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

心理讲座心得(通用24篇)

时间:2024-05-26 其他心得 我要投稿

心理讲座心得(通用24篇)

心理讲座心得 篇1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心理讲座心得 篇2

  一、年青教师压力不小。

  据讲座资料显示,从年龄坐标比较,20——30岁的年青人是中国压力最大的人群。20——30岁是人踏上社会的转型期,压力主要来源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行业坐标比较,中层管理者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高于下岗工人(68分),也高于一般企业工人(59分)。

  xx年青教师的压力一方面来自自身:自身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来自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繁琐事情多、学生声音嘈杂、社会期望较高、家长关系难处理,虽然工作时间固定,但完不成的工作还得带回家做,此外,备课的工作可能使教师回家去后还在苦思苦想,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案。

  确认年青老师有压力是正常的事情,就应该正确对待它。就我个人来讲,就应该正视压力,培养压弹。“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处世积极,能够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能量。

  二、了解你——我——他。

  李老师在讲座上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人和人的交流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但不恰当的`语言的运用会适得其反。尽管本意是好的,但情绪的宣泄却可能伤害他人,破坏彼此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尝试着去理解他人,那就会知道别人最需要的是怎样的语言,自己真正需要说些什么。讲座上,李老师谈到了两点:

  1、要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

  人是通过事情来了解人的,往往因为一些消极的事情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当一个人被全盘否定时,那种感觉非常难受,并不利于他的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所以不能够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该就事论事。

  2、知道说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说,知道对谁说。

  说话之前要打好草稿,选择合适的时间、想好合适的内容、考虑彼此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网络。

  李老师在讲座上要我们画了一张蜘蛛网图,网的中心是“我”,按照远近次序,分别在网中填上当自己遇到压力时可用的资源。

  我发觉自己的压力网络比较窄,当遇到压力时可倾诉的人也只有4—5个。尽管自己感觉已经够多了,也足够了,不过李老师说,压力网络越大越好,而且要在网络中加入学科中的领军人物与优秀教师。学科中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师往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给自己补充心理能量。

  四、区分清楚工作的重点。

  “要区分清楚压力的来源,确认重点,确认那些可以放弃。”教师的工作很繁杂,从早到晚基本没停下来的时间。如果事事都觉得是同等重要的,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散,那会事倍功半。刚刚进学校的新老师,往往会想把什么事情都处理好,但是总觉得力不从心。我曾经就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踏踏实实地把课备好,课后作好反思工作。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有师傅来听,而且备课的辛苦可能也不能为人所知,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教学能力的提高必定能有所进步。教育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心理讲座心得 篇3

  通过对心理讲座的学习,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带来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每天拥有好心情,打开自己心灵的窗口是快乐生活的小秘方。 大学生心理调试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行为态度都能透过对人心理的研究而反映出来。就大学生而言,应该积极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试。

  1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

  2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

  3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

  4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面对挫折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不要选择自寻烦恼。保持好心情,有一颗平常心。失败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驿站,不要跌倒在那一个瞬间,用心去思考,换来的是什么。失败不是永恒,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的曲折,迈过去就是一大胜利。 快乐生活,每天好心情,是最好的诠释。

  心得三:大学生心理讲座心得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心理讲座心得 篇4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二)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心理讲座心得 篇5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__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__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__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心理讲座心得 篇6

  3月28日和29日,有幸参加了威海市教研中心在文登实验小学举办了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会。报告会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与继续教育部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教授和莱西市教科所李绪坤老师,分别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学习心理辅导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培训。报告中设计了现场互动的环节,最让人叹服的,还是好几个一线教学的老师,对于案例的分析讲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透着专业素养,丝毫不逊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吴教授以《聆听学生的心声——班级心理辅导实务》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基本理论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效性两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吴教授通过对社会变迁与学生成长状况的思考及“情绪失调生辅导”、“青春期辅导”、“优秀生辅导”等七个案例的剖析和现场互动,让与会者全面了解了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明确了心理疏导的不同方法。这些案例主要是探讨中学生自卑、早恋、打架、升学压力等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些都需要密切关注家庭教育状况,查出问题的根源。案例7是《他不说脏话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总是说脏话,作为班主任,我们听到学生打小报告后都很清楚自己习惯怎样解决这种问题。看看心理健康老师的策略:侧面了解,谈心,了解到原因是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解决问题,设计了三问:受女同学欢迎的男同学的行为举止有哪些?你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引起女同学的反感?你自己哪些行为受女同学欢迎?好了,做个真正受欢迎到孩子吧。看似简单几步,其实是摸清了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评:你骂谁了?不准骂人。相信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其他几个案例辅导措施及干预策略课件上都有,需要的老师可以到共享查阅,因为主要是初中的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

