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通用6篇)

时间:2024-03-19 工作心得 我要投稿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1

  xxx书记用两个小时为大家讲授了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专题党课,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钱学森、于敏、王大珩、朱亚光、邓稼先、郭永怀等元勋的生平、功绩以及爱国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有所成就,且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毅然回到了祖国,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他们充分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如今的中国和平稳定,人民幸福,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辈们无私奉献、努力攀登的结果。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已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攻坚克难地完成组织交代任务的担当精神,并将先辈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运用到工作学习中。在工作中努力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认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2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3

  几天的学习课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必将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爱国则立志高远。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无怨无悔。现今面临西方全面打压的国际形势,作为检察干警的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以促进国家法治建设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崇高则淡泊名利。他们为了祖国需要,毅然离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身来到艰苦的陌生环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口号。作为检察干警,我们要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相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当逆行者,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忠诚则甘于奉献。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看得渺小,以赤诚之心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环境,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在做强新时代法律监督的路上,勇于探索,敬业专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检察监督服务。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4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在当时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党组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我们再一次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敏、王大珩、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那闪光的高贵品质,他们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可以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和无数科技工作前辈通过多少艰辛的付出成功研制出氢弹、原子弹的激动人心时刻,我们更被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动。他们甘当无名英雄,于敏为了中国的热核武器整整隐姓埋名30年,这是怎样执着的一颗心,他们为了研究工作常常要远离家人,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心是始终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面对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富强,就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艰若奋斗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通过这次学习却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十四亿中国人民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力量,当看到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看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看到对抗疫情“宅”在家里也是作贡献的普通老百姓多少次令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让我们从此刻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两弹一星”精神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5

  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受行走的力量,学校组织了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在旅行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领略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2日早晨,伴随着老师、同学们的歌声和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入住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达玉部落,随后来到了原子城爆轰试验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悠远的情歌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上个世纪后40年中,这里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核物理专家和人才,秘密从事核武器研制;这更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于此。那抵爆钢板早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能让人体会到当年实验的惊险和震撼,前去参观的同学们奔走在那广袤的实验草场上,冲破了平时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束缚,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由。

  在原子城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核武器研制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振奋人心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人研制原子弹,没有任何外界的帮助,仅用5年时间,从无到有,何种困难?那声巨响使中国扬眉吐气不再受外国的威胁,这震撼世界的巨响,凝聚着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名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墙上那些陈旧的照片,述说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由内而外焕发出“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用于攀登。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传承下去的。

  这次参观,能看到这些陈列的珍贵事物和文史资料,能感受到211厂走过的风雨历程和两弹元勋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意义深刻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次研学旅行在寂静的夜晚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激情火热的篝火晚会。剖开学习压力,沉浸在嘹亮的歌声,舞动着热情的身体。熊熊燃烧的篝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炽热。在一阵狂欢后,我们又置身在草场,仰望星空,徜徉在浩瀚的宇宙中,拥抱大自然的宁静。也愿我们每个学子,像那浩瀚银河中的明星,时时刻刻,经久不衰的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在仓央嘉措广场中,诗歌的韵味渲染在每个人身上,在马海轶先生的讲座中,我看到了诗歌的雄浑激越、轻灵优雅、壮丽崇高。我们对诗歌的喜爱也越发浓厚。

  时光悄然流逝,两天的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本次活动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我代表全体学生向这次精心准备并全力付出的领导及老师们表示感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这样珍贵、丰富的成长平台,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希望同学们能把本次的研学精神传递下去,再生活学习中,谱写中绚丽的人生篇章!

