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1篇)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
读完了,灰灰,我承认最后一部分读得有些了草。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从窗户望出去,田野一片葱茏,纷繁复杂各种绿交织在一起,秋庄稼长势良好,开始秋收了。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经第二章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大致都表示道与德的本质是顺其自然,不过分控制的意思。书中常见老子的训诫是使百姓无知、无欲、不争,智者无为,统治者希言,则天下无不治。百姓吃饱肚子,身体强健,安心工作生活,即能收获一片祥和。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控制住欲望闸门,不用过分辛苦的劳作也能平静生活。一旦打开成就了纷繁俗务,就可能一辈子不得安宁。能敏锐的体察细微处,才叫做‘明’,能固守住柔弱,才叫‘强’,才能自强不息。道经部分也有类似的句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有什么?感情?水?它柔软且无形,却能穿透至坚。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走在人生路上唯一担心的是怕误入歧途,即使大道已经很平坦,人却仍旧喜欢走邪道。说到底还是为个‘贪’字,走邪道的人最后总会给自己弄上一堆不得已的理由,我看《案发现场》的时候,每集的凶手破案后都会这样妄图打开一个缺口,从法网从人情中讨得一丝怜悯同情,我说这样的人就还不如那些叫嚣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坏蛋来得爽快,成者为王败者寇,愿赌就得服输,做为一个健全人,从开始那点欲望,就该做好成败得失的准备,否则你就乖乖地过老子规划的人生,无知无欲无为,英雄枭雄都得成不骄败不馁,笑对人生直面江湖。你知道,我在说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能守住这道理就香火不断。建行央视广告语,守诚者实,为公者益,求变者通,善建者行。不知此善建者是否彼善建者,我的理解是有所建树有建设性功能,并有所秉持有一定固守理念的,就不会轻易放弃或动摇,这样才能有所做为,才能不断被传承,也就不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抛弃。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从一个环境对照旁的,出发点不同,观念不同,感受到的就会不同。小舞和芳都是和我不同的人,有定居外国的,有长期过飞人生活的,从她们眼中有对比有俯视,因为她们见多识广,以前我是有不理解,当看到‘以邦观邦’这句,我才释然,她们的生活经历使她们已经成为要成为也希望成为的人了,这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以自己国家之德观察别的国家,这样理解就客观一些,也就能处之泰然了。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达到道的境界的人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范畴的人,也就能一视同仁,都是独立个体,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我觉着这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好像,也好!这就相应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顺其自然。读到这,觉着这是我的套路,却真的不适合推广,天生冷淡和天生热情的,秉持的理念必是不同的,争执不得,各行其道就好。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令越多,百姓越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越乱;民间奇巧淫技越多,邪恶怪事越多;法令越严,盗贼不断。有关禁令老子没想到今天环保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性,9.12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与公众见面,京津冀地区到20xx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25%,作为身居重灾区河北的人是有多么欢欣鼓舞哇!优化空气质量是利国利民又迫在眉睫的大事,相对来说,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有所得必有所失呵!有关武器,不得不提美国喊了多年的‘控枪’,各类枪击案看得人毛骨悚然无比痛心,而屡次对凶手施以精神心理疾患的托辞,貌似也难圆其说难脱其责。提到民间‘奇巧淫技’,当然会想到三聚氰氨、苏丹红、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而聪明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竟然意识不到自己也是消费者?骗来骗去终究也会骗自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健康和幸福,国家稳定和民族强盛,如果这些聪明人把目光放远,把小聪明变成大聪明,未必不能赚大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喜欢这句,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读着爽口,看着新奇。治大国我不懂,煎小鱼儿我会!火候掌握好,油不能太少不能太凉,一锅儿的量不能太多,以小鱼儿下锅摆得平整刚好,煎小鱼儿最忌讳勤翻动,尤其是刚开始。这样煎出的小鱼儿鲜香酥脆,口感好卖相好,好吧!吃货果断表示,饿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德经很多句子重复了道经。这篇话锋一转又抒发怀才不遇的忧郁情绪。老子说,我的理念很简单,也很容易施行呵?!它有宗旨有依据,为什么就没人能懂我呢?唉!理解我的人太少,能取法于我的就更难得了呵!我就穿着这粗布衣裳,把我的理念带进坟墓去吧!我大概可以想见他一筹莫展,一脑门儿官司仰天长叹的悲愤场景。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就好;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以为自己已经都知道了,这就是毛病。话说,我的毛病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越读越苦恼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的,这就很遗憾很茫然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呵。我记得小时候村南有片沙土地,种着大片的防风杨树林,那可是我和小伙伴的秘密花园,树底下长着一种我们叫甜根的草(禾本科植物中草药白茅,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那时候物质匮乏,那就是随手拈得来的美味零食,甜根儿的根儿甘甜多汁,它们的根儿在地下串连,拔起来就扯出去好远好远,节上长芽窜出地面,就又长叶开出芦花。读书很像小时候扯甜根儿,捯呵捯呵,有营养的甜根儿和硌牙的沙土就一块儿送进嘴里了,嘿嘿,不过还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高压,那就危险了。说明什么?阶级矛盾尖锐化,关系僵化明显对立了,公仆就该为人民服务,忘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危机就临近了。更有甚者,本来就来自百姓中间,一旦被人民赋予权利,就飘飘然不知所以,做些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勾当。只要不搅扰百姓安居,不阻塞百姓生计,百姓是不会厌恶统治者的。不由联想到城管。近年来城管与小贩的问题,给政府遭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呵。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政绩固然重要,但‘堵’绝不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大力疏导,使小贩能合理合法的经营谋生才是正道。瞧全国人民眼中的执法者是什么形象什么素质,时不时就因此而激起民愤。造成今天的局面,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有部分城管队员的责任,希望高效快速地扭转这种对立关系呵。电视中明晃晃的镜头照射下,联合执法活动中大腹便便的领导一脸横肉地怒吼斥责一脸无辜的倒霉蛋,实在看不下去,你以为你是正义的化身奥特曼打小怪兽哪?!请文明执法好吧!有自知知明,自重自律自爱是每个公民都该遵循的准则。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总是以兵力逞强者早晚会被消灭,树成材木质坚硬就必然会被折断。强大的处在下位,柔弱的反而处在上位。这几句不合时宜呵。兵强者屹立于世界之林呼风唤雨,柔弱者仰人鼻息受胯下之辱。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暂时性的状况,总之这几句眼下就不符合时局。