  李绪坤老师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大量案例做了精辟分析,涉及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方面,我觉得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辅导。李老师说,好的木匠会看材质,好的老师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其理论方面说的和上个月听王书记介绍的几乎是一脉相承,关键是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方法上强调了团队合作的指导。划分的小组应该每月更换,使孩子能够适应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伙伴,同时也有新起点的新动力。小组分工可以设主持人、书记员、观察员、发言人、计时员、裁判员、联络员、保管员,如果人数少何以一人身兼两职。书记员应该是归纳能力比较强、书写速度比较快,写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其中观察员除了要观察纪律,还要观察老师、观察其他小组的进度;计时员要有手表,安排交流时间,最后还要留有总结时间;裁判员既要对内裁判,又要对外裁判,比如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发言等;联络员可以问老师,了解其他小组的状况,可以下位出去看看;保管员负责管理物品……我们学科教学中如果真正发挥了小组的这些有效合作,相信课堂的效率应该是非常高的。另外李老师说可以让团队设计自己的海报,内容包括起一个队名,设置标志,建立团规,明确各自分工等,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自律。李老师极力建议老师表扬时表扬全组,千万不要小组合作之后因为个人发言好就表扬个人,那样会使得其他同学轻视凝聚力忽视团体荣誉感;还有他建议小学中高年级逐渐取消物质奖励,可以奖章来代替,并且奖章一发就发给全组。这些天我自己就在班级试验了一下,只要措施得当,让全组的孩子来盯着某一个不守纪律或者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比自己盯者有效的多,当然前提时必须选负责的会分工的组长,并且老师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必须及时总结。

  李老师还谈到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座位越围圆越好,形式非常重要,体现亲和平等(国际上也一般是圆桌会议)。我想班主任老师如果找几个孩子个别谈话,也注意尽量围坐起来促膝谈心,我自己以前就不大注意,经常时叫到办公室居高临下谈话,想想也是,即使话语再怎么温和,孩子也会因为高度心虚,更何况温和的时候少,习惯了快节奏还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一大堆的活干不完。

  最后一天下午,李老师谈了学习心理的辅导。他以他女儿的具体事例,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李老师说孩子贪玩还夸他聪明,就是错误的。聪明是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呈现。有的孩子被夸惯了,怕别人说不聪明,反而找个台阶——玩。潜意识里要是不玩了还考不好那不就等于自己笨吗?所以就是硬着头皮也要玩下去。我以前评价学生也经常犯这个错误,说你很聪明就是贪玩,结果学生和家长都美滋滋的。非常感谢李老师提醒,控制不了自己能是聪明吗?这个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不要找理由,为面子,应适应环境,自我完善。头脑记忆力用进废退,一直用一直长进。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真确的认识,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你更聪明,上学就是学会管自己。考试除名次、得分外,应该更重视失分,失去多少分,试卷的价值就是多少分。教师或者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找到关键的点,如果是马虎错了,不能只说下次认真一些就行了,究竟是小数点点错了还是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背错了,要找到关键,每天有针对性地加练一道这样的题目。他还说他女儿高考前的英语完形填空总是错,就找出错的类型每天一道练,结果一个月后正确率由30%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最后他女儿考到北大,现在上海读博士了。听着真是感觉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在方法上引导的的确不到位。

  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他强调了生活习惯的善始善终,做事提速1/4的时间;摆放东西整齐有序,装书包东西要随用随拿;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也应是有秩序的,举了找珍珠的例子——老师每天给的珍珠,有的孩子乱堆一气,有的穿成一串,要什么颜色的马上取出,很有启发意义;提到了课前三备:知识、物质、心理,课中三动:动口、动脑、动手;课后三结:随堂随结、单元小结、考前总结。总之,李老师对于辅导学习很有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思路清晰,滔滔不绝,让在座的老师感觉收获很大。

