最后的分配结果却会导致贫富不均。 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个阶段也只能是按劳分配,正如马克思所言,“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个阶段的按劳分配中产生的贫富不均,都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分配形式。在社会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在现实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发生了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变化,消费资料的分配自然也发生了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变化,即缩小贫富差距趋向于共同富裕的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低。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邓小平同志也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的动态过程。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当然,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为此,在时间安排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先后由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前提出发,论证了我国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界定,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同志的相关理论一脉相承的,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理论总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未来,将共同富裕不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
12下一页
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要坚决消除对共同富裕的“四个认识误区” (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全民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表现在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上,也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全面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内容而言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物质富裕来概括共同富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促进共同富裕,既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又要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需要齐抓共建、相互促进、同向发展。 (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共建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而言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建的过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同富裕不是“养懒人”,不能“等靠要”,“躺平”只会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惟有奋斗和辛勤劳动,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并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富裕。渐进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要看到,各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上会有差异,不可能完全同步;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共同富裕,既不要裹足不前、该做的工作也不尽力,也不要吊高胃口、好高骛远,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性。 二、要充分认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四个有利于”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彰显公平正义的政治价值。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关键的选择是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与追求公平正义的政治价值两者间具有恰当的结合点。既突出整体富裕,又兼顾个体富裕,彰显了公平正义在对象上的普惠性;既注重物质富裕,又强调精神富裕,展示了公平正义在内容上的全面性;既坚持共同奋斗,又践行共享理念,体现了公平正义在权责上的对等性;既着力做大蛋糕,又坚持在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有机衔接的制度安排中分好蛋糕,凸显了公平正义在过程上的合理性。如果说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正义政治价值的可靠途径,那么对公平正义政治价值的追求则是共同富裕顺利实现的价值引领。推动共同富裕助力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而且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全新选项与成功经验。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凝聚广泛深厚的政治共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区域、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紧密团结,凝聚起更加广泛的政治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各阶层与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形成政治共识的根本所在。但要在各阶层与群体之间最大限度消除思想分歧,真正实现并保持政治共识,还是需要某种相对合理的利益格局作为支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理顺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富裕度”和富裕的“共同度”,有利于各阶层与群体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心理情感上形成整体上的一致性,从而为在全社会凝聚政治共识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只有以广泛而深厚的政治共识为引领,才能巩固与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塑造出鼓励勤劳创新的政治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共同富裕,从执政理念上看,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而反对不负责任地误导人民的错误做法;从现实条件上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不可能采取一些福利国家养懒汉的方式。因此,我们所要推进的共同富裕,是依靠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而不断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之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之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当然需要国家进行基本的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但基本途径是实干苦干、共同奋斗和创业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夯实党长期安全执政的政治基础。从政治属性看,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其使命宗旨而言必然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而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彰显自身性质和宗旨的必然选择。从宏伟目标看,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领导人民才能妥善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分化与整合、发展与稳定、开放与自主等重大关系,才能切实防范与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风险,才能有效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从现实路径看,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更加富足与平衡,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才能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巩固与深化,从而使党长期安全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真正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思考,切实提高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要围绕XX总体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规划计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关键举措。要切实履职尽责,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服务好“三农”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推进,取得预期成效。要迅速调查,深入摸底,有针对性地研究措施、推进工作。 二要在产业发展上“建新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观,压实重农抓粮责任,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要把种植粮食作为乡村振兴和增加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调整XX种植结构,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职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在种植技术、良种提供、生产用水上进行优先扶持,鼓励农户安心多种粮、种好粮。要利用召开职工大会、微信群、地头宣讲等方式宣传小麦种植技术和相关操作规范,提前通知职工和农机户,做好种子择选、农资化肥储备、农机保养维护检修等事宜,鼓励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意识,按照“培优结构、稳粮增收”原则,多措并举推动XX粮食种植任务的落实。要大力加大大豆、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提升粮食品质和提高粮食产量,加快提高供给保障水平,冬春小麦收割后,抢抓农时因地制宜复播大豆,最大限度提升耕地利用率、粮食种植效益,努力确保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 三要在宣传发动上“求实效”。开展XX人居环境整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既是执行者,又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认真贯彻XX要求,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既抓好整治措施的落实,着力美化XX环境,又主动参与、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每个片区都要注重培植一批美丽XX建设的引路人、带头人。广大干群要广泛开展宣传引导,集中群众智慧,发动群众参与,真正激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要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四要在综合保障上“真到位”。把投入重点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制定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到基层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各个方面。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下沉,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做到有力有序。尤其是在投入上,既要优先保障、重点倾斜,也要科学谋划,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有阶段性的效果,也要有可持续的能力,真正把资金用在发展最迫切的地方、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五要在督查考核上“动真格”。大家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意识,强化大局意识,认真研究乡村振兴考核意见,对照全年各项任务,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实行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要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各个层面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进行不间断效能监察,并定期通报,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