两弹一星扬眉吐气心得体会6

  “两弹一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我国实施的国防科技重大战略工程,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铸造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伟大成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热情赞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新时代促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本质内核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我国一穷二白、科技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和外部超级大国极力威吓封锁打压的艰难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决定实施“两弹一星”工程。在党中央强有力领导下,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攻坚克难和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奋斗,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试验成功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国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令人敬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为振兴国家砥砺前行的精神标杆。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以国家需要为自己的使命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以国家需要为最高使命,以奉献国家为最大荣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这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思想境界,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有着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拥有特殊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渗透到中华民族儿女骨子里的血脉。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声伟力传播到全世界后,历经鸦片战争后百年屈辱与沧桑的中华儿女无不扬眉吐气。不少原来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学有所成的科学家闻之振奋,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和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投身经济、文化和国防等方面的建设。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为了回国,钱学森历尽波折,隐忍负重5年,最终于1955年踏上回国的旅途。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在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许鹿希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此后他隐姓埋名,在核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生活,15次在现场指导核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一马当先,率领研究人员冲进爆炸现场采样,后因核放射影响身患癌症,1986年临终时留下的话语是“死而无憾”和“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有着奇女子之称的王承书,1956年与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张文裕一起历尽艰难回国。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暗下决心: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报效国家!当这位在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被问到能否重新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工作、并为此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我愿意”!从此,她告别丈夫与孩子,年过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从零开始,用一生践行“我愿意”的誓言。从英国回来的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默默奉献20年。当有人曾问他:“你如果不回国,成就是否会更大?”程开甲回答:“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干为国为民的大事,做隐姓埋名的神秘人,是“两弹一星”事业建设者的普遍心声。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服务人民,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任劳任怨、无私付出、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当无名英雄,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还有成千上万与他们共同奋斗、历经千辛万苦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把热血和汗水洒在茫茫戈壁上,洒在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自主创新为根本路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是“两弹一星”得以成功研制的根本路径和制胜密码,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无不表现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怕牺牲,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共同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两弹一星”工程是在内外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方面,当时国内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尖端科学技术几乎空白、人才紧缺、自然灾害严重。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核垄断、核威慑、核讹诈和超级大国的封锁威吓、毁约撤援、百般刁难。在“两弹一星”研制的起步阶段,党中央就清醒地认识到,外部援助是有限的,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坚持不搞合作、不搞共有、不受制于人。事实证明,世上没有救世主,唯有靠自己才能撑起核保护伞。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分歧的加深和关系的恶化,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技术协定,次年8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停止一切援助。这对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新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有些外国人幸灾乐祸地断言:中国的核工业已遭到“毁灭性打击”“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两弹一星”元勋、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曾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人造卫星的倡导者赵九章曾经说道:“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许多科学家纷纷表示: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正是靠着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大批科学家满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赤诚与激情,发扬不信邪、不怕压的斗争精神,坚定地向科技高峰攀登。他们在春风不度的戈壁滩上,冒高温、顶沙尘、住土屋、挤帐篷、喝咸苦水,奋战两年多建起了导弹试验基地。由于资料封锁、设备简陋,安装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里的精密零件的形状和体积,是靠简单手摇计算机、甚至是算盘计算出来的;溶解炸药的实验中所用的工具,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盆盆罐罐。为了研制一个新的型号、设计一个复杂精巧的工程结构、制作一个精密的元件或零组件,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奋不顾身、呕心沥血、日夜奋战。为了尽快得到铀这一重要核装料,铀矿勘查地质队普遍开展土法炼铀,在几个大桶里装上工人用铁锤砸碎的矿石和腐蚀性强的硫酸、硝酸,用布袋过滤沉淀物。靠着近乎原始的简陋装备,工人们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了160多吨重铀酸铵,为我国首次核试验赢得了时间。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死的干劲和热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跨越,我们只用了2年多时间,这是世界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广大科研人员和全体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工程重点突破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两弹一星”建设者时时、处处闪现出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规模空前巨大、综合性特别强的国防科技工程,体系庞大、涉及军地众多部门和领域。在毛泽东同志“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下,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时任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总理反复强调,我们发展尖端技术事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组织全国力量,大力协同,从科研一开始就组织协作。要发扬风格,通用的技术不要保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拧成一股绳。要缩短战线,集中力量,重点工程重点突破。在专门委员会指示下,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按照专委会等各级职能管理部门确定的任务分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调动一切资源力量,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诸如科研攻关协作网、大型试验协作网、物资材料协作网等一系列跨军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作网络,以最大限度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集中力量、形成拳头,推进重点工程重点突破。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等,都是集体攻关、团结协作的结果,都是举国体制的充分体现和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从试验场区到各个观察测控站,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多达60万人。正是靠着这种团结协作形成的强大合力,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发展尖端科技的诸多不足。钱学森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我们体会,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精神的根和魂。“两弹一星”精神既有其特殊性,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中国精神的共性,是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的突出体现,与伟大建党精神血脉相承,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科技领域的生动体现。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并广泛组织、发动和带领人民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奋斗。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印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理想信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与科学家们理想追求的交集点和共振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引领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把听党指挥、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机会。中国共产党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治理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确定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指导和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科技工作者把完成党交付的任务、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主动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计划,致力于完成科技创新发展任务。听党指挥,报效国家,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为。钱学森曾经说过:“那个时候,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没二话,我们就干。”本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两弹一星”元勋们,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不比个人前途,义无反顾,一心向着党指引的方向和目标、向着完成人民交付的历史任务奋进,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二)自主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一脉相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和最突出的特质之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蜕化变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科学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和本质特征,这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又坚守着党指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一点在“两弹一星”精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身上不仅处处体现出不怕困难、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而且展现出不存门户之见、不谋一己私利、不求个人功名,只为科技创新发展,只为完成使命任务、只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的高尚道德情怀,既是践行科学精神的典范,又是践行社会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典范。