通篇读下来,有符合口味的观点,也有令人疑惑,不能苟同的,总之收获颇丰。当然经典不是一遍就能读得懂的,说不好哪天兴致来了,就会再重新翻阅,好书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4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何做菜的烹饪单子,别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基本上不需要考虑什么的。
但是老子不同。他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后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最后我感 谢徐老师能为我们大学生读经的活动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精髓,让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们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不会忘记我们以前的文明,从而增加我们的文化及道德修养。我真诚希望你的可能继续开展下去。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5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愿你也可以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生命之“道”不受羁绊,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6
《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细长与短少,高贵与低微,先进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与比较体现出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观的判断是相对产生的,所以对立关系是可变的。所以对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万物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恶美丑,都要泰然处之,不要打扰别人。
后半部分,根据“道是自然”的原则,对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准确的论述,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反对善恶无为的基本态度,使万物自然生长发展,师法自然,顺应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7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8
一、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论。那么,译文的准确程度非常重要,过去许多版本的《道德经》,都不能完美体现其完整意义,而且人们发现存在误判和曲解,这真是误导了世界,蒙蔽了心灵。如此智慧的经典,人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没有真理准则的`动荡之中。人们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来评说老子,说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中医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不能与老子智慧同步的人还认为,老子是消极的、矛盾的、唯唯诺诺、低眉顺眼的小老头,这都是从字面上对老子的妄加猜测,不能与之同频的人,不能彻知老子内在的伟大。其实,圣人的语言是一体全观的,真理是没有漏洞的,真理是处处适用的。如果一定说老子是什么家的话,最确切的应是心之本能学家。因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叶。根之深厚,岂有不成就各种学家之理,世间各类学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养,才能保证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否则,各种“学家”最终只是一堆名词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写《道德经》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个人心性为出发点的,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就解决了社会的问题,每个人都自律,社会还会有问题吗?继而也就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当一个人内心平静之时,是不会与人发生是非纠葛的,不会向外投射,就会呈现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证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并关闭分别比较指责之心,个人、家庭、社会、世界的矛盾纷争就会迎刃而解,国际祥和之日就会到来。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9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通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持续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透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著作,又称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共81章,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此时此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谈到道,第二部分谈到道德。其中,有许多与生命有关的哲学。乍一看,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当他们真的结合了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经历,他们才能感受到海洋般的神秘。
虽然《道德经》并不长,但它也有许多方面。在哲学、政治、军事和生活中有许多讨论。事实上,能够理解自己并产生感情的人并不多。《道德经》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空”字。就像数学中的0一样,它关注底部,低调,一无所有。事实上,它意味着存在。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空虚;就是这样一种准备状态。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捡起你并不顽固拥有的东西。当0为分母时,整个公式的结果为&infin。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有间隙来保持灵活性。就像画空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画什么,而在于它暗示了什么。同样,生命的`价值不再是固定的形式和路径,而是在未来存在的变数中,通过持续的自己奋斗可以产生的变化......
