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三篇

时间:2024-07-0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三篇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网络小编为此收录了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三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1

  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作是社会分工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下面是网络小编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提升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根本所在,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宣部大调研和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部署要求,3月中旬,我带领调研组赴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围绕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鸬鸟镇及所属全部6个行政村,走村入户近距离对话农村干部群众,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认真思考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举一反三地提出对策建议。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地处余杭区西北部的鸬鸟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万人。该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8%,是全区仅有的无工业功能区块镇,区政府对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经济产业主要为农业和旅游业,特色农产品以毛竹、蜜梨闻名,每年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41.98亿元,财政总收入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调研中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当地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富民政策有着高度认同,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示由衷的赞叹,对目前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更是充满期待。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这次蹲点调研的主题和重点。座谈走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近年来,余杭区无论在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育,还是作用发挥、机制保障上,都出台了不少举措,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区委、区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乡镇、村(社区)的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得到了加强。就鸬鸟镇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好镇级宣传文化队伍基本力量。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以镇级队伍建设为重点,配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目前,有专职宣传委员1名,确保专人专职;从实际出发配备宣传文化干事(兼综合文化站站长)1名,乡镇中层正职待遇;综合文化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

  2.实现村级宣传文化员配备全覆盖。落实杭州市和余杭区政策,各行政村均配备1名宣传文化员,主要负责宣传教育、组建基层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管理农村文化礼堂等工作。宣传文化员采取聘用制,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返聘,或从热心宣传文化活动和乐意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志愿者中挑选,也有部分为村干部兼任。每两年一聘,由村里签订聘用协议,经费由市、区、镇三级财政共同承担。

  3.吸引城市能人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吸引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城市能人为农村文化发展出力。如经营户李映10多年前到鸬鸟镇山沟沟村创业,主要从事山村旅游产业。近年来,他看到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便与山沟沟村进行村企合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共建文化礼堂,既建设施又培训乡土文化人才。在李映的带动下,一批城市文化人纷纷来山村创业发展。如在国外从事过创意设计的杨诤老师,每年定期来村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发挥所长带动村民参与舞蹈彩排等,培养本土文艺队伍。

  4.组建宣讲团队开展接地气的宣讲。取当地特产蜜梨甜蜜之意组建“小甜心”宣讲团,共有成员50多名,其中核心成员14名,主要由教师、村务工作者、农家乐业主、乡村医生等组成。如雅城村宣讲员郑金金将自家“美丽庭院户”创建经验作为案例,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让村民跟着学;山沟沟村农家乐业主施爱琴以自身创业体会为例,号召业主抱团发展,提高服务水准。特别是结合当地冬天晚上农户围炉拉家常的风俗,创新推出“围鸬夜话”宣讲模式,鼓励宣讲员走村入户,在聊家常过程中宣讲党的政策。

  5.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队伍。鸬鸟镇全镇有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各村共有文艺队伍31支,文化志愿者300余人。如仙佰坑村依托该镇唯一的省级非遗项目鳌鱼灯,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太平山村将滚灯传统特色和现代健身元素巧妙结合,组建了滚灯操队。各村文化队伍发挥所长,在家门口自编自导自演,举办“新风汇鸬鸟”“我们的村晚”等文化活动,每年约200场次。

  6.以常态化培训辅导提升队伍能力。加强与区文化馆的对接,发挥镇文化站作用,派送一批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开展文艺辅导、创作指导等,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成长。邀请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当地进行文艺创作采风,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思想层次和专业水平。组织村级宣传文化员定期参加培训,举办“我有我特长”“我有我主张”等系列才艺展演和活动方案策划大赛,通过以赛代训,提高基层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1.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比较缺乏。各村1名宣传文化员,相对于2000人左右的村民数量,人员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宣传文化员还兼任村干部,兼管计生、统战、民政等工作,真正从事宣传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调研也发现,各村普遍缺乏文艺骨干,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更是一人难求,导致文化活动组织比较困难,群众参与度不高、参与面过窄,存在着女多男少和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的现象。以太平山村为例,全村人口2690人,虽然有龙灯、健身等9支文体队伍,但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不过百把人。

