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近几年的我校课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启迪与收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改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了,教法也变了.究竟变了什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上.纵观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这令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欢喜了一段时间,可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呆了,学生傻了,为什么呢?我们困惑.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其实不仅是学生,老师本身对课改后的教学认识也不够.普遍认为教学设计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情景,课堂热热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的确我们的情感目标可能达到了,但知识目标却经常达不到.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通过进一步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所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气象。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下面是我对新教材一点体会: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一)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初教新教材时,觉得整个知识体系大变样,心中有些迷茫,不知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但经过亲身任教几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使知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些,这也正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例如,函数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直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新教材则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编排。先是七年级入门以最为基础的一次函数入手,再是八年级设置了反比例函数,最后到九年级学习一次函数,教材将原本集中的难点分散到各学段,由浅入深,各个击破,从而顺利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困难。
(二)新教材在导课、例题、习题等方面大量引入了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再创造空间。
起初总是觉得以实际问题为情境导课过于麻烦,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继而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解决问题,实在是浪费时间,但不知这样对学生受益匪浅。在长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恰恰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材在设计《勾股定理》这一节时,首先是以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为背景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来观察地板砖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从特殊到一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勾股定理,乃至后面勾股定理的证明,无不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结论的形成与证明过程,所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劝也就更加深刻了。
除了对教材的认识以外,在课改历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与“课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实质的问题。
课改推行以来,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活泼”,摆“花架子”,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我们说数学课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应该强调数学的特点,学生应该学习数学知识、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考。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应该是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而服务。
(三)如何真正更新教育理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一种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感悟、领会。正如目前的课改,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潜心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就很难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一讲到底,按部就班,没有一点新意,打着课改的旗帜,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而教育的病根能否根治,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近两年多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如:在九年级第二十一章分式中的“分式的的乘除法”接着是“分式的加减”、“分式的混合运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再接着才是“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我觉得应该把“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直接放在“分式的的乘除法”,这样学生学习负指数就觉得比较自然并且容易接受。因此我就这样对教材处理一下,效果果真不错。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如:在教学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③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在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法独特大胆,很有新意。除了我们原先设定的方法外,有一小组在列表统计了各组的数据之后,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容积会随高h(即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减小而变大时,继续减小高,体积反而变小。有一个学生想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的猜价格:高了或低了。他们将数据两边夹,与已找到的较大的体积比,最后找出精确到0.1的、能使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的h。在这节课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炯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四边形这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迷宫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3.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3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近两年多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如:在九年级第二十一章分式中的“分式的的乘除法”接着是“分式的加减”、“分式的混合运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再接着才是“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我觉得应该把“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直接放在“分式的的乘除法”,这样学生学习负指数就觉得比较自然并且容易接受。因此我就这样对教材处理一下,效果果真不错。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如:在教学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 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① 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② 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③ 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在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法独特大胆,很有新意。除了我们原先设定的方法外,有一小组在列表统计了各组的数据之后,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容积会随高h(即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减小而变大时,继续减小高,体积反而变小。有一个学生想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的猜价格:高了或低了。他们将数据两边夹,与已找到的较大的体积比,最后找出精确到0.1的、能使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的h。在这节课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四边形这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迷宫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3.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