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心得体会十篇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以.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2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3
一年来,挤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边学习边实践创新,写下了十几篇读书笔记,受益匪浅。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学富有情趣,使教学更有深度,更鲜活,更新颖,更生动,因而更具有实效性。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4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5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在学陶的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用真心疼爱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童稚爱心回报着我,我特别喜欢看到听到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喜欢他们围拥在我的身边,喜欢他们稚嫩的呼唤声,“老师,老师”这是个崇高的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学会了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同样,我们也应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各种滋味,爱自己的家庭,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爱工作着的幼儿园,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安宁幸福。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能采撷到更多的陶果。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6
今天,偶然再次读到陶行知先生1925年在南开大学的演讲词《学做一个人》,感触颇深。
陶行知先生引用《抱朴子》上的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倡导我们要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认为,一个身体有了欠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不能独立生活的人,也不算是整个的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被人买卖或受金钱贿赂的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一身监管数事的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在他看来,做一个完整的.人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
试问教师队伍中有多少整个的人?
先说健康的身体。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多。有网友调查,暑期到医院看病的人半数以上是教师和学生。为什么?
平时的繁重课业压力压得老师的喘不过气来,还要应对各种检查,实则没有的活动,凭空也要虚造出来。倡导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却忘记了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使得教师队伍得了咽喉炎、劲椎病等职业病的人不断增多。健康是生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还如何谈工作。记得有一句广告词写到: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那些得了职业病的同行们,要想作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现在开始,锻炼身体吧!
再说思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能生产出合格率为100%的产品。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不同思想的人。所以,思想应是人的灵魂。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教师的思想应体现在言传身教中。
我们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平时我们是怎样要求学生的呢?是不是听老师话的孩子就是好学生,而那些有着自己想法、却和老师或同学不一致的想法的孩子,就不是好学生了吗?当那样的孩子出现时,我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很多人采取的是否定的态度,殊不知,这样扼杀了会成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整个的人。
我们到底还要多久才会发现,其实成人内心深出也在迫切希望得到一种来自他人的认同感吗?更何况是孩子呢?!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有许多要学、要做的事情。
现在看来,似乎明白了陶行知先生讲的那句话了:“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这样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现吧!
是的,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么应该不断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我想这才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学、做”一个人吧!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7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格言大家耳熟能详,对他的“四颗糖”和“每天四问”也早有所知,但对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恐怕不少人都知之不多了。这几天读《重读陶行知》,有幸在李镇西老师的引领下,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思想灵魂接受了一次双重的洗礼,既有对陶行知先生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的敬佩景仰,也有对李镇西老师致敬和追随陶行知先生的感动和赞叹!
一、爱就一个字
拜读《重读陶行知》,最大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爱洋溢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也充塞在读者心间。无论是写作对象陶行知,还是作者李镇西,他们对教育的那种真爱大爱,打动人心,也叩问人心!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和底色就是爱,对民主中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他说:“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李镇西老师对此感动不已,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联系今天的一些学校建设,认为教育理念、发展规划、高标准校舍、现代化设备等,不是不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这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确实,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无一颗真爱之心,它落实在日常生活,体现在细微之处。只有师生彼此心灵相通,“心心相印”,当爱真实的发生了,教育也就真实的发生了。什么是教育?可以说教育就是有智慧的爱的事业!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如果教育只见物(硬件)不见人(孩子),只见分(考试)不见心(精神),目中无人,心中无爱,谈何教育?
马云曾说,在今天,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人工智能也许可以代替老师批改作业,甚至未来如果在人脑中植入芯片,知识根本不用老师教。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却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机器只有芯片,只有人类才有伟大的心、动人的爱。机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爱;机器可以取代老师,但不能取代关爱!所以对教育的一颗真爱之心,可以让老师在未来AI时代不被淘汰。
让我们所有教育者记住陶行知先生这几句朴实而动情的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除儿童的痛苦增进儿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那么今天的孩子痛苦吗?不能说没有,繁重的作业,考试的压力,使不少学生望学却步。今天的孩子有人权吗?不能说完全有,现在大多数学校只许学生规规矩矩,不许学生乱说乱动。
陶行知先生还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他认为行动是一切创造之母,而自由是创造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就是要让孩子们有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无论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自由”,还是我们现在的“双减”,其实都是尽可能给孩子自由支配的大脑、双手、时间和空间。
学校教育就应该给孩子以自由,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想、去看、去做。学习应该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的自然呈现,而不是用嘴回答老师的标准答案。就拿语文的作文教学来说,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写,放胆为文,让学生的心灵在作文中飞翔,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感情泉水的自然流淌或思想花朵的无拘无束地开放。”我想,这样的作文也才会散发出灵魂的香气。
三、因为爱所以爱
教育的快乐源于何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快乐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身的信仰。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也许是因为生计温饱,也许是因为校园纯净,也许是因为寒暑假,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也许是因为喜欢当孩子王,也许就是因为热爱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要从教师职业中获得真切的快乐,我们就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本身的信仰:“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李镇西老师认为,如果教育者有了一份陶行知所说的对教育的“信仰心”,一定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若能在“看他开花,看他成熟”,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能开花,也能成熟,同样有极大快乐!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所言极是。
爱,胜过一切,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在教育屡遭吐槽和诟病的今天,在教师不被尊重甚至恶意诽谤的现实,我们在认清教育的弊端和困境依然初心不改热爱教育,又何尝不是教育教育战线的英雄呢?“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以最卑微的梦”,“以最孤高的梦”,坚守三尺讲台,为爱而爱,爱我所爱,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这难道不也是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一种追随吗?这同时也是李镇西老师写作《重读陶行知》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9
最近,读了李镇西先生的《重读陶行知》,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提高作用不可或缺!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灵魂——平民教育的主张,大众服务的情怀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发达,但尊师重教的传统风气大不如从前,贫穷和拮据似乎成为教师的代名称,导致很多教师下海补课兼职道德灵魂下沿。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该克服思想上的失落和不平衡,要培养和践行陶行知行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要有一颗为大众服务的真心,要自觉培养为学生服务的“爱心”。学习李镇西先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做好毕生为普通百姓子弟服务的思想准备。必须把“热爱并服务于教育事业”铸入灵魂,让社会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毕生的信仰,怀着爱心,本着真心,克服自已的物质私欲,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即是:“只要为老百姓做事,吃草我也干!”,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担当,教师就不能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奴隶,教学知识的搬运工!也培养不出有素养有能力的学生!具备了为大众服务的教育情怀,就一定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校园,热爱学生,那么学校这一片土壤就充盈着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对此,李镇西先生解读为,“只有把教育当爱好,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教师不满意自己的职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常有自卑和混生活的心态,那么我说,你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心态!我认为一旦选择学校,就必须改变心态,让服务大众的思想铸入灵魂,让热爱学生成为一种教育灵魂!党和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创造一种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样,受我们培养和熏陶的下一代也会是自信的一代,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一代!