  2.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层次较低。有的文化管理员没有文艺特长,对文化专业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难有作为。有些地方农村的“乡土人才”正在老化,而新人培养严重滞后,文化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如山沟沟村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鳌鱼灯,目前仅剩一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来看,不少文化活动只是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跳跳排舞,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有些文化活动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如送电影下乡,放映的影片过老,群众观影热情不高,观看人员寥寥。

  3.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普遍缺少“几把刷子”。一些年纪较大的基层干部在传统活动方式上有经验,但对如何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不熟悉。而年轻干部普遍有学历但没实践经历,不熟悉群众工作,缺少方法手段。基层宣讲员的能力素质也有所欠缺,存在宣讲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有的宣讲员只能对着文件读、拿着稿子念,有的则把布置工作当成了宣讲内容,难以做到把宣讲党的政策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4.农村青年人口流出严重,文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为推动乡村发展和满足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提供整体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创新和创业人才。鸬鸟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城市文化人才来此集聚创业缺乏足够吸引力,而本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创业也引发了空心化现象。调研发现,该镇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时,懂创意策划、市场运作的人才很少,几乎还是一个空白;一些村庄环境、农家乐集聚点和农户庭院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存在着布局凌乱、品位不高等情况。

  5.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经费保障还不够有力。鸬鸟镇各行政村集体收入普遍只有30~40万元/年,而维持村务运行起码要100万元/年以上。村级宣传文化员作为各村组织宣传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往往是兼职干,导致主业变成了“第二职业”甚至是附带业务,精力投入不足。据了解,由于财力不足,该镇宣传文化员的工作经费和宣传文化队伍培训经费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保障,镇、村两级缺乏资金配套。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带有普遍性,必须深入分析、精准施策。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革招聘机制,针对农村文化管理人才特点,改进招录办法,强化专业条件,严把进人关,真正做到把专业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人选聘到宣传文化员队伍中来。

  2.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各级各方力量,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县级设总队,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对镇、村两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辅导,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以组织化方式到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镇级设分队,承接总队安排的活动任务,做好村级志愿者培训辅导,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村级设小队,组织各类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

  3.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吸引外来企业落地创业,积极开展村企合作,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舞台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力量作用,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农村文化礼堂独立法人理事会,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文化礼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4.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乡贤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特征,要培育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引导一批威望高,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热心农村发展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为“新乡贤”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建立“新乡贤”荣誉关爱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新乡贤”团体和个人给予褒奖。

  5.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建立分层分类培训辅导机制,对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信息员、宣传文化员和文化骨干进行分类、分主题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瞄准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制定专门化培养措施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定期邀请宣传系统各级专家和优秀师资进行授课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建立上挂下派锻炼机制,有重点地选派乡镇和村级年轻宣传文化员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在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强历练。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2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5月中旬,我和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有关同志在衢州市龙游县蹲点调研,着重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探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先后走访了大街乡新槽村、贺田村,龙洲街道后田铺村,罗家乡席家村,湖镇镇地圩村和詹家镇浦山村等6个村,走村串户,聊天交流,从村容村貌、山水人居、田头村落、屋内庭外、文化礼堂和村民的言谈举止中,欣喜地看到,十多年来该县农村贯彻落实“八八战略”、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其间,听到当地村乡干部和群众多次点赞龙游县借助“村情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党建+”“互联网+”,推广运用“龙游通”,推进县域社会服务和治理体系建设。随后,我又专门到龙游县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详细了解“龙游通”的运用情况,还同“村情通”的创始者——张王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华作了交流。经过调研,我认为这是一个基层社会服务治理具有典型意义的创新实践案例,它来自基层,源于创新,依托网络,依靠群众,实现一网覆盖,一网打通,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村情民意掌握难、群众办事诉求难、参与治理难等问题,是可以复制、拓展、推广的“枫桥经验”升级版、“三民工程”智慧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高版,且具有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基础好和资金投入少等良好条件。

