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告汇报 > 其他报告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

时间:2022-07-20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1

  一、在线调查的基本情况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调查测评的对象:截止20xx年12月18日共有6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43人,女25人;20-29岁25人,30-39岁27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4人;小学文化以下3人,初中文化18人,高中以及中专、中技15人,大专16人,本科及以上14人;未婚:15人,已婚48人,离婚5人。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2.调查测评的主要内容:调查主要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支出、养老、住房等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共计16个问题。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二、在线调查的主要结果

  1.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3人,占比4%;1001-20xx元4人,占比5%;20xx-3000元26人,占比38%;3001-4000元15人,占比23%;4001-6000元15人,占比23%;6000元以上5人,占比7%

  2.现住房状况:租住集体宿舍12人,占比18%;租借私房33人,占比48%;租住职工公寓6人,占比9%;自有私房17人,占比25%。

  3.住房意愿:租住公共租赁住房13人,占比20%;职工公寓4人,占比6%;购买住房24人,占比38%;经济适用住房13人,占比20%;普通商品住房10人,占比16%。

  4.家属生活工作情况:留守在家15人,占比22%;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35人,占比51%;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6人,占比9%;配偶与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12人,占比18%。

  5.外出务工的目的:养家糊口36人,占比47%;换个环境1人,占比1%;施展才干,发展自己23人,占比31%;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发展8人,占比10%;跟着他人一起出来,没有什么目的4人,占比5%;其他5人,占比6%。

  6.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建筑、装修等7人,占比10%;个体工商零售业3人,占比4%;it技术等4人,占比6%;生产一线工作21人,占比32%;餐饮、酒店服务人员3人,占比4%;销售业务等6人,占比9%;企业行政人员11人,占比16%;医务工作人员2人,占比3%;零散用工11人,占比16%。

  7.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下13人,占比19%;8-10小时41人,占比61%;10-12小时10人,占比15%;12小时以上3人,占比5%。

  8.每月的休息日:8天12人,占比18%;4天33人,占比48%;1-2天6人,占比9%,基本不休息17人,占比25%。

  9.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收入主要用于:朋友交往应酬等费用8人,占比11%;电话费、上网费4人,占比5%;寄回老家16人,占比21%;旅游休闲等费用5人,占比7%;存入银行28人,占比37%;股票基金等投资1人,占比1%;参加教育培训等1人,占比1%;其他12人,占比17%。

  10.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理由:费率太高,承担不起12人,占比20%;如果缴社保,不知道以后会怎样14人,占比24%;所在单位不给缴纳14人,占比24%;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3人,占比5%;不知道异地转移或接续不方便10人,占比17% ;对社保政策不了解6人,占比10%。

  11.采取的养老措施: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人,占比13%;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19人,占比30%;购买了商业保险5人,占比8%;定期存钱养老9人,占比14%;养儿防老6人,占比9%;目前没考虑,等老了再说16人,占比25%;其他1人,占比1%。

  12.进城务工后最大的困惑是:工作及生活条件恶劣9人,占比15%;遭本地人歧视排挤5人,占比8%;没有社会保障生病没钱医治3人,占比5%;小孩入托入学难2人,占比3%;工资待遇低,生活费用高22人,占比37%;怕失业找不到工作7人,占比12%;工资被拖欠或者克扣3人,占比5%;缺少朋友,感情孤独5人,占比8%;其他4人,占比7%。

  三、通过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人员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三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进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2

  一、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又称作“农民工”、“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这一群体工作状况令人堪忧:劳动就业受限制,工资报酬低;工作环境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劳动强度大、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少,经济赔偿难以落实等,这直接影响着其生存状态改善的同时,又势必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伴随改革进程,上海市成为“国际都市”,同时已成为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据最新统计,20xx年,本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888.46万人,比上年增加30.38万人,增长1.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1371.0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517.4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6.9%上升到27.4%。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社会学家形象的称为上海市现代化建设的“手脚架”。但有关调查也反映,这一群体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社会保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甚至被冠以“捞佬”“捞妹”等鄙视的称呼。

  因此,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解决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更全面详细的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对于提高对这一群体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促进上海经济的更快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对其工作状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就业特征方面。在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仍然得到的是非市民待遇,他们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报酬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地位低的工作。而且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总体上并不乐观。

  二是社会保障方面。进城农民工不仅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而且由于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这就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基本上处于低福利或福利缺失状态。城市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他们的工伤医疗保险也不健全,养老保险缺失。

  三是教育需求方面。有关就业与收入的研究曾指出,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教育与培训是改善农民工处境、提高其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是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需求直接受其收入、工作时间特点的影响,加之该群体信息匮乏与培训机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都制约了该群体接受继续教育或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就业艰难,除了其自身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等)外,城市的'就业歧视也是重要原因。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指出,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分为工资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三个方面,导致这三种歧视的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失灵和个人偏见。

  因此,考察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的具体情况及探究其成因,有助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的理论研究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定义为离土离乡的'劳动力寻找并从事工作过程中,所面对的涉及工作的各种情况。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上海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法。问卷发放地点是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的出租屋及镇内的工厂企业。在庄行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形式一般分为租房和单位提供住房两类。根据两种居住类型务工人员的比例,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前者抽取样本20份,后者20份,共40份。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填写方式是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访谈法,并且在问卷发放之前进行甄别,排除来自本地农村的务工人员。

  (2)访谈法。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对具有典型特征样本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群体工作状况的总体把握。访谈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厂长。

