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是怎样的呢?姚桐斌事迹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篇1)
姚桐斌192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困难,父亲不想让姚桐斌继续读书,可是校长十分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数次来到姚家劝说:“像这样好的学生实在可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终于同意让桐斌上无锡县中学。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上中学后,家里的开销更大了,姚桐斌不得不辍学。父亲给了他一点资金,让他在镇上摆个小摊,卖点香烟、火柴、袜子等日杂品。两年后,他带着一点点积蓄来到上海读高中。由于缴不起住宿费,他只好睡在教室里。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此时,上海和无锡都先后沦陷。姚桐斌不愿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便瞒着父亲,和四位同学越过日军的封锁线。1939年他终于到达江西省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姚桐斌读书十分用功,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取得个人总分第一名。
姚桐斌报考了五所大学,均被录取,他选择了当时迁往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
姚桐斌上大学时勤工俭学,为校方做些打扫试验室、分发邮件等工作,还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补习物理,以补助生活费。194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46年姚桐斌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姚桐斌看中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篇2)
姚桐斌出生在黄土塘小街北面的一座小房子里,是家中的二儿子,家境贫寒的他在4岁时,被东街一个本家看中,收养为继子,不久后养父母相继去世,姚桐斌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姚桐斌的父亲姚士晋认为男子必须识字,因此,在家庭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仍然将姚桐斌送进了黄土塘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父亲不愿意姚桐斌再继续读书,但在校长的劝说、姚桐斌自己的坚持和哥哥的支持下,父亲终于同意让姚桐斌报考无锡县立初级中学。于是,姚桐斌成为了黄土塘的第一名中学生。
姚桐斌初中毕业时,正当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于是他无法继续上学了。这倒正合父亲的心意,他给姚桐斌一点资金,在老家乡下摆个小摊,卖点洋袜之类的日用小商品。姚桐斌不情愿地奉父命而行,但是他仍然想上学。1938年,父亲同意让姚桐斌拿着摆摊时盈余的本利,到上海成康中学读高中。半年后,姚桐斌又转入江南中学。由于家中没有任何接济,姚桐斌无法缴住宿费,只好每晚借宿在教室里,一面学习,一面抄写向同学借来的课本。
上海被日军侵占,姚桐斌和同学一起逃往内地,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在江西最好的国立十三中成绩最高的一班,他拒绝父亲提出的救助,一边打工一边学习。1941年,江西省会考时,姚桐斌取得了全省个人第一名的成绩。8月,姚桐斌赴河南衡阳、长沙,参加了几所大学的考试。正在衡阳一修理厂打工的姚桐斌,收到了他所报考的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到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冶矿系就读。
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篇3)
1957年,祖国启动“两弹一星”工程的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姚桐斌的心。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这一决定,让德国的同行们惊愕不已。在德国,他每月有着8000马克的高薪,生活安稳舒适,前途一片光明。可姚桐斌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当年出国是为了求学,今天回国才是我的初心。”在____的关怀与帮助下,他冲破重重阻碍,踏上了归国的路途。
归国后的姚桐斌,被委以重任,担任导弹研究院材料专家,承担起导弹外壳和结构材料研制这一艰巨任务。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不锈钢生产都困难重重,更别提用于导弹外壳的耐高温轻质材料了。但姚桐斌毫不畏惧,他带领着一个仅有十几人的小团队,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开拓者,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我国的航天材料技术体系。
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疾驰的姚桐斌,在感情上却一直空白。直到一次留学生聚会的舞会,命运的红线将他与彭洁清牵在了一起。彭洁清,这位出身湖南岳阳的女留学生,刚从国外归来,聪明漂亮,气质高雅。两人虽相差8岁,但相似的留学经历,让他们在舞池中相遇的那一刻,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们紧紧吸引。一向内敛的姚桐斌,竟主动邀请彭洁清共舞,随着音乐的流淌,他们的话语越来越多,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不久之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姚桐斌的生活有了温馨的港湾,家庭的温暖如阳光般洒在他的身上。
婚后的姚桐斌,事业更是如日中天。他领导的703所,在短短几年内攻克了导弹和火箭高温耐压材料的难题,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筑牢了坚实的根基。他们夫妇共育有三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就像一幅美好的画卷在岁月中徐徐展开。
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篇4)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小街北面的一座小房子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异常坎坷艰辛。童年依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上完小学,因成绩优异、兄长支持以及小学校长数次劝说,才征得父亲同意继续上学。中学时期,即便贫穷拮据、重病辍学、父亲反对、战乱频繁、各地辗转,他的求学之志从未减过分毫。1941年高中毕业,姚桐斌凭借出色的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7所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
大学期间,姚桐斌便展露了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他勤学苦读、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学这十六字校训,成为流淌在姚桐斌血液中的优秀品质。四年后,“老是穿一件薄薄的灰色土布棉衣”的姚桐斌,以总评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此时,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他看中了地处工业革命故乡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下定决心要用学到的科学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姚桐斌一直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留学期间,他日夜关注国内时局的发展变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_______,满腔热忱为祖国奔走宣传,被称为新中国“红色信使”。1953年,姚桐斌的爱国活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被要求限期离开英国。这对于归国心切的姚桐斌来说是莫大的机会,但他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继续留在国外工作。此时,姚桐斌得到了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的赏识,并到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研究。在这期间,姚桐斌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他学识渊博、见解独特、学术成果突出,在当时已有名气。即便如此,姚桐斌也从未动摇过归国之心,毅然坚持回国。1956年9月,他在瑞士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1957年,他再次提交了归国申请,并得到了组织同意。姚桐斌无比兴奋,这次他终于可以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了。
姚桐斌英雄主要事迹(精选篇5)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
1962年,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姚桐斌开始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创建工作时,从科技人员的选调与分配、研究所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的确定、研究室与试验室的设置、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购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传授与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审查、过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主要的任务是把导弹与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请国内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进行研制生产,而自己只搞极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工作。这个所要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研制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应用性研究,使之适应导弹与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应用于型号。而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工作,则由有关的设计生产部门来完成。
姚桐斌大力协同的典范,他亲自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技术交底和交流,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及其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的协作网做了大量的积极促进工作。同时,也由于导弹与航天的需求牵引,带动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关于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