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高考选修课范式构建问题的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选修课】【范式】【构建】【原创】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南山道士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8年了。2009年安徽省实现了新课程实行以后的第一次自主命题高考,多数专家认为这次高考自主命题与前边的高考试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伴随着必修课程的翻新和教材的更换,选修课程及选修教材也如约而至。从我本人这么多年的一线教学体验来看,目前,在县及以下学校中,选修课程的贯彻不容乐观。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范式及评价研究”试图在解决目前选修课诸多问题中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我的调查了解,我县各高中校处理选修课基本分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基本不开,三所农村中学对于选修课现在基本是不开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必修内容的复习以课本为主,能够搞透彻一点就相当满意了,至于选修课内容太多,既处理不完,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种情况是选得比较少,随便上一下应付上面的检查,没有什么目的;一种情况是围绕高考,思想汇报专题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来学习。这几年来,我校在确定选修课的时候先后选过《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人传记》(www.fwsir.com)《先秦诸子散文欣赏》等。每届的老师在处理选修教材时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是选择一部分文本来教授,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结果选修课不仅失去了“选”的灵活性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魅力,而且也不能像必修课那样成为体系序列,往往也只是浅尝辄止,看上去是围绕高考,但是实际并未获得就有的效率。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因此,如何建立必修课的基本模型,并使之在实践中成为一种范式就成为一种必要。我校近两来在这项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具体的课例研究中,我们有一批热心的青年教师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有成功的喜悦,也失败的痛苦。在与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被老师这种崇高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所打动,也自觉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本文正是我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中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纠正对选修课在基本理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就明确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范文TOP100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在我们的一些老师看来,选修课程是作为必修课程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一定要弄清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华东师大的倪文锦先生认为:“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倪文锦教授对于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从战略的高度阐释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廓开了思路,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以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选修课的重点在“选”。首先应该解决谁来选,毫无疑问,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来选。但是,目前在我省大部分高中的现状是,选修课上哪个教材是教师决定的,学生被排挤到了一边,成了“被”选者;其次是选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这同样是老师的事情。第三,选修课的功能是什么,倪文锦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网络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个完整的翅膀。必修课解决的是双基问题,而选修课的功能在于发展个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二、既要尊重选修课原来的序列,又要勇于打破现有的序列,按照教师的教学意图对选修课进行重构。我以为,这才是教师的用武之地,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原来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把教材分成了八个话题,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话题来教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其中的一篇作品、一个话题,可以从某一篇突破,落实其中的话题。比如我校唐文婷2013年4月11日在当涂二中参加三县联动的研讨课,就选取了《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以“情感”为话题为串起本单元的几篇作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当然,在尊重教材序列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有教材序列进行重构,我认为,选修教材首要的是学生选,而在教师这边也可以表现得比较灵活和个性的是教师的重构。经过重构的教材往往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它更像选修教材。范文写作我校教师近年来在选修教材重构方面作了以下尝试。1.《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徐慧老师执教),徐老师选取了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若干首诗歌串起了“生命意识”的主题;2.《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外小说作品中人性关怀”(由陈莉老师执教),陈老师选取了《小团圆媳妇之死》《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三篇小说来串起“人性的呼唤”主题;3.《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国小说中表现技巧:陡转”(由詹克文老师执教),詹老师选取了《玉堂春》和《安徽省江南十校2008年素质测试语文试卷》之现代文阅读题《飞行员的抉择》等作品来演绎“陡转”这一小说表现技巧的应用;4.《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推荐五首作品赏析(由吴耀新老师执教),吴老师选取了《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五首作品串起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主题;5.《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选修小说阅读:情节之陡转”(由袁厚霞老师执教),袁老师选取了《清兵卫与葫芦》《最后一片叶子》等作品串起“陡转”这一主题6.《先秦诸子散文欣赏》中老庄和孔孟作品节选数则(由谢亮老师执教),谢老师试图以先秦“儒家”“道家”两个流派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统一来印证儒道思想本来可以相互体用的。7.《外国小说欣赏》中《山羊兹拉特》《礼拜二午睡时刻》等小说的赏析(由唐文婷老师执教),唐老师试图使用原来的话题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验;8.《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的赏析(由宋媛老师执教),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宋老师试图通过古代诗词中的凝练的语言对今天流行歌曲的影响,来证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不朽……以上老师的有益尝试,使得我校选修课呈现出较为生动的局面,掀起全校语文教师研究选修课的热潮。