  2.资料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运用SPSS14.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三、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得到了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从年龄上看,外来务工人员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达85%;由于调查地的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电子、服装和重体力企业(砖厂,水泥厂,纸箱厂)等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因此,年轻力壮,吃苦耐劳,能承受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青年人为主,加上重体力企业偏多,这是男性略多的原因之一。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工人占35%,其中2.5%的外来外来务工人员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2.5%是初中文化程度,打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占77.5%。

  (二)非正规就业是主要的就业形式

  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获取就业方式主要来自亲缘和地缘。62%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获取方式是通过亲戚朋友(特指那些为外来打工人员初次进入劳动市场提供帮助的亲友和老乡)介绍,“通过父母去找单位”的占21%,通过正规途径如“人才市场、中介”的共占17%。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在选择就业信息时,仍然受血缘和地缘因素的影响。

  (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日劳动时间被违法延长

  在上海地区,工作劳动时间在11-12小时是相当普遍的情况。调查显示,把加班时间计算在内,一天工作在8小时的占2.5%,在8-10小时的仍有37.5%,在12小时以上的占15%。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法》对劳动时间、节假日休假时间、加班时间作了明确规定。即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延长劳动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每日不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以《劳动法》为标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间不是突破规定时间,而是远远超过规定时间。而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只有外来青年务工人员才能适应,这说明了为什么年轻力壮的外来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的原因之一。

  (四)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报酬低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收入的调查发现,月收入在960元的占20%,月工资在1500元以下的占62.5%,月收入在20xx元以下的高达92.5%,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资料表明,上海市20xx年全市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483元,即月平均工资收入为3123元,可见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偏低。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对最低工资制度不甚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部分企业采用种种手段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侵害了职工权益。如在加班费的折算方面,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私企普遍采用“底薪+加班费+补贴”的工资结构,当它的总和大于最低工资标准时,就容易掩盖最低工资不能兑付的现实问题。

  (五)外来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合法权益频受侵害

  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调查表明,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交纳了“社会保险”的有37.5%,“综合保险”的占52.5%,“没有交的有5%,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残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海对于工人参保的规定是企业和参保职工本人共同支付保险金。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参加社会保险固然重要,但要扣工资里的钱,这样原本很低的工资就更少了。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太大,而交社保这笔钱对于小企业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部分企业负责人有意或无意的模糊社保的概念。

  (六)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社会竞争力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本是指以生产技能、知识以及个人经验等形式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量,人力资本的存量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强个体的竞争力,改善工作状况。但目前在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却难以适应竞争的需要,进而影响了其工作状况。

  四、结语与思考

  综上所述,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具有以下特征:在就业渠道选择方面,非正规就业仍是主要的就业形式,逐步开始依靠正规机构或渠道获取就业;外出务工的目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但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外出务工目的有显著差异;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长,加班情况严重,休假时间少;由于这一群体受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其工作报酬低;工作环境不理想;外来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合法权益频受侵害。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即:宏观方面的原因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跟不上其快速增长的速度,微观方面的原因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

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3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xx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

  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

  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xx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据了解,在XX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82.2%,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5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20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袁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说,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家里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自由花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要买也是在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过,但从未买过衣服。问起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钱怎么用,小袁腼腆地笑笑:攒起来做嫁妆。在xx,像小袁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常见,他们早出晚归,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工余时间只能打牌聊天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记者所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在成贤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无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时间,这些年轻的外来建筑工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8人一间的宿舍里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侠类的电视连续剧。一名去年高中毕业来自淮安的20岁打工者小黄说,自己其实挺想继续学习的,但家里没钱,考分相差又太多。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出来当了建筑工人,但一看到东大学生去教室和图书馆学习,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板发的零用钱凑了200元,就跑到南图办了张图书证,在别人睡觉或打牌的时候去看看书,感觉自己还有点追求。

  据小黄透露,周围的打工者闲着无事不乏光顾黄色录像厅的,有的'甚至把挣的血汗钱花在街头洗头店等不正当场所。言谈间,小黄显得很担心。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理想是挣点钱帮助家里弟妹上学,自己再学点技术到苏南找个好工作,比这样单纯卖力气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XX能有为务工青年服务的培训职介机构,他认为,大城市的信息和技术比农村好多了。团省委的一项调查反映,67.1%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同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感觉像四处漂泊的浮萍。

  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

  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团组织对您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有劳动报酬。

  然而,务工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也很薄弱,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仅有3.6%的人了解《劳动法》,仅有不到9%的人知道应与用工方签订用工合同。XX市玄武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或老板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在XX安德门民工市场,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被私营业主看中,双方口头谈一下工资、食宿条件就算找好工作了,根本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由于缺钱,务工青年6成以上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找到工作的,通过正规职介找工作的少之又少。XX某纺织私营企业在37℃高温条件下依然没有基本的防暑设施,经常有职工中暑晕倒在车间,这些职工中大多数是外来人员和下岗女工。

  在务工青年工作的单位中很少有提供条件尚可的宿舍的,XX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对1000多名外来务工青年建了宿舍楼,对他们实行公寓式管理。但,像这样的公司目前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务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个甚至10多个租住在城市接近农郊的边远处。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尽管务工青年总体法制意识不强,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训和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他们反映,找工作时,没有技术只能出卖劳力。一般用工单位很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有现成的技术才会录用他们。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务工青年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他们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法制意识不够。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他们还是游离在城市角落的“边缘人”,但他们正代表了xx和整个中国未来农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有个志同道合的对象和温馨的家庭。这样的希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正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共青团xx省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团委正在着手实施“千校百万”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户口变迁、子女入学、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摇旗呐喊。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组织正逐步建立,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政策也逐步出台,各种各样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青年文化广场等正一批批涌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来务工青年将引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走向市民化道路。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