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一百多年,也是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百多年。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具有视野格局开阔、求知欲旺盛的优势,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守责任,洞悉时代的风云变幻,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青年奏响时代变革的先声与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青年勇立时代潮头,率先点燃传播新思想的激情火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奏响时代变革的先声。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青年以新理论唤醒时代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鸦片战争爆发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让广大青年认识到无论是通过器物变革捍卫传统的封建老路、还是变革制度实施西方宪政民主,都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中国迫切需要新的革命思想指导革命道路。为开思想先河,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发表了《青春》一文,“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号召鼓励青年投身于爱国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广大青年渴求知识、向往真理,纷纷撰写文章、翻译著作、创立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指出“现在改造世界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一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产生了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的强烈要求。这一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浪潮之中,以饱满的激情各抒所见,在唤醒民智、清除愚昧、传播科学的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二)青年立时代潮头创立党团组织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为中华民族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组织保证,也标志着中国“主动现代化”的肇始。青年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在党的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先锋引领、筹备组织、宣传教育的作用。青年知识分子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工作,深入工人群众之中进行组织和动员。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代表中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毛泽东当时28岁。正是这些理想高远、情怀深厚、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的知识青年,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大事变。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提出团的具体任务“一方面为改良青年工人、农人的生活状况而奋斗,并为青年妇女、青年学生的利益而奋斗;一方面养成青年革命的精神,使向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中国青年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青团的带领下开始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三)青年在革命斗争中坚定救国之志
中国青年不畏生死,在革命运动中始终站在英勇斗争的最前列,在党的领导下反抗外来侵略、反对独裁统治,在救亡运动中锤炼成长,在革命战火中担当起时代重任。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民族复兴的历史舞台。“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赞歌。全面抗战爆发后,数万爱国青年跋山涉水、冲破各种阻力奔赴延安,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据统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壮大到120万人,其中青年占90%以上。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意愿的暴行,青年学生在一二·一运动、抗暴运动、五·二〇运动等爱国运动中展现出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精神勇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彻底结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经过革命洗礼的青年,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渴望报国的热情更加热烈,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光发热。
二、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奠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这一时期,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青春献给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以敢为人先、扎实苦干的精神面貌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
(一)青年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扎实苦干
农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青年率先开展了爱国丰产运动,带头冲破阻碍生产发展的保守思想,实行科学耕种,成为农业战线上革新生产技术的一支主力军。为了提高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广大青年带头组织互助组,积极酝酿成立合作社,创造和推广了“温水浸种”和“剪股式”运泥等科学方法。到1956年3月,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团员和90%以上的青年都加入了农村合作社,成为推动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使广大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青年发挥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创新的优势,成为扫盲运动的主力军。1956年1月,团中央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的通知》,要求全国农村团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组织农村有知识的青年承担扫盲教育任务。团组织依靠农村3000万识字青年,帮助其余7000万青年脱盲,青年继承了革命年代与工农结合的优良传统,不怕苦、不喊累,为战胜经济困难将青春热血洒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二)青年在工业现代化建设中顽强拼搏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青年朝气蓬勃,蕴含着无限潜力,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支青春战斗队。正如毛泽东强调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批高校和各类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进行建设。到1952年12月,共组建650支青年突击队,奔赴祖国各地,在“急、难、险、重”的工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民支援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中,青年知识分子服从国家指挥,毫无保留地发挥骨干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派往苏联学习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推动新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飞速发展。“一五”计划规定,5年内计划派出留学生1.01万人,其中到苏联的是9400人,留苏预备部招生1.28万人。去苏联留学的中国青年顺应工业建设的需要学习地质、建筑、铁路、冶金等专业,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工业技术水平极大提高,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青年为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提供新兴力量
青春的精彩在于创造。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青年立志以科技报国,在科技创造中实现生命价值。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里,青年对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早在1956年1月,“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就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在基础科学研究中,满腔热血的青年科学家勇攀高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迈出重要一步;在航天探索领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基石,核武器研制需要高水平科技人员通力协作。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科学家隐姓埋名投入到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中,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全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的加入使研制核武器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在经济建设中,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率领与指导下挑起现代化建设的重担,牺牲个人利益,为民族复兴大业挺身而出。广大青年直面国民经济困难的挑战,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发愤图强、乐于奉献,将青春的汗水汇入打造崭新江山的建设大潮。
三、青年投身改革大潮开拓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青年散发着解放思想的锐气,牢固树立“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投身改革大潮开拓创新,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五讲四美三热爱”、青年文明号等一大批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中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
(一)青年勇立潮头争做现代化建设的突击手
1979年3月,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以树榜样的方式调动广大青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新长征的突击手,应该是各条战线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优异成绩又红又专的青年先进人物。”青年广泛响应号召,参与到公共交通、基本建设、农业战线和财贸战线的突击队活动之中。到1982年,全国有300万团员和青年职工参加了青年小发明竞赛活动,创造发明的成果达10万项,将科学技术成果引入生产活动之中,促进了生产现代化。在第一届“五小”智慧杯竞赛中,全国有1000多万青年职工参加,创造成果40万项,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超过7亿元。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围绕着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学科学、用科学,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遍及各行各业。工业矿业建筑行业开展“突击工程”等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青春在岗位上闪光”等活动,农村开展“科学种田”、“绿化建林”等活动,部队开展“标兵赛”等活动,它们都与改革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掀起了青年大干“四化”的热潮。
(二)青年以身作则争做社会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青年生机勃勃,向往美好,锐意进取,在扭转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为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精神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导广大人民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广大青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正确价值观。“凤凰青年服务队”是全国第一支青年服务队,在倡导社会新风的1000余次活动中为20万人提供了各类服务。除此之外,广大青年也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学习文化知识密不可分,标志着青年一代对自身责任和使命认识的“学习热”、“成才热”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酝酿、萌发起来,1.2亿青年积极主动参与读书活动开展自我教育,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也助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青团员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外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并学习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病高达一万多次。她以乐观自强的人生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亿万青年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力量。2007年,团中央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锤炼出一批批政治坚定的青年骨干,充分发挥出青年在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使广大人民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克服了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凝聚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青年锐意进取争做新世纪的弄潮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把亿万青年的力量凝聚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来,“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两个青年工程开始实施,青年在多个领域忘我劳动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佳绩。“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将蕴藏在青年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1993年,青年志愿服务在全国迅速展开,共青团以现代化转型为主题,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实践意识与行动自觉,号召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到2011年,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站已超过17.5万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百万青年大学生利用自身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深入农村开展扫盲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在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计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贡献了青春力量;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青年绿化垦荒队、“保卫母亲河行动”等项目致力于绿化和生态工程,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青年文化园”主张建立健康的文化市场,为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面向21世纪,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时代向跨世纪中国青年发出的召唤,是历史赋予跨世纪中国青年的重任。在改革大潮涌动、处处充满希望的神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青年奋勇图新、敢闯敢创,为推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理想贡献青春力量。
