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网络。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篇一:2011学年心理学工作总结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本学期,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自己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我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积极筹备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范文TOP100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三、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那么,作为心理教师,就要从更多方面掌握相关的心里知识,心理辅导技能。教育部引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还阅读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专业素质培训讲座。等等,做了大量的笔记。为自己做了很好的“充电’。
另外,作为一名学校的宣传干事,在学校新闻宣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报道新闻稿若干篇,其中上刊二十余篇。
对于取得的点滴成绩,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湖一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工作总结
李小亮
2011-7-9
篇二: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思想汇报专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网络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范文写作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来自:WwW. 网络:心理学教学总结)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臵、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篇三: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翻阅课本,我对《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心得。 教学心理学主要有十二个内容组成;即什么是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知识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规范教学;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名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和教育心理学不同的是,教学心理学尤其注重探讨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原理、策略和技术。 最主要的是,我明白了教学心理学和我们学过的教育心理学是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整个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涉及教学情境(主要是课堂教学情境),非常详尽。 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范畴是学校教学情境,研究主题是教与学双方(主要指师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在教学心理学上课期间,很多老师针对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案例分析;也有老师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当老师讲到一些和其他心理学课程有关的知识点的时候也能帮助我回忆比如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知识点,这也帮助我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我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即上课,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既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严格严肃性一面,也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活泼活泛性一面。说白了,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是以知识传递为表现形式的信息交流;一个是以心理共鸣为影响特征的情感沟通。由此,信息交流在情感沟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同时激起并维持感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发展。其良好的心理影响,是构成和谐统一的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因素。 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的 问题在于三个部分一是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学生在学习概念和规律时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二是教师该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如何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教师应具有何种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等。而这三个问题正是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授的主要内容。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主动做好感情的投入,使其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首先是捧出一片爱心。教师只有热衷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情帮助学生,才能对教学树立起责任感来,才能对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才能有满面的笑容面对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感受到老师的可敬可亲,因此,学生便很快做出情感的回报,“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是奉献一片真诚。教师的真诚主要体现于教态上,上课准备充分,授课认真诚恳,做到不应付不马虎,语言活泼,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板书规范,字体工整,语调语气亲切富于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加之教师治学严谨,学生自然会在听课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积极而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是带来一片欢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决定教学气氛,营造学习氛围的导演和主持人,同时也是主要演员。课堂犹如舞台,师生同台演出始终应该是活泼愉快的,轻松健康的。老师娓娓道来,讲得舒心痛快,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学生才爱听才想听,学生才津津有味,才兴致勃勃,才乐于接受。学生的理解程度才由此入情入理入深,知识的点拨才使得他们学习的欲望见长,封冻的心理情结在课堂教学中常系常解,使得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课堂上经常觉得新鲜,且有入深山老林而后豁然开朗之情境。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精神饱满,情绪乐观,话语生动,逻辑性强,不时来点幽默和风趣。根据需要穿插讲一些感人的事例,使之构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影响,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美的享受,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中师生间的相互心理影响,也会形成恶性循坏的一面。教师上课准备不充分,上场仓促,信心缺乏,疲于应付;加之,面无表情,语调平淡,言之无味,此时不是催眠曲胜似催眠曲;再之,课前的一些不愉快心情或愁绪带入教室,重者,眼生怒气,满脸凶相,动辄训斥学生,轻者,无精打采,失意倦态,教学毫无热情。这都将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作 为学生,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心神不定,做小动作,甚至表现厌学,打瞌睡,不配合老师等,都将影响和破坏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不能正常有效地进行,并且制约着老师教学水平的很好发挥。 我们这一学期的课程中,简单学习了很多教与学的心理学原理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原理、策略和技术,还包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以及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人格和品德的发展。这些知识对于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如今新课程常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我们更需要这些专业课程的指导。 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思考,我们可以说,物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各科知识(包括学科概念、学科规律等)和各科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训练基本技能,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中学生基本的心理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的心理能力有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这些心理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心理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心理辅导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心理辅导教学必须将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心理辅导教学中了解有关心理能力的问题,如中学生心理能力的结构、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而在中学各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各科知识的教学。如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常由于前概念的干扰、感性认识的不足、思维方法的不当、数学知识的影响以及概念间的混淆等原因出现心理障碍,制约着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常常因为感性知识不充分、日常错误观念的干扰、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对规律理解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等。因此,研究中学生形成和掌握各科知识的心理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科知识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上面两段提到的问题,由于对教学心理学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加之很多本专业的师范类课程还没有学习,又没有进行实习,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很快地学以致用,心中隐隐有一些想法,但不能科学系统地表达出来。相信经过今后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无论如何,通过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收获就在于,发现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明白了是在教学情境中心理活动、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将会参考这些心理因素注意调整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所以这门课程对我的认知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和改变,令我心中对教学隐隐有了方向感,这于对我将来的从业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指导。 篇四: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 2012年中学教学心理学要点整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个体与主体(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知识、技能、价值和态度。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部分。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学环境对中学生情感和社会化有重要意义。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对知识建构、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 评价过程: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第二节 教学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B.为教育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8世纪末到19世纪。 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裴斯泰洛奇:《论教学方法》,教育要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桑代克:代表人物,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世界最早、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由此产生。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未形成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1924年,廖世成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3.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形成了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奥苏泊尔、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 含义: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时间上:生命全过程。内容上: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性质上:积极地、消极的。影响因素上:天性与教养;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心理发展的特征:A.连续性与阶段性。B.方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体差异性。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A.少年期:初中阶段(11、12-14、15岁) 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B.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 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A.学习准备 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B.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印刻现象: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 2-3岁计数能力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理论 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创始人,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对3个孩子进行研究。 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同化: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 式做出相应地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A.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开始用思维去解决问题,出现客体永恒性。 B.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出现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集中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倾向。 C.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到11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思维具有逻辑性,获得守恒概念,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D.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到15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无须以具体事务为中介,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㈡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A.强调社会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B.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C.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 以上是《心理学教学总结》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教育、教学、学生、教师、学习、过程、知识、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热门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