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
XX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草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二十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为加快我市“建小康、进百强”进程,提出本纲要。一、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市情实际加快发展,经过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9美元(折合人民币573元)增长到2002年的1112美元(折合人民币9227元),年均增长13.5%。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1780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4.33亿元,年均增长15.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0.5%增长到2002年的25.4%。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主副换位,农业及农村经济走出“粮食单打一”的卖难窘境,进入兴牧富民的新阶段。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半壁江山”目标,绿特色产业强势兴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工业主导地位也初步确立。机械、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团优势和规模效益已经显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绥化市的40。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攀升。商贸、餐饮、交通、通讯等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房地产、信息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三次产业比由1980年的67.7:16.6:15.7调整为2002年的26.5:39.9:33.6。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完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7.8。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触及产权改革的企业达112家,占国企总数的83.3。商品市场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人才、信息、中介、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断发育。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城市居民低保范围不断扩大。财税、金融、住房、科技、教育和机构等项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5和60.5。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开通卫星加密频道,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7。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7‰以内。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建、环保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运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福利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1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9亿元,分别比1980年年均实际增长12.8、13.3和26.5。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80年的10.7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7平方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教育、娱乐等消费比重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0.2,比1980年分别下降了23.4和38.3个百分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主化、法制化、文明化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了社区民主建设,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持续稳定。运用创新精神和手段,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强,特别是城乡“吃饭财政”没有实质改观。我市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