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是怎样的呢?钱骥的个人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篇1
中国“三钱”说的是哪三位?相必大家都是异口同声,那就是我国著名的三位科学家:钱伟长、钱学森和钱三强。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12年科学规划中出现了另外一位两弹一星科学家——钱骥。钱骥,一生不争不抢,淡泊名利,却是我国著名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17年,钱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的农户家庭。也正是因为家庭贫苦,致使钱骥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小时候,钱骥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并不爱说话,经常是一个人钻研问题。1930年7月,钱骥顺利从小学毕业,成功考上了当时名校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初中部。原本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消息,可是钱骥一家却开心不起来,原因竟是交不起学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不仅如此,钱骥也并不是家中的独生子,还有弟弟妹妹。然而,家中父亲明白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于是将家里的田地卖了供钱骥上学,就这样,钱骥终于凑够了上学的费用。进入学校之后,钱骥深知全家为了让他能够读书所做出的贡献,读书的动力更加强劲了。上学期间,钱骥平时话不多,也不怎么与其他同学交流,但是十分热爱学习,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拿到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然而,由于家中的田地也卖了,实在拿不出钱供钱骥上学,最后只能被迫暂时放弃学业,前往家乡的一所小学担任起了教师。这样,钱骥也能够为家里攒些钱,缓解家中的负担。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尽管如此,钱骥并没有忘记想要读书的初心。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钱骥进入了一家不收费的师范学院学习。原本以为可以按照一位老师的人生轨迹发展下去,谁曾想,钱骥却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也彻底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篇2
在卫星型号系列发展、规划和预研的一些问题上,钱骥都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主持研究,统一步调,协调工作。有一些技术问题,通用性强、涉及面广,如果认识不一致,研究工作就难开展。钱骥主持会议进行研究,使各方面意见得到统一,推进了工作。
他在预研工作中特别关注卫星寿命的问题,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的研究课题。他非常重视预研工作的资料和积累,对国际国内情报进行了大量分析。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在1979年召开的那次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钱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一个提案,申述了实验卫星的要求。最后,大会增加了一条法律条款——“允许实验卫星的位置精度可以保持在正负零点五度”。这为我国进行通信卫星的试验争取了主动权。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和另外22位为我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丰功伟绩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骥为了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呕心沥血,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正如他这一千里马——“钱骥”的名字,代表了他几十年来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
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篇3
进入南京中学的钱骥,成了学校里的一个另类学生——因为他比别人要勤奋上百倍!
上课时他片刻不停地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要点全都记下来。
到了周末,别的同学都进城去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而钱骥呢,则是一头钻进图书馆,翻阅各种物理、数学的参考书。
他仅有的消遣,就是在图书馆里看看《申报》、《时报》等报纸。这么勤学苦练,他不是学霸谁是学霸?
1934年7月,钱骥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暂时回到了老家金坛,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担任教师,这样还能挣到一些钱,缓解家里的负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思想上也很进步,那时还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组织。
转过年来,钱骥又成功考入了无锡的师范学校,开始了进一步的深造。
其实,当时的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没做什么过多的打算,可是,一件大事儿的发生,让他忽然找到了明确的职业方向,怎么了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到了这一年的十月,无锡也遭到了敌人飞机的轰炸。
从天而降的炸弹摧毁了美丽的校园,也炸死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
在一片火光与废墟中,钱骥意识到,日本鬼子这么凶残,不就是因为他们工业实力强吗?中国只有打造出自己强大的工业才能不被这么欺负啊!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钱骥抱定了工业救国的人生方向。
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篇4
新中国成立以后,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下属研究室的副主任。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个消息震惊全世界,也让钱骥等一批科学家深受震动。他们明显地预感到空间科学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不过,那时候中国国内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钱骥主动找领导谈话,明确表示了自己愿意放弃从事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转入人造卫星事业。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钱学森、赵九章、钱骥等科学家积极倡导开展中国的空间研究工作。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
董保存: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一个负责卫星探测仪器以及空间物理研究的“581”组,钱骥被任命为这个组的副主任。当时他主要负责协助赵九章同志,在卫星的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那时候,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此后,为推动卫星配套设备的研制工作,作为卫星技术的总体负责人,钱骥带领周边的几个所做了大量研究。期间,他们发射了T-7探空火箭,火箭探空是成功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必要步骤。
科学家钱骥两弹一星事迹篇5
钱骥与赵九章在所有的重大事务中都配合默契——两人共同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的行业规范;两人共同主导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研发制造;最为壮怀激烈的,是他们两人共同抗拒了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对气象研究所的强制搬迁令。
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行动链,期间需要足够的胆略与智慧,每一步稍有不慎,都将前功尽弃,并丧失生命。钱骥以他长于分析且敢于判断的科学家头脑,帮助所长赵九章拿出了滴水不漏的行动方案,最终为新中国保住了整个气象研究所。
后来他们被整体并入中国科学院。这个几近完整的气象科研系统里,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气象仪器、设备和资料,更有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气象科学家。
苏联在1957年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钱骥这匹千里马再次找到了前行中的新方向——放飞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立刻!马上!他积极建言并主动请缨,明确表示甘愿放弃已有专业,为国家利益而战。此时的钱骥,已是一位有着五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这一回,钱骥又是与赵九章一起并肩作战。他们走访了全国数十个研究所,一份又一份专业报告被他们源源不断地撰写出来,又被一一送到各有关部门。那些呕心沥血写出的海量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