  一、事情缘起

  “龙游通”发端于“村情通”,最早起源于基层党支部的探索创新。2015年前,地处衢江畔的张王村环境脏乱差,村民之间矛盾多,干群冲突、邻里纠纷多发常发,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上访村”。临危受命的村支书袁平华,当时是一名由东华街道聘用的“临时工”。从协警转岗到村干部,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要不停地沟通化解矛盾。到任后,袁平华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村务公开不规范、“信息不对称”上。村民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复,村干部缺少了解村情的有效途径,成为隔在彼此信任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在村民与村两委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袁平华想到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e平台,于是“村情通”APP诞生了。初期设置了“三务公开”“村民信箱”“随手拍”“红黑榜”等板块,虽然内容相对单一,但让村民反映问题有了去处,干部了解民情有了来源。想不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使用,张王村的信访件迅速减少,至今持续保持在零位运行。

  2017年4月,龙游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少华到张王村调研,无意中发现张王村通过“村情通”管理村务这一新颖又实用的村务管理模式,立即将这一“草根创新”向县委主要领导报告。龙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调研后,进行了深入总结研究,对系统进行升级优化,形成“一号两端”构架,即微信公众号应用前端和PC、手机钉钉管理后端。通过信息收集发布、网络在线服务、掌上电子办公、线上即时沟通、后台推送流转,实现村级事务信息在前端和后端动态交互式管理。此后,龙游在全县域推广“村情通”,包括党建、平安、管理、服务、信用等五大体系,覆盖全县262个行政村,农村群众关注超过20.23万人(包含实名认证11.6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9%,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户户联、人人用。在“龙游通”成熟应用的基础上,2018年5月,拓展推出面向社区的“社情通”,将服务对象延伸到县城的社区居民,又推出了面向工业园区的“企情通”,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村情通”“社情通”“企情通”三通合一,融合成覆盖全县域的“龙游通”。

  二、应用成效

  几年来,“龙游通” 从党员积分、民情档案、应急互动,到网上议事、指尖办事,将农民、居民、企业关心的信息电子化、掌上化纳入“四个平台”建设,打造了一个政府网上“服务超市”,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多跑一次,跑也不出村”。“龙游通”公众号成为基层群众用得着、用得来、喜欢用的平台。扫一扫、点一点、看一看、拍一拍、晒一晒、聊一聊成为群众的“新生活”“新姿势”“新习惯”,大家用在其中、议在其中、乐在其中。这一新生事物还被《浙江日报》等媒体关注和报道。龙游县连续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荣誉称号,捧走了“平安县”金鼎;被中央综治委、中央政法委命名为“全国平安县”。这一切都得益于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务实有效的创新探索。2017年,龙游在全省“平安三率”调查中位列衢州市第一,其中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高达98.24%,是国务院确定的“无证明示范县”。概括起来,其阶段性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是破解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让党建更活跃。龙游县依托“村情通”,采用实绩比选、积分晾晒的方式,引导党员积极参与“五四三”、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根据积分评选星级党员,实行贷款优先权等相应激励,切实使基层党建“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实现“党建统领活的灵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公共事务缺干将,党员履职缺载体”的难题。

  二是破解社情民意掌握难,使民情更真实。龙游县以村为单位,线上建起“村情通”民情档案库,将村务公开、土地、务工等40余项信息电子化、掌上化;线下建立健全网格“一长三员”走访巡查制度和群众随手拍信息发布渠道,实时掌握村庄动态。通过“线上+线下”“网络+网格”“静态+动态”,编织成了一张生动管用的民情网,实现了“基础信息不漏项、社情民意不滞后、问题隐患全掌控”。有位乡镇领导谈到,以往需要半年时间熟悉的乡情村况,现在“指头一动、民情尽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破解体制内外贯通难,让干群关系更通畅。龙游县通过发动乡镇(街道)部门派驻干部、全科网格员、各类群团组织、村(居)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变“全科网格”为“全民网格”。“自上而下”依托“村情通”创新“三务公开”形式,凝聚人心、提振信心、接受监督;“自下而上”探索村级民主协商,通过民情信箱等方式让群众对重要事项、热点问题有表达权、参与权、话语权,有效解决了群众参与村务决策和监督难的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是破解群众办事难、诉求难,让办事更顺手。龙游县以便利基层群众办事为突破口,采用网格治理、组团服务模式,村村推广“网上代办”+“线下代跑”,形成网格指导员、专职网格员、代办员三支服务队伍,让干部跑、数据跑、物流跑代替群众跑,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管理变治理、民主促民生。