  两名专家一直站立一整天为我们讲课,心里无比感动;也很敬佩他们的坦诚心态与专业水准,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充实的过程。用吴教授的话说“关怀孩子健康成长面临两难抉择,减负目前比较艰难”,而看看咱们在座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吴教授那句话隐含的意思不必多说大家可能也都会理解,所以在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少些抱怨,多些主动吧。而我自己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原本想有幸去听了报告,尽量掬其精粹原味转述给大家,但是水平有限,心有余力不足,汇报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最后,用李老师推荐的一句话作为本次活动的结语: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心理讲座心得 篇7

  5月15日,我校请进修学校许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现谈谈自己的体会。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 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 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 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 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 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个尽 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 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 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这两天听了林芳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心理健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 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 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 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 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 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 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这次学习只是限于理论,怎样去落实还得靠我们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靠我们去发掘,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记得我还 没有毕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经常播放一些异样的教学片断,看完后让我们评价。那些老师也实在是够格的,在课堂上衣衫不整,有些男老师衣服都不扣,就这样 敞开胸怀,我想他是讲得太热太投入了,有些又把脚踏上凳子,实在不雅观。这样一个形象是为人师表吗?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看得哈哈大笑。但同时也警告自己以 后一定要仪容整洁,严谨治学。心理学也说了,一些外观新奇的事物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你今天换了一个新发型,或穿了一件新衣服, 一定要先到课室里转转,让学生有一个接受的空间,不然学生可能会一整节课都看着你,后果可想而知。仪容整洁,人也显得有精神。教师就得要有精力,所以我们 必须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风。

心理讲座心得 篇8

  成为心灵智者,创造幸福人生。

  压力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一旦觉得压力大,身心都会反映出来。所谓身体的反应可以导致各种不适,最简单的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不适会影响生活状况、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比如胃溃疡、不孕不育、癌症等。在发达国家,医学体系已经改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理念体系,也不再单纯把人当动物看待,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反应,有社会过程。

  心理压力当然也反映在精神上。例如,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会下降,脑力劳动成绩也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系统的错乱。当身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出严格的判断非常难。但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完全是生理因素,跟心理因素一点儿不相干的,科学研究证明还没有。一旦生病,应该积极地求医问药,积极考虑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双管齐下,就更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自我调节和减压要分成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要知道心理压力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要逐步地变化,不要变化太猛,要把变化改为一种缓慢的过程,要有适应期。其三,维持心理健康通用的规则,就是要从事适度的体育锻炼,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好处。在锻炼过程中,人会自然而然地摆脱一切烦恼。

  其四,要进行社交活动,尤其是退休人员。

  最后,如果确实觉得自己压力太大,觉也睡不着,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帮助。不过,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到了某个基点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心理讲座心得 篇9

  11月12日晚上6:30,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心理委员的一员,我听了一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这个讲座是我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心理委员的第一课。

  通过上大学心理健康课程,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但这些小问题、细节平时都不为他们所重视,他们意识不到容易引发的危机,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说出自己的所想。

  我们应该都知道,如今,心理健康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身体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可缺少。我们要追求的是身心健康,即身体、心理都要健康。心理老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她给我们定义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了大学生面临的成长问题。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理财习惯、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交、人际关系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分析等。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适应社会角色,环境的变化。我们应该要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不再是未成年人。既然如此,就要更多一份主动心,责任心,很多问题及事情都要靠我们自己主动去做,去解决。要能尽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不要总是怀念过去的时光。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习惯就好。就像我们刚来到大学,也应该让自己尽快的适应。否则就会出现许多的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有句话叫“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但很多时候你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或是你不可能离开一个群体独立存在。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好人际关系。比如学会倾听别人或是赞美别人。总之就不要让自己脱离大众。其实,我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虽然自己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人际交往方面很狭窄,不敢主动与别人交流等。现在也要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相信自己以后也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第三方面:大学生常见的失落、自卑心理。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明显。首先,来到这里也不是自己最初的梦想,因为某些原因,只能选择到这里来。看着班上的同学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自己不免有些许的失落。再者,来到这里,在学习上遇到了许多困难。生活中同学多才多艺。这更添加了我自卑的感。但现在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失落。老师的教导、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的关心让我更加坚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在心理课讲座上老师提到心理委员必备的条件。如知识条件、技术条件、咨询人员的道德禁忌等,让我们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作为心理委员,自己首先不能对那些不法的行为或错误的态度置之不理,如果心理委员都麻木不仁,同学在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这方面就又可能陷入盲区。心理委员责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