如果你每天反复阅读许多经典作品,即使你对它们很熟悉,也会觉得很无聊。把它们放下,再把它们捡起来很有趣。一次小小的告别胜过一次新的婚姻。我对《道德经》仍然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适“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仅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仅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仅有通过必须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帖盒,因为里面是空的,能够装帖,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可是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那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仅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貌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__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妄谈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道”字,被认为是万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水”的特征是最能用来比喻“道”的东西,所以为人处事最高的能耐应该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领着我们找到处世的好方法。所谓“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水总是往下流,从来不违背这样的原则,并能擅长选择到好的去处来坚持这样的原则。做人也是应当像水一样坚持原则不动摇,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来坚持原则,而是擅长巧妙的选择方法来达到坚持原则的目的,懂得刚柔并用,巧妙的达到目的。
“心善渊”是指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水的表面可以风平浪静,里面却可以深不可测。人的心境也应当像水的这一特性一样,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绪和错误想法唐突的传递给别人。正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点,被别人疏远,不利于团结他人,所以人们应该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稳重处事。
“与善仁”讲究的是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为人当如同水润泽万物,懂得爱护他人,恩泽他人,于人谦和相处。这样的人才有亲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为人当随和温润如水,在圆的地方能旋转,在方形的地方能转折,这样才能容易与人相处,容易被别人接纳。棱角分明,不懂变通只会和周围格格不入,不会得到别人的欢喜亲信,也就会增加自己处理办事的难度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涤各种污秽的东西。做人不能仅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还要可以为他人去处污秽,作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坏的准则。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纳污秽,再消除污秽,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围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与污秽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围清高了,但是不能改变周围的状况。为人领导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能显出形状,水不会特意要求什么样的形象。水不去选择只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为人也应该是适应能力很强才对,不能总是要求外部事物来符合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强,能处理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处适用,受人欢迎。
“动善时”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该干涸的时候干涸,该洪水发泄的时候就洪水,懂得审时度势。做人处事何处不需要能够把握时机,善于等待合适时候呢。同样的事情不同时候做,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善用形势着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规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与万物不相争,才不会引来责怪和他人的敌对。与其说不争,不如说”以不争为争”,表面上不与人争,但是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发展,同时不会忤逆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应当积极去获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远见,明大势,懂人文素养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贡献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为他人谋大福利。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开启了人类自古以来几千年探索自然规律的序幕。辩证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指导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见,向世人阐释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过去是最好的。”在古代,按照法律办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确的,地球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带来和平,河流对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满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侯军国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是它造成的”。“天空晴朗,会裂开;如果土地上没有和平,人们就会害怕;神没有灵,要惧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会枯竭;万物不能生,必灭;王厚不正直,会害怕的。”意思是,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显灵,可能消失,河流无水干涸,万物不能生长,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会厌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静,什么都不做,你会很满足,很快乐,否则你会带来灾难。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他的辩证哲学的治国安民思想。《道德经》前半部分主要讨论治国方略,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如何治国。
第一段“道可说,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意思是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个名称,而不是一个常量名称."它是一个可以被调用的名字,而不是一个常量名。“未知,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刚呈现的时候没有名字,万物逐渐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总是没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尴尬的欲望。”意思是我们常常在没有欲望的时候去探索它的奥秘,有时候去探索它的倪端。"这两个名字相同,但名称不同."也就是说,存在和不存在都来自道,但名称不同。“同一句话说的神秘”,也可以说是深奥微妙,难以把握。“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门。”意思是说这种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开篇就用具体抽象的“道”介绍了“常无欲见其美,常无欲见其悲”,即他写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无欲”。这和他“清廉无为”的想法是一样的。“无欲”是贯穿《道德经》的主旨。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本纯。人类的各种丑恶行为,应该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的扭曲人性的变态现象。所以老子坚持存真离伪,保存人性的善与美,顺应自然之道,抛弃一切引起人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难理解。他理想社会里的人都很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物质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会被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或知识所困扰。他是一个历史循环者。在他眼里,让人们在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简单纯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质文明发达但充满危机、斗争、谋杀、阴谋的社会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有效性显然比用法律、法规、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的这一社会理想与其“道”论密切相关。
