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 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王芬教授光荣入选。下面是关于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1
王芬,山东大学教授,1995-200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近期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聚落考古、陶器考古。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曾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学大会金爵奖,其主持的焦家遗址考古发掘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01、铸魂育人 乐教奉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她二十多年如一日,着力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讲台、田野和实验室都是她的课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教学,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2014)、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她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程的讲授,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
她潜心于考古学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博物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吴金鼎特色班等平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新驱动。
02、田野考古 探源文明
她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主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先后主持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团队主持日照两城镇、上海松江广富林、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
自1999年,王芬教授便长期参与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鲁东南两城镇聚落考古,该课题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2007年以来,即墨北阡考古在比较小的发掘区域内对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做最大化解读,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
2016年以来,王芬教授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等课题,负责的焦家古城考古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立体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黄河流域历史图景。相关成果在《考古》,Science Bulleti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权威刊物发表,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王芬教授围绕考古学科融合,聚焦黄河下游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流通和使用、先民食物结构、族群构成和关系等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开展史前环境与资源、生业与手工业经济、聚落与社会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2
王芬,1976年12月生,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王芬1995年入学山东大学从事考古学专业学习,2006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她带领团队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主轴,参与主持日照两城镇、苏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有力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一、无怨无悔 爱岗敬业
2006年8月王芬分配到上车湾镇中心小学,面对学校教师队伍的薄弱、学校领导的期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她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很快坚定下来。在教学中,她认真备课,细心讲课,做好反思小结、阶段总结,经常与同教研组的老师探讨教法学法、交流体会、研讨经验,认真备好教案,力求上好每一节课。课余时间经常电话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和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用高度的责任心去管理学生,用爱心去关心鼓励学生,用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心引领学生,用十足的耐心教化学生。在历次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中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均名列前列。
二、奉献青春 大爱无疆
王芬认为,担任班主任工作就要克服“家长式”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在班级工作中,无论是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还是工作实践,她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班干部管理积极性。每到新学期开始,就要求每个学生就本学期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已的看法,敢于献计献策,并要求每位班干部根据同学的意见和自己工作需求,拟定班级规章制度,这种做法既充分征求全体同学意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又能充分调动班干部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过程是实施自己“政见”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她的班主任工作既轻松而又见成效。多年来,她所在的班级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班级师生关系和谐。
王芬爱生如子,关爱每一个学生,班上有一个学生,曾经一段时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甚至上课和老师发生矛盾,她得知情况后,没有去批评他,而是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并耐心的开导他,经过两周时间,这个学生的思想好转起来,开始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她认为,爱的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只有真心实意的热爱学生,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相互信赖的桥梁,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扎根农村 梦怀远方
在王芬的心中,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应当成为学生甚至全社会的楷模和表率。正因为她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所以她常常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王芬常常教育学生,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寻找机会经常做,一辈子做。她常常对学生说: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王芬多次被学校和上级评为 “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现在她依然担任着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教育事业是她的挚爱,也是她的终生追求,做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是她无悔的选择!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3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没有惊人的业绩,只有平凡的琐事;没有显赫的荣耀,只有默默地奉献。2006年,王芬本科毕业,从大城市来到监利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扎根农村教育,无怨无悔地坚守乡村教育教学事业。
自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王芬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老师!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王芬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16个春秋,真正做到了“为教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创新性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王芬教授主持的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奖”等业内重量级奖项,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是该工程13个重点遗址中唯一一处由高校负责的遗址,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1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22年焦家考古与黄河流域文明探源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资助。
通过章丘焦家、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等微观和区域宏观研究,王芬教授团队初步建立起基于田野源头材料的完整的理论探讨—案例实践—数据提取—分析阐释—验证完善的研究链条,现已尝试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土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研究模式,一定意义上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王芬教授的成就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公众了解和认识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首次提出“化学考古”,致力学科交叉融合