  我不泄露他们的隐私,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到的,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有责任心的心理委员。

心理讲座心得 篇10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由陈玲老师编著的《心理学——改变孩子的一生》这本书。该书的特点是介绍了大量心理学家的精彩论述,并对每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根问底,从心里学的高度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书中有一节内容使我感触很深,题目是《别让家庭生病,孩子吃药》,说的是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人格形成的关系,并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生活。书中的一首小诗特别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性格、个性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听了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感想深刻。作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重新熟悉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从这些方面去解说了学习这个平时实际我们都天天在做的事情。也通过这个分析,发现我们其实还可以改进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后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知识就是适合讲述,而另外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不能采取讲述的办法。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我又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做到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作为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心理讲座心得 篇11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

  像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这是好的),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

  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

心理讲座心得 篇12

  压力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一旦觉得压力大,身心都会反映出来。所谓身体的反应可以导致各种不适,最简单的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不适会影响生活状况、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比如胃溃疡、不孕不育、癌症等。在发达国家,医学体系已经改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理念体系,也不再单纯把人当动物看待,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反应,有社会过程。

  心理压力当然也反映在精神上。例如,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会下降,脑力劳动成绩也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系统的错乱。当身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出严格的判断非常难。但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完全是生理因素,跟心理因素一点儿不相干的,科学研究证明还没有。一旦生病,应该积极地求医问药,积极考虑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双管齐下,就更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自我调节和减压要分成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要知道心理压力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要逐步地变化,不要变化太猛,要把变化改为一种缓慢的过程,要有适应期。其三,维持心理健康通用的规则,就是要从事适度的体育锻炼,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好处。在锻炼过程中,人会自然而然地摆脱一切烦恼。

  其四,要进行社交活动,尤其是退休人员。

  最后,如果确实觉得自己压力太大,觉也睡不着,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帮助。不过,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到了某个基点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心理讲座心得 篇13

  通过对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我应该对自己有个的规划了,让没有梦想的日子远离!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的历史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共产党员中持之以恒的开展党史教育意义重大,学好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必修的第一课。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谱写了历史长河中的壮丽篇章。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有成功有喜悦,有挫折有教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学习党史作为最基本的党性要求,作为毕生的修身之道。回顾党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牢记使命,力争上游,再创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期间,经历了挫折,也收获了辉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革命史、发展史、建设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总体上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忽视对党性修养的锻炼,宗旨意识、危机意识丧失,主要表现是:在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有的作风不正,宗旨意识淡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贪图安逸、奢侈浪费,庸懒散现象突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不敢碰矛盾、不去着力解决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原则性不强,奉行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热衷于搞“小圈子”;有的为政不廉,无视廉洁自律要求,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加强党史学习,可以使我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加强党史学习,可以使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自觉地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善于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能够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二、加强党史学习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