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老子把与“道”相适应的运动作为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道德标准应该遵循的最高标准。他的政治思想所体现的是“无为而治”和“言传身教”。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来说,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个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不要为了顺应自然而强烈干预。人们在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遭受暴政的折磨,没有担心繁重的税收,自然会感到
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须想办法消除。
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容易责怪别人,因此而产生怨恨,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光。因为将产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认为外部环境对自己不好,别人对自己不好,而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负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还会进步呢?如果每个人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随缘,不要在意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约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执一半,其中左边一半归债权人保留,右边一半归债务人保留。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债券要求债务人偿还财物。彻:周代规定农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为法。法需要道德的滋养,仅仅依靠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滋养与教育,整个社会都依靠法的张力,司法机构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法律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无法消除社会的怨恨,责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养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无亲,没有亲疏的差别,也就是没有没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你心里。只要坚持真理,做到“内举不避亲,外兴不避仇”,没有亲疏,只有好坏,这个社会才会公平合理。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每次读《道德经》,我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抵抗孤独,孤独,接受自己的缺陷,在绝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漫漫长夜,漫漫长路,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眨步进入职场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了弥补他们思维方式的不足,他们花了7万多元学习金融和商业课程、情绪管理课程和企业家学徒课程;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在休息时间卖各种水果和坚果;作为项目合作伙伴,他们现在正试图成为老板,锻炼他们做项目的能力。归根结底,我希望我能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我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需要毅力、耐心和智慧。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高兴我有很多时间和机会来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时间、地点、人和,一切都会如期到来。
每次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脑海中的概念,让我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像水一样灵活的变化;《经》说:所以,坚强的死者,弱者的生者,是军强的,木强的,强的.,弱的。古人说:塞翁失马,怎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专注于让自己快速成长。他教我看到刚毕业的我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如果我能脚踏实地地布局,努力工作,时间最终会回报我很多。
每次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的整个系统来完成。他教我站在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上思考我的生活,而不是我自己的情绪。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新手,23岁的时候不太可能有所作为。所以,努力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化自己才是王道,而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有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他通常选择985/211名大学生。因此,他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略逊于其他同事。他在这个平台上并不出众,甚至不起眼,这也是对我强烈的天性和骄傲的一种磨练。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累了,累了,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摆脱生活和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老子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都只是我们人类对于某种关系和情感认识的存在,而非事实本身,事实本身与对事实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两者是严格区分的,事实本身就是“自然”,就是“天道”,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反应,就是“人为”,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当人对某种东西“喜欢”的程度越高的时候,因此带来的“烦恼”程度同时相应越高,一体两面,喜欢伴随着烦恼,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每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这是老子道家的思维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固定的思维习惯及僵化的思维模式。接下来,老子用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六个排比句来说明我们使用的名词和和概念具有相当的局限和相对性,这些名词和和概念都不是真实恒定的存在,而只是取决于人类的主观判断,根据人心的不同,可以变出千万种花样,比如我们评论男人,可以说他比较高,比较黑,比较聪明,比较瘦,比较灵敏,比较善良,比较孝顺,简直有无数个角度啊!把这种多角度的认知方法,破除固定僵化思维的高度智慧,转用于“圣人”对国家治理原则方法论演绎,就是“无为”“无言”的道家至高无上,高度灵活和多角度多思维层次的管理境界。对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来说,就不会随便乱说话,乱下结论,乱做事。
联想到张老师讲的内家拳:老拳师的一招云手,就可以变万招,一个招式达到浑圆的球体立体的感觉,而我们初学者最开始练云手,这个动作要内含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可能,接下来练含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再下来就是八个方向,逐步增加到一个圆形的面,达到较高的境界。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我不得不说自己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却对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有着共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大概就是水了。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认为,“水往低处流”,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静心吧,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近期一直在读《道德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枕边书,每天两三章,反复读反复学,经历了一个从晦涩难懂到探知皮毛的过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他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内容博大精深、包容万物。
站在今天的价值立场回望《道德经》,大致可以从两条脉络探究,或者说主要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应该如何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另一个是“个人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够获得心灵的从容安宁,获得智慧和幸福。
两条脉络的思想原点,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进而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从来都是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从而达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体现了顺应自然、顺道而为的思想。