王芬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并组建团队开设“化学考古”全校通选课,她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考古发现和分析能力,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王芬教授团队贯彻多学科合作思路,运用化学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开展史前陶器的前沿研究针对国内从陶器生命史角度探讨史前陶器的路径和技术困境,建设山东大学陶器考古实验室,在方法论上率先搭建并优化了符合中国实际,且被国际同行所推崇的陶器产地、流通和消费等链条式研究的分析规范。这套方法论体系对陶器研究过程中样品的选择、标本的制备、检测的过程和数据的解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规范和方法论参考,同时对规范国内陶器产地的操作过程起到了标杆作用。
她负责的北阡考古项目采用多学科合作的团队研究模式,对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经济形态、生业模式、环境和海岸线的变迁、人与自然、资源(特别是海洋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团队其他成员负责的石器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等中期研究成果也一并结集出版。她的工作在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勤耕耘考古教育,培养人才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王芬教授长期奋战在考古教学第一线,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成为全国唯一历史学院(系)。
在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中,王芬教授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三原则,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和实践创新教育有机统一,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均得到培养和提升。王芬教授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还承担教育部2022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此外,她引领学生走进赛场,2021年指导刘同学学生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和华北赛区一等奖。鼓励学生走进基层和社区,在社会实践的广袤土壤中淬炼品德素养,其学生宋同学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优秀个人,王同学等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等荣誉70余项。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4
王芬,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教授。1976年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教龄17年,先后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开州余家坝》,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考古》《考古学报》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王芬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中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以鲁东南地区聚落考古、章丘焦家考古为代表的考古工作,在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走在中国前列,为探寻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之路作出“山东贡献”。先后主持上海广富林、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莱州吕村、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参与主持日照两城镇、苏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
其中,章丘焦家遗址获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奖”等业内重量级奖项,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是该工程13个重点遗址中唯一一处由高校负责的遗址,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1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22年焦家考古与黄河流域文明探源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资助。
王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串联技术-生业-社会,探讨中国东部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密切考古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意图探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王芬教授呼应时代使命和社会期盼,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生动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她积极建言资政,关于立体再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资政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2018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遗址特展”,这是高校考古实习成果首次以遗址特展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精选了230余件文物,通过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23年,她与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方五千年——焦家遗址与良渚遗址联展”,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成西就——两个十大考古发现与中华礼之源”等展览,让文物和考古走向大众,以文化滋养公众精神世界,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5
王芬,197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2006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6年王芬毕业留校,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积极参与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田野考古发掘又称“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她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近5年来承担本科生860个课时,研究生720个课时。承担“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考古学概论》教材中篇幅最大的第三章“分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撰写,担任该教材编写组秘书。在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采用的考古教材《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中,承担重要章节的撰写。
在她领队负责的焦家遗址考古实习遗址中,与聚落考古发掘理念、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多学科合作体系构建紧密结合,已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教研模式,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承担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考古+”本硕博衔接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教育部2022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其课程一直位于学生课评成绩最高的行列中。
2024年“最美教师”王芬事迹篇6
王芬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资政,2022年资政报告“关于深化焦家遗址发掘保护、立体再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发挥“立足济青、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动全球”优势,全力服务山东建设发展。结合地方文化建设,承担多处主动性考古发掘,并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开展考古勘探工作,
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勇作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先锋队和排头兵。积极参与“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担任该国际盛会之章丘卫星会议“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的会议秘书,承担会议组织工作,会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呼应时代使命和社会期盼,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为揭示中华丰厚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考古贡献。作为考古方面的策划人,2018 年 7 月“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国家博物馆,这是作为高校考古实习成果首次亮相国家博物馆。展览精选 230 余件文物,分横空出世、王者之城、礼制先河、工艺流变四部分,运用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多维度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览历时两个月,吸引了数十万人次驻足观展。《人民日报》进行专题报道,称“‘礼出东方展’给了大众认识、了解和释读这一考古文化的机会”,展览也引起 The Telegraph 等国际媒体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另外,这也是高校考古成果第一次以特展形式走进国家最高“文化殿堂”,彰显出其重要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王芬先后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3年“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她所带领的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中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