四、青年胸怀“国之大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一时期,广大青年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用火热实践赓续奋斗初心、肩负时代使命,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堪当大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无数优秀的青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脱贫攻坚战,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有很多青年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用秀美人生谱写青春之歌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扎根泥土去往脱贫攻坚一线工作,2018年百坭村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降至2.71%;26岁的大学生村官蒋富安,在海拔3000多米的四额吉村担任第一书记,在笔记本上写下“担当显本色,实干成大业”的豪情壮语,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以更激昂的斗志奋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贫困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深化。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广大青年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自身优势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
(二)青年为实现强国梦求实创新
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百年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求,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特质使青年始终活跃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更多有担当的青年科技团队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90后”登场,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冒尖”,一支支青年科创队伍如同奔涌的浪潮正汇入大国创新的海洋。中国电科国基北方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团队,90%以上的成员是博士和硕士,这些高新技术人才为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5G通信等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带领的“文墨班”在航天工业领域不断攻坚克难,协调改进工艺问题40余项,拥有12项国家专利;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新时代的青年受益于党和国家的良好政策,必然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定能承担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生力量。
(三)青年展现出锐不可当的中国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在平凡的岗位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始终冲锋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各行各业的青年拼搏在前、奉献在前,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5后”,32万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奥运竞技赛场上,青年运动员发扬奋勇争先的精神为国争光,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凝聚起澎湃的青春力量,17岁的苏翊鸣成为中国单板滑雪首枚冬奥会男子奖牌获得者;24岁的闫文港顶住压力,拿到中国男子钢架雪车项目一枚突破历史的铜牌。国家安全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坚强保障,在保卫祖国的边疆,在冰封雪裹的高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青年戍边战士不畏寂寞、不怕艰苦,将保家卫国作为终身追求,24岁的戍边战士肖思远在营救战友时壮烈牺牲,19岁的陈祥榕烈士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安全,他们赤诚报国的家国精神激励着更多青年以青春伟力共筑国家安全的防线。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团结一致、全力以赴,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新时代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当奋斗、团结一心、开放包容,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五、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责任与贡献力量的主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广大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先锋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拓宽国际视野中坚持独立自主是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责任与贡献力量的主要经验。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先锋作用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根本经验。青年是全社会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本身蕴含着变革社会的巨大能量,但这种能量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迸发并凝聚起来的,需要有主心骨将其组织汇聚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烈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青年视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有生力量,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根本、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青年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凝聚起强大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充分证明: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就不可阻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一部百年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共青团带领广大青年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历史。从革命年代勇立潮头、冲在挽救民族危亡第一线的“五四青年”,到改革开放顽强拼搏在工农业生产运动中的“四有青年”,再到新时代主动创新、积极求变,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奋勇前行的“时代新人”,党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推动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新的长征路,广大青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
(二)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实践
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为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主动学习新思想、积极传播新理论是广大青年渴求真理、向往科学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青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武装头脑,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模范。广大青年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投身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广大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之下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用青春力量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广大青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投身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中,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回顾百年现代化历程,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青年要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青年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决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贡献。
(三)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青年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青年有最远大的理想信念,有最热烈的爱国热情,有最真挚的民族感情。毛泽东勉励青年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到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为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在革命斗争中,青年干部与人民群众培养深厚情感,从政治上、军事上发动组织人民,把成千成万的人民变成有组织的队伍,汇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生产建设中,青年以饱满的激情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向劳动人民学习,以劳动人民为榜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扎实苦干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在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不同时代的知识青年发挥才干、扎根人民,到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从精神上鼓舞人民、唤醒人民、动员人民。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方面,青年要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保持对人民群众朴素深沉的热爱,把“小我”的青春奋斗融入“大我”的时代洪流之中;另一方面,青年要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扎根基层,向人民学习,同人民一起梦想、同人民一道奋斗,共同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图伟业。
(四)在拓宽国际视野中坚持独立自主
青年善于发现和接纳新事物,具有宽阔的格局和视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冷静客观分析国内外局势的风云变幻,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吸取经验,将开创现代化道路的正确理论播种在中国大地上。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百废待兴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以开阔的视野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适时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对苏联现代化探索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大青年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动态,立足国情现实,充分激发自身创造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在主动对接世界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过程。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世界美好未来,中国青年责无旁贷”。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新时代的青年一方面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扬斗争精神;另一方面,要胸怀天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投身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青年的责任从来都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从来都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前进道路上,青年要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