沿着心中对“道”的疑惑,在原书中寻找到了多处对“道”本质地阐释和解读,虽不全面,但也可以窥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它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换句话说,道就是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即自然大道。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无不如此。前段时间读的一篇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看到了如下一组有趣的数据:在宇宙起源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每10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亿分之一;到达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到达一秒的时候,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湮灭,最后剩下电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而这3个十亿分之一,不能够有丝毫偏差,否则,如今的宇宙或许就不会存在了。如此精确,就像事前设定好了一样,这也是宇宙运行的“道”。
还不止于此。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亿分之一的幸存者,因为精子和卵子结合,最终,1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最终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这场竞争中,每个人都打败了99999999个精子。然而,每个人的身体、你周围的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原子身上的每一个质子、中子、电子,都是正反物质湮灭中十亿分之一的幸存者。
这样算来,每个人存在的概率几乎为“零”,或者说你我存在纯属巧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这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观,一切都是顺自然大道发展的结局,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发生改变。
我们作为幸存者活在世上,应当感到万分的幸运,应当感恩,应当知足,应当活在当下,应当顺应自然大道作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见,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来,绵延不绝,不断变化,不可名状,所以终归为虚无之态,于是叫它“惚恍”。可见,“道”无法用感官感知,必须用心去体悟,才能在虚无缥缈和若隐若现中发现“道”,最终捉摸到“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彰显的规律。从古到今,聪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区别究竟在哪?老子给出了答案,在于聪明人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顺势而为,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纵心归附,国泰民安,一派祥和,悦耳的音乐和诱人的美食,让路人不禁驻足。然而,“道”本身平淡无味、无形无声,却又作用无穷。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间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作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却引起了他的旧部,特别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满。
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是最先拥戴高祖李渊的人,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况且,我还是李世明的长辈。”他的话影响很大,由于他的资历和地位,很多原来李世明秦王府的旧部都与之应和,怨气连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气和地对叔父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李神通听后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大家纷纷表态,“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都没一点私心,我们还忧虑什么呢?此后唯有为国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顺道而行,大公无私,所以能悦服群臣,上下齐心,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道,有何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非洲很多国家的农民吃不上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国家大笔的粮食援助。为什么大批的援助却成为农民受苦的祸根?
原因在于,援助粮食要靠非洲当地的政府进行发放,不可能直接进入当地人的锅里。在这过程中,援助的粮食就被当地官员层层瓜分,中饱私囊。
而后,他们转手将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在市场上甩卖,套取现金。那些依靠辛勤劳作种植粮食、卖粮食为生的本地农民,如何竞争得过那些白来的粮食。本来还能活下去的农民,现在也活不下去了,沦为赤贫。
说白了,这些援助无法穿越社会管道直接到达穷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却最终导致激增无数的赤贫农民。你认为好的事,未见得真的好;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未见得真的有意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且此两面可以相互转化,物极必反。太满了,必然会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然会伤人自伤。老子告诉我们,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万事都不可过头过火。这样的处事原则,无疑对今天的你我,都有着重要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这样评价《道德经》,“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这样的典籍,是需要我们摆在床头、放在身边,用一生去品味体悟的经典。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的付出多于回报,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这一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在中国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了。(当然《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可能也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有写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鉴于此书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泽东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所以不在本文之列。不过,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国大陆去从政,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必须要读懂读透的。)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说起来惭愧,我小时候就尝试着读这本书,可是完全读不懂,于是我就放弃了,在我记忆里是一本和我无关的书,估计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经书之类的书。
三年前,我已经在英国读书生活几年了,已经很少看中国的书了。有一次聚会,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贸行业,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国人于是很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东方的哲学。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语堂”。她的中文发音完全不准,我是猜出来的,还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说的这两个人了。她提到老子的时候,满脸严肃,我们几个人都很认真的听,我很惊讶她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我对她说我对老子的哲学并不熟悉,我甚至没有读过《道德经》。她笑着鼓励我读一读。(注,林语堂是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几种欧洲主要语言,许多的中国的名著都是林语堂翻译成的西方文字。)
于是马上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开始读。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各种版本的白话文解释,然后对比着读。反正,花了个把月的时间终于全部读完了第一遍。读后感是---这真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啊!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道德经》我认真读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过的,现在每一段具体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点点体会,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经历时,有几点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软弱。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2.谦虚和好奇。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极限存在的确定性,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软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经过我们的观察、记录、整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用智不及无知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