  五是破解组织发动群众难,让群众参与更热络。调研中看到了农村群众弘扬“贺田模式”,利用“村情通”反映和参与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等村务管理的事例,以及由此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一切工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思想的又一生动体现,深受教育和鼓舞。截至目前,“龙游通”的关注使用用户超过20.23万人,每天更新的动态信息多达4万余条,充分说明了群众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度。

  三、实践启示

  “枫桥经验”是60年来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其核心和关键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紧密团结、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的紧密结合,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根据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不断发展丰富创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前几年推广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网络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模式,而“龙游通”则把这种创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版本。

  “龙游通”从草根创新提升为基层服务和治理的掌上“法宝”、群众参与的便民“神器”,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情况,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特点,精准聚焦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群众开放共享需求,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理念,努力拥抱互联网,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龙游通”的迭代创新实践告诉我们,新时代社会服务和治理要强化三个意识。

  一要强化用户主体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凸显。人民群众作为互联网用户主体,新时代基层社会服务和治理更加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且从单向参与转化为双向互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必须发挥好人民在民主、自主、参与方面的主体推动作用。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的限制,及时向政府部门报送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提出合理建议、表达利益诉求,真正推动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政府要认真倾听百姓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托网络技术,多发布群众需要的信息,及时回答用户的咨询,尽快完善网上办事工具,让数据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路。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充分满足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走出一条新时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网上群众路线。

  二要强化开放共享理念。不少地方反映,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较之前更加难以奏效,其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社会公众对政务公开透明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在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更加强化开放共享的理念,发挥信息化工具实时、公开、留痕的特点,凡是网上公开事项就没有暗箱操作的可能,凡是网上办事流程就都有痕迹可查,解决群众参与村务决策和监督难的问题,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全民参与”“全民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个人、单位、社区和政府的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三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融合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规律。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信息网络正在改变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党建统领怎么领、智慧治理怎么治、群众工作怎么做,是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和力量的互融互合、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信息烟囱”,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为此,在以“互联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全局层面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让党政、群团、企业等管理服务资源扁平化面对群众,把治理资源在一线真正整合到位,强化服务型、数字型政府和群众自治的有效融合,推动党建和群建深度融合,基层组织和基层网格深度融合,“三民工程”和智慧治理深度融合,线上管理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

  四、对策建议

  龙游县的实践探索扎实深入,成效很好,对于我省持续弘扬“枫桥经验”和正在深入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基层社会服务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政府”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体系,实现精确、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和重要路径。浙江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在继承好、创新好、发展好“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有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和社会氛围,要主动推进政府服务和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基础,推广龙游县探索运用“龙游通”的实践做法,建立建强城市大脑,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在线互动、共商诉求,以“数据多跑路、网格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来推进服务和治理的创新,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网格”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与“法治德治自治”互促共进。

  二是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向基层延伸。推广龙游县发展“龙游通”的经验,系统研发县级社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县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力抓手,深入推进平台整合、资源融合,构建统一高效、规范运行、层级明确、职责明晰的基层社会治理大平台、大体系、大系统,建立一个中心(县级联动中心)、一个平台(乡镇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合)、一个网格(村全科网格)、一个APP(党员群众APP),推动基层组织和基层网格深度融合,线上管理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大党建”“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互联网+基层综合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浙江经验。