  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学习,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xx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随着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管党治党任务越来越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当前,全党正在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反对“四风”。一方面,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近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传统在一部分领导干部那里被淡忘。党员干部们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职业构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组织分布以及干部队伍状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党史学习,是提高党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从党员队伍结构看,全国有女党员2026.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8%;少数民族党员580.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3408.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0%;35岁及以下的党员2180.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从党员职业看,工人725万名,农牧渔民2534.8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15.7万名,企事业单位(含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9.6万名,学生290.5万名,离退休人员1553.8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73.3万名。从基层党组织分布看,全国7245个城市街道、3.3万个乡镇、8.7万个社区(居委会)、58.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面分别达到99.97%、99.4%。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达到99.98%。147.5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数的99.95%。4.03万个社会团体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数的99.21%。3.9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数的99.61%。新党员已是“80后”成为主流,成千上万青年党员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其中,走上省部级岗位不乏被称为“70后”的党员。青年干部虽然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勇于开拓进取,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因此,面对众多的青年党员干部和各种职业成分的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加强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上的先进典型,可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三、加强党史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认真学习党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全球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北非、中东、东欧动荡不安,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周边的领土纠纷日益复杂化,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学习党的历史就是实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途径。一个重视学习的政党,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政党;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了解昨天,才能了解今天;只有了解昨天和今天,才能对明天做出科学地预见,也才能制定并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党的历史,不仅是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富裕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我们党从领导根据地内的政治经济建设到解放后领导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95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治军、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过程中,只要认真地学习、吸取和借鉴党史的智慧,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我们就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心理讲座心得 篇14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所以要求教师学高身正;社会对老师角色的美善化,对教师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值,使得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但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经常处于心理应激之中,必然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而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情绪使得疾病增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肠胃疾病,癌症等。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努力改变这些。总是保持健康的心态。首先要做到心理平衡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其次是合理的膳食,再是适当的运动。还需要戒烟限酒。

  在工作中,有些人有典型的“癌症性格”,我也自问,我有没有这种性格“看什么都不顺眼,有人时和人过不去,没人时和自己过不去。”

  人的健康50%取决于情绪20%取决于睡眠20%取决于运动10%取决于饮食。我想,做到这些我们的健康才不受影响。所以好情绪的培养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要放下心中的包袱,笑对压力,放飞心情。

  听了这次讲座,真的觉得,生命是可贵的,但是也相当的脆弱,珍爱自己的生命,凡事都不要太计较,心胸要宽广,对待一些事情需要冷静。就象黄老师讲的那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遇事应当完全了解事实后再作定论,而不是冲动的做出结论。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多述说,这样就不至于得心理疾病。不希望自己早上起来不想上班,而上班的不想回家,成为那种不幸福的人。

  总得来说,好情绪创造好未来,让自己不生命,健康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去做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宽容,而不要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更加爱护我们的学生,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幸福相信就在我们身边。

心理讲座心得 篇15

  “情绪感受是由情绪的和感觉的两种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这一新的发现,提示了对情绪和情绪感受的传统概念要重新看待。

  人们一直认为如恐惧、愤怒、喜爱、妒忌等等各种情感体验,都是对各种整体性的具体情绪的感受或体验,它们“不是特异神经通路的感觉(sensa—tions),而是非特异神经通路的感受(feelings)。” 任何一种具体情绪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基本情绪或由多种基本情绪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情绪,对这种具体情绪的感受就是对产生它的情绪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比如恐惧感受,通常认为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恐惧感受就是对恐惧情绪的感受,是我们对恐惧情绪的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虽然人们早已知道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但认为这种不同神经通路之间的影响所影响的只是产生某种具体情绪的过程,并不认为某些认知性感觉会不可分辨地融入到情绪感受之中。而在主观感受是由非特异的情绪和特异性感觉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感受的认识下,传统概念下的情绪感受就不再只是对具体情绪的感知,而只能说对情绪的感知只是具体情绪感受中的一种成分。那么严格地说,恐惧、害羞等等感受就不能再看做是对情绪的感知或意识中的情绪,而只能说这些感受中含有情绪。如恐惧感受,它实际上是由对某种非特异的情绪的感知,和对特异的肌肉紧张的感觉,以及对刺激对象的形象的特异感觉三者结合而成的主观感受。那么,恐惧感受中这后两个感觉的神经通路,也就不该再作为情绪通路来看待。虽然包括肌肉紧张等任何明显的身体变化也都会再产生新的情绪,但情绪反馈和感觉反馈的通路和原因本质上也都是不同的。

  在新的对情绪感受心理结构的认识下,也许可以这样去区分某些概念:

  一、情绪或情绪意识,是对脑内非特异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它是构成并存在于人们各种具体的情绪性感受(含有情绪的感受,即通常意义下的情绪感受)如一般身体快感或痛感、饥饿、解渴、恐惧、喜悦、悲伤、热爱等等身体感受和情感中的一种感情性成分;