另外,还有陈军、疏文娟、张明、吴小燕、郭福来、叶田春、石宏才、查贵军、姜梅寒等老师也都组织专题进行了尝试。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三、找到载体,切准抓手,紧扣文本,防止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政治课,班会课、甚至思想品德课。决不让语文课走样,让选修语文课有十足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在教材的重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虽然经过深思熟虑,苦心经营,仍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失误,出现了明显的败笔。我们认为:教学本该是遗憾的艺术,有了失误,我们都会不满足,我们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新的创造。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对典型课例开展了认真的反思和细致深入的研讨。如我们有的老师上人性关注的主题时,由于没有准确找到抓手,扣紧文本,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文本,撒得过开,放得过大,造成了语文课缺少语文味的问题。有的老师上比较阅读鉴赏课时,找的点过多,这样使得课堂失去了重心,缺少支点,往往造成了重点不重,亮点不亮的问题。如果像人性的呼唤这样的主题的课能够紧扣文本,抓住人物形象,抓住了小说的要素,从人物的分析着手,人物形象则更加清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扣的是人物形象,而作品的旨归在主题,而主题当然是作家通过“人物形象”暗示出来的!“人性的呼唤”,说到底是关涉作品的主题的大问题,这样的课就一定会更像语文课,也会有更多看点。再如,像杜甫的晚年的作品中生命意识这样的课题,重点表现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依文本为抓手就容易上成哲学课、政治课,必须以杜甫的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沉郁顿挫的风格为切入点,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同时,又要明确杜甫的诗歌中字字句句包含了浓重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悲。因为诗歌说到底还是情景两端,必须在剖析的时候紧扣诗歌文本的情和景以及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忧虑,这样才能表现出语文的本质。即使是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专题也应该围绕语文特质或者紧扣文本来开展讨论。如:小说的陡转。最好能够围绕陡转的几个方面的作用来展开讨论,把它同小说的几个要素关联起来。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四、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和必修课相比较,选修应该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坚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一位置不动摇。笔者认为这也是选修课的特色。因为选修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评课的时候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在上公开课,一定要把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来,这种认识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任何事情必须有个度,这个度怎么把握?我总觉得一个教师总想着要表现自己,这不是教育家的胸怀。表演须少而精,教师的智慧在于引导、引领、启发、拔高,关键处自会出彩。当然,话说回来,并非是课堂越热闹就越好,我们所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有切实的思维过程,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经历过才会切肤难忘,感动过才会刻骨铭心。并非是选修课才有这样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通则。笔者曾经在给青年教师培训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过,青年教师一定要明白在走上讲台的时候,每一步要落实了,不要学花拳绣腿,要去“表演化”。
五、选修课应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解读。有学者把高中语文选修课总结为三个层次:即文字——文学——文化。如果进一步提炼则可以看成是:语言——文化。“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需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逐渐培养起语感,而这并不单纯以考试作为指向;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如要寻求更深远的意义,那么它必定需要负载文化、传承文化。”
在新课程实施早几年,就有专家指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若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此作为一条贯穿高中、大学两个时间阶段的轴线,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使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相接轨,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条贯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价值与诉求的主线。《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和”的思想,和谐的理念与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又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孝道”,“百善孝为先”等“敬老孝亲”的传统观念,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文明进步的支柱理念,再比如“清正廉明”这样的为官准则,何尝又不是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物质,儒家主张“端方”,道家主张“淡泊”,佛家主张“无欲”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守护的。
六、选修课应该因材拓展,顺势原理,巧作安排,周密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学校在尝试选修课模型的重构时,特别强调探究环节的设置。我们认为:选修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能力为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它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更加民主的。在具体课例研讨时,我强调了两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一是围绕文本,紧扣文本,适当加以发散阐释;一是以文本中理念或哲思为出发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我更加赞赏后者,因为在这里往往有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迸射出来。这样的探究环节一般可以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课堂自由发言,大家可以援疑质理,相互问难,畅所欲言,不受拘束,说完还要可以再补充,甚至可以针对反方观点发起争论、辩论;一种是笔写的方式,这样的书面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严谨,也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我对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教材的重构以及选修课范式建立等问题的一点思考,这些观点主要从我们的尝试中来,有些看来还很不成熟,有些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并完善。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重重的阻力。但是,不论我们经过怎样的痛苦,我们毕竟走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将来我们真正建立式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选修课范式,也许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
最后一稿时间2013年12月11日
热门工作总结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