二、教育工作者的课堂灵魂——实现“教学合一”,体现“生本课堂”
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教育,会教育,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心灵上自由,思想上放松,能力上有创新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就是“活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让教与学真正成为有机的一体,实现“教学合一”,实现“生本课堂”!借用孔子的话说,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这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的教育才能变成“快乐教育”,变成有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才可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念,这种教育风格下的学生才具有活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建设者!
现在的教学体系依然是应试体系,高考制度仍然是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也没有其它可替代性,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必须克服唯成绩论,更加要充分认识教学合一生本课堂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科目不分主副,在每一节课上实现“生本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才具有创造性!
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灵魂——改造学生应与改造社会相通
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园内改造人,而且延伸至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到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就彰显了教育力量的伟大和高尚!当今的校园暴力事件,人们在物质上的崇拜,应该在某些方面说,全社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大,新教育活动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和熏陶极需要加大!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通,以实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的精神面貌也能同时进步,让学校首先成为教育的净土,然后让“爱”的星星之火,从校园燃向整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光明而温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悲情的话: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这句话仍然适应今天的教育,它和今天的减负政策高度吻合。放学后的学生更应该亲近大自然,更应该逐渐了解社会,更应该了解父母疾苦,更应该多干家务,更改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但现实的压力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真正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能让他们变成书呆子,不能让繁重的学习压力成为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
四、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几个必备要素
李镇西先生这样来诠释陶行知先生的话,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六大要素。其一,要有为大众谋福利的精神,即服务平民的教育意识。其二,要有健康的体魄!其三,要有农人的身手,即有劳动的精神!其四,要有科学的头脑。其五,要有艺术的精神。其六,要有社会改造的精神!
我想以我的观点浅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点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熟知平民大众,这样才能教好他们的子弟。第二点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会胜任这份辛劳的工作,也才会教出有活力的学生。第三点,要有科学的头脑,联系当今现实,必须克服金钱至上的观点,必须克服分数至上的观点,必须有改造人心的决心与头脑!其四,要有艺术的精神,教育事业也是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广大农村办事条件不如城里,那么从教师到校长,就应该克服短板,创造条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其六,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这一点联系当今现实,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行知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教育精神仍然熠熠发光,他对于后辈的教育重托仍然震耳发聩,希望我们不负重托,以爱为本,坚定信念,立志做新时代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
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10
一、教师教育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民族素质的高低。他曾在《介绍一件大事》中从小学教师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小而言之”,小学教员教出的学生之好坏,关系到“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关系到“国运”,“民运”。他不仅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本身的作用,而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师范教育放到挽救贫穷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的社会,创立新的国家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二、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根本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这是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在师德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他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被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师的楷模。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教育工作头绪多,形式多样,不仅教学任务繁重,且不少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无私奉献意识、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师范教育的对象。
(一)
行政管理人员
陶行知指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他说“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以致“大家都以为这种种职务可以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特别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但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广义师范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受相当的培养”。
(二)一线教师
陶行知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一是教育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二是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要多少时候教得了,就教他多少时候;三是谁在那里教就教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组织学历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开展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培训、领导上岗、竞岗培训、提高培训等干训工作,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教师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其职能的发挥以改造社会。他认为师范教育建设也应根据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以训练有生活力的教师,通过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有生活力的新一代,使他们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陶行知主张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即“有什么,学什么”,“要什么,学什么”,以大社会、大自然作为教材和课堂。他认为以文字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书呆子。“那种文字之外无教育”和以“讲书、听书、读书”为正统的教育程序必须打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富于“生活力”的社会改革者。
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不能训练学生培养改造眼前的乡村生活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和能力,这说明陶行知办师范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能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具有建设新中国伟大理想,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人才。
陶行知心得体会十篇热门心得体会范文锦集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