  二、情绪感受(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情绪性感受,包括身体感受和情感),是由大脑内同时发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性感知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心理意识。

  三、当由某种刺激产生了情绪通路的反应,如果此时与之在第二级神经映象区中结合在一起的,是反映身体部位和机械性特征的身体感觉,它所形成的就是如疼痛、快感、饥饿等等身体感受;四、当与情绪结合在一起的不只是来自身体上的感觉,并且含有对非身体对象如外界对象和自我意识等内容的感知,就形成我们的恐惧、喜爱、害羞等等情感。

  个人认为,对“情绪”和“情绪感受”传统概念的重新看待和区分,将有助于对它们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释。

心理讲座心得 篇16

  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心理讲座心得 篇17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由陈玲老师编著的《心理学——改变孩子的一生》这本书。该书的特点是介绍了大量心理学家的精彩论述,并对每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根问底,从心里学的高度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

  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书中有一节内容使我感触很深,题目是《别让家庭生病,孩子吃药》,说的是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人格形成的关系,并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生活。书中的一首小诗特别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性格、个性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心理讲座心得 篇18

  通过对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我应该对自己有个的规划了,让没有梦想的日子远离!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讲座心得 篇19

  在家庭、社会与工作中,沟通永远是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一门课程,沟通中最重要的是情绪的控制,在不同的场合恰如其分的表现应有的情绪,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反复行动、思考、沉淀的过程,所以通过董玉川老师精彩的案例演示,让我感悟颇深,触动很大。最深的感触有三。

  之一、我想别人如何,我先如何对待别人。

  这是一个全方位修炼才得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入世的做人态度。家中我们如果想到得到相濡以沫的爱情,让爱情之树长青,就必须懂得如何爱人,赞美的语言永远是家庭中的润滑剂。工作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要学会用显微镜去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再给予真诚而不言过其实的赞美,我想这种到细节处的赞美,最能缔结一段美好的友情、同事情。有一句说得好,如果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我想再困难的工作,只要有团队的共同协作,就一定会高质、高效的完成,执行力就自然高。

  之二、面带微笑、充满自信。

  有句话叫伸手不打笑脸人,这句话说明了笑脸相迎的重要性,微笑可有效化解矛盾。所以每天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的状态是职场致胜的法宝。但微笑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工作之上,所以我们要以做好工作为第一原则,汇报工作必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领导安排的所有工作必须积极按时督办到位,克服拖延,马上去做。创新的开展工作并多提合理化建议,做有预见性的人,当好领导的左右手,只有与上级沟通好了,我们才可能信心满怀的行走于职场之道。

  之三、冲突管理的GQK法则。

  厂办主任不仅要正确传达命令与意图,还要使下级积极接受任务,这时就要做好冲突管理。工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关系复杂,如果安排不当不了解员工,难免会有争议或者不满。所以面对各色各样的性格及不同年龄层的人,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人听是人话,鬼听是鬼话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一些积极向上的话,多关心员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家庭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晓知以理,动知以情,把员工的心钩(G)住,进一步才能框(Q)住他,以后在他不服从时才可能想批评就批评(K)。当然GQK法则的运用中最重要的是要肯定过去,讲评现在,期待未来。只要方法语言运用得当,给他足够的面子,员工才可能给你面子,才可以有效化解工作的中冲突,从而愉快的接受任务。

  有趣生动的课程带给我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我将怀着感恩于洋丰的这份心,用积极的心态,练就一份沉稳情绪、将沟通方法常拿出来温习,在温故而知新中渐悟出更多的处事哲理,在沟通、情绪、影响力这条路上且行且珍惜。

  情绪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情绪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情本身的反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认识过程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间的关系。

  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由某一时刻、某些特定情景引起的,往往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改变而转移,所以不稳定。同时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也也比较低级,简单,不仅是人类所具有,动物也常发生。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出现不一样的人生。

  情绪,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想成功的人,更加重要,一个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以说,他无法取得成功,或者你说,很多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还是老板,还是经理之类的啊,然而,你见到是他们的成就吗?一个一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雷霆,甚至将所谓的怒火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试想,这样的人,你会和他在一起吗?和他呆在一起,就像和一个定时炸弹抱在一起,你觉得危险吗?从大众心理分析,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远离他,谁都不想成为牺牲品,谁都不想成为殃及的池鱼。

