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钱骥的事迹大家了解吗?钱骥的为人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精选篇1
1938年,钱骥通过勤工俭学攒下了一定的资金,并且顺利考入了中国国立大学理化系继续深造。1943年,钱骥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学任教,成为了赵九章教授的助手,主要开展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1958年,我国成立“518”研究小组,主要针对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赵九章教授成功被编入组内,钱骥作为副手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任着办公室副主任职位。后来,有成为了总体研究室的主任,负责卫星统筹、火箭头部设计和卫星各种天线及电源的研究。然而,就在项目刚刚启动后不久,钱骥便听闻卫星发射项目将要取消。原因竟是我国当时遭遇着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巨大的经济困难,无法支撑起人造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任务。后来,在中科院的探讨下,决定将581项目组的研究任务从人造卫星转至探空火箭。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64年,在钱骥等众多科学家多年的努力下,成功将“东风四号”火箭升空。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钱骥便协助赵九章请示上级领导,希望能够重启人造卫星项目。随后,便得到了上级的同意指令。1965年,钱骥写了一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报告》。其中,主要是针对我国卫星发射的总体规划。后来,这份报告也成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的总思路。1968年,钱骥被调离了卫星研究室。此时的他在没有任何科研器材的条件下,也并没有闲着,仍在不断的进行卫星研制,在两年内总结了上万丈卫星研究的资料卡,还写下了一份卫星规划的方案。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在钱学森的探望下,钱骥将这份卫星规划手稿交给了钱学森。其中,这份手稿总共包括3种卫星发射的方案,后来,都成为东方红人造卫星的指导方针。1970年,我国顺利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钱骥作为该卫星发射方案的总设计师,得知了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激动。不仅如此,钱骥还先后参加了我国“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以及广播卫星等卫星的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精选篇2
带着这样的人生规划,钱骥继续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路。那么,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会经历些什么呢?
由于在无锡的学校已经毁于战火,钱骥被迫和同学们一起撤往大后方,转入了位于重庆北碚bèi的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学习。
1938年8月,钱骥从这里毕业,之后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的理化系。
说起这所国立中央大学,那可了不得,它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的大学。
学校的地址本来在南京,可是因为日本入侵,不得不内迁到了重庆。
考上这里之后,钱骥延续了自己之前勤奋学霸的人设:上课要坐第一个,听讲数他最认真,笔记记得最清晰,考试永远排第一。
这样的钱骥,前途自然也是不可限量的: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理化系毕业,之后直接被学校留下任教,同时继续进修物理学。
一晃又是四年过去了,钱骥顺利拿到了物理学的学位。就在这个时候,一份邀请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有人邀请他加盟中央气象研究所,这个人又是谁呢?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
1947年,赵先生被正式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的所长,他雄心满满,希望能把中国的气象研究方向,扩展到整个地球物理学的领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招揽各路青年才俊,像钱骥这样的中央大学高材生,自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精选篇3
分“三歩走”的战略构想:以探空火箭为起点;以发射上百公斤卫星为先导;以最终发射数千公斤卫星为目标。
不出一年,一个代号为“581组”的新研究机构在中国科学院里悄然现身。他们的任务重而紧迫——必须在十天之内,拿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设想与系列规划。身为“581组”领导成员,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钱骥以周密的部署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项目报告。正是在这份报告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有了那个响亮而傲然的命名——“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占据了钱骥生命中的所有空间,让他只知有卫星,不知有其他。他大量涉猎着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中外资料,又睿智地将这个体量庞大的研制任务分解为一个个规模适当的具体课题。那是数百张任务卡片,钱骥用它们统领着大大小小的各研究单位和专业繁复的各任务专家。
数百张任务卡片堪称经典,只有任务专家们才看得出,钱骥为之耗费了多少心血。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卫星入轨70度倾角”的艰难敲定。钱骥的智慧担当避免了发射中的巨大隐患,更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的资金。
自此,钱骥这匹千里马便一直奔驰在宇宙空间里,再也不曾离开过……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精选篇4
时间辗转就来到了1948年底,随着解放大军的步步前进,兵锋直指南京。
此时的气象研究所接到国民政府命令,要求他们做好准备撤往台湾。
面对这项命令,钱骥等人采取的方式就是——拖!能拖就拖,不能拖了,就把不重要的办公家具、图书、仪器打包,按政府要求送到上海去,重要的仪器资料都留在南京。把一些员工和家属也可以去上海,给政府做个姿态,觉得他们真的在做搬迁准备。
钱骥想,以解放军推进的速度,最迟到第二年年底,南京和上海都能解放,只要拖上一拖,就能顺利把气象所留下来了!
让钱骥没有想到的是,事情后来的发展速度,比他预测的还要快,都不用等到49年年底,1949年4月南京解放,5月上海解放。
而正是由于钱骥等人的努力,才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气象仪器、设备和资料,以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气象学家。
他们后来被整体并入了中国科学院,成为了新中国气象研究领域的基础。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个消息让钱骥无比激动,也让他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
他向组织提出申请,放弃已有专业,为了国家利益去研究卫星。
为什么他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呢?
就在苏联的卫星上天之后不久,____就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
消息传到了中科院,让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无比兴奋。不过,和其他光顾着兴奋的人相比,钱骥想的则更多,他之前专门研究了火箭与人造卫星的情况,这让他意识到,造人造卫星,其实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带动一系列专业学科的发展,还能衍生出许多新兴的技术,这将会推动中国科研水平的整体进步。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材料精选篇5
早在60年代初期,钱骥在研究人造卫星的应用前景时,就提出人造卫星可对地球进行远距离拍照,然后携带胶片返回地球。1965 年初,在编写人造卫星规划草案时,钱骥从技术途径、发展战略等因素考虑,曾多次建议将返回卫星列入规划,还应作为重要发展的项目。
根据1965年8月中央专委指示,中国科学院可先按卫星规划开展工作。钱骥即开始探讨返回卫星方案,带领总体组到有关单位进行调研,征询对返回式卫星应用的需要。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以发展遥感应用为主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设想,对总体指标进行论证。重点抓遥感仪器、返回技术、测控跟踪、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返回卫星立项决策的关键时刻,1974年钱骥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提出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是符合国情的。这对返回式卫星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6年钱骥负责组织返回卫星总装和发射试验工作,卫星安全返回,达到任务书要求,圆满成功。他还为返回式卫星系列发展做了大量的技术组织领导工作。当返回式卫星取得有用价值资料后,他又积极宣传利用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发挥卫星综合利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卫星应用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