  三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要统筹强化对县(市、区)运用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指导力度,帮助打造干部群众“用得来、用得着、用得好、用得安”的民情数据库,用群众个人信息的绝对安全提升群众的内心接受度;建立健全“一长三员”(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等基层治理队伍的日常培训、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准入门槛、加强后续管理,配优配强、用好管好。

  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3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组来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义乌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走访相关企业5家、相关社会组织2个、基层单位3家,召开由相关管理单位、社会组织、文化服务机构、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及外商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5次。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也得到了启发,加深了思考。

  一、探索与成效

  义乌市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外来人口达145.3万。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有50余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外商常驻义乌,52个民族的人群集聚义乌创业生活。近年来,义乌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汇聚本地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由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到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实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是汇聚了本地文化。在调研中了解到,义乌市成立了新丝路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其主要任务就是讲好“义乌故事”,传播“义乌精神”。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外国人迎新春联谊会、清明上祀节中外友人采茶活动、端午节中外友人赛龙舟和包粽子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外国人参与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Party365等企业的座谈中,我们获悉,义乌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企业、品牌企业与重点企业,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传播了传统文化。调研中,我们走访了 “世界商人之家”“美国之窗-马斯卡廷中心”“鸡鸣山国际社区”等3个“丝路文化驿站”。这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热心人士创意并发起的一个公益性文化资源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机构运营、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研中还了解到,义乌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出台了外籍学生就读义乌公办学校扶持政策。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自200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0余人次。义乌还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品文艺“走出去”工程,组织义乌精品婺剧登陆巴黎、柏林、马德里等数十个欧洲中心城市;义乌文交会举办13届以来,交易额已累计超过487.54亿元,外贸出口额累计超过296.41亿元;“义新欧”班列开通运行以后,大量文化产品更是源源不断地出口。

  三是引进了外来文化。在义乌市外侨办座谈时获悉,义乌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中非民间论坛、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会议等高端外事活动,加强国际文化合作。调研组走访了义乌容象美术馆,这是一家民营的非营利性美术馆。作为义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该美术馆通过引进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建立中国创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在国际商贸城调研时,我们看到,这里设立了各类进口商品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的南非馆已成为非洲商品乃至非洲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

  二、问题与短板

  切实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实践。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补齐的短板。

  一是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尚处于由社会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程中,除宣传、文化、外侨办等部门有一定推进措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宣传文化系统发挥了一定的协调作用外,尚需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多元文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政策宣传落地还需加强。亟待在市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定》等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部门的有关政策,做好统筹协调,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促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

  三是载体平台创建有待提升。“丝路文化驿站”等载体平台尚需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等方式,巩固提升工作效果,同时在继续创新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外交流平台上要有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项目谋划。

  三、对策与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和谐共融,健全治理机制,为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注重谋划。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强化政府主导,推进政策引导,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

  二是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在发挥文化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统筹协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调动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是强化法治、加强自治。要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保障;要以平等为管理的基础,以尊重为管理的理念,以共融为管理的目标,探索建立“以外调外”“外国人自我管理”等自治机制,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四是社会参与、营造氛围。坚持共建、共享的方针,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以实现中外居民和谐共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来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不断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经验与启示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义乌市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激活文化内涵,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本地文化是根本,外来文化是补充,只有通过挖掘本地文化的价值,发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挖掘本地文化,展现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整理本地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形成本地文化的开放性,为多元文化和谐共融提供深厚土壤。二是挖掘文化遗产,弘扬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三是融入文化符号,提升产品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拓宽传播渠道,是提升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影响力的基本平台。调研中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一要打造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打造文化传播金名片,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二要建设传统文化就地传播新模式。通过在本地设立文化传播平台,就地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当地外籍人士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三要开展境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贸。加强文化对外传播,做到政府和民间“两条腿走路”,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升世界影响力。

  ——打通引进渠道,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义乌的实践启示我们,在保持传统文化固有历史血脉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打造开放、包容、互通、共赢的文化合作模式。一是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需要对先进外来文化理念兼容并蓄,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自身竞争力。二是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如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服务方式等,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产品。通过对外文化贸易,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国际化、个性化的多元文化需求。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