  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误人又误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要做到大事小事都想用理智来衡量,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人们大部分的行为,往往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的。下面是一位伟人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苏格拉底请学生到他家做客。刚一到家,他夫人就因一点小事而生气,进而当着可能的面,推翻了桌子。这位学生见状,十分不快,说道:“就算是师母,也要有师母的样子,真是太过分了!”说玩便要离开。

  苏格拉底很平静,他说:“上次我造访你家,不是有只母鸡从窗外飞进来,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吗?那时,我不是都没有生气吗?”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所以,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如何排除掉不愉快的情绪,还应学会怎样让自己产生健康而积极的念头和想法。

  事实上,在排除烦恼后,你应多想些积极的念头,比如,以喜欢的东西来鼓舞自己。在练习的时候,你一点尝到了甜头,脑海里浮现的愉快景象会使你舒畅起来。并且,情绪拥有难控制性,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要懂得很好的驾驭自己的情绪,一个被情绪给驾驭的人不能算是人,只能说是情绪的载体。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脑子里有不愉快的情绪,就要用“情绪吸尘器”把它们赶走,就要清除干净,这样,你才能有觉得愉快的时间,进而才会鼓舞自己产生积极的行动和情绪。

  试想,一个人因为自我失控而泄气,还能做成什么事?这样人性的弱点,常常是致命的。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若谈什么成功,那简直是笑话。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前提条件就要拥有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所以说,情绪,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心理讲座心得 篇20

  一、爱的选择艺术

  学习爱的选择艺术主要应了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并了解怎样的选择才能保证爱情的和谐发展。我国学者孙守成等人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的水平,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条件。

  第二类是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

  第三类是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

  这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要使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的恋人也是有必要的。

  二、爱的表达艺术

  爱的表达艺术主要指恋爱之初的表达,即求爱的表达以及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表达艺术。

  怎样恰到好处地表达求爱呢?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的表达时机和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时机,即首先要选择对方和自己都处于好心情的时候,双方关系十分融洽,情绪轻松愉悦。然后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应是一个能私下面谈的地点,一个不会给对方和自己造成心理紧张和不适的地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即选择你自己最擅长,对方又最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关于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达艺术。男女间的爱情达到一定程度,渴望用语言、行为,尤其是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学生的性爱的行为主要有握手、挽臂、接吻、拥抱、爱抚、性交。

  三、爱情纠葛处理艺术

  关于学会拒绝。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必须明确地拒绝。一种情况是当别人追求你,你却觉得对方并非你所爱的人时,要理智地拒绝。另一种情况是当谈恋爱进入心理碰撞阶段后,发现对方并不是你心目中的他(她),也应理智地拒绝。

  关于学会争吵。当恋人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尽量局限在以理智为主导的争论范围内,避免演化为以情绪为主导的争吵。

  关于如何面对“多角恋爱”。多角恋爱历来被认为是典型的爱情不专一,朝三暮四,视爱情为游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的感情的基础之上,我们鲜明地反对三角或多角恋爱。

  四、爱的升华艺术

  在进行恋爱心理辅导中,要使爱得到升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高尚的恋爱道德。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只有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才能采取对他人和自己都高度负责的态度,慎重选择恋爱时机,在自己真正成熟、恋爱观基本稳定、成才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彼此了解较深、真正相互倾慕的时候,文明节制地进行恋爱交往,自然而然地步入爱情殿堂,并使爱得到升华。

  第二,摆正爱情与事业的位置。理性地对待学习与爱情,使爱情与学习相助相长,爱情才会绽开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三,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的关系。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二人世界”,这无益于身心发展,应以友谊作为它的补充。友谊能为爱情提供养料,开阔视野,有利于丰富、更新爱情生活,有利于爱的升华。

  第四,注意克服恋爱中的心理偏差。恋爱中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控制心理、报复心理等,这些都不利于恋爱的健康发展,更妨碍爱的升华。