  (三)潜心研究、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与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伟大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向强起来迈进的历史飞跃,展现出不畏强权、不惧鬼神,不怕牺牲,自我垂范,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我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崇高精神风范,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在科技领域的生动体现。在“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小我服务于大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夜以继日、殚精竭力地进行科学实验和科技攻关。他们不怕千辛万苦,不惧任何危险,克服千难万险,长期奋斗在戈壁沙漠上。这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两弹元勋们发扬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自觉服从大局,注重团队协作,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发扬学术民主和技术民主,不摆架子,不搞权威,讲究民主,平等待人,广泛汲取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协作攻关,用群体乃至全国的智慧弥补个人或团队的不足。领导和组织管理者们则注重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鼓舞动员全体建设者同心协力,万众一心,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有个人言论自由,又有心情舒畅;在领导指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克难,打歼灭战,重点攻克重点工程和技术难关,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三、为实现新时代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而奋斗

  “两弹一星”是不朽的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为新中国立大国之威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武器装备,是我国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支撑。”“两弹一星”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激励着不同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艰辛求索、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一)胸怀科技强国理想,勇于担当时代重任

  新征程发出了加快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军事革命高歌猛进。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鼓催人奋进。

  新征程上,党中央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大局,提出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2021年至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的重要阶段。要坚持用“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详细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强大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特质。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超大规模人口现代化。这一特征既赋予我国现代化一些独有的优势,如超大规模市场、丰富而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等,又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只能走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的内源式发展之路,绝不可能重走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现代化老路,也绝没有“新殖民主义”的现代化新路可走,否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资源要素能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一代人有一人的使命任务。如果说“两弹一星”工程要解决中国生存和站起来的问题,那么,今天的科技创新要解决的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强起来的问题。

  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等科技创新主体,要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以奉献国家为最大荣光,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重任,把人生理想与科技强国建设结合起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创造,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创造高新技术产品成果中实现人生价值,作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贡献。

  (二)加快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不可否认,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随着我国产业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加上美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加强,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我国亟需提升科技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等不靠,永立潮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坚守科技报国的战略定力,遵循科学发现规律,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与失败,久久为功,在充分吸收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勇于进行自由探索。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坚持创新思维,增强创造性思辨能力,敢于大胆质疑、严格求证、不断实验,勇于开辟各种新的学术路径和技术路径,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三)加强协同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跨领域、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融合创新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体制经历了深刻转型和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健全,军地二元分离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适应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协同创新,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扬“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尽管“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举国体制有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但其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首先,加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统筹谋划。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新征程上,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导,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中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加强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战略研判,全局考量和优化新型举国体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平衡好国家战略紧迫性与科学研究规律的关系,从实际需要和国情国力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攻关路径,连点成线,由点带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其次,要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集中优势资源力量,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是“两弹一星”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经过多年大发展,今天我国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必须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要大力培养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实行重大任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重点突破。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再次,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是“两弹一星”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科技管理制度集成创新,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统筹衔接的举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新型举国体制顶层设计和底层实施之间的联动机制,以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效益评价等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充分释放位于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统筹创新链和区域分布等,一体化配置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避免重复布局、封闭低效、碎片分散等不利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中央、地方与企业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上的有效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技术攻关。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技术民主,破除科技界和学术界的门户之见,打破系统或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和区域阻隔,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最后,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两弹一星”工程的实施集聚了当时国内一大批科技精英,吸引了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使其适应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一体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不朽丰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依然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必须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全社会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伟力。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