心理讲座心得 篇21

  讲座围绕“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主题, 讲座开始,李教授与大家互动做了热身活动“爱的鼓励”,活跃了全场的气氛。讲座中,李教授围绕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何调控情绪等方面,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用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讲座气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李教授耐心回答,,引导同学们运用智慧的力量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和谐的人。双方互动良好,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通过听这次讲座我们都从中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要怎么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首先我们知道大学生存在交际困难,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

  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必须学会正确的处理。

  学会调控情绪很重要,其实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怎么做情绪的主人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让坏的情绪得以宣泄,比如大喊大叫或者哭出声来;或者是让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慢慢平静下来。听一听音乐看看电影也是不错的。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多交点朋友。

  如果有朋友的话,应该多和他们一起玩一下,不管是简单的一起出门逛逛,还是别的,多谈谈心。脾气需要克制,不能想如何就如何。

  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

  另外要让生活丰富起来,可以挑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做一做,有成就感,就有生活的幸福感了,整个人神采也就不一样了。还有我们要记住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段低迷的时期,要放宽心,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朋友的帮助,我们都会走出那段时期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要学会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心理讲座心得 篇22

  讲座围绕“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主题,讲座开始,李教授与大家互动做了热身活动“爱的鼓励”,活跃了全场的气氛。讲座中,李教授围绕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何调控情绪等方面,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用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讲座气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李教授耐心回答,引导同学们运用智慧的力量保持良好心态,做情绪的主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和谐的人。双方互动良好,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通过听这次讲座我们都从中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要怎么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首先我们知道大学生存在交际困难,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必须学会正确的处理。

  学会调控情绪很重要,其实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怎么做情绪的主人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让坏的情绪得以宣泄,比如大喊大叫或者哭出声来;或者是让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慢慢平静下来。听一听音乐看看电影也是不错的。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多交点朋友。

  如果有朋友的话,应该多和他们一起玩一下,不管是简单的一起出门逛逛,还是别的,多谈谈心。脾气需要克制,不能想如何就如何。

  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

  另外要让生活丰富起来,可以挑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做一做,有成就感,就有生活的幸福感了,整个人神采也就不一样了。还有我们要记住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段低迷的时期,要放宽心,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我们都会走出那段时期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要学会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讲座中有一节内容使我感触很深,题目是《别让家庭生病,孩子吃药》,说的是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人格形成的关系,并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生活。书中的一首小诗特别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性格、个性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心理讲座心得 篇23

  10月28日,系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我有幸参加,受益颇多。

  进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我发展,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在改变,大学生要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科学确定新的目标,逐步树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差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自立自强,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客观现实,寻求对策,赢得主动。

  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相互之间特别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摆脱寂寞感和孤独感。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真诚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其次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际圈。

  身心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这当代不仅此于身体健康,也都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架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状况,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更好地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大学阶段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科学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面临择业就职的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只要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付出正确评价,坚定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的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容易集中我们的精力,为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努力奋斗。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重视身心健康,更要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都要保持情绪正常,认知合理,正确把握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主动与人沟通。

心理讲座心得 篇24

  听了刘历红老师关于教师情绪管理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不仅对教师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关的了解,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压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正确处理,就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轻则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则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人,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积极地情绪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自然课堂也就会充满活力。反之,消极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积极地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走进课堂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但是作为新教师,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我也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将心比心。可是当你走进课堂,站在讲台上,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依然肆无忌惮的“谈笑风生”,无视你的存在,你真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吗?有的时候觉得不是我在影响学生,而是学生在影响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心情美美哒,课也早早的就备好了,就等着上课铃声打响了走进教室。满怀着期待和兴奋我走进了教室。而教室里打闹声,说笑声连天。我清了清嗓子,心平气和的说:“好,同学们,上课铃已经想过了,请同学们安静,我们开始上课。”本以为为学生们会就此安静下来,可是却不然。教室里欢闹声依旧。一下子,我的好心情全然没有了。怒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说实话,我平时不是爱发火的人,可是现在我却变成了很难控制情绪的人。这着实让我很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刘老师的讲座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剂良药。让我从理论上理解了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虽然老师没有讲到如何学会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但理论上给了我们依据。教师一定要时时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冷静对待和处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位心理健康的“金水教育人”。

  当时当下,我要学会正视现实,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开始,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享受工作的乐趣。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